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八大家-歐陽脩
一、生平
a.生平簡介-
歐陽修,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歐陽修四歲喪父,隨叔父在現湖北隨州長大,幼年家貧無資,母親鄭氏以荻畫地,教以識字。歐陽修自幼酷愛讀書,且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
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康定元年(1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複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後知諫院。慶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誥。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因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後又改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祐元年(1049)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不准。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准。
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有所批評,且未執行。三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此年改號“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今屬安徽省)。五年閏 七月二十三日 ,歐陽修卒於家,諡文忠。
b.《宋史》中記載歐陽脩生平本文(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歐陽脩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
舉進士,試南宮第一,擢甲科,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時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韓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諫官員,用天下名士,脩首在選中。每進見,帝延問執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張弛,小人翕翕不便。脩慮善人必不勝,數為帝分別言之。
初,范仲淹之貶饒州也,脩與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見逐,目之曰「黨人」。自是,朋黨之論起,脩乃為朋黨論以進。
奉使河東。使還,會保州兵亂,以為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方是時,杜衍等相繼以黨議罷去,脩慨然上疏。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脩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畢事,向之囂薄者伺脩出,聚譟於馬首,街邏不能制;然場屋之習,從是遂變。
加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承包拯威嚴之後,簡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師亦治。旬月,改羣牧使。唐書成,拜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脩在翰林八年,知無不言。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參知政事。
神宗初即位,欲深譴脩。訪故宮臣孫思恭,思恭為辨釋,脩杜門請推治。帝使詰思永、之奇,問所從來,辭窮,皆坐黜。脩亦力求退,罷為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明年,遷兵部尚書、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辭不拜,徙蔡州。脩以風節自持,既數被汙衊,年六十,即連乞謝事,帝輒優詔弗許。及守青州,又以請止散青苗錢,為安石所詆,故求歸愈切。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卒,贈太子太師,謚曰文忠。
二、散文風格
張廉卿曰:「學韓公子得其削刻,堅峻與明允為近。」-評歐陽永叔《五代史宦者傳論》
廉卿曰:「敘事華嚴處,得自史記子固介甫所稀。」-評歐陽永叔《五代史伶官傳敘》
劉海峯曰:「情韻之美歐公獨擅千古,而此篇尤勝。」-評歐陽永叔《江鄰幾文集序》
三、總結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並吸收了北宋初期詩文革新的成果,把詩文革新運動推向了高潮。他一方面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又不輕視文,把文章與“百事”聯系,反映現實。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成果斐然,各式散文都可以有其獨到之處,也可說繼承韓愈“文從字順”的傳統,但避免了韓愈尚奇好異的作風,散文內容充實,迂徐流暢。這種平實的散文風格在當時起了示範作用。他並與宋祁一起重編《唐書》,還自著《五代史》,後人稱之《新唐書》和《新五代史》。除文學上的成就外,他亦是一個憂國憂民,剛正直言的政治家,並致力於提拔人才,雖然宦海升沉,歷盡艱辛,但仍不改其耿介直言的個性,不論文學作品或為人處世都為後世留下榜樣。
四、參考資料
1.漢藉電子文獻資料庫
2.百度百科
3.維基百科
4.古文辭類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