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選及習作報告 ─ 韓愈~B991010004 中文103 高于涵
一、 韓愈生平
1.《全唐文》,韓愈 一,頁5542-1
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貞元八年進士。憲宗朝累官刑部侍郎。貶潮州刺史。移袁州。徵為國子祭酒。遷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諡曰文。
2.《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頁5255
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依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三歲為真。改都官員外郎,即拜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
3.《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頁4200-4201
疏奏,憲宗怒甚。間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將加極法。裴度、崔羣奏曰:「韓愈上忤尊聽,誠宜得罪,然而非內懷忠懇,不避黜責,豈能至此?伏乞稍賜寬容,以來諫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過,我猶為容之。至謂東漢奉佛之後,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為人臣,敢爾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驚惋,乃至國戚諸貴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貶為潮州刺史。
4.《清異錄》陶榖
「昌黎公愈晚年頗親脂粉。服食用硫磺末攪粥飯啖雞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靈庫』。公間日進一隻焉。始亦見功,終致命絕。
二、 對韓愈的文學評價
1.《朱子文集》,考韓文公與大顛書,頁3559-3560
而東坡《雜說》乃云︰「韓退之喜大顛,如喜澄觀、文暢意,非信佛法也。而或者妄撰退之〈與大顛書〉,其詞凡鄙,雖退之家奴僕,亦無此語。今一士人,又於其末妄題云︰『歐陽永叔謂此文非退之不能作。』又誣永叔矣。」
2.《容齋隨筆》,論韓文公文,頁108
及東坡之碑一出,而後眾說盡廢。其略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歷唐貞觀開元而不能救,獨公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豈非參天地而獨存者乎?」
3.《顧亭林詩文集》,與人書 十八,頁96
「韓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毀、爭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後序諸篇,而一切銘狀概為謝絕,則誠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猶未敢許也。」
4.《古文辭類纂》,原道,王陽明,頁63
「原道一篇中間,以數個古字今字,一正一反,錯綜翻蕩出許多議論波瀾,其學力筆力足以凌厲千古。」
5.《古文辭類纂》,送高閑上人序,張廉卿,頁871
「退之奇處,最在橫空而來,鑿險縋憂之思,籋雲乘風之勢,殆窮極文章之變矣。」
三、 總論
韓愈的文風,給人的感覺多為氣勢磅礡,說理精闢之作。從韓愈的許多作品中不難看出這點,如〈原道〉。在原道中韓欲使用了許多排比句,來增加文章的豐富隊與說服力,也因為此手法讓文章閱讀起,有宏大之感。此外韓愈也多使用設問的手法,用來激發讀者思考,加深讀者的映象。讓我每每閱畢韓愈的文章,彷彿在我的心湖中投入了一顆石子,餘波盪漾,總能引發我做更深入的思考。此外,韓愈的直諫也是很令我感到欽佩部分。
在〈諫迎佛骨表〉中,韓愈表現出了屬於臣子該有的態度,一放變也以精闢的說理方式,欲使憲宗明白其中的利弊。雖然,她明知道可能會因此獲最,但還諫言,這樣的勇氣現金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當然,換個角度想想,韓愈或許就是太"剛直"了,才會造就日後被貶謫的下場,若他能忍一時之忍,等憲宗稍稍過了興頭再諫言,或許會成功也不一定。但韓愈並不是只有”’剛”的那一面,他的作品不乏抒情之作,如〈祭十二郎文〉及〈送董邵南序〉。從中不難看出韓愈情感的流露。像韓愈這般,筆法可剛可柔的作家,真是難得可貴。從此也不難看出,他能在文學史上能占有一定份量的原因了。
四、 參考資料
1. 清‧董誥等編纂:《全唐文》,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2.北宋‧歐陽脩等合撰:《新唐書》,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3.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4.宋‧陶穀撰:《清異錄》,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5.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6.宋‧洪邁著:《容齋隨筆》,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7.清‧顧炎武著;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8.清‧姚鼐輯;王文濡評註:大字本《古文辭類纂》,台北市,華正書局,2004年
韓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