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蘇軾之貶謫情懷與心境 B991010026 李蓁穎
一、參考資料20篇
1、 羅永吉:蘇軾〈前赤壁賦〉中「水月之喻」的思想,鵝湖月刊,2006
2、馬雲:《蘇軾的文學成就與貶謫》,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
3、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4
4、王水照:《蘇軾》,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3
5、鄧瑞卿:《蘇軾澹州詩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姜龍翔:《蘇軾〈超然臺記〉超然思想之形成及其內涵析論》,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9
7、陳化新:《漫談蘇軾南遷詩的民族友誼兼及唐人吟詠》,東疆學刊,1987
8、張鳳蘭:《蘇東坡的貶謫生涯》,中國語文研究所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碩士班,2001
9、辛文:《蘇軾貶謫心態面面觀》,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10、楊雅貴:《蘇軾記體文辭章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
11、馬明玉:《蘇軾貶謫期間書信研究》,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1
12、謝錦文:《遷客生命中的山水自然——蘇軾與黃州的融合與崛起》青年文學家,2011
13、鄭芳祥:《蘇試貶謫嶺南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2003
14、王彥穎:《蘇軾黃州詞的思想意蘊》,內蒙古煤炭經濟,2008
15、潘高峰:《論蘇軾散文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青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16、郭淑玲:《蘇軾黃州記遊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0
17、陳金現:《蘇軾在儋州的身分認同》,國文學報,2011
18、田寶:《貶謫文學與超越意識》,華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19、杜勍妹:《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文學創作及思想》,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
20、韓文娟:《談蘇軾貶謫詩詞》,語文學刊,2007
二、選讀10篇
1、韓文娟:《談蘇軾貶謫詩詞》,語文學刊,2007
2、馬雲:《蘇軾的文學成就與貶謫》,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
3、鄭芳祥:《蘇試貶謫嶺南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4、辛文:《蘇軾貶謫心態面面觀》,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5、郭淑玲:《蘇軾黃州記遊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0
6、田寶:《貶謫文學與超越意識》,華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7、潘高峰:《論蘇軾散文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青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8、楊雅貴:《蘇軾記體文辭章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
9、馬明玉:《蘇軾貶謫期間書信研究》,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1
10、張鳳蘭:《蘇東坡的貶謫生涯》,中國語文研究所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碩士班,2001
三、 述評
蘇軾,中國宋朝時期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在當代也是位重要的文人,由於自身本性剛直,因此一生仕途浮沉,在自己的作品中也這樣寫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來自嘲,但他此時的文章卻是相當多元,富有許多不同的思想,在他的文章中,雖然能體會到許多遭受貶謫的苦悶,但也不少勵志之句;他的文章也不似柳宗元深沉鬱悶,而是一種超脫自我的情懷,當然,他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因此文章中不乏有哲學的氣息存在,如《赤壁賦》便能體察蘇軾的曠達、老道思想與正統儒家想要經世濟民的情懷。
在遭受貶謫時,文人隨著自己內心的鬱悶揮灑出許多著名的作品,這個時期,也是蘇軾文章臻於成熟的時期,但他的文章多了前人所沒有的曠達、灑脫,如《黃州快哉亭記》、《黃州寒食帖》、《定風波》,而隨著自己心境的變化,也讓自身的視野更開闊,一並將自身對於政治的抱負、不得志融入佛道之間,獲得新的體悟。在他的文章中,我們比較少感受到他的沉悶,比較多的是對於世道的體悟、人生的曠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在經歷多年的貶謫後所散發出的不只是一種穩健的氣息,還能感受到深宏的氣闊。
在夢境與人生現實苦難不斷的交錯感染之下,蘇軾超脫了自己,不為現實所屈,因此對於自身的遭遇,也能以輕鬆的心態去面對,成就了自身,發出了不朽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