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洵之生平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二十七歲時,始發奮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於是將平常所作之文悉數焚盡,閉關讀書,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然後通達六經百家之說,一作文,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言。
仁宗嘉祐元年三月,蘇洵攜二子軾、轍赴京應試。五月間始抵京師開封,時大雨數月,蔡河決口,城中幾成澤國,七月間,雖雨停,到處仍是牆倒屋塌,一片汪洋,於是九月上書當時翰林學士歐陽脩,即<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並附洪範史論七篇。歐陽脩一見,大為激賞,以為賈誼、劉向不過也,隨即將其所著文二十二篇獻諸朝,書既出,公卿士大夫爭相傳之。
然事有不巧,是年五月,忽得夫人程氏病逝的噩耗,於是偕同二子趕回家鄉眉山,葬夫人於安鎮山下,從此居家養息。嘉祐三年詔命下,要他赴京任職,以病辭,其後歐陽脩為他上書,召試紫微閣二次,皆不赴,韓琦為之奏之朝,召試舍人院,又以疾辭。朝廷雖欲重用,然蘇洵因早年舉進士及茂才異等不中,自以不善揣摩主考官取捨原則,故對於應事早已心灰意冷,況當時蘇洵以年屆知命,更不願再受此委屈。
嘉祐四年六月,受詔入京,五年八月,終奉旨除試校書郎,食霸州文安縣主簿之祿,與陳州項城令姚闢同修禮書,英宗治平三年四月,老泉所編纂之太常因革禮一百卷編成,奏上皇帝,尚未得報,四月二十五日便積勞病逝,享年五十八歲。所著文集二十卷,諡法三卷,易傳十卷。
二、古文辭類纂對該作家的評論
1. 劉海峯曰:「只不能舉賢自代耳,而文特嫋娜,百折情態不窮。」(評 管仲論 頁131)
2. 劉海峯曰:「筆力簡老。」(評 權書八 頁136)
3. 方望溪曰:「此篇鑿然,有當於實用。」(評 衡論七 頁148)
4. 方望溪曰:「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老蘇集中最近古之文,膚學不能識也。」(評 族譜後錄 頁289)
5. 方望溪曰:「老蘇文勁悍詼奇,或過於大蘇,而精細調適處則不及,蓋由時過而學僅探晚周諸子及國策之蘊奧,而出入於賈鼂韓柳數家,胸中實儉於書卷也。此集中傑出之文,而按其中根源,亦適至是而止。」(評 上韓樞密書 頁849)
三、心得
我對所引方望溪先生的最後一則評點,感觸良多。或許蘇洵錯在於二十七雖時始發奮讀書,而扎根於儒家經典中不深,下筆不夠謹慎,至少不如韓愈所言:「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所以方望溪才說:「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老蘇集中最近古之文,膚學不能識也。」不知是在批評蘇洵之為文?又或者是如同惋惜柳宗元一般惋惜蘇洵?
我等後輩無從而得知,亦不知方望溪從何處看出蘇洵「……蓋由時過而學僅探晚周諸子及國策之蘊奧,而出入於賈鼂韓柳數家,胸中實儉於書卷也。」但以八大家中我最喜歡的韓愈之觀點,蘇洵讀書確實不同於韓愈,蘇洵自二十七歲到過世時五十八歲,只不過三十又一年,韓愈卻在三十四歲時給李翊的信上寫到:「雖然,學之二十餘年矣。」其浸淫書海之深,是蘇洵拍馬也追不上的。但其為學時間之長短,真有如此重要嗎?蘇洵有幸成名於當世,其作文受當代大文豪歐陽脩賞識,如蓋上一個「日本製造」的標籤,當世之人無不競傳,而百年後才有方苞提出此種見解。蓋於方苞心中,治學長短及其浸淫之深淺乃一件無比重要之事,作為現代人的我,雖理解但仍心有不服。
劉海峯則說蘇洵為文「筆力簡老」,又讚揚他的管仲論「文特嫋娜,百折情態不窮」,始可一窺唐宋古文八大家風采。綜而觀之,大概就如同柳宗元一生最可惜之處是活不夠長,蘇洵則是年二七而始治學吧。
四、參考資料:
1. 元 脫脫等 《宋史‧蘇洵列傳》
2. 清 姚鼐 《大字本 古文辭類纂》 台北華正書局
3. 謝武雄 《蘇洵言論及其文學之研究》文史哲出版(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