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論韓愈「以文為戲」的藝術手法
中文103級 B991010004 高于涵
一、 參考書目
●中國大陸的期刊/論文
1.周明:〈論“以文為戲”〉,《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5期
2.梁德林:〈韓愈“以文為戲”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查金萍:〈試論宋人對韓愈“以文為戲”的接受〉,《中國韻文學刊》,2007年01期
4.袁曉薇:〈柳宗元對“以文為戲”的貢獻—兼論“以文為戲”的文體創新意義〉,《東方叢刊》,2006年01期
5.葉嬌:〈從“奮筆直書”到“以文為戲”—論唐代古文家的傳記寫作觀〉,《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陸春建:〈滿紙戲謔語 一把辛酸淚—淺析<進學解>反語藝術〉,《語文教學之友》,2010年 04期
7.高菊梅:〈論韓愈<毛穎傳>為代表的諧謔游戲文〉,《河南農業》,2007年12期
8.鄧裕華:〈詼諧中寓莊嚴,自嘲中帶牢騷—讀韓愈的<毛穎傳>〉,《語文學刊》,2006年24期
9.劉懋疇:〈巧寓牢騷于詼諧之中——談<答客難>、<酒德頌>和<送窮文>的寫法〉,《遠程教育雜志》,2000年01期
10.劉寧:〈論韓愈<毛穎傳>的托諷旨意與俳諧藝術〉,《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1.劉群芳:〈論韓愈音樂詩與“不平則鳴”說〉,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台灣的期刊/論文
1.柳在國:〈韓愈文述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2.黃寶炬:〈韓愈「以文為戲」散文藝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3.鍾吉雄:〈<進學解> 的特色及其表達技巧〉,《中國語文》,1985年卷56第1期
4.陳素素:〈韓愈〈送窮文〉新探〉,《東吳中文學報》,2006年02期
●近人著作
1.市川 勘:《韓愈研究新論 : 思想與文章創作》;臺北市,文津,2004[民93]
2.何法周:《韓愈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民77]
3.張清華:《韓學研究》;南京市,江蘇教育,1998[民87]
4.王更生:《韓愈散文研讀》;臺北市,文史哲,民82[1993]
5.(唐)韓愈著;童第德選注:《韓愈文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民69[1980]
二、 所選書目
1.市川 勘:《韓愈研究新論 : 思想與文章創作》;臺北市,文津,2004[民93]
2.張清華:《韓學研究》;南京市,江蘇教育,1998[民87]
3.何法周:《韓愈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民77]
4.高菊梅:〈論韓愈<毛穎傳>為代表的諧謔游戲文〉,《河南農業》,2007年12期
5.梁德林:〈韓愈“以文為戲”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葉嬌:〈從“奮筆直書”到“以文為戲”——論唐代古文家的傳記寫作觀〉,《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劉寧:〈論韓愈<毛穎傳>的托諷旨意與俳諧藝術〉,《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陸春建:〈滿紙戲謔語 一把辛酸淚——淺析<進學解>反語藝術〉,《語文教學之友》,2010年 04期
9.周明:〈論“以文為戲”〉,《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5期
10.劉懋疇:〈巧寓牢騷于詼諧之中——談<答客難>、<酒德頌>和<送窮文>的寫法〉,《遠程教育雜志》,2000年01期
三、 述評
(一) 概述前人之研究
所謂「以文為戲」是作家自覺地從創作遊戲中,暫離現實,獲得快感或解脫;並有意識的以各種書寫技巧從事跨越文字拘限和文類藩籬的實驗,打破所有格律的限制,自由出入於形式內容的疆域。這類語言、文體的創新實驗,亦是文章題材和表現技巧的開拓,促使佳作誕生,給文學創作注入新的生命,成為文體新變的導源。因為此種創作方式較為自由靈活,所以有利於文人發揮與創作,如胡應麟認為:「〈毛穎傳〉、〈進學解〉、〈送窮文〉皆以文為戲,是不欲步驟前人者」然裴度曾指責韓愈「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為戲」,張籍也寫信批評韓愈「多尚駁雜無實之說,使人陳之於前以為歡,並將這種做法比喻成「為博塞之戲與人競財」。韓愈在〈答張籍書〉中說: 「吾子又譏吾與人為無實駁雜之說,此吾所以為戲耳。」朱熹則說: 「觀韓愈之書,則其出於諂諛、戲豫、放浪而無實者,自不為少。」〈讀唐志〉由此可見,不論是與韓愈同時代的人,還是後人,都曾指出過他有「文為戲」的現象。
(二) 簡略評之
在上述諸篇期刊論文或近人文章中,大抵可歸納出韓愈「以文為戲」的要點,分別為:一是具有嬉戲調笑的文章創作風格,即於「以文滑稽」;二是「文字遊戲」,即韓愈之務去陳言,此外多使用隱括等辭格;三是與正史不同的戲說之作與正統史官文化觀念下的「以文為史」的觀念不同。以《毛穎傳》為例,其直接繼承和發展了上述三點成就「以文為戲」的徘諧的藝術手法。文中取法《史記》的紀傳的寫作方式,將傳主的性情面毛寫得極為特出。然這一切性情行為的描述,不過是一支普通的毛筆,諧謔的愈趣就自然產生了。這樣一種徘諧筆法,其意並非止於諧謔,而是有所諷譏。除此之外,我們再從〈進學解〉及〈送窮文〉著眼,這兩篇文皆採主客問答,藉第三者之口將自己心中之憤懣。如再〈進學解〉中韓愈雖連連稱讚國家有司的公正廉明,但實為「正話反說」嘲謔有司之不公,並藉諸生口吻為其舒心中之悶;而在〈送窮文〉,雖寫「送窮」實為「留窮」,亦為正話反說的具體表現,雖寫對五窮的嫌惡,然實際卻是解此表達作者品生的優良為學、為文的高尚品格及技巧。此二文作者皆以小故事的方式,不直接書寫己心中之「不平」而反以戲謔的方式「正畫舫說」表的心中的不滿,加以「鳴之」。這些「以文為戲」的作品更鮮明地體現出韓愈散文作品的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