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topic has 4,356 個參與人 and 35 則回覆.
-
作者文章
-
25 4 月, 2012 6:31 下午 #7200
幸佑助教
使用者題目自選。
需以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散文為主。
內容有以下三項:
1.找到並列出參考書目20篇。(包括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近人著作)引用資料能分佈兩岸為佳。
2.列出從以上篇目中選讀的10篇。
3.對選讀的論文書寫「述評」──對前人研究相關主題的概述與評論(非心得)直接於線上回覆繳交。繳交期限:6/20(三)午夜12:00以前。
30 5 月, 2012 3:50 下午 #10878陳宇彤
使用者
不好意思,
我想請問關於這份作業
上次解說後有點…小健忘了 ><
請問:
1.題目是要針對八大家的人物還是他們的文章呢?
2.那從期刊論文中20選10篇做”述評”,述評的內容必須包含哪些項目呢?(因為…我不是很會寫述評的說…所以想請教一些詳細的導引!
謝謝!真是麻煩妳了!2 6 月, 2012 7:03 下午 #10884竹竹老師
使用者1.題目是要針對八大家的人物還是他們的文章呢?
2.那從期刊論文中20選10篇做”述評”,述評的內容必須包含哪些項目呢?(因為…我不是很會寫述評的說 …所以想請教一些詳細的導引!謝謝提問
1.題目是要針對研究八大家的論文。你自己定一個主題,從這個主題搜尋相關的研究論文
2.述評的內容包含兩部分,第一個是述,針對近幾年研究此主題的論文進行綜述,像是文獻回顧,你可以分類、比較此主題的相關研究內容,也能探討其中的研究方法。第二個是評,就是你個人針對前行研究的評論了,可以議論前行研究的缺失或在學術上的貢獻等等。
有問題歡迎再提問喔!
3 6 月, 2012 9:33 上午 #10895陳宇彤
使用者
感謝老師
我大略明白也有些頭緒了!17 6 月, 2012 4:16 下午 #10949許維倩
使用者中文系103級 許維倩 B991010006————論蘇軾之貶謫文章
一、 參考書目20篇
1.王曉霞:《略論蘇軾的散文創作》,內蒙古財經學院凱里學院學報,2012年02期,頁99-100
2.張愛軍:《蘇軾文學思想的基本特征簡析》,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時代文學,2012年04期,頁 171-172
3.張丹瑞:《略論蘇軾的悲憫情懷》,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與傳媒系;青春歲月,2012年10期,頁 26
4.欒莉舒:《蘇軾論體文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1
5.潘高峰:《論蘇軾散文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青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6.郭淑玲:《蘇軾黃州記遊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0
7.楊雅貴:《蘇軾記體文辭章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
8.徐浩祥:《蘇軾記遊作品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9.莊哲彥:《楚騷之變蘭亭之變–蘇軾〈赤壁賦〉之形式內容析探》,書畫藝術學刊 11 2011.12[民100.12] 頁183-218
10.李妮庭:《蘇軾詩中的「遊」與自我意識–以倅杭為中心的考察》,東華人文學報 20 2012.01[民101.01] 頁59-105
11.王靜芝:《千古風流 : 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洪葉文化,2001
12.吳惠珍:《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1993
13.游利信:《蘇東坡的文學理論》,臺北市:臺灣學生出版,1981
14.黃俊仁:《蘇東坡的創造力與靜坐》,臺北市:文津出版,2006
15.茅坤著/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北京市:中華出版,1985[民74]
16.曾棗莊、曾弢:《蘇軾詩文詞選譯》,成都市:巴蜀書社出版,1990
17.黎活仁:《柳永丶蘇軾丶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市:大安發行,2001
18.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詩論叢 》,四川市:人民出版,1983
19.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4
20.王水照:《蘇軾》,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3二、選讀10篇
1.王靜芝:《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洪葉文化,2001
2.吳惠珍:《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1993
3.游利信:《蘇東坡的文學理論》,臺北市:臺灣學生出版,1981
4.黃俊仁:《蘇東坡的創造力與靜坐》,臺北市:文津出版,2006
5.茅坤著/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北京市:中華出版,1985[民74]
6.曾棗莊、曾弢:《蘇軾詩文詞選譯》,成都市:巴蜀書社出版,1990
7.黎活仁:《柳永丶蘇軾丶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市:大安發行,2001
8.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詩論叢 》,四川市:人民出版,1983
9.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4
10.王水照:《蘇軾》,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3三、 述評
文人為遊有兩種方式,一種為貶謫而寫下當地所有之美,並寄託自身之憤懣或情懷,進而抒發;另一種是刻意之遊而避其憂,而得其意能書寫出篇文。而蘇軾一生宦海浮沈,“身行萬里半天下”,遊歷天下而寫下了不少的遊記散文。從研究現狀看,有必要對其遊記散文作全面系統的論述。而蘇軾自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而下將詳敘。
(一)、初論
而今人之評唐宋八大家,而不得不提便是茅坤之<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詞源於此,認為「行乎其所當行,止乎其所不可不止,浩浩洋洋,赴千里之河而注之海者,蘇長公也。」並提出蘇軾為文行雲流水,使我們可以得知對於唐宋八大家之基礎,並提出蘇軾為雖貶謫各地而能得其意、抒其情。而王水照先生在其《蘇軾》一書裡先言蘇軾由於被貶謫各地,從杭州再至黃州、惠州、儋州,我們可以以此作為力圖在了解其平生之官宦生活,而遊歷至此地,而王水照先生認為雖為貶謫,而其不失其佛老哲學,亦無放棄其經世濟時之儒家思想,用一種曠達之心面臨貶謫之心而寫出如<赤壁賦>等文,而可言雖其趨低潮,但其漂泊而自滿自足的愜意之情流露於貶謫文章之中,而蘇軾之貶謫生活是其創作與思想之成熟之期。而在黃俊仁先生之《蘇東坡創作力與靜坐》中,便透露出由於蘇軾崇佛老,而得以使己能在文學上有所創作,力及於文道兼俱,例如<石鍾山記>便結合遊覽、考察、哲理於一體,因其正處其貶謫時期,卻能疑其先人之說而深入考察,並論證其說而以日見所聞貫穿全文而作結,辭貴達意,而得以形神兼備,接著以儒、釋、道三家之並流推論出蘇軾人文精神的成因以及其自我超越的人文思想內容。上述可以認識蘇軾為文之準,其人生面臨諸多「不遇」和漂泊,也能於此找尋其精神上之依靠,進而表現其在文學不凡之現。(二) 、深論
在游信利先生之《蘇東坡的文學理論》中,利用較為科學方式探論,認為蘇軾之文學成就,異分多論點,認為其創作論之意存筆先,為自然成文;而其場地論,若非其目見所聞、親身體驗,文窮而愈工,非信口開河之言;達意論之辭達而己,如<答謝民師書>,而言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孔子「尚文」與「尚用」之無此矛盾性,而可借古諷今,批時詩文,而我們可以利用多種角度和觀點去探討蘇軾之各類文章。而在曾棗莊、曾弢先生的《蘇軾詩文詞選譯》,可言深入蘇軾之文,例如在<超然台記>之中,蘇軾因任杭州通判,表現其無往不樂之超然精神,並可得以議論,我們可以此書得以更深了解各種文章內的超然之精神所在。而在蘇軾研究學會所編的《東坡詩論叢》便是更深之論,認為其在許多詩文之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實而作為評論之標準,而可得知蘇軾之為文真摯。而在王水照先生的《蘇軾論稿》,可看見蘇軾之政治觀與貶謫時期之心態,並以其和辛棄疾作為比較,比較出兩人之條件、身份、思想之不同和獨特性,而可清楚得知與其他貶謫心態之不同。由上述了解蘇軾創作上的多樣及融合各方之精神,我們可以詳加了解蘇軾在貶謫時期的文學發展和其內容之走向和論其超然精神所在。(三) 、研究
而今人對於蘇軾有很多研究及探論,例如在黎活仁先生的《柳永丶蘇軾丶秦觀與宋代文化》便可得知蘇軾在當時被貶之心情與當時宋代之情形,而其文化又影響了蘇軾為文之標準。而有許多人對其有所探討批評,例如雨在蘇之詩文可能在不同時期是不同之感,可能是悲雨已有可能是喜雨,探討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在吳惠珍先生的《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研究》中,更可以比較蘇軾和其他唐宋七大家之不同,而唐宋八大家多有貶謫,而貶謫心情地點不盡相同,利用茅坤之文鈔,更提及其他作法和語言精鍊方式,分明點清。而更不用說在王靜芝先生的《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可以看見許多文人對於蘇軾之文而有所探討,例如何寄澎先生就曾寫<風神、遊戲與傳奇-小論東坡的傳記文>,例如<方山子傳>,「不及尋常傳體、世系和生平行事,敘其游俠隱淪,省靜精彩,為傳中極品。」,而以方山子與蘇軾作為對比,再言嚮往方山子之生活,形成強烈對比。由上述參照資料可知,古今多少文人研討蘇軾之「千古風流」,並且能得於各種激烈辯論和研究中,得到每個人不同的觀感與精神所在,是為不朽之古人。20 6 月, 2012 9:32 上午 #10950王尹辰
使用者析論柳宗元寄寓於文章中的貶謫情懷 b991010041 王尹辰
一、 參考書目
1、何沛雄:《再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明道中文學報,2009/09
2、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靜宜大學中研所碩論,2005年
3、單麗燕;陳士珍:《「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論柳宗元後期詩歌》,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6卷1期(2010/03/26)
4、戴偉華:《柳宗元永州創作心態》,《唐代文學研究叢稿》,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4月
5、王婉萍:《柳宗元貶謫時期心態探析》,《台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1998年4月
6、張婧;郭曉霞:《談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成因》,語文學刊,2010卷8A期(2010/08/15)
7、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011/12
8、蔡政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東海中研所碩論,1984年
9、喻國偉:《柳宗元的創作主體論》,柳州師專學報,24卷3期(2009/06/01)
10、金容杓:《柳宗元散文研究》,臺灣大學中研所碩論,1985年
11、李愛民:《含蓄蘊藉 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卷3期(2007/06/15)
12、翁瑞鴻:《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碩論,2007
13、楊文榜:《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象徵意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卷6期(2007/11/01)
14、遊志誠:《論柳宗元遊記散文之思想傾向》,建國學報,1985/05
15、陳志信:《遊移於通脫與抒憤之間-論柳宗元的山水文學》,漢學研究,1997
16、鄭朝通:《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6/01
17、陳司直:《自柳宗元諷諭作品談其生命之悲怨情懷》,吳鳳學報,2004/05
18、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1期(2004/06/01)
19、王國軍:《論佛教對柳宗元貶謫後文學創作的影響》,柳州師專學報,23卷1期(2008/02/01)
20、段醒民:《柳子厚寓言文學探微》,文津,1985/07二、選讀十篇
1、何沛雄:《再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明道中文學報,2009/09
2、單麗燕;陳士珍:《「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論柳宗元後期詩歌》,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6卷1期(2010/03/26)
3、張婧;郭曉霞:《談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成因》,語文學刊,2010卷8A期(2010/08/15)
4、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011/12
5、喻國偉:《柳宗元的創作主體論》,柳州師專學報,24卷3期(2009/06/01)
6、李愛民:《含蓄蘊藉、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卷3期(2007/06/15)
7、楊文榜:《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象徵意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卷6期(2007/11/01)
8、鄭朝通:《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6/01
9、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1期(2004/06/01)
10、王國軍:《論佛教對柳宗元貶謫後文學創作的影響》,柳州師專學報,23卷1期(2008/02/01)三、述評
柳宗元一生悲苦與他的政治生涯息息相關,而其文學成就正是建立在此之上。在他貶往永州之後,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都使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而艱困的生活環境加上心靈的苦悶,雙重打擊之下,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甚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柳宗元將其貶謫生涯所遭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的悲苦心情寄託到了文章之中,以下將從我選讀的十篇期刊論文中分類現今學者如何研究柳宗元寄寓在文章中的貶謫情懷:(一)從〈永州八記〉中析論
在《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一文中,作者從〈永州八記〉諸篇文字裡,分析柳宗元表現在文字之中的情感寄託,一窺其寄寓在文章中悲喜心境的蘊含與轉變。將其分為三大主題:一、樂而忘返、超脫物我的愉悅;二、懷才不遇的孤寂與悲憤;三、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憂民情懷。而《含蓄蘊藉、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也是以〈永州八記〉為基礎來加以論述,但是此篇與《囚山中暫得一笑》著眼處不同,《囚山中暫得一笑》是從大範圍著手,而《含蓄蘊藉、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是從小地方來著筆,描寫柳宗元的所寄寓在花鳥樹木、山水中的情感,如其借山石以展現個性、借水、魚來表達情懷、借草木表現志趣、借佳山秀水遭棄置來抒發憂憤之感。有以小(花鳥樹木)見大(心情寫照)之感。
《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一篇,則主要是依據柳宗元〈囚山賦〉等永州時期相關賦辭賦,重新審視柳宗元永州八記中閃躲於風景書寫背後的羈囚身影及其精神焦慮。
《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象徵意義》也是以〈永州八記〉為根本,來探討柳宗元寄寓於其中的情感。而《再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將〈永州八記〉依照柳宗元所寫先後排序,從前而後看柳宗元的心境變化。(二)從柳宗元本身以及其遭遇來析論
《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指出了柳宗元的孤寂生命情懷,他的孤寂
一方面來自政治上的失意,而另一方面來自與親友的分離,因而其內心有強烈的孤獨感,以至於內心一直無法逃脫於悲憤之外,只好將這鬱悶心境移情山水、訴諸文章。
《「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論柳宗元後期詩歌》、《柳宗元的創作主體論》,皆是從柳宗元的性格特徵、政治遭遇、家庭生活下筆,進而帶出其悲苦心境,轉而訴諸文章的過程。(三)從貶謫前後柳宗元創作文體、內容的變化析論
在《論佛教對柳宗元貶謫後文學創作的影響》一文中,有對柳宗元不同時期
的詩文作品體裁做了簡單的統計,而從統計中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貶謫後那段時期的詩文創作出現了新的文體,如古賦、議辯、問答、對、騷等,占了其文體總類總數的三分之一。
文章的內容可以決定形式,而從形式也可以看出其內容。觀柳宗文貶謫前的文體,多表、書、序、記等,而貶謫後,多做議論、問答、騷等,由此可看出柳宗元貶謫前後的文章形式、內容的改變。(四)評論
柳宗元的山水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將情感寄寓在山水之中,使山水人格化,而其貶謫生涯中最重要的文獻資料,則非〈永州八記〉莫屬!在上述期刊論文中,有許多篇都是以〈永州八記〉為中心來加以延伸討論,包括柳宗元描寫山水的筆觸、寄寓其中的情感等,都是學者研究的議題。而其中最特別的為《含蓄蘊藉、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一篇,不從其境遇下手,而從其作品中的花草樹木著筆,在這些期刊中,獨樹一格。
而在這些期刊論文中,最獨特的為《論佛教對柳宗元貶謫後文學創作的影響》,文中雖然主要是在闡述佛教對柳宗元貶謫後文學創作的影響,但是裡面蘊藏了許多科學的佐證,如上述說到的統計數據,用科學的方法側面讓我們了解柳宗元文章的形式內容。
而《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一文中,用詞十分的大膽,直說〈永州八記〉是柳宗元創作世界中自欺欺人的一場山水文學騙局,如此犀利的言論吸引了我的目光,柳宗元於永州八記中的山水書寫,主要彰顯出柳宗元謫居永州時期因憂而遊的山水巡覽,而永州山水帶給柳宗元本身的情感基調,亦處處洋溢著驚奇、陶醉與快樂等主要情懷,換言之,閱讀永州八記常會給人山水頓時消解作者貶謫的苦悶心情,而《風景與焦慮》一文的作者,用永州最後階段的〈囚山賦〉來說明〈永州八記〉真正的精神,正是柳宗元永州十年的羈囚焦慮及其精神困境。此文文字的用字遣詞十分引人入勝,且其題目、內容皆環環相扣,值得令人學習!
最後,《「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論柳宗元後期詩歌》、《柳宗元的創作主體論》等,這幾篇的論點以及切入的觀點,皆平淡無奇,都是敘述柳宗元的生平以及其遭遇,無法另有新意,實在有點可惜。20 6 月, 2012 12:43 下午 #10958張繼允
使用者PS我我我~我竟然做和上一篇一樣的題目!!(這樣應該沒關係吧><?
柳宗元貶謫辭賦文章風格及其心境
一、參考文獻:
1.費泰然:從生命的無常中委身自然談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道家思想 醒吾學報 43 2011.01 民100.01頁141-154
2.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16 2011.12民100.12頁25-41
3.陳清彬:柳宗元山水田園詩中的矛盾書寫 國文天地21:10=250 民95.03頁45-50
4.王淑梅:柳宗元貶謫永州的心態對其「記」體文創作的影響明道文藝 350民94.05頁113-123
5. 陳秀香:從「鈷鉧潭西小丘記」看柳宗元「感士不遇」的心情中國語文96:2=572民94.02頁85-87
6.蔡淑慧:文學人物的型塑–柳宗元的生命腳本 東南學報27民93.12頁345-352
7.黃靜吟:從山水詩文看柳宗元貶謫後的心理反應 通識教育年刊. 花蓮師院 2 民93.12 頁 219-233
8. 陳嘉英:「永州八記」–柳宗元尋找自我的影像 國文天地 20:7=235 民93.12 頁59-69
9. 洪錦淳:柳宗元的流亡心像與書寫策略–以「永州八記」為中心 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 3 民93.09 頁147-163
10. 梁淑媛:柳宗元貶謫時期賦體雜文的悲憤主題及其自我治療意義 應用語文學報 6 民93.06 頁129-149
11. 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2/碩士
12. 朴井圭:柳宗元的遊記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4/碩士
13. 蔡振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碩士
14. 金容杓:柳宗元散文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碩士
15. 方介:柳宗元思想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69/碩士
16. 翁瑞鴻: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6/碩士
17. 何映涵: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5/碩士
18. 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碩士
19. 林明珠:論柳宗元永柳山水遊記「無中生有」的結構及其意義 花蓮師院學報 16(綜合類) 民92.06 頁53-74
20. 馬銘浩:接受寂寞,享受孤獨–感染柳宗元的山水悠情 馬銘浩文 陳衍宏攝影 張老師月刊 288 民90.12 頁36-38
二、選讀:
1. 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碩士
2. 何映涵: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5/碩士
3. 翁瑞鴻: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6/碩士
4. 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2/碩士
5. 朴井圭:柳宗元的遊記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4/碩士
6. 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16 2011.12民100.12頁25-41
7. 王淑梅:柳宗元貶謫永州的心態對其「記」體文創作的影響明道文藝 350民94.05頁113-123
8. 陳秀香:從「鈷鉧潭西小丘記」看柳宗元「感士不遇」的心情中國語文96:2=572民94.02頁85-87
9. 蔡振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碩士
10. .黃靜吟:從山水詩文看柳宗元貶謫後的心理反應 通識教育年刊. 花蓮師院 2 民93.12 頁 219-233
三、述評:
柳宗元最著名的【永州八紀】是在他被貶謫,也就是一生中最艱苦的時候所完成的,所以可 以說他的文學成就是建立在痛苦鬱悶生命經歷上,但這也讓他的作品達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的高度美學。人說他的文章中看似可以面對現實,但卻不若蘇軾般灑脫,但也有人反駁,認為其實柳宗元是以自己獨特的型態來抒發,並不代表他就因此放不下。以下以不同學者之研究來探討柳宗元之貶謫文學和心境:
四、深論
(一) 流人文學與思想
在【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中,作者提到李興盛先生將流人定為二義,其一指乃流浪於鄉里之外者,其二者所指因罪受貶謫之人,也就是被流放之人,而柳宗元為後者。從思想方面來看,柳宗元秉持儒家思想,但在被貶謫以後,轉而在佛教和道教之中去尋求慰藉。柳宗元是以流放的身分來到永州,所以難免會有消極的一面,他以寓言來諷刺和自嘲,又追悼前聖先賢來表達自己的不遇之痛,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也有積極的一面,就算經歷那麼多的苦痛,他還是不斷的閱讀,並且立言傳世,可以看出他積極的想把在這一代快要消失的道統光芒重新點燃,並且傳於後世。
(二)山水小品文
「處窮不屈」為中國文人最為人稱道的風範,而在【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中提到柳宗元因為經歷了這麼多的生命磨練,所以造就了他特殊的寫作風格。【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中說古人對於山水文學的範疇少有注意,而今代學者則往往侷限於謝靈運山水詩來界,這樣一來視野不開闊,所以會造成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而從這篇論文中整理出幾項柳宗元的為文特色:牢籠百態、古麗奇峭、興寄遙深、清勁紆餘、溫麗靖深,這道出了他的獨特之處,也因此柳宗元的著作能成為山水文章流變重要的一個環節。
五、總結:
【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中分析柳宗元在文章中的心境轉變和所寄託的情感,可以分為樂而忘返超脫物我的愉悅、懷才不遇的孤寂與悲憤、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憂民情懷,就是因為這些情緒才得以交織成如此韻涵深刻的文章;其次【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對於柳宗元的寫作風格整理出「清」、「淡」與「峭」,其實不只是詩,從文章中也能讀出這種淡淡的卻充滿力量的文字,就算一個人孤寂的在茫茫紅塵中無助,「獨釣寒江雪」還是有一番值得體會的不同風味!23 6 月, 2012 11:38 下午 #10993陳玳伊
使用者蘇轍的散文文學 B991010040陳玳伊
一、參考書目二十篇
1、周陶富:《耳目之快的超越——《黃州快哉亭記》的思考》,中學語文教學 ,2012年 01期
2、楊忠偉:《蘇轍的陶淵明情結》,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年 11期
3、阮忠:《蘇轍散文批評的審視及風格論說》,文學與文化,2011年 02期
4、張珊珊:《別具一格 自成一家——淺論蘇轍散文創作》,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 09期
5、徐正英:《蘇轍史論散文的舒緩平和之美》,殷都學刊,1988年 02期
6、余辛:《宋代散文理論的一個高峰——“三蘇”淺論之一》,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 02期
7、曾棗莊:《蘇轍的文藝思想》,文藝理論研究, 1986年 01期
8、金成禮:《觸處成春,修然超妙——蘇轍記敘文淺析》,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年 01期
9、訾希坤:《論蘇轍詩文創作與北宋黨爭》,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葸瓊:《蘇轍散文理論及其創作》,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1、陳德福:《淺論蘇轍散文的演變和特色》,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年 S1期
12、潘殊閑:《蘇軾蘇轍李杜比較觀述評》,蜀學 2011年 00期
13、唐驥:《浩然之氣,一以貫之——蘇轍散文特色略論》,求索 ,1997年 05期
14、郭宗南:《蘇轍史論文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論文,2003
15、王素琴:《蘇轍古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1996
16、高光惠:《蘇轍文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17、吳叔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市 : 萬卷樓, 民96[2007]
18、陳正雄:《蘇轍學術思想述評》,臺北市 : 文史哲, 民89[2000]
19、朱剛注:《新譯蘇轍文選》,臺北市 : 三民, 民97[2008]
20、茅坤著/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北京市:中華出版,1985[民74]二、選讀十篇
1、阮忠:《蘇轍散文批評的審視及風格論說》,文學與文化,2011年 02期
2、張珊珊:《別具一格 自成一家——淺論蘇轍散文創作》,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 09期
3、徐正英:《蘇轍史論散文的舒緩平和之美》,殷都學刊,1988年 02期
4、余辛:《宋代散文理論的一個高峰——“三蘇”淺論之一》,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 02期
5、葸瓊:《蘇轍散文理論及其創作》,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陳德福:《淺論蘇轍散文的演變和特色》,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年 S1期
7、唐驥:《浩然之氣,一以貫之——蘇轍散文特色略論》,求索 ,1997年 05期
8、郭宗南:《蘇轍史論文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論文,2003
9、朱剛注:《新譯蘇轍文選》,臺北市 : 三民, 民97[2008]
10、茅坤著/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北京市:中華出版,1985[民74]三、述評:
(一)綜述:
唐宋古文八大家是文學研究的一大重點,每一位皆有其獨特的文學風氣,對文學發展也有不同方面的深遠影響,其中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是為一研究大宗,多就三人之文學比較或貢獻綜論之,或是多就蘇軾而論,然對於蘇轍的研究是相對較少的,不管就廣度還是深度而言,極細微剖析完整的論文並不多,也較少有就蘇轍單篇文章推廣析論的。然其思想成就、為學治世實有值得深論處,近來研究蘇轍之文章可分為:
1.就蘇轍之文氣論之
蘇轍最為人所知的散文特色,即是蘇軾在〈書子由超然臺賦後〉提到的:「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以及「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故後人多有所以其文氣探論,如:《別具一格 自成一家——淺論蘇轍散文創作》專論蘇轍汪洋淡泊的散文創作並分述政治散文、抒情散文、晚年貶謫時期散文,以及蘇轍散文的成就及後世影響。《浩然之氣,一以貫之——蘇轍散文特色略論》主要就蘇轍散文的浩然之氣論之,並將文間的浩然之氣與蘇轍的品性作連結,再以此觀蘇轍的生平際遇。《淺論蘇轍散文的演變和特色》,文章依據其生平經歷和隨之而來的文章變化,分四個時期論述,並歸結其散文特色。
2.就蘇轍專長之史論散文論之
北宋六家之史文中,多為三蘇所作,其中又以蘇轍篇章最多,蘇轍透過史論,寄寓其經世思想,內容多有以古鑑今之寓意,近來以蘇轍史論為研究中心的有:《蘇轍史論文研究》主要呈現了蘇轍史論的經史思想、哲學體系、政治理念等特徵,並且側重在其義理評述與史學主張,進而為蘇轍個人風格、三蘇學術比較,最後亦對宋代文化解讀乃至中國傳統思想等提出部分相關影響。《蘇轍史論散文的舒緩平和之美》,此篇從藝術層面探討蘇轍的史論,就蘇轍自云「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穩耳。」提出,此穩或可解為舒緩平和,並分析蘇轍之史論文章內容結構以證之。(二)評論:
蘇轍的文學風格在北宋古文八大家中自有其獨出靈氣,然古今文人談起三蘇亦多獨睞蘇軾,如:《宋代散文理論的一個高峰——“三蘇”淺論之一》中對三蘇的散文創作內容做比較,而其中論蘇轍較少,特別提蘇轍的部分只有養氣論。不過近來逐漸有人注意到蘇轍蘊含的可探之處,如:《蘇轍散文批評的審視及風格論說》,作者意識到在三蘇的散文研究中,關於蘇轍的獨立研究是很少的,且在散文批評上多有受限於前人,如對蘇轍散文之評多侷於以「汪洋澹泊」概括,此篇重新審視蘇轍散文之文風,並探討一般大家覺得的蘇轍文如其人沉靜簡潔此點,對以上兩點亦從蘇轍的文章中堤出反駁,破除一般對蘇轍的單一印象,是開創文學研究新視野之佳作。另外,《蘇轍史論文研究》,集前人研究之要,就蘇轍之史論文深入析論,於時代背景的影響、思想主軸、評史之法等皆有分類細說,是難得精闢說解蘇轍史論文學之研究。24 6 月, 2012 12:35 上午 #10994高于涵
使用者析論韓愈「以文為戲」的藝術手法
中文103級 B991010004 高于涵一、 參考書目
●中國大陸的期刊/論文
1.周明:〈論“以文為戲”〉,《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5期
2.梁德林:〈韓愈“以文為戲”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查金萍:〈試論宋人對韓愈“以文為戲”的接受〉,《中國韻文學刊》,2007年01期
4.袁曉薇:〈柳宗元對“以文為戲”的貢獻—兼論“以文為戲”的文體創新意義〉,《東方叢刊》,2006年01期
5.葉嬌:〈從“奮筆直書”到“以文為戲”—論唐代古文家的傳記寫作觀〉,《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陸春建:〈滿紙戲謔語 一把辛酸淚—淺析<進學解>反語藝術〉,《語文教學之友》,2010年 04期
7.高菊梅:〈論韓愈<毛穎傳>為代表的諧謔游戲文〉,《河南農業》,2007年12期
8.鄧裕華:〈詼諧中寓莊嚴,自嘲中帶牢騷—讀韓愈的<毛穎傳>〉,《語文學刊》,2006年24期
9.劉懋疇:〈巧寓牢騷于詼諧之中——談<答客難>、<酒德頌>和<送窮文>的寫法〉,《遠程教育雜志》,2000年01期
10.劉寧:〈論韓愈<毛穎傳>的托諷旨意與俳諧藝術〉,《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1.劉群芳:〈論韓愈音樂詩與“不平則鳴”說〉,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台灣的期刊/論文
1.柳在國:〈韓愈文述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2.黃寶炬:〈韓愈「以文為戲」散文藝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3.鍾吉雄:〈<進學解> 的特色及其表達技巧〉,《中國語文》,1985年卷56第1期
4.陳素素:〈韓愈〈送窮文〉新探〉,《東吳中文學報》,2006年02期●近人著作
1.市川 勘:《韓愈研究新論 : 思想與文章創作》;臺北市,文津,2004[民93]
2.何法周:《韓愈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民77]
3.張清華:《韓學研究》;南京市,江蘇教育,1998[民87]
4.王更生:《韓愈散文研讀》;臺北市,文史哲,民82[1993]
5.(唐)韓愈著;童第德選注:《韓愈文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民69[1980]二、 所選書目
1.市川 勘:《韓愈研究新論 : 思想與文章創作》;臺北市,文津,2004[民93]
2.張清華:《韓學研究》;南京市,江蘇教育,1998[民87]
3.何法周:《韓愈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民77]
4.高菊梅:〈論韓愈<毛穎傳>為代表的諧謔游戲文〉,《河南農業》,2007年12期
5.梁德林:〈韓愈“以文為戲”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葉嬌:〈從“奮筆直書”到“以文為戲”——論唐代古文家的傳記寫作觀〉,《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劉寧:〈論韓愈<毛穎傳>的托諷旨意與俳諧藝術〉,《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陸春建:〈滿紙戲謔語 一把辛酸淚——淺析<進學解>反語藝術〉,《語文教學之友》,2010年 04期
9.周明:〈論“以文為戲”〉,《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5期
10.劉懋疇:〈巧寓牢騷于詼諧之中——談<答客難>、<酒德頌>和<送窮文>的寫法〉,《遠程教育雜志》,2000年01期三、 述評
(一) 概述前人之研究
所謂「以文為戲」是作家自覺地從創作遊戲中,暫離現實,獲得快感或解脫;並有意識的以各種書寫技巧從事跨越文字拘限和文類藩籬的實驗,打破所有格律的限制,自由出入於形式內容的疆域。這類語言、文體的創新實驗,亦是文章題材和表現技巧的開拓,促使佳作誕生,給文學創作注入新的生命,成為文體新變的導源。因為此種創作方式較為自由靈活,所以有利於文人發揮與創作,如胡應麟認為:「〈毛穎傳〉、〈進學解〉、〈送窮文〉皆以文為戲,是不欲步驟前人者」然裴度曾指責韓愈「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為戲」,張籍也寫信批評韓愈「多尚駁雜無實之說,使人陳之於前以為歡,並將這種做法比喻成「為博塞之戲與人競財」。韓愈在〈答張籍書〉中說: 「吾子又譏吾與人為無實駁雜之說,此吾所以為戲耳。」朱熹則說: 「觀韓愈之書,則其出於諂諛、戲豫、放浪而無實者,自不為少。」〈讀唐志〉由此可見,不論是與韓愈同時代的人,還是後人,都曾指出過他有「文為戲」的現象。(二) 簡略評之
在上述諸篇期刊論文或近人文章中,大抵可歸納出韓愈「以文為戲」的要點,分別為:一是具有嬉戲調笑的文章創作風格,即於「以文滑稽」;二是「文字遊戲」,即韓愈之務去陳言,此外多使用隱括等辭格;三是與正史不同的戲說之作與正統史官文化觀念下的「以文為史」的觀念不同。以《毛穎傳》為例,其直接繼承和發展了上述三點成就「以文為戲」的徘諧的藝術手法。文中取法《史記》的紀傳的寫作方式,將傳主的性情面毛寫得極為特出。然這一切性情行為的描述,不過是一支普通的毛筆,諧謔的愈趣就自然產生了。這樣一種徘諧筆法,其意並非止於諧謔,而是有所諷譏。除此之外,我們再從〈進學解〉及〈送窮文〉著眼,這兩篇文皆採主客問答,藉第三者之口將自己心中之憤懣。如再〈進學解〉中韓愈雖連連稱讚國家有司的公正廉明,但實為「正話反說」嘲謔有司之不公,並藉諸生口吻為其舒心中之悶;而在〈送窮文〉,雖寫「送窮」實為「留窮」,亦為正話反說的具體表現,雖寫對五窮的嫌惡,然實際卻是解此表達作者品生的優良為學、為文的高尚品格及技巧。此二文作者皆以小故事的方式,不直接書寫己心中之「不平」而反以戲謔的方式「正畫舫說」表的心中的不滿,加以「鳴之」。這些「以文為戲」的作品更鮮明地體現出韓愈散文作品的獨創性。24 6 月, 2012 3:20 上午 #10995陳宇彤
使用者
中文系B991010022 陳宇彤
【探究柳宗元山水文學與貶謫間連結與相互關係】
期刊
1.朱國能 柳宗元「永州八記」的另一種讀法–以中國畫論詮釋山水文學的考察
靜宜人文學報 11 民88.07 頁5-20
2.陳秋宏 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Written Space of Liu Zongyuan’s Travel Notes of Yongzhou, Regard Body Perception and Atmosphere as the Foundation of Investigating
有鳳初鳴年刊5 2009.10[民98.10]頁249-266
3.劉萱萱 山與水的越界書寫–柳宗元山水遊記與蔡廷蘭〈炎荒紀程〉之比較 -下-58 2010.03[民99.03]頁98-107
4.李炳南 元結與柳宗元山水文學的比較 國立屏東商專學報民82.01頁1-21
5.陳志信 游移於通脫與抒憤之間–論柳宗元的山水文學=Liu Zong-yuans’ Landscape Literature:Between Taoist Liberation from and Confucian Passion for State Affairs 漢學研究15:1=29民86.06頁187-207+451
6.吳崇榮 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A Grin in the Prison Mountains Exploring the Emotions of Liu Zongyuan While Exciled in Yongzhou in “The Eight Records of Excursions in Yongzhou”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16 2011.12[民100.12]頁25-41
7.王菊芹 清幽而又沉郁的咏歌——柳宗元山水文学的文化观照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作家》 2008年16期
8.刘绍卫 罗传恩 柳宗元山水文学审美意识的心路历程 《柳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04期
9.刘铁峰 论柳宗元在对山水的审美感悟与艺术表达中的自叙性 《南京社会科学》 2006年第02期
10.夏卫宁 柳宗元山水文学的魅力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 第7期
11.张婧;郭晓霞 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成因 語文學刊2010卷8A期(2010/08) p.47-48+50
12.周丹麒 柳宗元山水诗文中的骚怨之幽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9卷4期(2010/08)
13.张映梦(Ying-Meng Zhang) 熔铸生命的写作―柳宗元山水游记略论 The Writing Cast in Life-Briefly on Liu Zongyuan’s Landscape Essays 集寧師專學報 29卷2期(2007/06/01) p. 29 -32
14.彭福臣(Fu-Chen Peng) 柳宗元山水遊記評析The Comment and Analysis about the Travel Notes of Hills and Waters of Liu Zongyuan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5卷3期(2005/09/01) p.3 -6
15.杨文榜(Wen-Bang Yang)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象征意义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Liu Zongyuan’s Mountains-and-Waters Travel Notes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卷6期(2007/11/01) p. 93 -95
論文
16.李純瑀 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出版
17.黃以潔 Huang Yichieh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2005
18.童好蘭 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論文出版年:2004
19.王德春 柳宗元的贬谪生涯与他的山水文学 安徽大学硕士論文 2003年
20.蔡振璋 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3年
選讀期刊
1.张婧;郭晓霞 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成因 語文學刊2010卷8A期(2010/08) p.47-48+50
2.周丹麒 柳宗元山水诗文中的骚怨之幽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9卷4期(2010/08)
3.张映梦(Ying-Meng Zhang) 熔铸生命的写作―柳宗元山水游记略论 The Writing Cast in Life-Briefly on Liu Zongyuan’s Landscape Essays 集寧師專學報 29卷2期(2007/06/01) p. 29 -32
4.彭福臣(Fu-Chen Peng) 柳宗元山水遊記評析The Comment and Analysis about the Travel Notes of Hills and Waters of Liu Zongyuan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5卷3期(2005/09/01) p.3 -6
5.杨文榜(Wen-Bang Yang)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象征意义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Liu Zongyuan’s Mountains-and-Waters Travel Notes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卷6期(2007/11/01) p. 93 -95
論文
6.李純瑀 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出版
7.黃以潔 Huang Yichieh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2005
8.童好蘭 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論文出版年:2004
9.王德春 柳宗元的贬谪生涯与他的山水文学 安徽大学硕士論文 2003年
10.蔡振璋 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3年
述評
(一) 述
將敘述上列十篇相關的期刊論文之間的異同,做一次文獻的統整以比較之。
簡單概括性的說起,柳宗元的山水文章,無疑是與他生平不得志而被貶僻遠之地的人生經驗有關。亦是上列文獻中,最為主要的研究方向。我們也可從中清楚得知,即使在柳宗元之前,山水遊記此屬的文章便是多不勝數,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記錄著,或詩歌,或較為輕鬆的隨筆之記等等。並且,中國傳統大背景之下,文人志士們的不得志,因而被貶到蠻荒、瘴癘之地時,便也往往和當地的奇山異水發生密不可分的連結。這是中國傳統,重視「人」的脈絡下而發展的。
而上述論文與期刊當中,論及柳宗元的山水文學與貶謫之間的連結,有頗多看似相同,而細細分析之,卻各有各的咀嚼之味,散溢在每篇文獻當中,抱著一個大原則,而各自感發出不同的解釋方式,便也如同柳宗元為山水文的精神一般,首先,他是繼承著寫物、記遊的傳統概念,以精鍊的文字、高超的語言技巧、清健的筆力、細膩的體察、幽峭之文以及愛國為民的忠臣之心,投注堅毅不移的生命鬥志,配合他的獨特的人生遭遇,心志與山水相輔相成之下,埋入幽淒哀怨之心情,感懷身世,諷諭時事,寄託心中的怨懣抑鬱之情。更有許多篇章,將柳宗元與同為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蘇軾相對比,兩人有相似的人生際遇,面對此,所表現的也全然是兩種不同的儒家思想的思考面向,從中我們也能夠知道,柳宗元寄情於山水,或說是並非全以「客觀的美」賞山水,而是以代表自己「主觀」心志之眼,描述自己「心」中的山水,應說是另一種「藝術之美」了。其次,說明他當時選擇以「散文」此種體裁來書寫,更是因此能自立門戶,自為一宗,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如論文中曾提到:「欲抒情以詩歌,表自己感懷則以散文為妥。」因著支持古文運動的發展,散文是一種適合狀物、言情、寫景的書寫形式,固擇之。亦或他篇文獻則是認為,柳宗元選散體書寫,是刻意為之,為了藉此發揚古文運動,有意以此為之。說明散體乃「明道」的重要文學形式。認為和前人相比,柳宗元的山水文可說是「有意識」的為文了。更提及散文能「隨物賦形」,近而滲透作者的情感。可知,柳宗元的山水文章和特殊的人生際遇與騷怨之幽的心情是緊密相連的。
第三,有人從柳宗元的山水文,從中細察,與柳宗元背後的思想與人生觀連結起來,深一層探究,他的山水文與儒、佛的思想的關係為何?在進一步與蘇軾同被貶謫,於謫居地看山賞水且受莊子影響相較於柳宗元所發的思想情感為何?
進而明白,柳宗元以「以我形物」到「物我兩合」而至「以物形我」,直至終的「物我兩執」以及屈原的《離騷》的孤憤,影響了柳宗元的不同流俗,「孤高」而至其觀山水的「孤峭」,異於他人所作的平但曠遠的山容水意。因此,山水帶給他的思想的自由與忘卻塵憂,都只是暫時的。就如同李白所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因為他在貶謫中的「憂樂相因」是極度的矛盾。當然有異於蘇軾受莊子影響而以理性思考人生的價值,因而所生的「物我兩忘」的曠達之境。
而有許多篇章提到,自古以來山水的代表之作有三,為〈水經注〉、柳宗元的山水遊記與〈徐霞客遊記〉,評為「心物交融」,而柳宗元之作,有人更稱之「如泉」,看來好似依著山水文學發展順流而下,是自然而然的發生的,或可進一步說是「不留痕跡」的,卻使得讀來心悸魄動,便是由於他沿著山水文的脈絡,一路前行,「遊歷山水,著意人間。」是以情觀景,借景抒情,使情入景,終而景以托情,讓文章達到「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的境界。
第四,相同的提到,以「象徵」的色彩、類似「寓言」的形式加以對比、襯托,由自然界「投射」到人類的社會,例如皆書「棄地」,一來和自己的生命遭遇連結,二來則將主觀的情感,投入之中,使「棄地」人格化。還有當他看到眼前小丘,說經由「鏟刈穢草,伐去惡木。」便能「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是投射的心態,世間就如同自然界皆須要矯正弊處的。後以借造物主之有無巧妙,對現實的社會黑暗與不公加以批判,最終以問句,其意為:為何孕育出如此絕妙的佳景,卻遠棄蠻荒呢?強調自己和奇花異石相同,皆棄於世,而興嘆。
以上述篇常以散文鑑賞原則,分別探討柳中元山水文學的主旨主意、布局、修辭技巧與意境塑造的方法等等,進而分析其藝術特色,以見其文字風格、寫作技巧,而深入柳宗元的文章特色和人生境界。各自的巧妙、異同之處。
(二) 評
上述文字中綜觀各篇以稍加比較分析,以下特別列出一項與上述者不同而
令我想更深入探究的另一個視角的觀點。
有一篇論文提到,讀柳宗元的山水文,除卻高超的文字語言技巧或貶謫生活而導致的文窮後工來說。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視角,就是所謂的「觀物方式」,柳宗元的「以物形我」,論文作者去探究他記遊書寫的風格以及遊記觀物的傳統與觀由美學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此觀物方式並非柳宗元原創,一方面,有如「地志」的「以資考證」「客觀」記錄;二來,他擴大所「記」的內容,由記錄進而「個人抒情」。山水文學,原本記錄「自然」,轉而記錄「人」,甚至人文景物的記錄多於自然景觀之記,便顯示出柳宗元的山水文,記錄「遊人」的影響力進入了遊記當中。也就是「客觀寫物」,「主觀抒情」之間的巨大鴻溝,以審美的觀念而言,成為層次相異而緊密的「觀物方式」卻產生「相反相成」的效果,有異於前說。而由於「巧構形似」的觀物方式,雙層解讀和「以物形我」的關係匪淺,影響了遊記書寫內容的呈現。
他善鎔鑄「生命深情」於「天人合一」,使之能「以心寫境,借境傳心」。因此,柳宗元之山水遊記的價值須透過「觀物方式」,更能顯其地位之不凡。24 6 月, 2012 4:04 上午 #10996洪辰嫣
使用者B991010030 中文系103級 洪辰嫣
研究曾鞏的散文風格影響因子
一、參考文獻:
1.徐柏容:〈辭約旨達 銜華佩實——曾鞏散文藝術管窺〉,《散文》,1996年7月
2.畢庶春:〈試論曾鞏散文的中和之美——兼論其儒術、文詞、文風的統一〉,《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5月
3.鄒自振:〈從元明清評論看曾鞏散文的歷史地位〉,《福州師專學報》,1998年8月
4.朱東根:〈曾鞏文學創作觀念初探〉,《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月
5.葛懷東:〈曾鞏在校讎史上的貢獻〉,《常熟高專學報》,1999年3月
6.葛懷東:〈曾鞏整理古籍的活動與影響〉,《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3月
7.王志略:〈曾鞏歷史學說綜述〉,《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月
8.李強:〈感慨發奇節 涵養出正聲——曾鞏、王安石、陸游寺觀記探微〉,《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
9.王正兵:〈試論曾鞏雜記文的特色〉,《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
10.鄒陳惠儀:〈曾鞏詩文版本概況與輯佚〉,《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2月
11.鄒自振:〈曾鞏在福州的政績與詩文創作〉,《炎黃縱橫》,2010年7月
12.喻進芳:〈平正溫雅:曾鞏散文風格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13.喻進芳:〈論曾鞏散文語言的聲音節奏及句法修辭對其散文風格的影響〉,《長江學術》,2010年1月
14.葸瓊:〈曾鞏的創作觀考論〉,《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月
15.孟麗霞:〈20世紀以來曾鞏研究綜述〉,《黑龍江史志》,2009年6月
16.李彤:〈歐陽修對曾鞏散文的影響〉,《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月
17.劉清菊:〈曾鞏散文風格探討〉,《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3月
18.朱東根:〈試論曾鞏的文道觀〉,《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4月
19.李天保:〈曾鞏文學思想與其散文創作實踐〉,《社科縱橫》,2006年4月
20.鄒陳惠儀:〈曾鞏詩文版本概況與輯佚〉,《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2月
21.鄢志明:〈曾鞏書序文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22.廖素卿《曾鞏散文研究》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23.金容杓《曾鞏散文研究》台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24.李震《曾鞏年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 年12月
25.高克勤《曾鞏文選》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5月
二、選讀
1.徐柏容:〈辭約旨達 銜華佩實——曾鞏散文藝術管窺〉,《散文》,1996年7月
2.畢庶春:〈試論曾鞏散文的中和之美——兼論其儒術、文詞、文風的統一〉,《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5月
3.鄒自振:〈從元明清評論看曾鞏散文的歷史地位〉,《福州師專學報》,1998年8月
4.李強:〈感慨發奇節 涵養出正聲——曾鞏、王安石、陸游寺觀記探微〉,《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
5.王正兵:〈試論曾鞏雜記文的特色〉,《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
6.喻進芳:〈平正溫雅:曾鞏散文風格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
7.喻進芳:〈論曾鞏散文語言的聲音節奏及句法修辭對其散文風格的影響〉,《長江學術》,2010年1月
8.李彤:〈歐陽修對曾鞏散文的影響〉,《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月
9.劉清菊:〈曾鞏散文風格探討〉,《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3月
10.李天保:〈曾鞏文學思想與其散文創作實踐〉,《社科縱橫》,2006年4月
11.鄢志明:〈曾鞏書序文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三、述評
此次以曾鞏為探討對象原因為閱讀過他的文章稀少,而且關於他的研究前人也很少做,因此更想進一步去認識他;談到曾鞏,就會想到其為唐宋古文八大家成員中之一名,而在文學上最著名的成就莫過於散文了,研究他的散文風格,就會想到朱熹曾言「簡言靜重」;陳造言其文風「密而古」;方苞則概括為「淳古明潔」。
喻進芳在〈平正溫雅:曾鞏散文風格論〉提到曾鞏散文的特色是人生態度上的特點,我們了解到文章是其生命中的種種構成,其創作風格必然會與人生的整體態度有關;因此將從人生思考的背景中去考察,真正而正確的把握其文章風格,首先必須先從其生平事蹟來看,曾鞏從少年求學之時,就開始經歷人生的辛苦,十八歲時屢前應試卻始終名落孫山,父親遭免職後回鄉路上病死,前後夫兄相繼過世而使家庭重擔落於其身,但毫無怨言,此可由《學舍記》中看到,他娓娓道來三十六歲以前的遭遇,並也無半點牢騷和不平。
再來是個性方面,《南軒記》中說:「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識其皆受之於天而順之,則吾亦無處而非其樂也。」當時曾鞏雖退休在家,仍一邊主持家計,一邊自耕力學,而在文章中所提到的「樂」字,是以對道德的持守超過具體現實境遇的表現,才能獲得精神自得之樂,而這個字的心態讓他的感情不會走向偏執,而是事實把握住自己的情感力度,以此種不變應外變,不管在什麼情形下都能很淡定。
由上述可推出曾鞏以自己的思考模式從儒學方面做出了合於自己人生態勢的解讀,他的人生思考和行動軌跡反映在他的文章上面,而這也正是他誠實展現自己的生命形式的方式。
接著要說對他散文影響最深的莫過於他的老師——歐陽修,在李彤:〈歐陽修對曾鞏散文的影響〉中提到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很注重獎掖後起之秀,曾鞏就是其中之一。在其指導下,曾鞏改變了早期散文氣勢外露而內蘊不深的文風,他的種種觀點也影響著曾鞏的散文創作實踐和理論,而其中最顯著的影響莫過於促使其文風的轉變。他曾說:「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曾鞏年輕時胸懷大志,意氣風發,想在文章上與古今名家並駕齊驅,其文章自然顯現出慷慨任氣、雄渾奔放的特點,由〈遊信州玉山小岩記〉此篇可見,除此之外,曾鞏在首次投書給歐陽修所呈上的雜文時務策兩編,內文多效法諸子散文及戰國策士的論說風格,寫得慷慨任氣,奔放縱橫,不過,這些文章往往單調而文意平直,氣勢外露而缺乏深厚的內蘊;當歐陽修初讀曾鞏的文章時,就覺察到其中不成熟之處。經過歐陽修的改造後,曾鞏漸漸收斂起狂放直露的氣勢,且愈到後來文章就愈渾厚而平和,紆徐而從容,由此可知曾鞏在向歐陽修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我的風格。
另外,曾鞏從小就為儒學所濡染,其所習之儒學為「家傳」,他全盤接受父親「治天下必先以名教」、「治道之本先定,其末亦從而舉」的思想,故他的政治觀念也是傳統的儒學觀,這決定了他散文字字有法度,句句講佈局的藝術特色,而其文字也顯得乾淨沉著,層次極為清楚,段落非常分明,一目了然,使人更易學習,〈墨池記〉為一例。
最後,我們從上述得知曾鞏的人生經驗、個性、家庭背景以及重要他人皆會對其聞風有所影響,一個作家成熟的藝術風格,是會集中反映獨特的藝術個性,曾鞏散文的獨特藝術個性也是如此鮮明,具有獨特的雍容典雅、古奧精密。24 6 月, 2012 9:01 上午 #10997洪若庭
使用者蘇軾貶謫文學中的思想與心態
一、參考資料20篇
1、田寶:《貶謫文學與超越意識》,華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2、週進:《蘇軾、張耒黃州文學創作比較研究》,浙江師範大學,2011
3、馬明玉:《蘇軾貶謫期間書信研究》,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1
4、龍豔輝:《概念整合理論視閾下的蘇軾貶謫詞研究》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1
5、馬雲:《蘇軾的文學成就與貶謫》,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3期
6、周世民:《論蘇軾黃州時期文風變化》,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7、於玉蓉:《蘇軾黃州詞論略》,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8
8、韓國強:《試論蘇軾嶺海的詠物詩》,瓊州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9、陳小芒:《蘇軾寓贛詩文及其文化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10、杜勍妹:《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文學創作及思想》,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03期
11、辛文:《蘇軾貶謫心態面面觀》,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12、陳化新:《漫談蘇軾南遷詩的民族友誼兼及唐人吟詠》,東疆學刊,1987Z1期
13、謝錦文:《遷客生命中的山水自然——蘇軾與黃州的融合與崛起》青年文學家,2011年12期
14、王彥穎:《蘇軾黃州詞的思想意蘊》,內蒙古煤炭經濟,2008年02期
15、王啟鵬:《蘇軾貶惠與柳宗元貶永之比較研究》,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6、鄧瑞卿:《蘇軾澹州詩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7、鄭芳祥:《蘇試貶謫嶺南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8、韓小兵:《蘇軾黃州詞中的意象及創作心境》,青年文學家,2010年14期
19、胡秋宏:《試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思想和創作》,常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20、韓文娟:《談蘇軾貶謫詩詞》,語文學刊,2007年01期二、選讀
1、馬雲:《蘇軾的文學成就與貶謫》,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3期
2、韓文娟:《談蘇軾貶謫詩詞》,語文學刊,2007年01期
陳化新:《漫談蘇軾南遷詩的民族友誼兼及唐人吟詠》,東疆學刊,1987Z1期
3、謝錦文:《遷客生命中的山水自然——蘇軾與黃州的融合與崛起》青年文學家,2011年12期
4、龍豔輝:《概念整合理論視閾下的蘇軾貶謫詞研究》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1
5、辛文:《蘇軾貶謫心態面面觀》,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周世民:《論蘇軾黃州時期文風變化》,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7、於玉蓉:《蘇軾黃州詞論略》,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8
8、鄧瑞卿:《蘇軾澹州詩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9、鄭芳祥:《蘇試貶謫嶺南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0、杜勍妹:《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文學創作及思想》,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03期三、述評
(一)緒說:
歐陽修有云:「詩,殆窮而後工。」悲傷的時後和快樂的時後相比,前者總為更能激發作文章的潛能。大多古代的文人遭被貶後,藉由文章來抒發自己內心澎湃的情感,反而激發了其寫做文章的潛能,並寫出一一篇篇遺傳千古的傑作。
而筆者想從中探討的是,蘇軾遭逢貶謫的人生低谷後,其所醞釀出的超脫思想與內心的平靜。以下筆者會分成三個部分做說明:第一個部分先說明何謂貶謫,第二個部分在說明貶謫文學,接著第三個部分再根據己身所閱讀的十篇論文,淺論分析蘇軾的貶謫文學中的思想與心態:
(二)貶謫與貶謫文學
關於貶謫一詞的意涵,可從許慎《說文解字》解讀:「貶,損也。」,「謫,罰也。」說明了貶謫二字,乃是懲罰。
而何謂貶謫文學?貶謫文學是指文人在被貶謫後的文學創作。根據筆者所閱讀的論文,筆者認為貶謫文學中的「貶謫」,是指不應貶而遭貶的負向貶謫。
此類文學的價值,在於人生的驟變,就如同元稹《敘詩寄樂天書》所說:「全盛之氣,注射語言,雜糅精粗,遂成多大。」,將際遇融入詩詞,藉以自我調適,抒發人生感懷。
(三)淺論蘇軾貶謫文學中的思想與心態
蘇軾自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的貶謫生涯是蘇軾人生中的低谷,但同時也是其超脫思想的高地與文學創作的巔峰。
而從所讀十篇之論文中,蘇軾貶謫文學中的思想與心態可大概歸納出以下三點:
1.幽獨孤高佑坦然超曠:
筆者認同這一個論點,蘇軾《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在貶謫時期自稱「幽人」,既有幽囚之義,表現幽獨憂怨,又善於排解、自救自立、坦然超脫,更能體現出他特有的曠達與超然。
這闕詞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心情與處境的寫照。以孤鴻自況,此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尤見出作者不願曲意改志,與世俗合流的峻潔、孤高姿態。
蘇軾因此深刻的感受到人生如夢,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觀。
蘇軾的另一首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去無風雨也無晴。」最能表現出他這種坦然放曠的人生態度,通過途中遇雨和對待風雨的描寫,抒發不為憂患所侵的開闊胸襟。
2.皈依釋道卻執著現世:
筆者不是非常認同這個論點,雖然在蘇軾的詩文當中,我們不難發現他融入了大量的禪言道語,例如蘇軾《洗兒戲作》中的:「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蘇軾秉持著兀傲倔強的態度,在貶謫生活中仍不忘國事、孤忠不減,在逆境中展現出來的豁達宏觀、自強不息的態度。筆者認為蘇軾並不是真正的皈依釋道,而是在皈依釋道的過程中,發展出一種用曠達超脫的心認真過日子的生活態度。他或許不太喜歡釋道那樣的思想作法,因此他轉而選擇另一種方式,為自己的心找到一個平衡的出口,同時也為自己的生活負責。3.歷盡磨難而了悟人生:
筆者認同這個論點,蘇軾在早年的時候就已對人生有過深刻思考,從《和子由澠池懷舊》中的「人生到處知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呈現人生寂寞之感;再至貶謫期間,如上所述,表現了人生如夢但是卻沒有因此放棄、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觀。最後在《前赤壁賦》中,蘇軾為人生注入最深刻的思考。
蘇軾《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看到了生命的看到生命流逝,又看永恆的價值存在,故無所慕無所憾恨。物各有主,人有定分,惟與江上之清風明月適值相遭,在人生不斷的考驗與磨難中,蘇軾人生哲學越發成熟與完整。
以上為筆者為蘇軾貶謫文學中的思考與心態的淺論。
!!!!!!!!!文選期末報報報報告.doc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24 6 月, 2012 10:23 上午 #10998趙潤澤
使用者中文103 B991010053 趙潤澤
柳宗元山水文學的中心思想
一、參考資料二十篇
1.夏衛寧:《柳宗元山水文學的魅力》經濟與社會發展133-136,2005/07
2.孔妮妮:《柳宗元劉禹錫貶謫作品的對比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1
3.姜欣:《柳宗元山水文學的藝術美》許昌學院學報64-65,2004/03
4.趙彥霞:《論柳宗元貶謫時期的思想及文學創作》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5. 鄭曉春:《柳宗元山水文學的藝術特點與文化意蘊》福建師范大學,2004
6. 趙欣:《柳宗元山水文學美學特點形成原因初探》新西部(下半月) 138+137,2009年08期
7. 劉紹衛:《柳宗元山水文學審美意識的心路歷程》柳州師專學報13-17,2003年04期
8. 趙利偉:《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個性特征及成因》前沿186-188,2003年11期
9. 袁茹:《柳宗元的學術研究與散文創作》安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0. 曹瑞麗:《柳宗元旅游文學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
11. 謝春江:《論融儒道精神于一體的唐朝文人旅游》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4
12.施東斌:《柳宗元記體文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13. 史煥寶:《柳宗元道論思想與散文創作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
14.李長海:《柳宗元學術思想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
15.王菊芹:《清幽而又沉郁的詠歌_柳宗元山水文學的文化觀照》作家140-141,2008年16期
16.汪政:《論劉禹錫、柳宗元散文的構思立意》大家241-242,2010年03期
17. 王娟俠:《山水游記緣起論》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8. 周玉華:《論元結、柳宗元山水游記的文化精神》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60-72,2010年03期
19.陳家春:《論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美感體驗》山花131-132,2011年18期
20.高平:《論柳宗元的政治詩文》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二、選讀
1. 夏衛寧:《柳宗元山水文學的魅力》經濟與社會發展133-136,2005/07
2. 姜欣:《柳宗元山水文學的藝術美》許昌學院學報64-65,2004/03
3. 趙彥霞:《論柳宗元貶謫時期的思想及文學創作》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4. 鄭曉春:《柳宗元山水文學的藝術特點與文化意蘊》福建師范大學,2004
5. 劉紹衛:《柳宗元山水文學審美意識的心路歷程》柳州師專學報13-17,2003年04期
6. 趙利偉:《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個性特征及成因》前沿186-188,2003年11期
7. 史煥寶:《柳宗元道論思想與散文創作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
8. 王菊芹:《清幽而又沉郁的詠歌_柳宗元山水文學的文化觀照》作家140-141,2008年16期
9. 王娟俠:《山水游記緣起論》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0. 陳家春:《論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美感體驗》山花131-132,2011年18期三、述評: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在永州革新失敗後,被貶謫永州,又被柳州刺史,死 於柳州。而這時期的山水文學就夏衛寧先生說法:「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一位宗師的地位,被張岱認為“古之記山水手”。」印證了柳宗元的山水文學的獨特地位,而就王娟俠先生所言:「柳宗元繼承晉宋山水,尤其酈道元的《水注經》,南北文風的優點,以多樣化筆法融情入景。」以及姜欣先生所言:「柳宗元貶居柳、永時期的思想感情形成了他奇特的審美心理,使得他的山水文學呈現出獨具魅力的藝術形態:幽深、寂靜的奧境和高爽、廣闊的曠境。」兩位說明了貶謫時期對柳宗元的山水文學的繼承和藝術形態的影響。因此山水文學是柳宗元的文學佔極重要的部份。柳宗元的山水文學的思想就鄭曉春先生所言:「由於佛教思想的影響,柳宗元張揚了思想主題,擺脫了儒家功利主義的審美觀,對山水進行了超功利的審美觀照,他有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而失落、傷感、悲憤,但詩文中卻能以幽空、幽寒、幽憤的面目出現,讓人憤慨但不叫人頹廢,具有悲劇的積極的美學意義。」說明柳宗元山水文學中的美學意義,但我覺得雖然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而他是一個執著理念的人,影響他最深的是儒家思想,因此我比較同意趙欣先生所言:「柳宗元的山水文學更多的具有儒家的思想,這區別於更多的受佛、道影響的山水文學。如:陶淵明筆下的“鳥弄新歡節,冷風送餘善。”(《癸卯歲始春懷古田》)。王維的“明月松澗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日冥》)……以上幾位大家的山水文學,更多的是自我自覺的追求……是“無往而不美”。但柳宗元走向山水,是獲罪遠遷,他筆下的山水無不烙印作者強烈而沉郁的情感。」明確指出柳宗元與深受佛道的文人的不同,因此可以證明柳宗元其實還是以儒道為中心,兼濟佛道思想。
以《永州八記》為例,就鄭曉春先生所言:「中國文人自古有悲秋情懷……在《永州八記》中可以輕易找到……如:“有泉幽寒然”;“視之既靜,其聽始遠”;“枕席而臥,則幽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人跡罕至,永之人未嘗遊焉”;“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幽,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相對於北方而言,永州秋天的氣溫是不會太低的,但柳宗元卻處處感受到蕭條冷落,除了自然環境的影響外,詩人主觀心靈的悲苦憂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特點的幽寒與色調的暗淡是是柳宗元詩文的兩個重要特徵,它們都是詩人孤苦寂寞的心境在外物上的投射。」
四、結論:
柳宗元的山水文學在文學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而他繼承了晉宋的山水文學。貶謫時期對他的山水文學造成極大影響,當中還有佛道思想的兼濟,寫出有如《永州八記》的代表作。但主要還是以儒家思想的積極入世為主,因此在文中仍可以看到柳宗元山水詩文也充滿孤苦沉郁的情感,說明沒有完全受到佛教思想的洗禮,作品中雖有超脫的情緒,但只是暫時性的。在柳宗元山水文學中幽深、寂靜的奧境和高爽、廣闊的曠境等的強烈風格。
24 6 月, 2012 10:41 上午 #10999劉耀華
使用者B991010012 劉耀華 從歐陽修的山水遊記與政論文探討其性格與文風
一、參考書目20篇
[1] 唐紅衛. 歐陽修的文藝觀[D]. 新疆大學, 2005
[2] 李奇. “怕后生笑”的歐陽修[J]. 文史春秋, 2006,(05)
[3] 王守國, 衛紹生. “文章太守”的文論架構———歐陽修文論的淵源、成就及影響[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01)
[4] 徐劍凌. 歐陽修與北宋古文運動[J]. 攀枝花大學學報, 2000,(04)
[5] 群忠, 錦生. 借書抄誦成名家[J]. 圖書館界, 1986,(01)
[6] 劉輝平. 試論歐陽修對北宋學風的影響[J]. 江西社會科學, 1991,(03)
[7] 彭錦. 歐陽修人生實踐的生命美學審視[D]. 華南理工大學, 2010
[8] 張貴. 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及其詩歌創作[D]. 西北師范大學, 2010
[9] 張虹. 歐陽修記體文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 2004
[10] 宋聚梅. 詩情畫意 秀麗多姿——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江西教育論叢.2003
[11] 胡方磊. 歐陽修散文經典的傳播與接受.福建師範學院.2010
[12] 趙劍華. 從《醉翁亭記》看歐陽修“與民同樂” [J]. 語文教學通訊, 2007,(14)
[13] 許寒梅. “醉翁”之意究何在?[J]. 初中生, 2007,(Z6)
[14] 董虎蘭. 暫時的愉悅 永久的悲涼——再讀《醉翁亭記》[J]. 內蒙古電大學刊, 2006,(09)
[15] 宋子江. 歐陽修:太守情寄醉翁亭[J]. 初中生世界, 2003,(30)
[16] 慶振軒. 其奧妙在醒醉之間——歐陽修貶滁心態散論.蘭州大學學報.2011
[17] 劉越峰. 論歐陽修在散文領域的創新精神.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11
[18]卓旻賢.歐陽修與韋應物的滁州山水書寫=Ouyang Xiu and Wei Yingwu’s Chuzhou Scenery.有鳳初鳴年刊.7 2011.07[民100.07]
[19]何寄澎.歐陽修「詩文集序」作品之特色及其典範意義=Ou Yang Xiu’s "Prefaces" to Collections of Poems and Other Writings: The Features and Meanings of the Sub-Genres as a Literary Paradigm. 臺大中文學報17民91.12
[20]黃坤堯.超越李白:論北宋詩壇的文藝氣象=Transcending Li Bo: On the Literary Atmosphere of the Poetic Arena in Northern Song Times.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1=42民91二、選讀10篇
[1] 唐紅衛. 歐陽修的文藝觀[D]. 新疆大學, 2005
[2]卓旻賢.歐陽修與韋應物的滁州山水書寫=Ouyang Xiu and Wei Yingwu’s Chuzhou Scenery.有鳳初鳴年刊.7 2011.07[民100.07]
[3] 王守國, 衛紹生. “文章太守”的文論架構———歐陽修文論的淵源、成就及影響[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01)
[4] 徐劍凌. 歐陽修與北宋古文運動[J]. 攀枝花大學學報, 2000,(04)
[5] 胡方磊. 歐陽修散文經典的傳播與接受.福建師範學院.2010
[6] 趙劍華. 從《醉翁亭記》看歐陽修“與民同樂”[J]. 語文教學通訊, 2007,(14)
[7] 許寒梅. “醉翁”之意究何在?[J]. 初中生, 2007,(Z6)
[8] 董虎蘭. 暫時的愉悅 永久的悲涼——再讀《醉翁亭記》[J]. 內蒙古電大學刊, 2006,(09)
[9] 宋子江. 歐陽修:太守情寄醉翁亭[J]. 初中生世界, 2003,(30)
[10] 慶振軒. 其奧妙在醒醉之間——歐陽修貶滁心態散論.蘭州大學學報.2011三、述平
1、概述
歐陽修是繼韓愈、柳宗元等人之後,古文運動的繼承者,而文出自然是歐陽修對文章風格的基本要求,也是他長期從事寫作的心得體會,因此在歐陽修的創作中曾多次提到文出自然的想法,不過他所強調的自然是文章要平易流暢,反對艱澀奇險,文章要文簡意深,反對華而不實,亦要有其獨特性,反對模仿抄襲。他同時也認為文章的風格需要多樣化,有山水遊記、政論文、傳記、碑誌類等。歐陽修自幼習韓文,受其影響深刻,文字風格不如韓愈雄渾壯闊,但清新秀美,不論是韓愈或歐陽修這類古文大家,均可從其為文風格中窺見其品德操守。歐陽修文風清新自然,也與他的處事為人有所關聯。而以下歸納後代學者對他的政論性文章與山水遊記所作的評論,分兩部分說明之。
政論文中十分特別的一篇是《與高司諫書》,在〈 歐陽修散文經典的傳播與接受〉一文中提到歐陽修在《與高司諫書》中,怒斥高若訥不盡諫官職責的行為,其文用詞嚴厲,有論者將其與韓文作比較,唐順之稱此書『太詬言,視《諍臣論》天淵也。』批評歐陽修言詞過於激切,不如韓愈《諍臣論》得體,然此篇論文作者則認同方苞『歐公苦心韓文,得其意趣,而門徑則異。韓雄直,歐變而紆餘;韓古樸,歐變而美秀。惟此篇骨法形貌皆與韓相近。』認為在歐陽修紆餘秀美的一貫創作中,《與高司諫書》的門徑更近韓文,但並非口定它與其他文章一樣具有歐陽修創作的獨特風格。此篇作者認為,《與高司諫書》的寫作年代是歐公年輕之時,又其為人忠君愛國,正直耿介,故與其婉轉的風格稍有不同,〈歐陽修的文藝觀〉此篇亦有同樣想法。
〈 “醉翁”之意究何在? 〉〈其奧妙在醒醉之間——歐陽修貶滁心態散論〉三篇皆有一共同主旨,即綜合歐陽修的詩文,聯繫其貶謫滁州的特殊背景,可以看出歐公憂斯內藏、閒放於外,其內心還是痛苦的。然〈 歐陽修:太守情寄醉翁亭〉則認為歐陽修是豁達的,他淡泊名利所以能作出〈醉翁亭記〉來『與民同樂』,〈從《醉翁亭記》看歐陽修“與民同樂” 〉一篇也認為歐陽修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所以〈醉翁亭記〉寫的是一個出世的歐陽修,亦無太多不得志的不滿。2、評論
我較為認同〈 歐陽修與韋應物的滁州山水書寫〉一篇中說的,歐陽修試圖以外在美好山水來超越不平憤慨之氣,而轉化為愉悅和樂之心境,在詩文中表現為熱烈酣暢,以及平淡自然之二種風格,熱烈酣暢之樂如歐陽修〈豐樂亭記〉提到與當地人民相處之樂,從亭之命名為「樂」,則所樂之事,建立在豐衣足食、和樂無事的民生基礎上。其賞玩酣暢之樂,從〈醉翁亭記〉便可見,歐陽修山水之樂,常以酒助興,而非借酒澆愁,因此呈現出與天地萬物共享同樂,無論醉翁、遊人、山水、禽鳥每個存在都融會在一起,形成民胞物與的精神。綜觀這十篇期刊論文,從歐陽修的山水遊記、政論文的特色處著墨來評論歐公各個時期的思想與探究為文風格,而共同處則在於歐公較為婉轉淡然處世的思想反映在文風上則是平易流暢、清新自然。24 6 月, 2012 11:20 上午 #11000安福源
使用者B961010031 中文系100級 安福源
論王安石晚年行文風格一、 參考文獻
1. 王夢鷗等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9月
2.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9月
3. 蔡興濟:《王安石之學術及作品》臺中:瑞成書局,1960年7月
4. 李小蘭:《論王安石散文創作中的思維類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5. 翁志萍:《王安石及其散文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 金中樞:〈宋代古文運動之發展研究〉,收入《新亞學報》(九龍:新亞書院,1963年8月),第五卷第二期
7. 倪志僩:〈北宋古文學之新發展〉,《東方雜誌》(1983年10月),第十七卷第四期
8. 黃盛雄:〈王安石之文論〉,《靜宜學報》 (1978年6月),第一期
9. 夏長樸:〈一道德以同風俗――王安石新學的歷史定位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彭林主編:《中國經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三輯
10.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收於(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11. 陳友冰:〈中國大陸宋文研究綜論(1979-2006)〉,漢學研究通訊,2007年2月
12. 陶豐:〈王安石新學興廢述〉,收入王水照主編:《新宋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輯
13. 莫礪鋒:〈論王荊公體〉,《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14. 周楚漢 〈王安石文章論〉,河南社會科學,二○○一年五月,第九卷第三期
15. 周振甫 〈唐宋八大家論〉,文學遺產,一九九六年第六期
16. 吳小林 〈論王安石的散文美學思想〉,江西社會科學,一九九四年第十二期
17. 成松柳 〈從文以載道到抒寫性靈.唐宋散文的傳承與拓展〉,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18. 羅國基 〈論王安石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撫州師專學報,二○○一年六月,第二十卷第二期
19. 劉成國 〈王安石的學術淵源考論〉,四川大學學報二○○三年第五期
20. 劉鋒燾 〈宋代散文與文學傳統〉,忻州師範學院,二○○四年二月,第二十卷第一期選讀:
1.王夢鷗等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9 月
2.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9月
3.蔡興濟:《王安石之學術及作品》臺中:瑞成書局,1960年7月
4.李小蘭:《論王安石散文創作中的思維類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5.翁志萍:《王安石及其散文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收於(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7.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8.陳友冰:〈中國大陸宋文研究綜論(1979-2006)〉,漢學研究通訊,2007年2月
9.陶豐:〈王安石新學興廢述〉,收入王水照主編:《新宋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輯
10羅國基 〈論王安石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撫州師專學報,二○○一年六月,第二十卷第二期二、述評
王安石,自介甫,人如其名,個性剛硬如石。王安石為文,極少作應景語,總共不過寥寥數篇偶有所感所記的文章,其絕大部份,都是論國事,議政務,傳經義,辨道德。安石的文章,風格峻峭,文似險而實質,其體簡勁精潔,理盡而氣不迫。其文章若要分期,則可以任宰相與去官之後分前、中、後三期,各期文氣風格皆有差異,其中差異最大者乃屬後期。雖然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最為頗有爭議,不過其文學造詣與成就,卻是有目共睹。王安石的創作理念,其實在歐陽修與王安石的酬答詩作中極可觀之一二:贈王介甫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試拂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樽酒盍留連。《奉酬永叔見贈》
欲傳道義心雖壯,強學文章力已窮。
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摳衣最出諸生後,倒屣常傾廣座中。
只恐虛名因此得,嘉篇為貺豈宜蒙?歐陽修詩崇李白,文尊韓愈,所以有翰林、吏部一說,可是安石答詩曰:“欲傳道義心雖壯,學作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雖然語多自謙,但其實已露和歐公對文章的不同見解。在王安石看來,經略道義比文章重要,所以文章的目的是要“傳道義”;而學作文章,雖謙言“終身何敢望韓公”,其真正以為高明的人物,還是孟子。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間對古文見解的不同。
在閱讀王安石的作品與相關研究後發現,王安石的文學觀點並非完全沿襲他早點所提出的「文貴實用」,中年的作品或許大抵不離致用之意,不過晚年的觀點在於追求適意,而不求實用,不過卻有一事是王安石文風不變之處,即「文如其人」。在王安石後期的作品之中,主要可以歸類出下列幾點:公務文字減少、淡化仕宦認知、仍盡儒者的責任、論佛重見自信等。王安石晚年好佛,再施作上有許多禪詩體現了王安石對佛的一番見解。佛學對王安石晚年作品以及心境上影響都極大,胡適曾云:雖(王安石)潛於佛學,非但不消極,反而倒出一種弘毅積極的人生觀。
近人對於王安石的研究,包羅萬象,包含其政治、詩、辭、文章與新學,而大部分的專書與論文通常著重於政治、詩詞與新學這三個區塊。在於文章方面的研究,雖然不少,不過相較於前者,卻明顯的可以看出其比重相對而言的居於絕對少數。在古文集與中國文學史雖然對於王安石的文章評價都極高,卻少有專門對於其生平所做大小文章做研析評論者,個人以為,或許可以在此區塊加強研究,不再偏重於任何一面向,而能讓今人後世更全面的了解王安石醫生創作與文學成就。
-
作者文章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