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遲交的有點久………
陸游《漁家傲‧寄仲高》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裏。
[賞析]
上片起二句:“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蜀中與故鄉山陰距離之遠,為後文寫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發端。
“寫得家書空滿紙”和“流清淚”二句,是為著寫思家之情的深切。 “空滿紙”,情難盡;“流清淚”,情難抑,作者的傷感,深深地感染著讀者。作者道不盡的酸楚,豈是“家書”能表述清楚的。
“書回已是明年事”句,緊接寫信的事,自嘆徒勞;又呼應起二句,更加傷感。一封家信的回复,竟要等待到來年,這種情境極為難堪,而表達卻極新穎。從實境實感中自然得來,可見作者感觸自心中油然而出。
下片起二句,從思家轉到思念仲高。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巧妙地借“寄語”流水來表達懷人之情。紅橋,在山陰縣西七里迎恩門外,當是兩人共出入之地,詞由橋寫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實上是倒過來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紅橋。詞題是寄仲高,不是懷仲高,故不專寫懷念仲高專寫懷念高,只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義滿溢了。 寄言只憑設想,相尋了無定期,用筆不多,而酸楚之情卻更深一層了。陸游離開南鄭宣撫使司幕府後,經三泉、益昌、劍門、武連、綿州、羅江、廣漢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為中心,輾轉往來於蜀州、嘉州、榮州等地在奔波中年華漸逝,已年屆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這一句從歸鄉未得,轉到萬里飄泊、年華老大之慨。
再接下去二句:“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裡。”典故用自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陸游早年即以經濟自負,又以縱飲自豪,同於杜牧;如今老大無成,幾絲白髮,坐對茶煙,也同於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鳴,真情從心底所發,不見用典的痕跡。
[感想]
這闕詞,是在描寫兄弟的久別之情,感嘆自己離鄉遙遠,一封家書都需要很久的時間往返。
雖然現代科技很發達,一通電話、訊息,隨時都能傳送給別人,但即使如此,對於離鄉在外的學子,還是隔著一段遙遠的距離。
讀這闕詞會特別有感觸,因為離開家裡到外地念書之後,經歷過喪親之痛,連聽親人叮嚀、關心自己最後一句話的機會都沒有,有時候事情發生的太突然,沒辦法立刻回到家中,而造成遺憾。
現在對於每一通來自家中的電話、每一封來自親人的訊息都會感到特別重要,雖然不像古時候,一封信要寄好幾個月,交通也方便許多,但家中突然有變故,也是會令人措手不及,特別是在與家人有爭執之後,沒有解決就離開的情況,都會讓自己留下很深的遺憾。
因為有過親身的經歷,所以這闕詞讀來感慨特別深,離家遙遠且不能說回去就回去,在那種情況下,也不會再去計較從前的爭執。畢竟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只有好好把握、珍惜當下,才不會留下遺憾。經歷過這些,才會發覺到,很多事情,在我們心中,其實佔有很重的份量,只是平常都視為理所當然,直到事情發生之後,才明白其重要性。
參考資料:
《唐宋詞選注》張夢機、張子良
賞析
http://www.cognitiohk.edu.hk/chilit/Ci% … 0Ci_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