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題:超然臺記

  • This topic has 908 個參與人 and 25 則回覆.
正在檢視 26 篇文章 - 1 至 26 (共計 26 篇)
  • 作者
    文章
  • #8194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蘇軾雖然一生多舛,可是天性豁達開朗,在他的許多詩文中,都可見其在困窮中的達觀態度,以及自在自得的心境,你可以舉出蘇軾相關的詩詞散文實例嗎?

    #10624
    張淵傑(10)張淵傑(10)
    使用者

    蘇軾 –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 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0630
    王俊傑王俊傑
    使用者

    蘇軾-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0633
    林禮權林禮權
    使用者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0635
    陳培龍(10班)陳培龍(10班)
    使用者

    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10638
    蔡宗文蔡宗文
    使用者

    念 奴 嬌 (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10639
    劉彥辰劉彥辰
    使用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10656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謝謝各位同學

    但,能否加註說明呢!說明他遇到什麼樣的困境痛苦,又產生什麼樣的達觀心情。

    #10605
    陸官同學甲陸官同學甲
    使用者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蘇軾回憶起與弟弟(蘇轍)一起赴京城趕考的過程,雖然疲憊但有子由的陪伴,如今因仕途坎坷,舊地重遊時只有自己與孤影二人,書寫出人生無常的感慨,並以昔日的坎坷艱辛與子由共勉!!

    正84期 教授9班 84268 張魁麟

    #10606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璊H,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朝雲,是蘇軾的侍妾,跟隨他二十幾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誠,所以蘇軾相當寵愛他。
    這首詞,就是蘇軾作給她唱的,她的歌聲輕柔,唱起這種婉轉的詞調正合適。
    一個初秋的日子,秋風陣陣,落葉蕭蕭,蘇軾和朝雲一面飲酒,一面唱著歌,朝雲唱到這首,「蝶戀花」的「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突然淚下如雨,哽咽不成聲。蘇軾很驚訝,就問他緣故,他回答說這兩句她唱不下去了。蘇軾聽了大笑說:「我正因為秋天來了,四處一片淒涼景象而悲秋,你卻反而悲起春來了。也罷,我們就不要唱這首吧!」

    過不久,朝雲得了病去世了。蘇軾突然失掉了二十幾年來相依為命的知心人,非常悲痛,從此不再聽這首詞,也不再唱它了。

    #10587
    84267邱士雲84267邱士雲
    使用者

    蘇軾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在西湖泛舟宴飲的即興之作。前兩句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西湖在晴、雨時不同的景象。當天氣晴朗的時候,湖光艷麗;微微細雨時,山色朦朧、變化萬千。後段則進一步拿人與景相比較,西施是絕代風華,而西湖也是天下美景,兩者乃美的表徵。

    #10582
    沈冠宇(6)沈冠宇(6)
    使用者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詩的前四句凌空抒概,感嘆人生像雪泥鴻爪,轉瞬間已了無痕跡,起筆突兀,比喻生動;後四句「懷舊」,其中第五六兩句承前四句,點明發出雪泥鴻爪深沉感慨的原因;最後兩句針對蘇轍原詩「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藉回憶當年途中的苦況以告知蘇轍自己今日獨遊的苦況。全詩沉鬱悲涼,富有哲理,調子雖較低沉,但也說明了人生的短暫和艱辛。雪泥鴻爪的比喻形象貼切,歷來為人所稱道。

    BY:http://tw.myblog.yahoo.com/jw!wsdIzreGAwRpxCjrnu4-/article?mid=26

    #10578

    和子由澠池懷舊

    【題解】

    見《東坡七集》。嘉祐六年(1061),作者赴任陜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然後返回京城開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難遣,寫了首《懷澠池寄于瞻兄》寄贈。此詩為作者的和詩。

    【原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今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10557
    吳承翰(6)吳承翰(6)
    使用者

    一、〈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賞析》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
    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出處:http://lib.rssh.ks.edu.tw/92-%A4%DF%B1o%BCg%A7@&%A4p%BD%D7%A4%E5/92-report/s207-3b.htm

    #10539
    溫馨勃溫馨勃
    使用者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
    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文賞析
    走向青山,無數的峰巒聳立在眼前,有遠有近,有高有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呈現不同的面貌,這是廬山的美呀!人在山中,視野受限,山的全貌無法看清楚,加上山氣蒸騰,諸峰忽隱忽現,美麗的山竟遮掩在雲霧中,更加模糊了。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隨處自在的生活態度,同時也道出一個哲理,局外人有時會比局內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即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10540
    胡育霖胡育霖
    使用者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湖山信是東南美,  
    一望彌千裡。  
    使君能得幾回來?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裡燈初上,  
    水調誰家唱。  
    夜闌風靜欲歸時,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賞析
    此詞作于熙寧七年(1074)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任,即將離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本詞。詞中以白描取勝,緊扣有美堂居高臨下的特點,把景物和情思交織起來,既描繪出杭州形勝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現了陳襄留戀錢塘之意和僚佐們的友情。上片寫攬景興懷,下片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10516
    吳柏亨(6)吳柏亨(6)
    使用者

    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十年的時光,我的活著與妳的棄世都被茫茫的世界所銷融了。不必刻意地去回想妳的容顏,妳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自然都無法忘懷,彷彿不久前還曾看過妳。光陰竟已悄悄流轉了十年寒暑。

      妳所葬之處是千里外的孤墳,我怎麼去述說這樣的心酸淒涼呢?妳是否會感到孤單、寂寞、難過?陪伴著妳的竟只是一片荒涼。縱然能夠再相逢,妳也應不認得我了吧?經過多年風雨的摧折,我的容貌已覆上多少滄桑、塵埃,鬢髮都點染了秋霜,我已經不復當年的我了…(但一切都是我的癡心妄想,此生我如何再與你於人間相逢呢?)

      夜晚幽幽的夢境裡,我依稀回到了舊時故鄉,在我們居住的小軒裡,妳正在窗前梳妝。此景此情,我永生無法再見了。我與你隔著墳墓,相顧無言,只有流不盡的淚從我的臉頰千行落下。料得每年我都將因此腸斷心傷,在明月皎潔的夜晚,新生的松樹旁,妳的墓前。

    #10517
    沈孟霖沈孟霖
    使用者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0494
    84243鄧錦龍84243鄧錦龍
    使用者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蘇軾 – 前赤壁賦

      大量使用散句而行文揮灑自如,奔放豪邁;情、景、理水乳交融,景中含情,情中有理;全文波濤起伏,由喜而悲,轉悲為喜,但始終喜中含悲,悲中見喜。
      雖然蘇軾被貶,但是在文章最後「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由此可知豁達開朗的個性。
      在全文中可看到,不把死亡當成生命終點,則人生的每一刻,皆是可以重新出發的起點,旅途中的每個挫折皆是轉捩點,通向完美、希望的可能。

    #10482
    徐根祥徐根祥
    使用者

    《洗兒戲作》: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憤世疾俗之情,以詼諧的形式溢於言表。

    蘇軾的一生聰明反被聰明誤,路途坎坷,甚至差點惹來殺身之禍

    #10483
    洪偉嘉(10)洪偉嘉(10)
    使用者

    例如高中課本有上過的念如嬌~

    念 奴 嬌 (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10479
    8433884338
    使用者

    定風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描述自己的生活看似悽涼,實際上非常悠閒寧靜,甚至比騎馬坐車的有錢人更好,表現出蘇軾是在生活上的豁達開朗。

    #10465
    林萬佳林萬佳
    使用者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去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一生中所遭遇最大的變故,就是在他四十四歲那年,被人誣陷說他愚弄朝廷,並且時常寫一些諷刺朝廷的文章。朝中大臣聽了大怒,馬上把他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受到嚴厲的拷問,且動不動救被重重的杖打。他自知沒有希望生還了,就寫了兩首訣別詩給他最親愛的弟弟。誰知到當時的神宗皇帝憐惜他是個難得的才子,不忍心讓他平白死去,就命令臣子再重新調查這件案子。審辦的結果,蘇軾被貶謫到湖北,結束了一百三十天最悲慘的獄中生活。由於他經過了這麼大的苦難,到了湖北,他的人生觀變的很豁達,這首「定風波」,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縱使一生都遭遇到挫折困苦,不過,「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啊!等到煙雲雨霧都過去了,那不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了嗎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51109615

    #10457
    陸官同學甲陸官同學甲
    使用者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賞析: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像,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而又要求解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和心靈矛盾的超越,像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宋人筆記中傳說,蘇軾作了上詞之後,“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 徐 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根本未去“江海寄餘生”。這則傳說,生動地反映了蘇軾求超而未能的人生遭際。

    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dAVCqSSBAxQypR6IsgYRV_Y-/article?mid=4726&prev=4740&next=-1

    六班 (吉祥)

    #10451
    蔡庭毅蔡庭毅
    使用者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東坡的意境,彷彿是在訴說他的無所謂
    既然家童鼻息已雷鳴
    我又如何?
    倒不如倚杖聽江聲吧
    再長恨此身非我有的時候,似乎能聽到他的那一聲笑
    頗瀟灑的笑,中間帶有一絲的無奈
    什麼時候我才能把這一切繁忙的事物都忘了阿?
    深個懶腰,看一看這個東坡
    真希望我自己就像那一隨波逐流的小舟一樣,能跟著廣大的江海飄逝
    一種想自由無束脫離世間的感覺
    誰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感覺也在這一闕詞上隱約看見

    #10442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結算完畢!

正在檢視 26 篇文章 - 1 至 26 (共計 26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