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歐陽脩生平
歐陽脩(西元1007-1072年),字永叔,出生於北宋真宗景德四年,仁宗天聖八年中崇文殿試甲科進士,受將式郎、西京留守推官。隔年至洛楊,擔任錢惟演的幕僚,並和尹洙、謝絳、梅堯臣等人結交,鄉語創作古文。同時歐翔修也與尹洙相約撰作《五代史》。
景祐三年,范仲淹與宰相呂夷簡發生衝突,貶至饒州。歐陽脩修書切責諫官高若那失職,亦貶峽州夷陵縣令。康定元年被召回京師,恢復館閣校勘之職務。
慶曆三年,韓琦、范仲淹為參知政事,積極推動新法。時歐陽脩知諫院。然因為外界群起反對,新法改革終至失敗。雖然范仲淹、富弼等人相繼貶出,但反對新證者依舊不肯罷休,而將矛頭指向歐陽脩,只得歐陽脩在慶曆五年因張甥案而貶至滁州。在貶官的這段期間,歐陽脩大致將《五代史記》的草稿完成,並開始《集古錄》的金石蒐集工作與跋尾的纂寫。
至和元年歐陽脩守母喪期滿而進京。仁宗頗有重用之一,但政敵怕他再度被起用,於是設局使他與宦官對立,因而出知同州對於這次事件,知諫院范鎮等人一再為歐陽脩辨明清白,仁宗終於悟姐,命歐陽脩修《新唐書》。不久又升為翰林院士。
嘉祐二年,歐陽脩全知禮部共舉,以慶曆變法時所倡導的古文作為科舉取士的標準並,摒怵險怪奇澀的文體。這次考試錄取了曾鞏、蘇軾、蘇轍,是古文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次事件。
嘉祐五年,歐陽脩進新修《唐書》,因修《唐書》有功,轉禮部侍郎,隔年又轉任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這次他第一次擔任行政首長的重職。
治平二年,英宗下詔令禮官及待制以上議崇奉濮王典禮,知諫院司馬光等人認為英宗應稱自己生父濮王為皇伯,而歐陽脩持反對立場,並做《濮議》四卷。然而這次濮園之議,又使得日後政敵伺機汙衊歐陽脩與長媳有染。雖然獲平反,但歐陽脩也萌生辭退之意。此外歐陽脩此時的健康狀況已大不如前,因此屢屢辭職告老。熙寧四年,歐陽脩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士,歸隱於潁州。但不過年餘,歐陽脩便病逝潁州,享年六十六歲。其後太常議諡,定曰文忠。
綜觀歐陽修一生,性格剛正、直道行事,寬後待人、獎掖後學,奇卓爾部群的人格,標舉於宋初特蘇的社會環境中,不但受到十人的推崇與讚賞,更深刻地影響了後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風貌與行為準則。《宋史˙忠義傳》序肯定歐陽脩等人的處事人格,對於有宋一代士大夫忠義之氣的培育有造就之功:士大夫忠義之氣,至於舞技,變化殆盡……真、仁之事,田錫、王禹偁、范仲淹、歐陽脩、唐界朱嫌,以直言黨論唱於朝,於是中外縉紳知已名節相高,廉恥相上,盡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便,志士投袂,起而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終結相忘,斑斑可書,匡直輔翼之功,蓋非一日之積也。歐陽脩一生形式展現其高尚的人格風範。
二、 古文辭類纂中對歐陽修的評論
(一) 張廉卿曰:「學韓公文,得其削刻堅峻,與明允為近。」──評〈五代史宦者傳論〉
(二) 方望溪曰:「所向曲折如意,如乘快馬行平地,遲速進退,自由其心。」──評〈論臺諫官言事未蒙聽允書〉
(三) 吳至父曰:「慶曆三年,夏竦罷進用富弼、韓琦、范仲淹等,石介做慶曆聖德詩,竦不悅造為黨論工方在諫院上此。」──評〈朋黨論〉
(四) 劉海峰曰:「跌宕遒逸風神絕似史遷。」──評〈五代史伶官傳敘〉
(五) 茅順甫曰:「多慷慨嗚咽之音命意最曠而逸得司馬子長神髓矣。」──評〈釋秘演詩集序〉
三、 針對以上評論寫下五百字評論心得
歐陽修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其高風亮節,為後人所仰,也是北宋文壇的宗師。他發起並領導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詩文革新運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這場運動確立了標杆。他還喜歡獎掖後進、識拔人才,曾鞏、三蘇、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中的五大家皆出其門下。正因為如此,他逝世後,祭文如動地銀山,滾滾而來。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言,他的政治道德與人格人品也是非常出色的。正如王安石所頌揚的「智識高遠」,在政治思想上,歐陽脩並不保守,勇於言弊,主張除弊布新,以致「人視之如仇」。在治政方法上,歐陽脩極力講求,崇尚寬簡,不為苛急,不為繁瑣。這一點與包拯的嚴峻苛急不同,繼包拯之後,歐陽修也出任過開封知府,「承包拯威嚴之後,簡易循理,不求赫赫之名,京師亦治。」他還反對矯情偽詐,講求自然平實,當包拯彈劾三司使張方平,致使其罷職,又劾罷繼任者宋祁而自代時,歐陽修上奏章予以批評,認為包拯應自避嫌疑,自愛令名,不應「逐其人而代其位」。
稍微了解歐陽脩歐陽脩的文學理論,不但可以探知他個人的思想內涵,又因他文壇宗主的影響力,更是一條了解宋代文學發展的途徑。
四、 參考資料
(一)《宋史》卷四四六,〈忠義傳〉序(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頁13149
(二)清 姚鼐《古文辭類纂(上)》(台灣:華正書局)
(三)《六一詩話》,《歐陽脩全集》頁1947
賴怡旋-歐陽脩.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