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赏析
金友志 学号: I011010015
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赏析:这首《忆江南》是他晚年在洛阳写的,词中充满了他对江南生活的亲切回忆。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忆江南》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首尾是咏叹江南景物的美好,三四两句描写钱塘江的景色,色彩绚丽,令人向往。“风景旧曾谙”,“谙[ān]”,熟悉。这句的意思是说,那里的风景作者过去就很熟悉。白居易做过杭州、苏州的地方长官。他关心当地人民的疾苦,熟悉那里的山水草木。拿杭州来说,那里绕城的荷花、拂郭(城)的松树、画图似的西湖、奇特的钱塘江大潮、碧线毯一般的稻田..都曾写入他的诗篇。这一切是那么美好,使他难以忘怀。他记得,在春天的早晨,他徘徊江边,看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春花沾满了露水,本来就很可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红艳得胜过了火焰。江花,即江边的花朵。“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一种蓼[liǎo]科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制深蓝色的染料蓝靛[diàn]。春天的水色绿得象蓝靛,这是一个很贴切很生动的比喻。它写出了春水的色泽和深度,这些比喻都好在真切地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美。“能不忆江南”是用设问的语气来作肯定的结论。读到这里,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赞美的声音,感觉到了他的激动,很自然地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个人理解:这首词中,词人用十分凝炼,传神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明丽,清秀的景色;表现出自己对江南的喜赞与追忆之情。词的开头,词人便用一“好”字来叙述对江南的总体印象,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下文具体描述“江南之好”作了很好的铺垫——读者读到此句时不免发问“为什么说江南好?江南好在哪些方面…”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从结构上来说,词首句也与词尾的“能不忆江南”互相呼应。细品起来,仅“江南好”一句竟有以上数重之妙意,读者又岂能不为之拍案称绝。接着,词人用“日出,江花,红,火,春,江水,绿,蓝”等鲜明,特殊意象来具体描绘江南之好:“清晨太阳升起,在阳光的映衬下江花泛着火一般的红光,等到春天来的时候江面一片绿绿的颜色。”显然,在这里词人运用了夸张,比喻,通感,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来勾勒具有江南鲜明特色的风景图画;然而,江花虽红,却未必达到甚至超过熊熊燃烧的烈火,显然这里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同时也正是这种夸张很好展现了江南日出时那种朝气蓬勃的场面;另外,花朵之红色本视觉静态之象,然词人却将其与具有动态之感的火相比,此不可不谓之‘动,静互通’,实为绝妙。‘春来江水绿如蓝’亦别有一番风味:江水本动态之意象,然而在词人的笔下修饰其之语竟为视觉静态之颜色(绿蓝),这种写法实在诡异;细细品味原来其竟有空间层次之感——绿色本植物颜色,由绿自然很容易联想到江面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提到蓝色,很容易联想到‘蓝天’与‘大海’;江水映衬出蓝天足见江水之清,其水之蓝又足见江水之深;由此,词人虽只写江面之水,却又不自觉地暗含着江岸风景与江水之深,自然其境也就不仅仅限于江面而显得愈加开阔了。另外,无论是“日出江花”还是“春来江水”其都非‘眼前之景’而是词人‘追忆之景’,且这追忆之景却又不必为‘同一日之景’,因此,这景也就具有了时间移动的属性;再加之上文所述的空间层次之感,词的意境便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平面”限制,达到一种开阔,空灵的境界;此境之下,谁人又能不忆江南呢?
感悟:
有时侯,对于过去的事情自己也不免会产一种追思的情怀。怀念过去的种种,虽然会有很多酸涩的经历,但在记忆里这些往往都会不自觉地被抹煞掉了,剩下的却是那些很快乐难忘的瞬间;这些瞬间深深地印入自己的脑海里,诚如美酒入窖那样,愈久愈加散发出迷人的清香。诚如,白居易那样虽然身已不再江南之地,但记忆里的江南秀丽,美好景象还依然历历在目。这又使我联想到自己这学期在台湾的日子;点点滴滴,令我眷恋不已。尽管在生命的历程当中,台湾生活或许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拟或于台湾而言,我也只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但无论怎样;这段经历承载着我的脚印,我的声音,我的欢笑,我的身体里的每一个情愫……因此,尽管‘离开’是必然,但这却又不必意味着‘旅程’生活的结束;相反,这眷恋之情会随着身体的离开而愈加销魂,愈加迷人……
参考书目
1《唐宋词选注》张梦机 张子良选注 华正书局有限公司 2011-9-31
2《唐宋词选释》愈平伯 选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