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期中賞析

#11103
徐志丞徐志丞
使用者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一)賞析:

秦觀的這首畫堂春是一闕傷春詞。上片的「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三句寫的是春歸的景色。「落紅」一詞將晚春具體形象化,並在視覺上給予讀者有所想像:春天即將歸去了,落花鋪在小徑上,彷彿是一道專為春天而設的紅毯,而「小雨」霏霏則增添春歸的難捨,落花細雨一併的落下,無一傷字却道盡其中愁,並在觸覺上予人深刻的感受,迷迷濛濛的細雨紛飛,晚春的氣溫在此得到貼切的描述,晴雨不定正式春日的寫照。上片由地上「落花」至天上「小雨」,由近而遠;由低而高;由小而大,最後擴及到整個「杏園」,無不可說是春日的整體借代,也因此而言之「憔悴」,並巧妙的由「杜鵑」哀淒的啼聲,透過聽覺將前鋪敘的視覺、觸覺連繫起來,情景交融至極,不用透過「重筆」的描寫手法,便將一整幅傷春圖透過各感官深切地描繪出來,「無奈春歸」當真是無奈,看似輕盈的傷逝之愁實則綿密得沉重起來。

下片則由寫景轉為寫人,「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二句開始刻劃起詞人內心細微的感受。首句寫獨自登上外有著垂柳輕飄搖且精緻飄搖的畫樓,透過如此精緻美麗的空間襯托出那孤寂多愁的主體心境,而「憑欄」與「手捻花枝」這樣細緻的動作描述,使愁在倚欄之間,手轉細花枝之際完全道盡,根本無須斷腸長恨的呼喊。而全詞最精妙之處便在此濃愁之轉折:「放花無語對斜暉」中「放花」此一自然無意的動作,對照著上句「捻花」的多情深惜,由深深的執著與不捨忽然放下,「無語對斜暉」呼應上片的「無奈」之情,眼前斜暉將逝,春亦將盡,何而能留呢?即使手裡緊握不放那花枝,春終是將走的!只好將花放下吧,畢竟再怎麼強留還是留不住的,而這樣的恨又有誰懂呢?

對於傷春的難捨,秦觀分別透過情景的細細描繪,不須重筆,即使是景也是輕落的花、雨,以及鳥啼便將那般無奈表露無遺;而寫人也是無語的以「獨上」、「憑欄」、「捻花」、「放花」這些細微的動作便將那無人可知的春恨道出。這闕詞的成功,也可從秦觀詞本質「婉約纖柔」的特點去理解,正如周濟所言:「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筆。」秦觀在詞體表現上可以如此深刻,與其敏銳善感的天性無不相關,而能將詞幽約深婉的美感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心得:

秦觀這闕詞在我讀後,深深體會到詞人「敏銳善感」的心性本質,對於週遭景緻之細微變化是十分敏銳的,哪怕是一瓣花葉因風飄落,抑或是光影變化,甚至是氣息的轉變,都可以牽動詞人的心緒,恍若漣漪一般的漾盪開來,看似輕淺,却是深深的震盪。而我卻也有著「敏銳善感」的心性本質,我對於所處環境的事物感知亦是敏銳而細微的,特當於「獨自」一人行走於校園之間,對於花、樹、鳥鳴等細微的景物,由外在的形貌、顏色、光明晦暗、氣息等等變化的感知是容易感受得到的,因此,只要隨意走一遭,觸景而不斷生情,有感傷、有喜悅、有哀氣、有歡愉,情感亦受景物而遷移,便有不抒之不快,此般細膩的感發便細細的注於筆尖,猶如我天生細密的掌紋一般,筆畫之間,將那細緻的感受交織出而出。而對於此間的美好,有傷有逝,我倒覺得那般的「恨」雖別人難懂,但如此執著,雖放花而未放手,心之糾結!而何不選擇放,詩意的棲居在人世之間,透過手中妙筆抒發那樣的幽微感受,自我調節,而能自在的體會並展現人間無盡的美感,而成就詩性。

(三)參考書目
李若鶯,《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復文出版社,1996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正中書局,1990年。
葉嘉瑩,《名篇詞例選說》,桂冠,2000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大安出版社,1993年。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