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期末作業繳交區(蘇軾、蘇轍)

#10485
徐志丞徐志丞
使用者

歷代文選及習作
唐宋古文八大家報告--蘇轍

一、生平
據《宋史.列傳卷第九十八》梳理蘇轍重要生平、事跡如下。

1. 文風性情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三子:遲、适、遜。族孫元老。

2.論事出色

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慾,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宜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為軾弟,可謂難矣。

3.兄弟情誼

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於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於其間哉!

4.晚年際遇

崇寧中,蔡京當國,又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再復太中大夫致仕。築室于許,號潁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淳熙中,謚文定。

二、評論

1. 蘇軾 〈超然臺賦〉

子由之文,詞理精確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雖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資所短,終莫能脫。至於此文,則精確高妙,殆兩得之。

2.蘇軾 〈答張文潛縣丞書〉

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3.茅坤 〈穎濱文鈔〉

子由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

4. 茅坤〈穎濱文鈔〉

其年已老,其氣已衰,無復向所為飄颻馳驟,若雲之出岫者、馬之下阪者之態,然而閱事既久,於古文得失處參驗已熟,雖無心為文,而其折衷餘道處,往往中肯綮,切事情,語所謂老人之言是已。

5.蘇轍〈上曾参政書〉

素所為文,家貧不能盡致,有歷代論十二篇,上自三王而下至五代,治亂興衰之際可以慨見,於此觀其略可也。

三、總評

中國文學批評常將作者的人品及其作品風格放在一起品評,這樣的觀念可從《文心雕龍》見到:

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長卿傲誕,故理侈而辭溢;子雲沉寂,故志隱而味深。

故論者將從蘇軾的性情及文論評述蘇轍的文學風格養成,兼以幾則評論證之。
蘇轍個性沉靜簡潔,寡言鮮慾,深不願人知。而其文風汪洋澹泊,但其秀節之氣體氣高妙,故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宋史.蘇轍傳》云: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 與兄軾相迫。……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慾,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

蘇轍自己也在自傳裡清楚的表明自己的心志,他對於平生所為是看得很輕的,對於功名利祿都看得相當澹泊,也深不願人知,故生平事蹟化作灰燼飛散也在所不惜,〈穎濱遺老傳〉:

予居穎川六年,歲在丙戌,秋九月,閱篋中舊書,得平生所為,惜其久而 忘之也,乃作〈穎濱遺老傳〉,凡萬餘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間得失耳,何足以語達人哉?」 … …以此居富貴、處貧賤,二十餘年而心未嘗動。 … …笑曰:「此豈實相哉也?夫一猶可忘,而況〈遺老傳〉乎?雖取而自焚之可也。」《欒城後集.穎濱遺老傳》

認識蘇轍的為人後,以下再由蘇轍的文章中歸結出其文學主張:

(一)文貴養氣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欒城集.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不為空言

少與轍皆事先仙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 《欒城後集.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

(三)文合節度

予少年苦不達為文之節度,讀上林賦,如觀君子佩玉冠冕,還折揖讓,音吐皆中規中矩,終日威儀無不可觀也。《欒城先生遺言》

(四)各逞其才

篇章散人間,墜地皆瓊英,凜然自一家,豈與餘人爭。《欒城三集.題東坡遺墨卷後》

就以上四項蘇轍所提出來的文學主張和其性情是相合的,從茅坤的〈穎濱文鈔〉可見:

子由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

蘇轍雖然文章不如其兄長,但其所秉持著的文學主張’「文貴養氣」、「各逞其才」而言,蘇轍在文章的表現上能夠展現出自己的風格外,亦達到體氣高妙的境界。再從其自評文章〈上曾参政書〉書所云可知:

素所為文,家貧不能盡致,有歷代論十二篇,上自三王而下至五代,治亂 興衰之際可以慨見,於此觀其略可也。

蘇轍自己認為感到得意的文章是那些「不為空言」、「文合節度」的議論文章。
總結以上而言,蘇轍其文真如其人一般,汪洋澹泊,秀傑之氣終不可掩;為文自有一片煙波,非諸家可及。

四、參考資料

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張其昀:《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
曾棗莊:《蘇轍評傳》,台北:五南書局,1995年。
吳淑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2007年。
陳正雄:《蘇轍及其政論與文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
王素琴:《蘇轍古文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