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期末書面與口頭報告-宋代六家

#9964
薛伊蒨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王安石
一、王安石生平
王安石(1020-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今屬江西人),慶曆二年擢進士第。神宗時參知政事,拜中書門下平章事,封舒國公,改封荆,卒諡曰文。介甫慨宋舊政之弊,毅然變行新法,而朝野嘩然,保守黨極力反對,造成新舊黨爭。然其立法之意本甚善,特形之不得其人耳。世人遂罪及介甫,非也。

宋史/本紀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神宗熙寧二年(P.270)
二月己亥,以富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庚子,以王安石 參知政事。命翰林學士呂公著 修英宗實錄。乙巳,帝以災變避正殿,減膳徹樂。甲子,陳升之、 王安石創置三司條例,議行新法。
六月丁巳,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呂誨以論王安石,罷知鄧州。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三年(P.275)
十二月己未,詔立諸路更戍法,舊以他路兵雜戍者遣還。乙丑,立保甲法。丁卯,以韓絳、王安石 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珪參知政事。賜布衣陳知彥進士出身,知縣王輔同進 士出身。庚午,夏人寇鎮戎軍三川砦,巡檢趙普伏兵邀擊,敗之。丁丑,增廣南攝官奉。戊寅,初行免役法。賜西蕃董氊詔并衣帶、鞍馬。庚辰,命 王安石提舉編修三司令式。壬午, 遼遣蕭遵道等來賀正旦。癸未,命宋敏求詳定命官、使臣過犯。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四年(P.278)
四年春正月丁亥朔,不視朝。己丑,种諤襲夏兵于囉兀北,大敗之,遂城囉兀。自是夏 人日聚兵為報復計,言者以諤為稔邊患不便。壬辰,王安石請鬻天下廣惠倉田為三路及京 東常平倉本,從之。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七年(P.285)
丙戌,王安石罷知江寧府。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八年(P.287)
癸酉,以王安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己酉,頒王安石詩、書、周禮 義于學官。九月庚申朔,王安石兼修國史。立武舉絕倫法。

宋會要輯稿/帝系四/宗室雜錄一/神宗熙寧二年
三月二十五日,三省進呈宗室世清乞襲封事,王安石曰:「宗室襲封轉官,此法無理。」詔令自今襲封勿轉。
十六日,降茂州防禦使、申國公世清為左武衛大將軍、郢州防禦使。初,世清累上書訟襲封不當,帝摘其言襲封處,曰:「恐世清以為襲越王後。」 王安石 復摘其言,有自言襲冀王處,帝曰:「此則反覆明矣。」安石曰:「陛下方欲裁制宗室,此事當必行。」帝曰:「雖群臣有如此者,皆不可容,蓋難見罪狀明白若是也。」故有是命。
以集慶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虢國公宗諤復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初,帝欲復宗諤官,王安石曰:「陛下姑遣使存問,諭以恩意,俟裁處宗室事定乃復。」帝曰善。至是宗室法議定,將降詔施行,乃復之。
二、王安石文章風格
1.張廉卿曰:「文有風霜之氣,字句亦覺峰稜隱起。」(王介甫〈達韶州張殿丞書〉)
2.方望溪曰:「三經義序,指意雖未能盡應於義理,而辭氣芳潔,風味邈然,於歐曾蘇氏諸家外別開戶牖。」(王介甫〈詩義序〉)
3.茅鹿門曰:「荆公文往往好為深遠之思,遒婉之詞,然亦思或入於渺,而調或入於詭。」(王介甫〈慈谿縣學記〉)
三.總論
說到王安石,我們通常都會想到他在宋神宗時期的變法改革,王安石在宋代政治上的貢獻是我們不能忽視的,而他對政治改革的熱情也同樣的反應在他的文學作品之中,張廉卿先生才說他的作品字句如峰稜隱起,賦予人一種如高山般峭拔雄渾的感受。王安石的散文大多都是政治性的論說文,他善於剖析事理,闡明其政治上的見解,他主張變法,因為他看到了民生潦苦和宋代貴族的積靡不振,為了富國強兵,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於是他力傾於生產改革,王安石變法的思想同時和他的文學作品有著緊密的聯繫,他新穎而不同流俗的見解顯現出他對國家政事和社會中百姓生活的關心。王安石為文重視「實用」,然而這也使有些然對他的文章有生硬而缺乏韻味的批判,但我想這就是代表了王安實這個人人格上的切實之處。雖然有些人認為其變法改革過於激進而不切實際,但從他為文不離政事,關心國家時弊的內容,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國家生存敗亡的傾力之處,雖然他變法最後並未成功,但從他的變法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人民的關懷,對國家的掛慮,繼而從其文章之中感受其憂民憂國的一片丹心,就如獨自盛開在牆角的梅花,飄送著高潔的清香。
四、參考資料
1.《唐宋詩舉要》(復文出版 頁117)
2.《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 頁747)
3.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