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po
姓名: 鍾桂芬
學號:B011010049
系級:中文105級
蘇轍
生平事蹟
蘇轍(1039-1112),年七十四歲。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兄蘇軾齊名,合稱三蘇,人稱“小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裡最後的一位,也是最長壽的一位。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爲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爲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爲祕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爲右司諫,曆官禦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嶽州複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諡文定。著有《欒城集》,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細述蘇轍:
兄弟情深
蘇軾蘇轍兩個人的性格生來就大不相同,蘇軾熱情奔放,而蘇轍就比較沈靜恬淡。蘇轍總是淡漠地看著,少言安靜,但是跟在哥哥身後讀書習字,未嘗一日相舍。雖然個性文風截然不同,蘇軾蘇轍兄弟倆的感情卻絲毫未受影響。相反地,並肩攜手、患難與共的手足親情,幾乎貫穿他們的一生,蘇轍說哥哥「扶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認為弟弟「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還常常說自己實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軾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幾十年間,兄弟二人詩文詞往來,從未間斷。蘇軾幾乎每到一個任所就給子由寄信贈詩,僅以「子由」為題的詩詞,諸如《示子由》、《別子由》、《和子由詩》等,就超過100首。子由對哥哥的情誼,表現最明顯的,莫過於烏臺詩案時,不避嫌疑,不怕牽連,竭力為其兄辯解,並表示願效法緹縈以身贖父,以在身官階替兄贖罪。對於亦兄、亦師、亦友的東坡,子由敬之、愛之,終身不渝;而〈獄中寄子由〉詩亦雲:「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友于之情,可謂溢於言表。
一:寫作風格
蘇轍一生處於新舊兩黨的鬥爭遊渦中,又多次受到蘇軾的政治牽連,他既要頑地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又必須顧及個人的身家性命。這種淵源流長的儒學薰陶和艱危莫測的正治逆境,促使他強化了「沈靜簡潔」的性格稟賦,養成了「汪洋澹泊」的文章風格。蘇轍在文學創作上繼承並發展了孟子的「養氣」說和曹丕「文以氣為主」、韓愈「氣盛言宜」的論點,強調後天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和道德修養對文學素養的決定作用,注意文學創作對社會生活的依賴關係,反對為文而文,要求文學創作應當是作家思想、道德和性格的自然表露。 蘇轍的詩: 詩作頗得當時著名詩人黃庭堅、秦觀及後世大詩人陸遊、楊慎的推崇。蘇轍於詩也自有主張。《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 而早年的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晚年退居潁川後,對農民生活瞭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實生活較爲深刻的詩。
蘇轍的散文 創作與成就:散文以迴環動盪文風確以平暢、疏宕見稱,在迂徐之中時露骨力,於平直之處頗寓靈動活潑之致。蘇軾在〈書子由超然台賦後〉提到:“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文章上雖然不及蘇軾的那種雄奇縱橫 ,寫得揮灑自如,搖曳生姿。不過他畢竟受到父兄自然雄放散文主張和創作實踐的薰陶,又接受了歐陽脩雍容俯仰,條達疏暢的散文的影響,並為他本人的思想、性格、遭遇所制約,形成了自己汪洋澹泊,疏蕩紆折的獨特風格,對宋代散文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後世對他的作品評價:林雲銘《古文樸義》高度評價:“文中有一種雄偉之氣,可以籠罩海內,與乃兄並峙千秋。
南宋何萬評價蘇轍在司馬光為相時:「九年之間,朝廷尊,公路闢,忠賢相望,貴佞斂跡,邊陲綏靖,百姓休息,君子多謂公之力居多焉。」
蘇軾:「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由於蘇轍學識淵博,著作頗豐,有《欒城集》、《欒城續 集》、《欒城後集》等,雖不如父兄,但能獨樹一幟,自成一家。成為明清以來文人學士學習的典範。
對蘇轍一生觀感
對於蘇軾和蘇轍的深厚情感對我感觸很深。當我在寫蘇轍時一直看到的是後世對他跟哥哥的一個比較,雖說這在當時並不影深他跟蘇軾的感情,但難免讓我這微不足道的小小旁觀者有點打抱不平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願意一直以蘇軾為榜樣,心無怨情的向他學習並肩攜手、患難與共。蘇轍曾說「扶我則兄,誨我則師」在這幾十年期間,兄弟二人詩文詞往來,從未間斷。蘇軾幾乎每到一個任所就給子由寄信贈詩,僅以“子由”為題的詩詞,諸如《示子由》、《別子由》、《和子由詩》等。俗話說大難來臨各自飛,當時由於蘇軾的文字獄“烏臺詩案”爆發,蘇軾被捕入獄,不僅不可能與弟弟“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而且連能否活著都成問題。自從蘇軾入獄後,平日裡的好友人人都自危,大多不敢出頭為他說話,或申冤,就怕會受到牽連。蘇轍雖然也因受牽連而日子禍害連連,但但他不僅沒有任何的抱怨,或是遠離撇清關係之類的,他不僅沒有這麼做,他還將蘇軾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頓並且照顧,還一再上書請奏神宗皇帝,欲學漢代“提縈救父”典故,願免一身官職為兄贖罪。像他們這樣車輔相依、情深厚誼的感情這世間少有。因為一般人的情感在一帆風順,無尤無慮時都不見得這麼好,更何況是內外交困,三災八難時,還不見得願意挺身而出呢?近來影片一直熱播兄弟爭家產、情人或是名氣才氣的競爭還有一些只是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就不恓陷害手足以搏取關注!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時常上演的真實的戲碼。而蘇軾和蘇轍這種情感是世間少有,才會讓人津津樂道
拿出來一而再三的表揚跟學習。
再者由於他的性格較人沉穩,待人低調,處事求實,性格內斂所以當他在變法激烈的政治鬥爭中,激烈指責新法,而遭屢次貶斥,但終究還是能免其禍害,免其一死。對於他這样的處世之道,很是认可,因為當你的权力势力大不過別人的時候,或在人际关系没有搞好之前,你所說的別人也只是听听而己,並不會採納接受。當神宗听取了王安石的變法,上書反對時政無效時,他就知道大势巳去。只好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