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題:賈誼論

  • This topic has 1,150 個參與人 and 25 則回覆.
正在檢視 26 篇文章 - 1 至 26 (共計 26 篇)
  • 作者
    文章
  • #8359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談談你們對蘇軾賈誼論「自用其才」的看法。 :lol: :lol: :lol:

    #11272
    王暉媚王暉媚
    使用者

    蘇軾在文中說「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並提出「待」與「忍」的問題。

    首先作者肯定賈誼是非常有才華的,接著以孔、孟等分析賈誼不懂得等待適當的時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蘇軾文章神采飛揚寫得頭頭是道,但是以實際情況來說,一位成功的人、或是一件成功事都免不了「天時、地利、人和」,賈誼太年輕得志需要磨練,但是在當時的賈誼並不知道前方的命運會如何。文中「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現實上賈誼卻面對了「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問題。

    當中一進一退的大智慧,「自用其才」提醒著我們不能以一概全,做任何事情都應多聽、多看、多想。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等待只能提醒勸誡,但實際上該如何處理全憑智慧、時機和機遇。

    #11286
    楊凱倫楊凱倫
    使用者

    的自小聰慧,二十一歲即當上了博士,深得漢文帝之賞賜。只可惜其雖才高,但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權衡輕重,也不懂得從他人的利益出發,提出了許多改革措施,卻不考慮現實面,也不考量到文帝的立場,僅以自己的立場認定文帝文帝不能用之,而未就其餘各方面去思考文帝未用己之因,其志雖遠大,但卻未能有所忍,為賈誼不能持續被重用之原因。

    或許在看的一生之時,人們會予以同情或憐憫,而在文中卻是藉其不能自用其才這點批評之,整體來看,是很兩極的觀點。然而人生也有可能會如此,不是每個人的才能或優點都能夠被人看見,但若因此就自我放棄了,又豈能在未來能夠有所改變?文中以孔、孟與之相比,即可明顯看出自身之不足,絳灌之屬豈是少數?就算當時文帝把舊臣剷平,對於而言,未來還是會有其它使之不平之人事物,而終究還是會發生同樣的悲劇,若其不能自用其才,那麼也沒有其它人能幫助他了。

    #11717
    郭琨柏郭琨柏
    使用者

    在各種不同的課堂上,有時會聽到老師講述他們在業界或學界奮鬥的人生歷練,若把這些老師侃侃而談的人生經驗整理一下,會發現老師們都會提到一個要點,就是要和系上的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大抵同學有緣在一起念書,念的領域十分類似,出去工作時自然也容易碰頭,在社會上闖蕩遇到瓶頸時也不容易孤立無援。這一點是蘇軾認為賈誼欠缺的地方,蘇軾肯定賈誼才華出眾,但是不懂得與人結善緣,所以提出良好的政策卻得不到同濟的支持,因此仕途受挫,在此蘇軾也提到賈誼缺乏情緒管理的能耐,無法忍耐受貶的這一段低潮並且等待時局的改變,以至於其才受到埋沒。
      才華出眾的人易於恃才傲物,放不下身段,蘇軾看到賈誼的生平,再回首看看自己過去的遭遇,兩人皆是當代出類拔萃的風雲人物,心有大志卻都不受重用而被貶到偏遠的地方,無法展現他們的才華,所以才會有感而發寫下這篇文章吧!

    #11719
    黃昭琛黃昭琛
    使用者

    聰明的人比比皆是,比聰明人更聰明的人也並非沒有。這些人無論是資質和學習態度是應該敬佩的,賈先生年少得志,在如此輕的年紀便得了一官半職,並且擁有許多文章佳作。在那個時代,有才德的人要被看見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賈先生有幸獲得這個機會,並且和執政者有著友好關係,應該是有十足的機會將他的抱負擴大到整個國家。
    無奈再怎麼聰明,怎麼有理想,總得是要出社會。年紀越是增加,必須學會感覺到更多更多的事情,世界並非只是繞著像賈先生這般的英才而轉動,而是繞著頻率相同的人轉動,愈快順應朝廷脈絡發展的人,才有真正一展長才的機會。而賈先生缺乏的正是這種自覺,沉浸在理想之中的人終將被現實的磨練所擊墜。如同電影投名狀當中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是個人才將才,但不適合當官。」

    #11720
    陳怡安陳怡安
    使用者

    賈誼雖有輔佐王者之才,卻無法使自身之才能得以發揮
    然而為官為文,賈誼真未能好好發揮自己的才能嗎?
    為官,賈誼二十餘就入朝為官,受漢文帝賞識,一年中升至太中大夫之地位
    之後天子甚至想命他任公卿之位
    為文,雖然天妒英才,年僅三十三的短暫生命,但卻留下過秦論、治安策、
    上疏陳政事等千古名作,試問漢人著述雖多,能留名文又有幾人?
    雖然賈誼英年早逝,但他同時也高度展現了自己的才華
    難道這不是自用其才之例嗎?

    所以我認為 蘇軾論賈誼不能自用其才也
    有些過猶而不及了.

    #11723
    林羿廷林羿廷
    使用者

    我以為,"自用奇才"是一個很巨大又難以達成的理想。

    有能力的人往往也會有更多期待;期待更多目光、掌聲或是機會,他們需要一個表現的空間,他們對於未來充滿了期待和預設,夢想著有所作為的一天,然而現實卻叫他們失望,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使他們心灰意冷,最終抑鬱而終。我無法評論蘇軾的"自用奇才",因為這樣豁達的心並不是人人皆有,它就是一個理想,一個為標準的價值觀作為我們的參考,但世事且能皆如人意?在數次失落後,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和力氣站起來的。賈誼個性脆弱了些,也許也是因為才華太高,也許是太年輕禁不起磨練,在我想批評他的同時,其實也反省了自己;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是否真能寬容豁達以待?

    #11735
    盧姵伊盧姵伊
    使用者

    蘇軾曰: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能才能難求,而是“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實在困難。其難處在於:

    第一、臣子要事君如堯舜,要堅韌不拔,堅持不限地獻議,爭取輔佐君主的機會,使他們成為聖君,恩澤天下。好比孔子周遊列國,為的就是希望有君主採納他的政見;孟子想要留在齊國,因為他覺得齊宣王會需要他。

    第二,作為臣子的一定不能自暴自棄,要像孟子一樣,“捨我其誰”,為自己能治國平天下而高興。

    第三,“自用其才”不只是自己的事,也要懂得把握朝政的情勢:要得到君主的信任、大臣的支持。但這是需要時間的,賈誼應該要有耐心等待,而不是急於求成。

    第四,自用其才者,不能不善處窮。政治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賈誼成材之早,終會招人羨妒,不應激進,要似水流長,相信如此能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理想。

    綜合以上觀點,自用其才的確不容易,但我覺得賈誼生在那樣的環境當中,又是早慧,又是年少得志。在那麼有希望的當下被貶到南方,無法闊達面對挫折,也是無可避免的。就算需要接受磨難,以挫折鍛鍊意志力,但也不能長期地被壓抑,或是一直處在低谷,如此消耗意志力,就會一去不返。人很難改變環境,就要自己改變心境。

    #11739
    劉邦安劉邦安
    使用者

    在文中,蘇軾覺得賈誼不能自用其才,我覺得不然。

    首先,賈誼才二十餘歲就能入朝為官,受天子賞識,短短一年間,賈誼就升到太中大夫。甚至天子還想任他至卿相之職,若非有相當的能力,仕途是無法這麼順遂的。再者,賈誼雖早逝,年僅33歲,但他留下了如《過秦論》和《鵩鳥賦》等大作,甚至《過秦論》堪稱是千古佳作,還被司馬遷收入《史紀》中。一個不會自用其才的人,怎麼可能在短短十幾年就有這麼大的成就呢?

    我覺得才能跟時局是兩回事,以前自嘆「時不我與」的人族繁不及備載。若非諸葛亮搶了周瑜的風頭,令他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周瑜可能會多活幾年,甚至為吳國立下更多的豐功偉業也說不定。有時候不是沒有才能,而是大環境下沒有讓人發揮的空間。蘇軾貿然就替賈誼下註解,我覺得是很不妥當的。

    #11740
    鄭創仁鄭創仁
    使用者

    蘇子瞻賈誼論:「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說是這樣說,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用其才」,甚至連自己的才在哪一方面都不知道。

    我認為要「自用其才」則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帝皇專制的時代,國君的心情有時如夏日的天空,說變就變,上一刻讚許你,下一刻卻貶謫你,就如韓愈的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所描述;再者,想要加官晉爵就得有所建功,但又有多少機會是你可以掌握的呢?剛步入官場的新人,其能力是不被老臣們信任的,為了追求機會而表現突出,那「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若深藏不露則不得其志,其中的平衡對新人來說是難以把握的;最後,你自認為的才能,跟國君重視的才能又是否相同?想想李白吧,「草詔答蕃使」是多麼強的外交能力,但卻只能做個類似文丑的翰林官。

    再來說說漢文帝吧,文帝慧眼視得賈誼這匹千里馬,想盡快升遷他,終使其成為左右手,這想法很好,但太冒進了,加官晉爵可以慢慢來,當累積的功勳愈多,老臣愈沒理由可以反對,蘇子瞻說賈誼不有所醞釀便想一飛衝天,文帝不也是嗎?升官與否,其權力是握在皇帝手中的;而我認為文帝最大的錯誤乃是傷了天才的自信心,一個剛進官場就展露奇才的新人,雖不一定到處賣弄,但必定對自己的能力有所驕傲,試想一個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故被貶,他的自信怎能不受打擊,而受打擊卻更加堅強的並非沒有,但賈誼就剛好不是,也自此鬱鬱而終。

    因此我認為,賈誼不得自用其才,其本身固然有可非議者,但漢文帝亦有一半的責任、缺失。

    #11748
    張絡鈞張絡鈞
    使用者

    賈誼在世僅三十三個春秋,但卻成為西漢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思想家。賈誼雜揉各家思想精華,由此可知其聰明才智絕肯定是當時頂尖人才,年少時我們常因一些事情而輕易擊垮,更何況賈誼年紀輕輕就有如此高的成就也難免多點傲氣也更容易受到打擊而抑鬱,而蘇軾雖然身為一代文豪但也是中年之(44歲)時才受遷謫,中年之時人性格肯定比年輕時穩重且更加能夠自適,所以我認為蘇軾在文中形容賈誼「志大而量小」是有失公允的。

    一個人有所待和有所忍,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善處窮。這裡的窮,並不指經濟上的困難,而是指政治上的不得誌等不愉快的處境,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學會在困境中生存,不因窮而懈怠,放棄自己的理想。應以古哲先賢為榜樣,「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應常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以自勉。

    蘇軾哀賈誼道:「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是在告誡後人,一個人不但要有遠大的理想,更要有寬廣的胸懷,儘管永卓越的才華,還應審時度勢,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非此不能取遠,非此亦不能就大。

    #11762
    邱暐晴邱暐晴
    使用者

    我認為要能"自用其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賈誼當時還非常年輕,學問很高,未曾遇過什麼挫折,他一心一意就是想要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可以受到重用,幫助君王輔佐國家;但是當他遇到接踵而來的打擊時,他的信心也被擊垮了,甚至是無法接受自己會遭受到這樣的挫折,因此他從此一蹶不振。我認為蘇軾評論賈誼不能自用其才,其實是有點不公的,因為蘇軾是個經歷過被一貶再貶的人,也年長許多,看過的事,也比賈誼來的多、來的有經驗,蘇軾自身豁達,看清了被貶謫的一生,但是賈誼不一樣,他只是個年輕有志向的人,而且兩人個性也不同,賈誼天生又脆弱了點,怎麼有辦法像蘇軾說的一樣,能遭受到一堆打擊後,能夠立刻調適自己,並"自用其才"呢?因此我認為,在此蘇軾評論賈誼,有點太過於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別人的感覺,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以及能接受打擊的程度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像蘇軾一樣有辦法重新振作的。

    #11790
    周雨農周雨農
    使用者

    綜觀宋朝文學,翻案文章盛行。無論是歐陽脩的《縱囚論》、蘇轍、蘇洵的《六國論》還是說蘇軾本人的《留侯論》、《賈誼論》等等,皆是宋朝著名的翻案文章。

    話說從古至宋代以前,有那麼多學者專家研究歷史,怎麼可能有那麼多缺失等著宋朝人去提出新的解釋。所以我合理的懷疑:他們有可能會為了翻案而翻案。每次淨寫些"賈生才調更無倫"之類的文章,只怕寫的不夠好,就會淹沒在文學的洪流中。最後,只得寫點不一樣的東西,成一家言。

    在看待蘇軾賈誼論應該要用更客觀的角度去看。不能因為漢文帝是歷史上的明君,就認為他貶賈誼是對的。更貼近事實的情況,我認為是賈誼在"謀其新"中的幾個觀點是窒礙難行的,相對的也有幾個可能是文帝不願意改,或是不討文帝的歡心。兩邊不相讓的情況下,賈誼於是被貶。

    至於流放心態調適方面,我認為蘇軾的觀點更是標準的馬後炮。相信宋朝的醫學比漢朝進步許多,對於南方的開發亦然。在下筆"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鬱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之前,應詳細的比較古今的背景再下判斷才是。

    所以我對這篇文章持保留態度。

    #11791
    胡曉蓉胡曉蓉
    使用者

      蘇軾提出「自用其才」的想法,認為「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站在局外,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說,這的確是十分英明的建言。滿腹才華的賈誼遭受次次困難,接連碰壁的窘境,有志不能伸,有才不能展,對於有抱負、有理想的才子,這是最為殘酷的考驗。

      蘇軾以「待」及「忍」兩方面要求賈誼,甚至認為賈誼之所以不見容放世,實由自取,其實前者也許說來有理,然後者便有些過於苛求。賈誼年少即得志,所受的挫折及不如意比起他人少了許多倍,一個人能承受壓力失意的負荷量皆不同,正因賈誼前半生一帆風順,年紀輕輕便登上他人望塵莫及的高度,以至於後來接連受到的打擊,反而變成他人的數倍加諸在他身上。聽聞師長衷心建議:一帆風順、平平穩穩的人生是千萬要小心的,否則當你跌倒一次,從沒跌倒過的人可能就會跌得粉身碎骨。

      自用其才是一種理想,但相對來說也是過於理智。賈誼若如世人所言那般聰慧有才的話,豈會沒料想到該等待時局,但也不排除賈誼恃才傲物的可能性。對於蘇軾的「自用其才」一言我銘記於心,畢竟以後出社會進入這個龍蛇混雜的大染缸,即便有才有志也不能一昧橫衝直撞,拋頭顱灑熱血的事情多是理想中的理想,凡事需評估三思而後行,若在職場上不得意,回想蘇軾的〈賈誼論〉記取其中的評論與建議,我想那時我應該能好好冷靜下來了吧。

    #11755
    謝昀廷謝昀廷
    使用者

    對於蘇軾評論賈誼不能「自用其才」,我覺得講的沒錯,因為觀賈誼的作為與思想,固然看得出他對於國家懷有的遠大抱負,以及對自己才能有相當大的自信能引領國家走上對的路,但他的文章策論中,鮮少是為了人民百姓為出發點,他的抑鬱而終是因為自己的才能不被賞識,而歷史上許多賢臣,以姜太公為例,姜太公也是才能奇高,又不受重用,只能靜靜等待賞識他的君王出現,以推翻暴虐的紂王,結束百姓的痛苦,這就是出發點不同的問題,真正為了社稷,為了百姓,而賈誼卻是為了自己的才能,要真正做建功立業,留萬世言的賢人,才能只是工具,支持自己這麼做的想法才是根本,方能堅忍不拔,百折不撓。

    #11804
    賴怡旋賴怡旋
    使用者

    賈誼是西漢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18歲時以文才顯名,22歲時被漢文帝劉恒召為博士,掌文獻典籍,一年之內又被破格晉升為太中大夫,參與政事,深受倚重。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治的主張,如要求削弱諸侯和限制豪強商賈的非法活動,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主張更完善地建立以等級制為中心的封建禮制,以鞏固封建統治。這些主張適應漢初統一後統治者鞏固政權的需要,得到文帝的賞識。朝廷上許多法令、規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

    這樣看來賈誼已經達到了使自己有才能的等級,差的臨門一腳就是思考上的成熟,年齡的歷練,以及眾覽遠程十年以上的大局之觀。身在其中所謂當局者迷,「自用其才」是個很高的理想狀態,即使是我身為讀者看過這篇文章後,仍然沒有把握可以使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的運用。

    然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大顯身手的時代,好的社會環境是人才能否施展才華的必要條件。作為領導者,要善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聰明才智,為他們施展才華創造必要的外部環境。而作為立志獻身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有識之士,也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有勇於面對困難、能忍辱負重、經受各種壓力和考驗的胸懷和氣量,做到能「自用其才」,作出貢獻。

    #11807
    吳靖賢吳靖賢
    使用者

    聰明的人很多,但自古以來能成大事的卻不一定是最聰明的那幾位。
    一個人立大志、作大事,聰明絕對是其中一個要點,但絕不是唯一一個要點。有句話說的好,「要做官,得先學做人」從古至今,能當官的幾乎沒有一個不聰明,但要當好官所需要的素質卻遠遠不只是聰明。不管清官、貪官,都必須要有長袖善舞、八面玲瓏的特質,不論官職高低,都要能忍、能學、能承。官職低的時候,要忍受自己無法接受的事務、學習自己不足的能力、奉承自己的長官,唯有如此,才能有機會爬上更高的位置,改變自身不認同的規則;官職高的時候,要能忍受自己的意見暫時不被上位者採納,找尋更適當的機會,以實現自己的志業、要學習如何跟各個官員打交道,才不會空有高官之職,卻令出無門、要能承受任何謀劃所帶來的後果,才不會爬的愈高,摔的愈重。縱觀賈誼平生之志,不可謂不遠,然其所相對應的條件,卻是要什麼缺什麼:身居顯職,不懂得和睦同僚,更以倉促之行止,欲行久遠之事業;落魄之時,不懂得韜光養晦,卻自怨自乂以度終日。以其才能,必成柱國之臣;但若論其胸襟,欲成陶朱公之事,豈非緣木求魚乎?

    #11971
    吳政軒吳政軒
    使用者

      <賈誼論>是蘇軾年少時飽讀賈誼論政,並精讀史書的深思之作。自從司馬遷撰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後,歷來都把賈誼視為懷才不遇的典型;而蘇軾卻不然,他顛覆了這樣的看法進而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賈誼的仕途不順,是因為他不能善用其才,未必全為主君的錯。比起孔子、孟子不忍棄其君,賈誼卻少了那麼點安於窮困的情懷:「非漢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是以他進而分析說:「夫謀之一不見用,安之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透過此篇少年之作來追朔蘇軾的一聲,和賈誼相較之下,蘇軾同樣內心捐介而年少多才,但卻能夠較理智面對挑戰,在動靜無常的人生中,保持心智的清明!

    #11979
    曾榆庭曾榆庭
    使用者

    基本上,「自用其才」這件事情要建立在「自知其才」的前提下才行。
    賈誼對於自己的才華肯定是知曉的,不論是從眾人給他的評語抑或是自己對於外界的種種評價,但身為這樣一名備受矚目的年輕才子,空有滿腹經綸只會讓自己成為一隻大大隻的出頭鳥。可能有些人會替他不平,年少如賈誼,所經歷的挫折當然尚不足以讓他學習怎麼成為一名榮辱不驚的文人,但我覺得,一個人在了解自己的能力及才華之後,必定是要同時開始訓練自己的其他方面,尤其是心理素質。
    為什麼?因為我覺得「才子」這樣的存在是有義務要栽培自己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那個時代的每個人都擁有經世治國的大志,但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經世治國的才華,更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天將降大任於己的胸懷。
    遭貶算什麼?如果這麼容易就垂頭喪氣那天下還治不治啦?賈誼缺乏的是一種韌性,年少輕狂意氣風發的他一路順遂,於是經不起挫折,就算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但他能著力的地方肯定還很多,輕易的放棄是最可惜的事情了。

    #11986
    kammykam999kammykam999
    使用者

    國立成功大學
    DB20026504
    甘嘉琪

    加分題:賈誼論

       賈誼是善於用才的。
       一是賈誼能做官,年二十余便入朝為官,受到漢文帝賞識,一年中就升到太中大夫,天子還想讓他任公卿之位。一是賈誼能作文,賈誼死時才三十三歲,留下《過秦論》、《上疏陳政事》、《大政》等諸多名作,《過秦論》堪稱千古名篇,被司馬遷收入《史記》。《上疏陳政事》被班固錄入《漢書》。漢人著述雖多,能留下千古名篇的能有幾人!賈誼雖然英年早逝,卻也高度施展了他的才華,怎麼能説他「不能自用其才」呢?
       我認為,後世有賈誼之才者,應該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要進行改革,就要堅持到底,不管別人説什麼,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不要因為蘇軾的議論而錯失良機,如果「待」而且「忍」,可能失去難得而易失的機遇。

    #11939
    黃瀞萱黃瀞萱
    使用者

    我個人認為自用其才本身就是件難事,想要做到這件事的話,第一必須要對自己十分了解,唯有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之長在於哪,而短又在於哪,並在長處加以發揮短處則加以修正。第二,個性要比較主動,傳統讀書人在自薦方面通常都比較被動,總是希望遇到自己的伯樂,可能因為儒家觀念盛行,大家把”謙”這個行為,視為終身奉行的目標,就算遇到識自己之人依舊要三催四就,我認為只要有這種被動的想法,就難以自用。賈誼雖有壯志也頗有才華,但因為個性孤高,心性脆弱,很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情境裡,故難以成就大業。不過其實也不必太苛責他,畢竟自用其才這件事,從以前到現在真的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11942
    vivi5178vivi5178
    使用者

    B001010007 許葳葳

    蘇軾的<賈誼論>說明「待」和「忍」之觀念,認為賢臣是可以經過等待和忍耐的淬鍊,但是對於現今的社會看來,有才能的人不一定需要等待或忍耐,每一個人都不一定像賈誼一樣有過人的才能及天賦,可是透過自身才華的嶄露,依然可能會得到上層好的賞賜與提拔。

    我覺得這是古今有所差異之部分。

    #11949
    黃瑋涵黃瑋涵
    使用者

    蘇子瞻賈誼論:「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我認為這樣的評論對賈誼來說有點不公平。蘇軾在論賈誼「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時,同時以孔子和孟子努力地為取得君王的重用的行為來反襯賈誼。但是,賈誼是在怎麼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呢?他從小精通詩書,18歲時就寫得一手好文章,21歲就當上了博士,是一個從小就被人稱作為天才的人。這麼樣的一個人當然是沒有遇過挫折,個性自然比較軟弱,一旦遇到逆境的時候,便會自怨自艾,不去想辦法脫離困境。所以我認為,每一個人的性格和生長的環境不同,不可以將他和其他背景不同的人來比較。

    #11952
    玄藝涵玄藝涵
    使用者

    自用其才真的是一個很嚴苛的要求,因為反觀蘇軾自己的仕途,也沒有很好地達到這一目標。但是誰沒有年輕過呢?蘇軾這個想法不乏年輕人神采飛揚的自信和對前路的樂觀之心,他批評賈誼沒有做到自用其才,那麼言下之意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並且能做的更好。
    年輕時總是容易把自己看的很大,把世界看的很小。賈誼如此,蘇軾也是如此。
    我認為,踏踏實實,腳踏實地的做事做人,提高修養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也是自用其才唯一的方法。如果只是想被任用做官,去走那終南捷徑便好;如果只是想獲得皇帝的信任,進宮做內侍便好;但如果是真的想做一番事業,還是要迴歸本源,腳踏實地,總是仰望星空好高騖遠說不定會一腳踩空掉進坑裡。但是浮躁的官場卻總是不給在其中沉浮的人們這個機會,利益的爭奪,朋黨的交鋒,把人們磨得越來越圓滑,還不如對著江水傷心哭泣的賈誼來的可愛,至少那流下的眼淚和催發的情誼是真的,不是嗎?

    #11953
    黃晨雲黃晨雲
    使用者

    談談你們對蘇軾賈誼論「自用其才」的看法。

    一個人要有才能並不難,而該怎麼使自己的才能獲得發揮卻是很難的。
    在蘇軾的賈誼論中,看到蘇軾用不同的角度去評述賈誼,實令人為之驚奇,
    而不被重用的賈誼,為什麼蘇軾會把錯歸在賈誼身上?
    有才能、有能力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可是要使自己的才能得以發揮,
    首先是要讓掌權者看到自己的才能並使掌權者照自己的計畫去做事,
    賈誼畢竟年輕而經驗不足,做人的圓滑與從容還尚未具備,被人讒言也無可避免。
    再來是抗壓性,賈誼不知為何難以承受苦難及貧困的壓力,若是有勇氣和決心,
    便能等待再被重用之時,滿腹牢騷與委屈,簡直是自毀其途。
    可是仔細想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蘇軾後來從政,亦屢遭打擊和外放,
    「自用其才」其實是不容易的,要做到「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就更難了呢。

    #11964
    周郁穎周郁穎
    使用者

    我想,能否將"自用其才"四字發揮到淋漓盡致的關鍵應該在能否判斷時機正確.

    我認為賈誼之所以不能發揮才能,最大的原因是那時的時機並不允許他掌握他所想掌握的,而他又不懂得等待時機,最後才會抑鬱而亡.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人徒有才能而找不到最好的時機發揮,那是該怪他不懂得運用自己的才能呢?還是怪他不懂得尋找和等待恰當的時間點呢?有時候人真的是受限於時機的啊!

    在探討能否適當的發揮自己的才能之前,應該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準備好了,有沒有耐心等待自己的機會.而我想當一個人真正擁有一樣才能時,只要有機會發揮,不管如何他都會有很好的表現的.

正在檢視 26 篇文章 - 1 至 26 (共計 26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