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61010031 中文系100級 安福源
論王安石晚年行文風格
一、 參考文獻
1. 王夢鷗等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9月
2.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9月
3. 蔡興濟:《王安石之學術及作品》臺中:瑞成書局,1960年7月
4. 李小蘭:《論王安石散文創作中的思維類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5. 翁志萍:《王安石及其散文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 金中樞:〈宋代古文運動之發展研究〉,收入《新亞學報》(九龍:新亞書院,1963年8月),第五卷第二期
7. 倪志僩:〈北宋古文學之新發展〉,《東方雜誌》(1983年10月),第十七卷第四期
8. 黃盛雄:〈王安石之文論〉,《靜宜學報》 (1978年6月),第一期
9. 夏長樸:〈一道德以同風俗――王安石新學的歷史定位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彭林主編:《中國經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三輯
10.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收於(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11. 陳友冰:〈中國大陸宋文研究綜論(1979-2006)〉,漢學研究通訊,2007年2月
12. 陶豐:〈王安石新學興廢述〉,收入王水照主編:《新宋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輯
13. 莫礪鋒:〈論王荊公體〉,《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14. 周楚漢 〈王安石文章論〉,河南社會科學,二○○一年五月,第九卷第三期
15. 周振甫 〈唐宋八大家論〉,文學遺產,一九九六年第六期
16. 吳小林 〈論王安石的散文美學思想〉,江西社會科學,一九九四年第十二期
17. 成松柳 〈從文以載道到抒寫性靈.唐宋散文的傳承與拓展〉,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18. 羅國基 〈論王安石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撫州師專學報,二○○一年六月,第二十卷第二期
19. 劉成國 〈王安石的學術淵源考論〉,四川大學學報二○○三年第五期
20. 劉鋒燾 〈宋代散文與文學傳統〉,忻州師範學院,二○○四年二月,第二十卷第一期
選讀:
1.王夢鷗等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9 月
2.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9月
3.蔡興濟:《王安石之學術及作品》臺中:瑞成書局,1960年7月
4.李小蘭:《論王安石散文創作中的思維類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5.翁志萍:《王安石及其散文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收於(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7.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8.陳友冰:〈中國大陸宋文研究綜論(1979-2006)〉,漢學研究通訊,2007年2月
9.陶豐:〈王安石新學興廢述〉,收入王水照主編:《新宋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輯
10羅國基 〈論王安石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撫州師專學報,二○○一年六月,第二十卷第二期
二、述評
王安石,自介甫,人如其名,個性剛硬如石。王安石為文,極少作應景語,總共不過寥寥數篇偶有所感所記的文章,其絕大部份,都是論國事,議政務,傳經義,辨道德。安石的文章,風格峻峭,文似險而實質,其體簡勁精潔,理盡而氣不迫。其文章若要分期,則可以任宰相與去官之後分前、中、後三期,各期文氣風格皆有差異,其中差異最大者乃屬後期。雖然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最為頗有爭議,不過其文學造詣與成就,卻是有目共睹。王安石的創作理念,其實在歐陽修與王安石的酬答詩作中極可觀之一二:
贈王介甫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試拂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樽酒盍留連。
《奉酬永叔見贈》
欲傳道義心雖壯,強學文章力已窮。
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摳衣最出諸生後,倒屣常傾廣座中。
只恐虛名因此得,嘉篇為貺豈宜蒙?
歐陽修詩崇李白,文尊韓愈,所以有翰林、吏部一說,可是安石答詩曰:“欲傳道義心雖壯,學作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雖然語多自謙,但其實已露和歐公對文章的不同見解。在王安石看來,經略道義比文章重要,所以文章的目的是要“傳道義”;而學作文章,雖謙言“終身何敢望韓公”,其真正以為高明的人物,還是孟子。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間對古文見解的不同。
在閱讀王安石的作品與相關研究後發現,王安石的文學觀點並非完全沿襲他早點所提出的「文貴實用」,中年的作品或許大抵不離致用之意,不過晚年的觀點在於追求適意,而不求實用,不過卻有一事是王安石文風不變之處,即「文如其人」。在王安石後期的作品之中,主要可以歸類出下列幾點:公務文字減少、淡化仕宦認知、仍盡儒者的責任、論佛重見自信等。王安石晚年好佛,再施作上有許多禪詩體現了王安石對佛的一番見解。佛學對王安石晚年作品以及心境上影響都極大,胡適曾云:雖(王安石)潛於佛學,非但不消極,反而倒出一種弘毅積極的人生觀。
近人對於王安石的研究,包羅萬象,包含其政治、詩、辭、文章與新學,而大部分的專書與論文通常著重於政治、詩詞與新學這三個區塊。在於文章方面的研究,雖然不少,不過相較於前者,卻明顯的可以看出其比重相對而言的居於絕對少數。在古文集與中國文學史雖然對於王安石的文章評價都極高,卻少有專門對於其生平所做大小文章做研析評論者,個人以為,或許可以在此區塊加強研究,不再偏重於任何一面向,而能讓今人後世更全面的了解王安石醫生創作與文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