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東坡的詞多數附有小序,所以讀起來具體而易使人投入,這闋詞小序為「三月七日浙江省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其時東坡正此於被貶偏野的時候,所以這闋詞既可以看作專記某事,同時亦是對該時期的一種心情的小總結和抒情,內容顯得飽滿而具針對性,而不是閑愁閨怨。在句式方面,由主體七言句夾雜二言的句式,「誰怕」、「微冷」、「歸去」三個小節令整闋詞很靈動抑揚,令人忍不住把它一唸再唸。
整體而言,這首詞的意象非常的濃縮綿密,以聽覺上的「穿林打葉聲」呈現出大雨之勢,在下句則接以「吟嘯且徐行」的形象,雨(外界)之激烈與己(心靈)的從容構成物我間的強大對比,兩者之間有緊密的關連,但又因著對抗的局面而存在獨立性和主體性。「竹杖芒鞋輕勝馬」補充和飽滿了徐行的形像,一聲短句「誰怕」,是從前面一路堆疊而高度濃縮的情感表達,直接而真摰。「一蓑煙雨任平生」既是東坡對雨中徐行的結語,更是他人生態度的體現。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展現出意象上自然暢達的轉折,「料峭春風」漸緩了前面「穿林打葉」之勢,過度到褪卻了咄咄逼人之態的微冷。「山頭斜照」透露了時間的推移,「相迎」一詞加強了斜照溫暖怡人的可親感,又因是日暮之色而令人更感珍惜。最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句,「蕭瑟」一字,用得精妙幽微,既合了前文雨及春寒的冷意,又不致淒厲寒苦。其中的「回首」和「歸去」,回顧而不糾纏,以磊落清脆的一筆連結起過去、現在及未來,「也無風雨也無晴」所指的不獨是對春寒雨後斜照漸散的時刻,更是東坡在整首詞中,不為外物所羈,心自自在的境界。至此,整闋詞便達至完整意象的一體感。
感想:
非常地喜歡這首中學時讀到的詞,每次下雨天走在路上時都會在心裡一遍遍的默唸,這首詞總是帶著一種令人安心和釋懷的感覺,不須要高樓和山河,卻有份悠然使人心生嚮往。我想,那裡面吸引著我的應該便是蘇軾本人的人格魅力。
那些穿林打葉聲就像旁人的言語枷鎖和世俗的價值觀,僻啦僻啦的在說怎樣才有好前途,要在社會上站穩腳跟應該要如何如何,卻不會問你想要的是甚麼,甚至會有人嘲笑你的夢想不切實際,吃不飽飯。但是我每次讀到「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都會覺得很溫暖,好像充滿了力量一樣:只要走著自己真心想走的路,貫徹自己的信念和美學,攜著竹杖踏著芒鞋,把人生當成一段不論成敗只求投入其中的旅程,感覺也很幸福,而不是走馬看花地想要追逐甚麼。
最後一段「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有一種鉛華盡洗的純樸感。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想起從前的事,很多很多遇過的人和彼此之間的悲歡離合,回憶會讓過往顯得朦朧不真實,同時又使它顯得溫柔淡然,走過的路好像很長很遠,但在回憶的當下卻顯得平靜安然,好像很多東西都可以平靜放下,又好像其實是已經成熟到可以微笑著擁抱每一個階段的自己。
整闋詞以晴雨對應人生起伏,表露出自己的心境胸襟,以小見大,雖然沒有波瀾壯闊的景象或者是豪情萬丈的壯語,但是其中一份磨歷沈澱過的心境,反而更有讓人咀嚼細味的氣韻,讓我忍不住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會有種豁然開朗,神清氣爽的感覺。
參考書目:宋詞三百首鑑賞 / 楊海明著 高雄市 : 麗文文化, 1995[民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