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期末作業繳交區(蘇軾、蘇轍)

#10421
安福源安福源
使用者

歷代文選與習作期末報告─蘇軾

一、 生平概述
蘇軾,自子瞻,一自重和,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嘉佑二年中進士,累官至端明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神宗時任祠部員外郎。熙寧五年因反對王安石新法招人中傷,自求外職,任杭州通判,三年後移知密州、徐州、湖州。熙寧十年赴任徐州。源豐二年,蘇軾四十三歲,遇烏臺詩案,被捕入獄,翌年貶至黃州,直至元豐七年離開。宋仁宗即位後,回朝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元祐四年拜龍圖格學士,曾出任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紹聖元年被貶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終年六十三。諡文忠。蘇軾於政治立場上較偏舊檔,但也認為有改革弊政的需求,故一方面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之外,也認為司馬光盡廢新法是不妥當的,於是他在新舊兩黨兩邊都不討好,也是仕途坎坷的原因之一。
蘇視為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二、 文風
蘇視為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黃庭堅曾批評蘇軾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蘇軾於〈東坡先生墓誌銘〉中曾云:公之於文,得之於天。少與轍皆師先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論,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三、 《古文辭類纂》中古人評論
1. 〈賈宜論〉劉海峰曰:「長公筆有仙氣,故文極縱盪變化而落韻極輕」
2. 〈徐州上皇帝書〉毛順甫曰:「此等文字識見見筆力並入西漢」
3. 〈徐州上皇帝書〉吳至父曰:「此文前幅實雄俊,有豪傑氣。然猶不免虛嬌」
4. 〈韓魏公醉白堂記〉劉海峰曰:「精神籠蓋一世」
5. 〈石鍾山記〉劉海峰曰:「以心動欲還跌出大聲發於水上才有波折而興會更覺淋漓,鐘聲二處必取古鐘二事以實之具,此詼諧文章妙趣洋溢行間」
四、 個人評論
蘇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其散文、詩、辭、書、畫都非常擅長,是難得的全才,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難以動搖。後人將他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由並稱「蘇陸」;辭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書法又與黃庭堅、米巿、蔡京等並列為宋四家,其地位之高由此見之。雖然他一生多舛,在他起起伏伏的仕宦生涯裡,他的生命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奔波各地,雖然可憐,但在他最窮困勞苦的時間哩,卻是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最高峰,無論是質或量,都遠遠超過他其它時間的作品。而最為人稱道的作品哩,有大半是在黃州時的創作。諸如《前赤壁賦》、《念奴嬌‧大江東去》、《飲湖上初晴後雨》、《黃州寒食帖》等作品。在蘇軾的作品中可以看見他的處世之道與人生態度,縱使他在當時整個大環境下,官場失意與貶謫偏僻鄉壤,只要是人難免會悲觀,部分作品中也看到了他悲觀負面的情緒及其濃厚。不過大部分的作品可以看到他的另外一面,是一種超然的灑脫,奔放的熱情見於行間,寫景寄情之餘,還抒發自身的抱負,雖然還是會抱怨,卻依然有著自己遠大的理想志向,無怪乎其為文汪洋肆意,是因為蘇軾本身的格局就是如此之大。

引用資料
大字本評註古文辭類纂
漢籍文獻資料庫
東坡先生墓誌銘
宋史
文選報告蘇軾.ppt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