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期末作業繳交區(蘇軾、蘇轍)

#10450
吳詩雅吳詩雅
使用者

一、 蘇轍生平
《宋史.列傳卷第九十八.蘇轍族孫元老》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之事,尤為切至。
轍乞養親京師。三年,軾還,轍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哲宗覽奏,以為引漢武方先朝,不悅。落職知汝州。居數月,元豐諸臣皆會於朝,再責知袁州。未至,降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三年,又責化州別駕,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復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崇寧中,蔡京當國,又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再復太中大夫致仕。築室于許,號潁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淳熙中,謚文定。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三子:遲、适、遜。族孫元老。

論曰:蘇轍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慾,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宜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為軾弟,可謂難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調停;及議回河、雇役,與文彥博、司馬光異同,西邊之謀,又與呂大防、劉摯不合。君子不黨,於轍見之。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於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於其間哉!

二、<古文辭類纂>中的評論

姚鼐曰:「尚忠、尚文各有其弊。能救其弊,實視後世之賢與不賢,一語可以破的。」〈商論〉
劉海峯曰:「子由亦不善為序,因此與民賦序有關國計存之。」〈元祐會計錄序〉
方望溪曰:「於劉項三國情事俱不切,而在作者緒論中尚為拔出者。」〈三國論〉
唐荊川曰:「平正通達,不求為奇,而勢如長江大河,是小蘇之所長也。」〈民賦序〉
劉海峯曰:「子由之文,其正意,不肯一口道破,紆徐百折而後出之,於此篇可見。」〈民政策二〉

三、總論
蘇徹的文章與其性格及生活際遇有相當程度的關聯,他自幼個性沖和淡泊,老成持重。其兄曾云:「余觀子由,自少曠達,天資近道」思想上除了儒家外亦雜揉了佛、道兩家。以政治主張而言,蘇徹比蘇軾還要尖銳激烈,但他遭受政敵地迫害卻比蘇軾輕地多。例如子由對元祐之政的作用比蘇軾大的多,徽宗時,元祐黨人多被外徙,蘇軾被遠謫海南,蘇徹僅貶官雷州。子由性格穩重,張耒曾云:「…雖事變紛紜至前,而舉止安徐,若素有處置。」綜合性格思想和人生經歷的交互影響下,其文風如《蘇文定公諡議》所云:「公之文汪洋澹泊,深醇溫粹,似其為人」朱熹:「東坡文字較明白,子由文字不甚分曉」文字不甚分曉,正式由於體氣高妙,不是一望所能明白。

蘇氏兄弟的文學主張承繼父洵的「貴用論」,文不徒發,要能經世濟民合於世用。即論文重道這點可由《詩病五事》:「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得知。早年在〈上樞密韓太尉書〉提出養氣論,重視生活閱歷對創作的作用,「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尚氣論承接孟子及韓愈而來,如韓愈〈答李翊書〉:「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他還強調創作風格的多樣性,主張文章自一家,反對蘇軾揚王維抑吳道子,提出「優柔自好勇自強,各自勝絕無彼此」

歷來常將子由、子瞻兩兄弟做比較,可使子由的形象更加立體,子由雖不如子瞻全才,然而,誠如王鞏所云:「兄弟仁達意,千古各垂名。」子由文章自成一格。

四、參考書目
漢籍電子文獻
清‧姚鼐輯;王文濡評注:大字本《古文辭類纂》,2004年
曾棗莊:《蘇轍評傳》,台北:五南書局,1995年。
吳淑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2007年。
李李:《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陳雄勳:《三蘇及其散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