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期末作業繳交區(王安石、蘇洵)

#10567
清安助教清安助教
使用者

您貼錯地方囉!助教幫您轉貼到這裡。

楊舒婷

一、生平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文苑五/蘇洵(P.13093)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脩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所著權書、衡論、機策,文多不可悉錄,錄其心術、遠慮二篇。
宰相韓琦見其書善之,奏于朝,召試舍人院,辭疾不至,遂除祕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闢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卒。賜其家縑、銀二百,子軾辭所賜,求贈官,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蜀。有文集二十卷、謚法三卷。

二、評論

方望溪曰:「退之序事文,不學史記。歐公則摹史記以自別於退之。老泉又欲自別於歐公,故取法史記、韓文,而少變其形貌,惜不多見。要之,非子瞻、子固所能望也。」

方望溪評蘇明允《上韓樞密書》:「老蘇文勁悍詼奇,或過於大蘇,而精細調適處則不及。蓋由時過而學,僅探晚周諸子及國策之蘊奧,而出入於賈、鼂、韓、柳數家,胸中實儉於書卷也。此集中傑出之文,而按其根源,亦適至是而止。」

劉海峯評蘇明允《上韓樞密書》:「雄放當屬宋人書中第一。」

歐陽脩《薦布衣蘇洵狀》稱:「其議論精於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於有用。其所撰權書、論衡、機策二十二篇,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之士也。」

曾鞏《蘇明允哀詞》稱:「蓋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託諭,侈能盡之斂,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繁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瑋,若挾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總評

  蘇洵是歷史上晚年發奮讀書而有所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更在屢試不第後,體悟到不應為應付科舉而讀書,於是把自己以前為應付科舉所寫的文章付之一炬。並取《論語》、《孟子》、韓愈及其他聖賢文章,閉門苦讀了七、八年,精習六經、百家學問,終成一代宗師。
  蘇洵的史論和政論,論據有力,語言鋒利,具有雄辯的說服力,且簡勁質樸,有先秦遺風。如我們熟知以史論政的六國論,起頭便開門見山指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最後還把歷史引向現實,提取歷史教訓,歸結作文本意,可說是水到渠成,又發人深省,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但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迂闊偏頗,是其短處。如對六國滅亡原因的分析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因為秦統一六國是由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能簡單地歸為賂秦。
  探究其雄辯恣肆之文風,形成原因可總結為四點:1. 少年豪放不羈,喜好遊俠,終日在外遊蕩,遂形成其恣肆的文風。2. 當時宋朝與遼的澶淵之盟、與西夏的輸歲幣以求和的政治局勢與蘇洵自身理念不和,故多為史論、政論以諫上。3. 屢試不中,對於官場的失望也造成其強勢的文風。4. 潛心苦讀之文多為孟子、韓愈、戰國策等名家,故繼承其議論的傳統。
  總結蘇洵一生,因經歷、才性所限,其散文趕不上韓、柳、歐、蘇(軾)四大家,但在宋文中亦自成一家。他對當時文壇產了很大的影響,形成了「自京師至海隅障徼,學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書。」的局面;同時對蘇軾、蘇轍的思想和散文創作起了很好的薰陶作用。所以,蘇洵在宋代古文運動中、在宋代散文發展史上,是有其特殊貢獻的。

四、參考資料

1.元‧脫脫、阿魯圖主持修撰:宋史,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2.清‧姚鼐輯,王文濡評註:大字本古文辭類纂,台北:華正書局,2004.09
3.曾枣庄選釋:《三蘇文藝思想》,四川省: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10
4.陳雄勳著:《三蘇及其散文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
5.王湜華注釋,王湜華、瞿承楷評譯:《唐宋八大家名篇賞析與譯注:蘇洵傳》,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6.12
6.吳小林著:《唐宋八大家》,台北市:里仁書局,1999
7.李李著:《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8.04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