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報告 唐宋八大家生平──曾鞏 中文系104級楊景智 學號B001010039
一. 生平: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進士第。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出通判越州,州舊取酒場錢給募牙前,錢不足,賦諸鄉戶,期七年止;期盡,募者志於多入,猶責賦如初。鞏訪得其狀,立罷之。歲饑,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裏,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曲堤周氏擁貲雄裏中,子高橫縱,賊良民,汙婦女,服器上僭,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於法。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誇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複合也。自是外戶不閉。
河北發民浚河,調及它路,齊當給夫二萬。縣初按籍三丁出夫一,鞏括其隱漏,至於九而取一,省費數倍。又弛無名渡錢,為橋以濟往來。徙傳舍,自長清抵博州,以達于魏,凡省六驛,人皆以為利。
徙襄州、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亭傳,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書其全失、多寡為殿最。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加直龍圖閣、知福州。
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余眾潰複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鞏以計羅致之,繼自歸者二百輩。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饒,爭欲為主守,賕請公行。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授帖於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左右徼求之弊。福州無職田,歲鬻園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萬。鞏曰:「太守與民爭利,可乎?」罷之。後至者亦不復取也。
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徒,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議經費,帝曰:「鞏以節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帝以《三朝》、《兩朝國史》各自為書,將合而為一,加鞏史館修撰,專典之,不以大臣監總,既而不克成。會官制行,拜中書舍人。時自三省百職事,選授一新,除書日至十數,人人舉其職,於訓辭典約而盡。尋掌延安郡王牒奏。故事命翰林學士,至是特屬之。甫數月,丁母艱去。又數月而卒,年六十五。
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于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于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於有為,吝於改過耳。」帝然之。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雲。弟布,自有傳,幼弟肇。
(資料1)
二. 古文辭類纂對曾鞏的五則評論:
1. 方望溪曰:「南豐之文長於道古,故序古書尤佳,而此篇及列女傳新序目錄由聖純古明潔,所以能與歐王並驅而爭先於蘇氏也。」(曾子固 戰國策目錄序) (資料2)
2. 姚氏曰:「子固此文,及諸書序,皆橅子政、戰國策序,而得其神理者,又曰宜黃筠州二記,論學之旨皆精然,宜黃記隨筆,曲注而渾雄博厚之氣,鬱然紙上,故最為曾文之盛者,筠州記體勢方幅,而氣脈亦稍弱矣。」(曾子固 宜黃縣學記) (資料2)
3. 王遵岩曰:「體意雖出於封禪,美新諸家,及韓柳進唐,雅序等門戶中來,然原本經訓,別出機軸,不為諛悅,淺制而忠藎進戒之義,昭然與周雅比,盛矣!真作者之法也。」(曾子固 移滄州過闕上殿疏)(資料2)
4. 劉海峯曰:「子政胎教之言已足千古,子固更進一層,歸之身化深入理奧,而文亦粲然成章。」
(曾子固 列女傳目錄序) (資料2)
5. 茅鹿門曰:「文格似弱而其議則正當。」(曾子固 唐論) (資料2)
三. 個人心得:
曾鞏自幼就十分的聰明,十多歲就做出許多的佳作,因此受到歐陽修的賞識,並拜在其門下。在考中進士以後,擔任越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在這段日子中也整理出許多,已經流失的典籍,實在是十分的難能可貴。而在擔任各地地方官的時候,在荒年救貧民,除惡霸,親自審問案獄,開釋無辜百姓。這些種種的作為,無不顯示曾鞏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員。又受到宋神宗的賞識,整體說來曾鞏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帆風順,跟大多數有名的文人懷才不遇的境遇,大不相同,我認為或許也是因為如此,他在後世的名氣比不上其他幾位古文八大家。(因為缺乏故事性)
儘管在國高中時期,已讀過許多曾鞏的文章,但並不覺得特別。在這一次的報告中,再一次仔細拜讀他的作品倒是有許多新的感受。嚴格說起來,他不止信奉儒家思想,還實際的把這些思想,在為官的過程中實踐,這也十分的難得,在我個人的印象中,大多數的儒者,總是嘴巴上說著仁義禮,卻不能夠實踐。
他的散文寫的簡樸.用字簡潔,是為闡述他的思想而寫,而不是花團錦簇言之無騖的裝飾品。但他一生的作為,最令我感到欽佩的還是他整理古籍和編校史書, 《戰國策》、《說苑》再經過他的訪求採錄.因此能夠保存下來,實在是偉大的功績,雖然我並不清楚他是如何找回這些篇章的,但可以想像一定是十分巨大的工程。
四、 參考資料:
1.《宋史‧曾鞏傳 卷三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p.10390~10392)元‧脫脫等撰。 中華書局
2. 清‧姚鼐輯。《古文辭類纂》。台北:華正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