Reply To: 加分題-讀孟嘗君傳

#10406
詹前邦詹前邦
使用者

《眾神的停車位》 黃春明 編著

  這個作品是黃春明與東華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學生們的短篇小說集共21篇。其中很有感觸的一篇是〈迷路的魚群〉,描述一位生態保育學者應村長之邀,到全村都亟欲轉型觀光產業的漁村一場座談會演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會遇到一些見識短淺的人,凡事以眼前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卻罔顧之後將會面臨的問題。如同〈迷路的魚群〉之中,學者在座談會上演講海揚永續發展議題時,與會的當地漁民的反應:「ㄟ,伊剛才是底講啥?」「幹,伊叫咱莫賺錢,恁爸才不會甩爛伊,轉去我就去抓一隻大隻的。」「來走,來走,去做工作較實在!」。明明是與當地人切身相關的議題,但是在自我沒有覺察到重要性之前,就算每天對他們耳提面命,也只是徒勞口舌。

  或許就如同我忘了在哪裡聽到的某個說法一樣,憂鬱症的人在那憂鬱的症狀中成就他們自己的快樂,外人看了或許覺得痛苦而希望讓他們接受治療得到救贖,如果他們也覺得痛苦,為什麼卻常常會排斥治療?如果〈迷路的魚群〉作品中的鄉民們明白生態保育對於轉型觀光產業的重,又如何會對學者的演講嗤之以鼻?

  文中也影射到了弱勢團體的聲音難以傳達的現況。在河邊,原住民婦女手中捧著河裡撈上來的小魚,口齒不清的向該位前往座談會場演講的學者抱怨以前可以撈到的魚有多大,而在不遠處的出海口,受怨的對象,冒著惡臭的紙漿廠,正是官商勾結下隨意通過環評的完全真實的寫照,這一段以原住民婦女將還在掙扎的小魚隨手往地上一扔離開,而不選擇放回河裡做結束。

  看準觀光產業商機的廠商代表,是另一個眼光短淺的粗鄙腳色,體面的穿著與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再加上夾雜著英文,也沒有能逆轉從對話與談論內容所營造出短視近利的生意人形象。鄉民、觀光產業廠商、學者、原住民婦女,其實都希望環境恢復以前的生機盎然,為什麼目光沒有交集呢?

  立足點的高度或許才是決定生命態度最關鍵的一點,相信現在的我們並不會覺得處在憂鬱症的抑鬱情緒中是件快樂的事吧。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