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八大家-蘇轍
據《宋史.列傳卷第九十八》,將蘇轍的生平分析成六個要旨來說明。
一、 蘇轍生平
1.少年得志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之事,尤為切至。(p10821)
2.性格與文風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三子:遲、适、遜。(p10835)
3.論事精確,修辭簡嚴
蘇轍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慾,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宜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為軾弟,可謂難矣。(p10837)
4.屢經新舊黨爭,早年飄泊不定
安石怒,將加以罪,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會張方平知陳州,辟為教授。三年,授齊州掌書記。又三年,改著作佐郎。復徙方平簽書南京判官。居二年,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筠州鹽酒稅。移知績溪縣。(p10823)
哲宗覽奏,以為引漢武方先朝,不悅。落職知汝州。居數月,元豐諸臣皆會於朝,再責知袁州。未至,降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三年,又責化州別駕,雷州安置,移循州。居二年,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調。移知績溪縣。(p10835)
5.兄弟情深
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於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於其間哉!(p10837)
6.晚年隱居
築室于許,號潁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淳熙中,謚文定。(p10835) (1)
二、《古文詞類繤》評論
劉海峯曰:「子由之文,其正意不肯一口道破,紆徐百折而後出之,此篇可見。」〈民政策二〉
唐荊川曰:「平正通達,不求為奇,而勢如長江大河,是小蘇之所長也。」〈民賦序〉
蘇軾曰:「子由之文,詞理精確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雖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資所短,終莫能脫。至於此文,則精確高妙,殆兩得之。」〈超然臺賦〉
茅坤曰:「子由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穎濱文鈔〉
蘇軾曰:「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答張文潛縣丞書〉(2)
三、 總論
蘇洵、蘇軾及蘇轍三人被世人稱作“三蘇”,以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最高,蘇轍之文因較父兄平正通達,較無豪邁之勢,因此世人認為蘇轍不如其父兄。但是我認為這樣的評論是不全面的,因為這忽略了作家個性與文章風格之間的關係。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各師其心,其異如面。」,又進一步指出「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長卿傲誕,故理侈而辭溢;子雲沉寂,故志隱而味深。」(3)明確說明個性與風格之間的關係。
蘇洵,個性豪放不羈,作品古勁簡直、議論鋒利。蘇軾,個性豪邁灑脫文章汪洋宏肆,詞風豪放。蘇轍,沉靜高潔,資秉敦厚,文章汪洋淡泊,寓意深。
蘇軾在〈答張文潛縣丞書〉中對蘇轍的評論:「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蘇轍的兩個作品<黃州快哉亭記>與<南齋竹>便充分展現出蘇轍文風的汪洋淡泊。
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所提的喜悲皆取決於心境的態度,正是蘇轍的人生觀。文中頗具平淡閒適的歸隱之情,亦與蘇轍最終歸隱相符。蘇轍之文雖有雄壯之氣,卻無豪邁之勢,反有股清雅秀傑之氣,與其文風「汪洋澹泊」殊途同歸,具有汪洋的氣勢,卻仍聚淡泊的秀傑。
在<南齋竹>一詩中表達蘇轍嚮往平淡閒適的生活,且樂於植物栽種的清閒。詩中蘇轍植竹,亦象徵其雅致潔的品性與節操和淡泊。蘇轍行汪洋澹泊,秀傑之氣中不可沒,在〈南齋竹〉一短詩中, 亦可體現他汪洋澹泊的清靈秀傑之氣。
蘇轍的文章除了汪洋淡泊的特色以外,對文學上的主張有養氣一說。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欒城集.上樞密韓太尉書》
他認為作家在古文寫作上應「養氣」,這是受到孟子之影響所致,這種氣就是「浩然正氣」,要由內心涵養,又須憑恃廣闊的生活閱歷,才能發於文辭、臻於妙境。因此蘇轍的文章在文氣上結構嚴謹,語言質樸,然語氣常在磅礡氣勢中間以徐緩,常使其文情境極為高妙,因此蘇軾曾盛讚他「體氣高妙」:
「子由之文,詞理精確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雖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資所短,終莫能脫。至於此文,則精確高妙,殆兩得之。」〈超然臺賦>
總結以上所述,蘇轍有別於其父兄的豪放,更有分秀傑出塵的氣質。蘇轍的性格沉默內斂、沖和淡泊,穩重好靜,以至其文汪洋淡泊,更具秀傑。他所提出的養氣一說,文章的表現上更能夠展現出自己的風格外,亦達到體氣高妙的境界。
茅坤在〈穎濱文鈔〉說:「子由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
蘇轍文章雖不如其兄長,但是也有自己的文章特色以及對文學的主張。如茅坤所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
參考書籍
(1)元.脫脫等撰 楊家駱主編:《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p10821-p10838)
(2)清‧姚鼐輯;王文濡評注:大字本《古文辭類纂》,2004年。
(3)劉勰 原著;陳拱 本義 :《文心雕龍本義》(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卷六,p675)
(4)李李:《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台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