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韓愈
一、 韓愈生平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拜河南令。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先生之業,可謂勤矣。牴排異端,攘斥佛老。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執政覽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初,憲宗將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諸軍按視。及還,且言賊可滅,與宰相議不合。愈為文章,字命鍔謗語囂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慰淮西,奏愈行軍司馬。愈請乘遽先入汴,說韓弘使葉力。元濟平,遷刑部侍郎。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愈聞惡之,乃上表。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既至潮,以表哀謝。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詔不台參,而除紳中丞。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解。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始終不少變。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後,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師說》等數十篇,皆奧衍閎深。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餘。從愈遊者,若孟郊、張籍,亦皆 自名於時。然愈之才,自視司馬遷、揚雄,至班固以下不論也。當其所得,粹然一出於正。其道蓋自比孟軻,以荀況、揚雄為未淳,寧不信然?至進諫陳謀,排難恤孤,矯拂媮末,皇皇於仁義,可謂篤道君子矣。自晉汔隋,老佛顯行,聖道不斷如帶。愈獨喟然引聖,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節錄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韓愈》
二、 作品風格
1、 曾滌生曰:「傳道謂脩己,治人之道;授業謂古文六藝之業;解惑謂解此二者。韓公一生學道好文二者兼營,故往往並言之。末幅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仍做雙收。」 (〈師說〉)
2、 大姚曰:「敘次論斷簡潔明建,處見公文字之老境。」 (〈論佛骨表〉)
3、 方望溪曰:「通篇言文之成而推本於仁義,故以二與為樞紐。」 (〈答李翊書〉)
4、 劉海峯曰:「含蓄深婉,頗近子長,退之文以雄奇勝人,獨董邵南及此篇深微屈曲,讀之覺高擎遠韻,可望不可及。」 (〈送王秀才含序〉)
5、 曾滌生曰:「文氣似〈諭巴蜀檄〉,彼以雄深,此則矯健。」 (〈祭鱷魚文〉)
6、 劉海峯曰:「韓公琢句鍊字務在獨造,出奇以驚人為能,董溪房啟獨孤郁?數篇約略相近,杜詩亦然,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也。」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誌銘〉)
三、 心得
安史亂後,唐朝國勢日漸衰退,藩鎮割據、佛老思想盛行。韓愈主張文以載道,宣揚儒道,以恢復孔孟儒家思想,《論佛骨表》便是其寫給皇帝之諫文。對於韓愈而言,百姓民生的生活遠比崇尚佛老更為需要被關注,然忠言逆耳,韓愈於文章中除了論及明君不可能真正崇奉儒道之外,也道明國勢將因此而日漸衰退之局面,或許這些都屬事實,但我認為在當時那樣的社會風氣之下是不該如此語出驚人的!其推動古文運動,反對駢文,主張恢復兩漢文體、文從字順、唯陳言之務去。就我們現在看來,韓愈所做的一切除了後世的作文風氣,也致力於推動古文運動,對於後代的文風造成極大的影響。然時人卻不以為如此,在戰亂頻仍之時,上無政策以安邦治國,使百姓飽受飢荒戰亂之苦;下又苦嘆朝廷不以民為貴,哀怨聲四起。此時佛道就是朝廷百姓最佳的心靈依靠,又豈能因為韓愈一篇諫文而有所改變?說真的很佩服韓愈這樣不拘於外在環境或當時社會情況,而能說出自己想法以及積極推動改革的精神,其作品風格不同於當代其它文人之華而不實、空洞無物,而是能夠直抒己見、敘次論斷簡潔明建、畢生以推動儒道為己命,且推動了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對後世散文的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怪不得為唐宋八家之首。其文學理論及作品,都再再的陳述其思想與決心,如果是我自己,肯定沒有韓愈一般的勇氣去陳抒己見、直抒胸臆,而大概會流於世俗吧!要在眾人意見皆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情況之下而更堅持自己的論點並非易事,著實欽佩退之之舉。
四、 參考資料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姚鼐輯,《大字本 古文辭類纂(上下)》,台北:華正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