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論歐陽修之文藝觀與古文創作特色》
中文系103級 B991010018 何向芯
一、 參考書目
1. 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台北市,文史哲出版,1980﹝民六十九﹞
2. 宋柏年:《歐陽修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出版,1994
3. 黃一權:《歐陽修的散文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3
4. 劉若愚:《歐陽修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9﹝民七十八﹞
5. 李慕如:《歐陽修古文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論文,1990
6. 歐明俊,劉美玉:《“歐蘇”散文合論評議》,滁州學院學報,2011
7. 徐乃云:《唐宋八大家散文特色比較》,文教資料,2012
8. 彭錦:《歐陽修人生實踐的生命美學審視》,華南理工大學,2010
9. 張貴:《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及其詩歌創作》,西北師範大學,2010
10. 胡方磊:《歐陽修散文經典的傳播與接受》,福建師範大學,2010
11. 王海苗:《唐宋八大家的臺閣名勝記散文研究》,山西師範大學,2010
12. 程宇靜:《歐陽修“文宗”形象的構建與衍變》,河北師範大學,2010
13. 楊長英:《歐陽修記體散文研究》,蘭州大學,2010
14. 李雪梅:《歐陽修散文分類研究》,內蒙古大學,2008
15. 程軍:《論歐陽修的潁州文學活動與創作》,安徽大學,2006
16. 張虹:《歐陽修記體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06
17. 彭傳華:《論歐陽修的人生哲學》,南昌大學,2006
18. 唐紅衛:《歐陽修的文藝觀》,新疆大學,2005
19. 廉紅紅:《歐陽修山水文學作品研究》,安徽大學,2003
20. 陳湘琳:《歐陽修的文學世界與生命情境》,復旦大學,2010
二、 選讀書目
1.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台北市,文史哲出版,1980﹝民六十九﹞
2.宋柏年:《歐陽修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出版,1994
3.黃一權:《歐陽修的散文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3
4.劉若愚:《歐陽修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9﹝民七十八﹞
5.李慕如:《歐陽修古文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論文,1990
6.歐明俊,劉美玉:《“歐蘇”散文合論評議》,滁州學院學報,2011
7.徐乃云:《唐宋八大家散文特色比較》,文教資料,2012
8.李雪梅:《歐陽修散文分類研究》,內蒙古大學,2008
9.彭傳華:《論歐陽修的人生哲學》,南昌大學,2006
10.唐紅衛:《歐陽修的文藝觀》,新疆大學,2005
三、述評
歐陽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創作數量巨大,文體豐富,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影響深遠。作為宋代主盟文壇的領袖,歐陽修不僅創作了許多傳誦千古的優秀篇章,還對匡正當時的不良文風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且奠定了宋文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群體風格,他的散文理論以及創作傾向直接或間接的引導了當時和後世散文的發展方向。
唐紅衛所著《歐陽修的文藝觀》提到,歐陽修的創作觀首先主張「道文兼重」。不同於形式主義的重文輕道,或復古主義的重道輕文,歐陽修將「道」與百事(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他主張充道以為文,同時又認為重道不能輕文,而這種道文並重的思想,為北宋古文運動奠基了良好的平衡。
再者,他對創作文章也有個基本要求,便是「文出自然」。簡單來說,就是文章要平易流暢、文簡意深、富有創意,反對為文艱澀奇險、華而不實、模仿襲抄。蔡世明的《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說到,要達到如此「簡而有法」的境界,平時就得培養為文的工夫。
另外,他提到了「窮而後工」的文學觀點──窮困的環境,往往是激發靈感的泉源。他將作家和現實生活做結合,把創作者的「窮」和文本的「工」做出聯繫。而這類意蘊深遠的文學觀點,歷來常受到學界的關注。
歐陽修學習古文是以韓愈為模範,但不同於韓愈之雄健奇險、奔放磅礡,他的文章溫純雅正、陰柔氣疏。蘇洵評歐陽修為文:「紆餘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日人前野直彬推究韓歐文章陽剛陰柔之區別:「韓文,經常有高歌或沉潛之處,且抑揚劇烈,也有論理的飛躍,這是使文章強勁的一種原因。歐文抑揚輕微,也沒有論理的飛躍,強烈傾向選擇冷靜的書寫方式。」另外,助詞使用的多寡亦有影響,而歐文中助詞的運用多端得體,緩和了文章的陳述,也增添了情致深遠的表現。
唐末五代,文氣恢復浮靡駢麗之風,歐陽修承韓愈衣缽,再倡古文運動,導正文風,但他的創作自有脈絡,使散文的體裁更加豐富,功能更加完備,時人稱其:「文備眾體,變化開合,因物命意,各極其工。」簡約有法的敘事、迂徐有致的議論、曲折變化的章法、圓融輕快而無窘迫滯澀的語句、古文和駢文的融採,形成一種含蓄委婉的風格。
綜觀而言,歐陽修之文既具平易溫婉之氣,又力鎮當時凋敝的文風,三蘇、曾鞏等當代名家,無不受其提攜影響,歷代皆奉之為文宗,可說古文運動之再興,歐文之特色確有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