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鞏生平: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進士第。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出通判越州,州舊取酒場錢給募牙前,錢不足,賦諸鄉戶,期七年止;期盡,募者志於多入,猶責賦如初。鞏訪得其狀,立罷之。歲饑,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裏,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曲堤周氏擁貲雄裏中,子高橫縱,賊良民,汙婦女,服器上僭,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於法。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誇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複合也。自是外戶不閉。河北發民浚河,調及它路,齊當給夫二萬。縣初按籍三丁出夫一,鞏括其隱漏,至於九而取一,省費數倍。又弛無名渡錢,為橋以濟往來。徙傳舍,自長清抵博州,以達于魏,凡省六驛,人皆以為利。徙襄州、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亭傳,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書其全失、多寡為殿最。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加直龍圖閣、知福州。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余眾潰複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鞏以計羅致之,繼自歸者二百輩。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饒,爭欲為主守,賕請公行。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授帖於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左右徼求之弊。福州無職田,歲鬻園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萬。鞏曰:「太守與民爭利,可乎?」罷之。後至者亦不復取也。
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徒,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議經費,帝曰:「鞏以節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帝以《三朝》、《兩朝國史》各自為書,將合而為一,加鞏史館修撰,專典之,不以大臣監總,既而不克成。會官制行,拜中書舍人。時自三省百職事,選授一新,除書日至十數,人人舉其職,於訓辭典約而盡。尋掌延安郡王牒奏。故事命翰林學士,至是特屬之。甫數月,丁母艱去。又數月而卒,年六十五。
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于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于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於有為,吝於改過耳。」帝然之。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雲。弟布,自有傳,幼弟肇。
資料出處:〈宋史〉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2. 古文辭類纂對曾鞏的五則評論:
方望溪曰:「南豐之文長於道古,故序古書尤佳,而此篇及列女傳新序目錄由聖純古明潔,所以能與歐王並驅而爭先於蘇氏也。」
(古文辭類纂 曾子固 戰國策目錄序)
茅鹿門曰:「文格似弱而其議則正當。」
(古文辭類纂 曾子固 唐論)
劉海峯曰:「子政胎教之言已足千古,子固更進一層,歸之身化深入理奧,而文亦粲然成章。」
(古文辭類纂 曾子固 列女傳目錄序)
朱子曰:「宜黃筠州二學記好說得古人教學意出。」
(古文辭類纂 曾子固 筠州學記)
姚氏曰:「隨筆曲注而渾雄博厚之氣鬱然紙上。」
(古文辭類纂 曾子固 宜黃縣學記)
3. 個人心得:
曾鞏師承歐陽脩,年紀輕輕便在宋代文壇擁有一席之地,受到他老師歐陽修及司馬遷、韓愈等散文大家的影響,曾鞏的文章充滿「以文明道」的思維。其中序作更是傑出,歷代知名文人對曾鞏的文章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王安石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說:「醉翁門下土,雜邏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曾鞏的另一項重要文學貢獻便是古籍的整理,戰國策、列女傳、李太白集都在他的校勘範圍之中,他家中也有上萬冊的金石古籍收藏。其不可抹滅的文學地位使他在過世後得到了文定公的榮譽。
曾鞏是一位儒學的忠實追隨者,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他曾任地方官時的施政態度就十足展現了他的這項特點,他除其奸強,撫其善良,以仁政的中心理念治理地方,也因此在朝政之中與王安石的變法改革理念有所衝突,他認為變法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而舉凡浩大的工程總是會有許多弊病,除此之外,曾鞏可以說是十分推崇當時的政治環境與制度。綜合而論,他並不像他的老師歐陽脩那樣的有主見,他一生受許多文學大家所影響,是站在一位吸收者的角度。曾鞏在政論上的文章都屬於較中立、圓滑的筆調,他真正在文學最大的貢獻主要在於古籍整理和散文上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