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蘇軾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唯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賞析:
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黃州,而元豐七年六月乃量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在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
定慧院位在黃州東南。此詞是蘇軾在貶所抒懷之作。上半闋敘寫寓居定慧院時的寂靜情況。「漏」指漏壺,是古人計時的器具,以壺中滴水計算時間,夜深時,壺中滴水減少,彷彿斷了,故「漏斷」即指夜深。「缺月」,此一意象,一指夜色之暗,一是象徵人事不完滿。而「疏桐」與「缺月」對舉,「疏」字亦有不完滿之意。暗淡的月色從疏枝間漏出,斑駁破碎,益增夜色之淒清。此段詞意即為:在院中夜深人靜,月掛疏桐之時,彷彿有個幽人獨自往來,如同孤鴻之影。這個「幽人」,可能是想像的,也可能是蘇軾自指。實即「夜中不能寐」「披衣起旁徨」之意。「幽人」之幽,兼有幽居、幽雅之意。「幽人」之「獨往來」之情,必有不能為外人道者。
下半闋承接上文而專寫孤鴻,說這個孤鴻驚恐不安,心懷幽恨,揀盡寒枝,都不肯棲息,只得歸宿於荒冷的沙洲。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心情與處境的寫照。用比興之法,借孤鴻襯托,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蘇軾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蘇軾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物件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揀盡寒枝不肯棲」句,尤見出作者不願曲意改志,與世俗合流的高潔姿態。這首詞雖是蘇軾經歷烏臺詩案之後,貶居黃州,發抒其個人幽憤寂苦之情的作品,但是也旁敲側擊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文字冤獄對人才的摧殘,還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的。
這首詞除了意境高超之外,同時也展現出高度的藝術技巧。黃庭堅《山谷題跋》云:「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才能表現出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蘇軾「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在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敍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黃蓼園《蓼園詞選》亦云:「此東坡自寫在黃州之寂寞耳。初從人說起,言如孤鴻之冷落;下專就鴻說,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陳廷焯《詞則.大雅集》評此詞說:「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至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也是極為推崇。此外,此詞的章法結構也極為特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也言及:「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本詠夏景,至換頭但只說榴花。蓋其文章之妙,語意到處即為之,不可限以繩墨也。」可見蘇軾在詞的創作上的天才縱橫之氣。
個人感悟:
對於蘇軾這位大家,我是極度喜愛的。無論是他的為人、為政、為文、為詩及為詞,都有其可觀可取可感之處。然而,蘇軾的詞作相當之多,為我所喜愛者不勝枚舉,如《定風波》、《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江城子》等詞,各有不同的意境與心態,有其獨特的感懷與發想。最終,我選擇了這首《卜算子》,當然與我不想和他人重複有關,但最直接的,是被最後那兩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給深深打動。
在期中前的這段時間,除了詞曲選,在文學史同時講授到宋代的詞,我是在文學史時首次讀到這一闕詞,當下心中有種被榔頭重擊的感覺,那兩句宛如兩道閃電迅捷並深入地打進心裡,「多美的詞句!多深沉的意境啊!」不禁在心中感嘆著。正同賞析中所言,缺月與疏桐,有種冷寂空靈的意境,帶入獨自徘徊的幽人,這景象更加淒涼了。以孤鴻為比,孤單寂寞的氛圍更濃厚了,縹緲二字領我神遊物外,思緒遠揚,隨蘇軾之筆發想當時光景。驚起回頭,有恨而無可訴說,寒枝揀盡,不願飛落而棲,以孤傲之態,踏荒冷沙洲,此情此景,孰人能懂?縱然寂寞,卻顯其志其節,高遠曠達,絕塵脫俗,正是黃庭堅所言,「非似吃煙火食人語」。
前段時間,經歷些許憂懼心寒之事,見此詞,更有所感懷。有時,所言所行為外人非議,甚至批評謾罵,仍須堅持己見,縱使僅已一人,亦不得退縮怯懦,堅持己見,擇善固執。然此等行為,正同此詞,夜深人靜時,不免悲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參考資料:
1. 《唐宋詞選注》。張子良、張孟機選注。
2. 《蘇軾詞.新譯輯評》。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姚明等編。
3. <蘇軾.卜算子>。張銀勝著。
4. 蘇軾《卜算子》http://www.cognitiohk.edu.hk/chilit/Ci%20and%20Qu/SuShi%20Ci/SuShiCi_30.htm
附錄:
最後附上一首國樂和西樂的聯曲「夜鶯頌」的連結,雖然此詞中所提及的是孤鴻,但覺得此首樂曲還不錯,想推薦給老師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BIrkO4Y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