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1)史/正史/宋史/表 凡三十二卷/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宰輔二/仁宗明道二年至神宗元豐八年(P.5483)
公元1067
三月壬申, 歐陽修 自尚書右丞、參知政事以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
(2)史/正史/舊五代史/編定舊五代史凡例(P.2027)
一、五代諸臣,類多歷事數朝,首尾牽連,難於分析。歐陽修新史以始終從一者入梁、 唐、晉、漢、周臣傳,其兼涉數代者,則創立雜傳歸之,褒貶謹嚴,於史法最合。薛史僅分代立傳,而以專事一朝及更事數姓者參差錯列,賢否混淆,殊乖史體,此即其不及歐史之一 端。因篇有論贊,總敍諸人,難以割裂更易,姑仍其舊,以備參考。得失所在,讀史者自能辨 之。
(3) 史/正史/宋史/志 凡一百六十二卷/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河渠二/黃河中(P.2283)
帝曰:「果爾,甚善。 聞河北小軍壘當起夫五千,計合境之丁,僅及此數,一夫至用錢八緡。故歐陽修嘗謂開河 如放火,不開如失火,與其勞人,不如勿開。」
二、評論
(1)歐陽永叔 〈瀧岡阡表〉
方望溪曰:「摲其繁複,則格愈高、義愈深、氣愈充、神愈王。學者潛心於此,可知修辭之要。」
(2)歐陽永叔 徂徠先生墓誌銘
張廉卿曰:「發端以遠得逸,而以雄直之氣行之,神氣蕭颯而兀岸,乃歐文所罕者。」
(3)歐陽永叔 〈豐樂亭記〉
吳至父曰:「此與田畫序並佳絕,其撫今思昔亦同。而彼篇作於謫宦之中,心曠而神怡,此篇作於豐樂之時,憂深而思遠,蓋賢人君子之意量如此。」
(4)歐陽永叔 〈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劉海峰曰:「歐公序文,惟此篇有蒼古雄邁之氣,不易得也。」
(5)歐陽永叔 〈為君難論〉
姚氏曰:「歐公之論,平直詳切,陳悟君上,此體為宜。」
三、總論
總觀歐陽修,失怙的黯淒童年不但未使他無所就,反而緊握手中僅有資源,從少年時期珍惜地捧讀他人棄若敝屣的韓愈文章開始,歐陽修即打開文以立言一門,為自己揀選了一條長長的理想之路,並終生貫徹之。讀歐陽修諸文,莫不平實而有所依據。在野則境隨心安,貶滁州期間作〈醉翁亭記〉,能以所處情境,調整心中度量的他,以民樂為樂,自成一幅仁祥之景,歐陽修最令人敬佩之處莫在於,他並不全心耽溺於己身失意,能看見百姓喜悲,是為政者最可貴之處。在朝則盡諫治理,讀〈五代史宦者傳論〉,我們不僅看見了歐陽修冷靜嚴明的分析事理,更可窺見歐陽修的細心,由親信的宦官講起,若不是善於觀察君主與宦者間微妙的關係變化,又何能適時提出必要的建言呢?
歐陽修為北宋文壇領袖,承襲韓愈古文而來,又能扶持後人,成了韓愈先鋒而「嚴父」,歐陽修繼承而「慈母」的兩大領袖形象,共創唐宋古文的盛世。他溫和但務實的性格,讓他在文壇及政界的評價,大多是平穩而良好的,而他這樣的特質,也豐富了八大家的文風,創造了另一種圓滿。我認為,歐陽修能成為一代文宗的主要原因,除了他個人在古文方面紮實的努力,更因為他以自己的性格特色,走出了自己的文路,每個人若能認清最真實的自己,為自己創造能淋漓發揮的環境,有所成的機會便很高了。
四、參考資料
1、(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2、(宋)薛居正等撰;楊家駱主編:《舊五代史》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3、(清)姚鼐 輯;王文濡 評注。《大字本 評註古文辭類纂》。
臺北:華正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