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
一、生平事蹟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
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余習。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蘇舜元、舜欽、柳開、穆修輩,咸有意作而張之,而力不足。修游隨,得唐韓愈遺稿於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寢食,必欲並轡絕馳而追與之並。
舉進士,試南宮第一,擢甲科,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遊,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遊,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
修以風節自持,既數被污衊,年六十,即連乞謝事,帝輒優詔弗許。及守青州,又以請止散青苗錢,為安石所詆,故求歸愈切。熙甯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卒,贈太子太師,諡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於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
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說於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奉詔修《唐書》紀、志、表,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蘇軾敘其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識者以為知言。
二、五則評論出自《古文辭類纂》
1.張廉卿曰:「學韓公子得其削刻堅峻,與明允為近。」
評〈五代史宦者傳論〉頁253
2.劉海峰曰:「跌宕遒逸,風神似史遷。」
評〈五代史伶官傳敘〉頁255
3.張廉卿曰:「敘事華嚴處得自史記,子固介甫所稀。」
評〈五代史伶官傳敘〉頁255
4.茅順甫曰:「多慷慨嗚咽之音,命意最矌而逸得司馬子長之神髓矣。」
評〈釋秘演詩集序〉頁264
5.劉海峰曰:「歷敘交遊而俯仰身世感嘆淋漓,風神遒逸,當與黃夢升張子野并為誌墓之絕唱。」
評〈河南府司錄張君墓表〉頁1147
三、個人評論心得
約莫是二八年華初閱〈醉翁亭記〉一文識得歐陽修,文中醉翁之意在乎於山水情懷與民共樂,怡悅之情躍然紙上,十分欽佩歐陽修被貶謫至滁州,依然能保持闊達自在的性情。又譬如〈秋聲賦〉,歐陽修擺脫過去對於秋天悲懷的文學傳統,以超脫冷靜的心境洞悉秋季乃天地自然,而人類悲秋則緣由有感生命之消損,無關乎秋聲。歐陽修常以曠達的氣度,加上通透的識見,書寫出篇篇發人深省的文章。
如今讀歐陽修的論辯類文〈朋黨論〉,不同於韓愈常用比喻多層次說服人君的方式,歐陽修的論辯文多以簡潔俐落說明主題核心,使用的正反例證也簡短顯明,以古鑑今警誡人君,美中不足便是有時候舉證的史料背景出錯,然而在觀念清晰、脈絡有序的種種優點上,瑕不掩瑜。不過,也由於歐陽修這流傳百年的錯誤,使我明白下筆著文要小心注意參考引用的資料,凡給他人閱覽之前要反覆檢查是否使用恰當、有無謬誤,莫留下任何令人貽笑大方的事跡。
四、參考資料
1.《宋史》卷三百十九,列傳第七十八。2010。台灣商務出版社
2.《古文觀止》下卷 。謝冰瑩等注譯。1996。三民書局印行
3.《大字本古文辭類纂(上下)》姚鼐輯。2004。華正書局出版
B011010010 胡曉蓉 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