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以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賞析]:
這首詞並不艱澀。尤以最後兩句,最讓人流傳千古。「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到蘇東坡對於當時宦海的浮沉早已疲倦,所以想乘一葉扁舟,然後在海上渡過他的後半餘生。這是何其灑脫,又浪漫的想法阿。
這首詞上片寫得極其生動。夜晚喝醉了回來。家裡的童僕早已鼾聲大起,不管怎麼敲門都無法叫醒他。於是就拿著拐杖聽江聲吧。我認為這和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態度相似。皆有一種前方如果不能行,那就坐在此欣賞美麗的風景吧。和蘇軾的生平也可相呼應。蘇軾被貶黃州後,不能往前仕進,於是就待在原地躬耕田地,修咠房屋,逆來順受,顯示出其性格的達觀開闊。
下片開始進入自我反思。自己是否都在宦海中追求名聲?這樣的汲汲營營真的好嗎?於是他才會寫出「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最後用「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作最後的收束。如果我能在海上度過後半餘生,那該有多好呢。
第二天,人們在傳抄此詞時,便據最後兩句宣傳蘇軾已經掛冠而去、駕舟歸隱了。當地的郡守大人一聽,不免又驚又怕:這不是脫了朝廷要犯了嗎?立即帶著人到蘇軾家來查問,發現他還在床上沒起來呢!據說此詞很快就傳到皇上(宋神宗)手裡,連神宗也驚疑不定。這些波折反過來又使此詞更加有名、更加廣傳於世。當然,此詞能成為千古名作,主要的成功之處還在於:文如其人,寫出了東坡真實、鮮明的個性。真的東西,才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出處:大紀元網站,蘇軾臨江仙賞析101/11/28 http://tw.epochtimes.com/b5/6/7/19/n1390915.htm)
[個人感悟]:
我會挑東坡的詞賞析,是因為他是眾多位詞人中,我最欣賞的一位。詞多婉約,多抒寫宮廷、男女纏綿悱惻之情。獨東坡的詞放入自我的哲思、自己的生命經歷,讓人讀到時會發出「哇!怎麼可以這樣灑脫哪」。所以我喜歡蘇東坡的詞,就在他的達觀灑脫,不會困於悲境中太久,而是能在困境中走出自己另一條自在豪爽的路。
而今天會選擇,臨江仙(定風坡也是我愛,但是有人寫了)的原因,在於最後兩句話「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最近時常會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倒也不是因為自己受挫而有所感,而是最近會漫走於文院到山下的路,一面看著海,一面走路下山。在路上除了看得到猴子的身影,也可以聽到蟲聲唧唧,小鳥啁啾,真是人生好時節!最重要的是,當光影從樹翳間灑落,自己彷彿在人間仙境中,感受到太陽暖暖的溫暖、山間淡淡的樹林香氣,大海的廣闊深沉。似乎都在對我訴說「來吧,來吧,多在這裡感受多一點吧」。
有一日,我走在路上,看到大海突然停下了我的腳步。不是因為海上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一件普通再也不過的事──我看到一艘小船在遠方的海上。因為距離很遠,小船好似就快要消逝在地平線。突然間,蘇軾的詞就像一股暖流一樣,突然流經我的腦海。沒錯,就是那句最著名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我突然想像,我自己就在遠方那艘小船中,漂浮在深沉而蘊藉的大海上,而和這個島嶼無關。如果我的一生就在那艘小船上渡過,沒有塵俗的煩憂,沒有癡戀,沒有煩惱,沒有人生的角力追逐,無憂,那該有多好!看著看著,不覺已值落日時分,夕陽將大海灑成淡淡的橙色,已經那麼晚了!我突然驚覺。於是我便拾起了我的行囊,披著夕陽的淡淡光輝,和我長長的影子,一併走下山。阿,其實人世間也是蠻幸福的。有夕陽,有影子,有大海,有自我感發。另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東坡字字句句錐心的文字阿。突然,不想在小船中度餘生了。哈哈哈。真是快哉快哉哪!
參考書目:《唐宋詞選注》張子良,張孟機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