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期末書面與口頭報告-宋代六家

#9981

唐宋古文八大家—蘇轍
一、 蘇轍生平:
1.生平簡介
蘇轍生於北宋景祐六年(1039年),是蘇洵與程氏的幼子。嘉祐二年(1057年),年方十九歲的蘇轍與兄蘇軾同登進士,轟動京師,不久母喪,返鄉服孝。熙寧二年,入制置三司條例司。宋神宗在位時期,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屢遭貶謫,出為河南推官,歷陳州教授、齊州掌書記、簽書應天府判官等。元豐二年(1079年),因受到兄長烏臺詩案牽連,貶為監筠州鹽酒稅。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司馬光等當國,盡廢新法,召蘇轍入京為司諫。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執掌朝政。紹聖元年(1094年),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又貶循州等地。徽宗時,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居穎昌府。

崇寧三年(1104年),隱居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讀書學禪度日。大觀二年(1108年),恢復朝議大夫,遷中大夫。政和二年(1112年),轉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

2.《宋史》中記載蘇轍之生平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 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之事,尤為切至。

時父洵被命修《禮書》,兄軾簽書鳳翔判官。轍乞養親京師。三年,軾還,轍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時王安石以執政與陳升之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呂惠卿附安石,轍與論多相牾。

會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乞度僧牒數千為本錢,於陝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斂,與安石意合,於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訪求遺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往見陳升之曰:「昔嘉祐末,遣使寬恤諸路,各務生事,還奏多不可行,為天下笑。今何以異此?」又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會張方平知陳州,辟為教授。三年,授齊州掌書記。又三年,改著作佐郎。複從方平簽書南京判官。居二年,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調。移知績溪縣。

哲宗立,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元祐元年,為右司諫。宣仁後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事,而舊相蔡確、韓縝、樞密使章惇皆在位,窺伺得失,轍皆論去之。呂惠卿始諂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勢鈞力敵,則傾陷安石,甚於仇讎,世尤惡之,至是,自知不免,乞宮觀以避貶竄。轍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

不過十年,羨額當盡。功雖稍緩,而見吏知非身患,不復怨矣。呂大防命諸司吏任永壽與省吏數人典之,遂背轍議以立額,日裁損吏員,複以好惡改易諸局次。永壽複以贓刺配,大防略依轍議行之。代軾為翰林學士,尋權吏部尚書。使契丹,館客者侍讀學士王師儒能誦洵、軾之文及轍《茯苓賦》,恨不得見全集。使還,為禦史中丞。

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

漢武帝外事四征,內興宮室,財用匱竭,於是修鹽鐵、榷酤、均輸之政,民不堪命,幾至大亂。昭帝委任霍光,罷去煩苛,漢室乃定。光武、顯宗以察為明,以讖決事,上下恐懼,人懷不安。章帝即位,深鑒其失,代之以寬厚、愷悌之政,後世稱焉。本朝真宗右文偃武,號稱太平,而群臣因其極盛,為天書之說。章獻臨禦,攬大臣之議,藏書梓宮,以泯其跡;及仁宗聽政,絕口不言。英宗自藩邸入繼,大臣創濮廟之議。及先帝嗣位,或請複舉其事,寢而不答,遂以安靜。夫以漢昭、章之賢,與吾仁宗、神宗之聖,豈其薄於孝敬而輕事變易也哉?臣不勝區區,願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輕事改易。若輕變九年已行之事,擢任累歲不用之人,人懷私忿,而以先帝為辭,大事去矣。

哲宗覽奏,以為引漢武方先朝,不悅。落職知汝州。居數月,元豐諸臣皆會於朝,再責知袁州。未至,降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三年,又責化州別駕,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嶽州,已而複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崇甯中,蔡京當國,又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再複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號潁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複端明殿學士。淳熙中,諡文定。

二、 蘇轍文章風格:
唐荊川曰:「深究利害是大文字。」< 唐論 >
「平正通達,不求為奇而勢如長江大河,是小蘇之所長也。」
< 民賦序 >
劉海峯曰:「文亦有疏宕之氣。」< 上樞密韓太尉書 >
「子由之文,其正意不肯一口道破,紆徐百折而後出之,於此篇
可見。」 < 民政策二 >

吳至父曰:「此文後幅,實為超妙,而前之敘次頗繁。」< 武昌九曲亭記 >

三、 總論:
大多數的人一聽到蘇轍,有時會直覺反應說「喔!是蘇軾的弟弟蘇轍,對吧!」然而再針對他的生平及事蹟作探討和搜尋時,才發現其實蘇轍雖不及哥哥蘇軾的才氣那麼高,也不如哥哥的個人風格強烈,但蘇轍卻另有自己的一片天—-策論,亦或是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分析當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在北宋也自成一家。

不過論其蘇轍的散文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此外,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養氣”既在於內心的修養,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廣闊的生活閱歷。因此讚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格汪洋澹泊,也有秀傑深醇之氣。例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於汪洋澹泊之中貫注著不平之氣,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格。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晚年退居潁川後,對農民生活瞭解較多,反映現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意境閑澹,情趣悠遠。

總括來說,在蘇軾身上我們看到了雄健豪放,在蘇轍身上,卻看到了秀傑深醇和分析能深究其厲害的特點!

四、 參考資料:
1.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2.維基百科
3.古文辭類纂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