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期末作業繳交區(曾鞏)

#10573
詹前邦詹前邦
使用者

曾鞏
B991010043 詹前邦
1. 生平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贊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遊,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詩文往來,並將安石推薦給歐陽修。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後,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翌年,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綜觀曾鞏一生,歷任州郡官吏十幾年,在京師作官的時間不多。從他的一些政論文章看,如《唐論》、《書魏鄭公傳後》、《熙寧轉對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劄子》、《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等,並沒有突出的政治見解。其主要觀點是泛稱三代之制,稱贊後周和唐初的貞觀之治,而對於宋代的政治卻沒有多少條陳和建議,與範、歐諸公不同。他在《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中對於宋朝的現狀還是相當稱贊的。他說: 蓋遠莫懿於三代,近莫盛於漢唐,然或四三年,或一二世,而天下之變不可勝道也。豈有若今五世六聖、百有二十余年,自通邑大都,至於荒陬海聚,無變容動色之慮萌於其心,無援桴擊柝之戒接於耳目。臣故曰:生民以來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又說:今陛下履祖宗之基,廣太平之祚,而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則宋興以來,全盛之時,實在今日。由此可見,曾鞏對於當時的政治不僅沒有任何不滿,而且推崇備至,當然也就不曾提出改革的意見。
  在這以前,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參知政事,推行新法,當時曾鞏出守越州,其後轉徙六郡,在外十二年。對於熙寧新法,也沒有發表過具體意見。只是在《過介甫歸偶成》詩中說過:“心交謂無嫌,忠告期有補,直道詎非難,盡言竟多迕。知者尚復然,悠悠誰可語。”觀此,則兩人過去言談之間,可能有過意見分歧。還有,其《與介甫第二書》也說:“比辱書,以謂時時小有案舉,而謗議已紛然矣。足下無怪其如此也。”又說:“謗怒之來,誠有以召之,故曰:足下無怪其如此也。雖然,致此者豈有他哉?思之不審而已矣。”由此看來,在政治上二人是有分歧的。
  總的看來,曾鞏一生,政治表現不甚突出。《宋史》本傳說"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這話可能有些根據。

四庫: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曾鞏 弟肇(P.10390)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脩見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進士第。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出通判越州,州舊取酒場錢給募牙前,錢不足,賦諸鄉戶,期七年止;期盡,募者志於多入,猶責賦如初。鞏訪得其狀,立罷之。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知齊州,其治以疾姦急盜為本。曲堤周氏擁貲雄里中,子高橫縱,賊良民,汙婦女,服器上僭,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寘於法。章丘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夸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復合也。自是外戶不閉。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曾鞏 弟肇(P.10391)
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議經費,帝曰:「鞏以節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帝以三朝、兩朝國史各自為書,將合而為一,加鞏史館修撰,

史/正史/宋史/本紀 凡四十七卷/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神宗 趙頊 三/元豐四年(P.304)
  秋七月己丑,太白晝見。庚寅,西邊守臣言夏人囚其主秉常,詔陝西、河東路討之。甲午,鄜延、涇原、環慶、熙河、麟府路各賜金銀帶、綿襖、銀器、鞍轡、象笏。甲辰,韓存寶坐逗留無功伏誅。丁未,大軍進攻米脂砦。己酉,詔曾鞏 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詔內外官司舉官悉罷。令大理卿崔台符同尚書吏部,審官東西、三班院議選格。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曾鞏 弟肇(P.10396)
論曰:劉敞博學雄文,鄰於邃古,其為考功,仁宗賜夏竦謚,上疏爭之,以為人主不可侵臣下之官;及奉詔定樂,中貴預列,又諫曰:「臣懼為袁盎所笑。」此豈事君為容悅者哉。攽雖疏儁,文埒於敞。奉世克肖,世稱「三劉」。曾鞏立言於歐陽脩、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肇以儒者而有能吏之才。宋之中葉,文學法理,咸精其能,若劉氏、曾氏之家學,蓋有兩漢之風焉。

2. 軼事
其一、
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史稱鞏“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
18歲時,赴京趕考,與隨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識,並結成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歐陽修見其文筆獨特,非常賞識。歐陽修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上歐陽學士第二書》)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 慶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長),只好輟學回歸故里,盡心侍奉繼母。
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為密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
曾鞏一共弟兄五個,還有九個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帶動下,弟兄們努力學習,刻苦專研,準備積極應試。沒想到頭一年就名落孫山。以後連續好幾年都未考中進士。他的家鄉有個不喜歡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詩揶揄曾鞏。詩曰: 三年一度科場開, 落殺曾家兩秀才。 有似檐間雙燕子, 一雙飛去一雙來。曾鞏兄弟沒有把旁人的奚落放於心上,反而更發憤學習,帶著幾個弟弟在盱江的南岸山巖洞中苦讀(後稱之為「南豐先生讀書巖」),寒暑不歇。嘉祐初年,曾鞏和大弟曾曄、二弟曾牟、三弟曾布以及兩個妹婿,共六人均考取舉人。後來曾鞏又考中進士,除有政績外,在文學上更享有盛名,有詩讚道:「曾子文章世希(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

《揮麈後錄》卷六
曾密公諱易占,字不疑。歐陽文忠公識其碑曰:「少有大誌,知名江南。」為文忠所稱如此,則其人固可想矣。既以豪俠自任,□信州玉山令,有過客楊南仲,文采可喜,氣概頗相投,公厚贐其行。會與郡將錢仙芝不葉,捃摭公以客所受為賄,公引伏受垢,不復自辯,竟除名,徙英州。以赦自便,將訴其事於朝,行次南都而卒。時公子南豐先生子固,已名重於世,適留京師,而杜祁公以故相居宋,自來逆旅,為辦後事。公既不偶以卒,再娶朱夫人,年未三十,無以自存,領諸孤歸裏中。南豐昆弟六人,久益漻落,與長弟皣應舉,每不利於春官。裏人有不相悅者,為詩以嘲之曰:「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南豐不以介意,力教諸弟不怠。嘉佑初,與長弟及次弟牟、文肅公、妹婿王補之無咎、王彥深幾一門六人,俱列鄉薦。既將入都赴省試,子婿拜別朱夫人於堂下,夫人嘆曰:「是中得一人登第,吾無憾矣。」榜出唱第,皆在上列,無有遺者。楚俗,遇元夕第三夜,多以更闌時微行聽人語言,以蔔一歲之通塞。子固兄弟被薦時,有鄉士黃其姓者,亦預同升。黃面有瘢,俚人呼為黃痘子。諸曾俱往赴省試,朱夫人亦以收燈夕往閭巷聽之,聞婦人酬酢造醬法雲:「都得,都得。黃豆子也得。」已而捷音至,果然入兩榜,文昭中第。兄弟三人,數年之間,並躋華貫。曾氏繇此遂興。公永外祖雲。

其二、
曾鞏是宋朝的一位大詩人。他為人正直寬厚,襟懷坦蕩,對朋友一貫直來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時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歲那年,當上了淮南判官,他從淮南請假去臨川看望祖母,還專門去拜見曾鞏。曾 鞏十分高興,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後來還專門贈詩給王安石,回憶相見時的情景。
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見曾鞏,並問他,“你與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這個人到底怎麼樣呢?”曾鞏不因為自己與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隨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觀直率地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和行為確實不在漢代著名文學家楊雄之下;不過,他為人過吝,終比不上楊雄。”神宗聽了這番話,感到很驚異,又問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為什麼這樣說他呢?據我所知,王安石為人輕視富貴,你怎麼說是‘吝’呢?”
曾鞏回答說:“雖然我們是朋友,但朋友並不等於沒有毛病。王安石勇於作為,而‘吝’於改過。我所說的‘吝’乃是指他不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而改正自己的錯誤,並不是說他貪惜財富啊!”宋神宗聽後稱讚道:“此乃公允之論。”也更欽佩曾鞏為人正直,敢於批評。

《宋史˙曾鞏傳》
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為 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於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於有為,吝於改過耳。」帝然之。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弟布,自有傳,幼弟肇。

3. 參考資料
漢籍電子文獻
古文辭類纂;清˙姚鼐輯;王文濡評注
四庫全書
揮麈後錄;南宋˙王明清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