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期末作業繳交區(唐宋八大家散文)

#11012
詹前邦詹前邦
使用者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與其文學風格

一、參考文獻
1.高智:〈“文人”與“官人”的身份糾結——解讀王安石的另類孤獨〉,《文史雜誌》,2012年第 3期
2.馮賜杭:〈王安石〉,《上海集郵》,2011年第7期
3.夏鶯:〈王安石變法的歷史演繹及原因〉,《黑龍江史志》,第272期2012年7月
4.陳百川:〈北宋名相——王安石〉,《東西南北》,2012年第5期
5.葉坦:〈司馬光王安石經濟思想比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6.劉毅:〈略論王安石的散文藝術〉,《渤海學刊》,1992年第一期
7.王大鵬、葉新源:〈試論王安石著述中人權思想的主要特徵〉,《赤峰學院院報》,第33卷第 3期2012年3月
8.馬志倫:〈談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語文天地》,2011年第6期
9.張全明:〈論朱熹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價〉,《普陽學刊》,1993年第3期
10.郭春輝:〈王安石政論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7月
11.丁國智:〈從詩話看王安石詩歌的文字技巧〉,《問學集》,第15期
12.廖育菁:〈兩岸王安石研究回顧與未來發展〉,《漢學研究通訊》,第108期2008年11月
13.魏王妙櫻:〈論曾鞏與歐陽脩、王安石之關係〉,《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1卷第一期
2005年2月
14.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孟學〉,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月
15.佐伯富講述,邱添生譯記:〈王安石的新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四期
16.張瑋儀:〈王安石翻案詩與「真」的探索〉,《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12年5月
17.陳韋哲:〈近年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述評〉,《國文天地》,第24卷第11期2009年4月
18.江淑君:〈王安石學派「引《莊》解《老》」探析〉,《政大中文學報》,第七期2007年6

19.廖育菁:〈王安石經學著作考察:《尚書新義》〉,第二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發表,2006
年11月18日
20.夏長樸:〈一道德同風俗─王安石新學的歷史定位及其相關問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畫,2005年10月18日

二、選讀文獻
1.高智:〈“文人”與“官人”的身份糾結——解讀王安石的另類孤獨〉,《文史雜誌》,2012年第 3期
2.夏鶯:〈王安石變法的歷史演繹及原因〉,《黑龍江史志》,第272期2012年7月
3.劉毅:〈略論王安石的散文藝術〉,《渤海學刊》,1992年第一期
4.王大鵬、葉新源:〈試論王安石著述中人權思想的主要特徵〉,《赤峰學院院報》,第33卷第 3期2012年3月
5.張全明:〈論朱熹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價〉,《普陽學刊》,1993年第3期
6.郭春輝:〈王安石政論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7月
7.丁國智:〈從詩話看王安石詩歌的文字技巧〉,《問學集》,第15期
8.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孟學〉,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月
9.張瑋儀:〈王安石翻案詩與「真」的探索〉,《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12年5月
10.陳韋哲:〈近年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述評〉,《國文天地》,第24卷第11期2009年4月

三、評述
  王安石是個相當有政治抱負又個性堅毅的文人,要明白王安石的文學風格,了解他的改革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選讀的文獻中,多是從解讀王安石的學術思想及政治理念,再以之論其文學風格。由於王安石的變法後事褒貶不一,這其中也影響了對他文學的評價,所謂「新法既壞,并其文學知而好之者半,而厭而訾之者亦半矣。」認為由於變法失敗的緣故,讓他的文學也遭受批評。〈王安石政論文研究〉中更以王安石當時的北宋朝廷背景和社會狀況,加以王安石的人格與文學觀,分析他政論文的寫作藝術與思想內涵。
  在王安石看來,循規蹈矩唯唯諾諾的儒生,是不能成為“士”的。這與傳統禮教相去甚遠,王安石要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他的改革主要是文化體制改革和經濟制度的改革。後者涉及金融稅收等政策,想辦法緩解財政危機。兵制改革,減少冗兵冗費,與土地所有製改革無關,更談不上政改。他的憂慮是“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他繼承法家富國強兵的思想理念,把“管桑之術”那種主張政府乾預經濟,通過官營禁榷等方式來拯救當時財政困窘的理論,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高度。王安石看重思想注重實務。1070年,他改革貢舉法,在進士殿試中罷詩、賦、論而改試時務策;次年廢除考背誦的“明經科”,以進士一科取士,另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他用學校平時的考核來取代科舉取士,選拔人才,進行素質教育。
  王安石一方面尊崇孟學,〈王安石學派「引《莊》解《老》」探析〉中闡明王安石對尊孟思想對北宋學術的影響,其闡發孟子思想,賦予新義,引導了理學尊崇孟子的思潮。另外王安石又有《老子注》的著作,其以儒解老仍未脫儒家的慣例,又有以釋家及《莊子》解之,證明其實他對於佛、老思想也有所著墨,其中勢必也影響到王安石的寫作風格,然而所讀文獻中似無著墨,僅就「引《莊》解《老》這部分進行佐證。又,在〈王安石翻案詩與「真」的探索〉中,其實結論是讚揚王安石在翻案文章的藝術成就,由於王安石對歷史以及歷史人物的高度興趣,讓他在翻案詩的創作上有所成,而這部分又與某些文獻中王安石前期的文筆過於強調實用性而藝術性不足有所悖。
  我們知道文學人文學科一向主觀,然而在主觀的評判與論述之中,似乎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判規範,這不是指標準,而是對於評論者,應該就被評論者的思想進行通盤的第一人稱理解再行評判,之後就交由各位研究者的主觀意識了。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