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題:跨際思維

  • This topic has 838 個參與人 and 17 則回覆.
正在檢視 18 篇文章 - 1 至 18 (共計 18 篇)
  • 作者
    文章
  • #8029
    林京鼐林京鼐
    使用者

    請同學想想、找找或看看,週遭有沒有什麼展演,是讓你看出文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跨領域)的呈現,我們現在很流行「應用中文」,殊不知「應用」不是用教的,是你在自己領域中,透過熟悉沉思而轉換出來的成品。所以我先讓同學來觀察並且聊聊,把你所觀察的心得寫下來即可。

    #11049
    張繼允張繼允
    使用者

    前幾個星期去聽了蔣勳的演講,
    內容談到九歌的諸神為甚麼不像西方希臘神話一樣能帶給世界很大的影響力。
    蔣勳先生認為現代文創產業應該以中國古典神話為基礎發展,
    因為這些都是歷史的美麗結晶,
    除了所謂"中文系"讀的九歌(楚辭)以外,
    我們可以用更平易近人的方法,
    為我們的神話創造現代人接受度高的形象。
    文學並不只是讀讀書,寫寫詩,
    它能以藝術的形式深入大眾,
    讓文學充滿生活的各個角落。

    #11185
    劉寶薇劉寶薇
    使用者

    最近在修流行音樂文化的課,剛好可以來講一下
    歌詞對於整首歌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
    就像靈魂一樣,可以讓旋律更加的有生命力
    而中國文字的魅力也就在於此
    透過字句的堆疊,總能讓情緒藉由文字傳達給更多的人

    中國古代文學中,許多類型本來就是依附音樂而生的
    所以到了現在,仍有所謂的中國風歌曲
    或是直接拿前人作品當歌詞,再譜曲的
    根據我查到的資料
    光是鄧麗君就有十一首是這樣的情況
    1.鄧麗君的《幾多愁》詞為李煜《虞美人》
    2.鄧麗君的《獨上西樓》詞為李煜《相見歡》
    3.鄧麗君的《芳草無情》詞為范仲淹《蘇幕遮》
    4.鄧麗君的《清夜悠悠》詞為秦觀《桃園憶故人》
    5.鄧麗君的《欲說還休》詞為辛棄疾《醜奴兒》
    6.鄧麗君的《萬葉千聲》詞為歐陽修《木蘭花》
    7.鄧麗君的《有誰知我此時情》詞為聶勝瓊《鷓鴣天》
    8.鄧麗君的《胭脂淚》詞為李煜《相見歡》
    9.鄧麗君的《人約黃昏後》詞為歐陽修《生查子》
    10.鄧麗君的《相看淚眼》詞為柳永《雨霖鈴》
    11.鄧麗君的《思君》詞為李之儀《卜算子》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61105034)

    音樂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項休閒活動
    而透過歌詞,仍然可以體會中國文學之美。

    #11207
    金友志金友志
    使用者

      “文化与经济结合“。 比如,当前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相辅相承,互动双赢”。具体来说,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注重对“文化人” 及“文化工具“的培养,其背后依靠文教事业的巨大支撑,而文教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必须依赖文化根基的传承;同时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在期间,将形成巨大的产业链,可以提供巨大的岗位需求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可低估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 
      “文学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文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文学的发展不应该在政治的框架内。但是,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任何文学现象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或多或少要受其时代政治的影响并反过来反映甚至影响其政治及其发展。比如,中国古代诗词里面有很多现实主义作品,他们或鲜明或隐约抨击时代政治,或歌颂时代之情明,无论怎样,文学有时候不可避免地成为“时政”的一面镜子。另外,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中的地位越来越越突出;文化软实力包括很多部分,其中文学的地位不可小觑。比如,2012年大陆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之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兴起的’欧美国家’认为大陆是“文化沙漠“,大陆作家不可能获诺奖等言论不绝于西方各大主流之媒体;但莫言获诺奖之事,很好地扇了他们一把掌。
      可是,深入了‘诺贝尔奖’的人,都不会自喜于其表层的荣耀;因为,诺奖其实是一个“政治性“ 很强的奖项;比如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达赖“ ,他其实是一直进行“西藏独立“ 的分裂分子;或许你会接触甚至相信西方媒体上各反华政客们为达赖分裂西藏做出的种种合理的说辞;可历史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你可以肆意评论甚至攻击,你可以情绪表达;但面对历史你需要的更多是理性,是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历史不允许歪曲!!!历史上的西藏人民受达赖奴役,压迫;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你可以走访西藏,问问那些那些年长的人,问问历史究竟是什么?你可以躺在拉萨河旁边,听听那历史的风声;你可以奔走于那雪域高原,体验那历史的厚重;你可以喝着那藏族同胞热情献上的酥茶,细心听他们讲述那古老的故事,听他们讲历史如何把他们带到今天;你也可以,翻山越岭,聆听藏族儿女的天籁之音;你也可以踏上那绵延千里的青藏铁路,摸摸自己的胸口,用自己的心跳去寻找那历史车轮的轨迹…….

    #11214
    王尹辰王尹辰
    使用者

    其實我認為像我們中文系的學生,
    如果具體了好的寫作基礎之後,
    我們可以充實各方面的學養,
    比如可以專研經濟、科技、國際情勢等,
    便可以成為報導那領域的專門執筆者,
    甚而可以運用我們的才華,
    讓那些難懂的專業變成淺顯易懂的媒介。

    #11217
    洪若庭洪若庭
    使用者

    這學期有修藝術賞析的課程,這個課程其實就是假日去高美館聽城市講堂的講座
    也因為這門課,看到了很多不同的藝術結合的方式。
    看了這些呈現的作品之後,總結出一個特點,文字真的很重要,每一個藝術作品雖然不一定要用文字搭配做呈現,但是加上了文字一定能變得更扣人心弦、更動人。
    例如,明信片就是結合文字跟攝影和繪畫、電影是結合了劇場(包括演員布景和劇本,而劇本跟文字有關連性)和攝影。

    #11220
    吳怡萱吳怡萱
    使用者

    台灣的政治特別喜歡使用文字遊戲,像是最近熱烈的反媒體壟斷,可以看見兩方不管要發表什麼言論,很容易就會被報章媒體拿來大作文章,變成人人發表意見時都要特別小心譴詞用字,也有作家書寫文章批判時事,動用文學的力量表達意見。歷史上每個朝代,一定會有關於政治的文學,帶有濃厚個人色彩意見的與史書中立的記載,兩者合併在一起,才能還原事情的真相,我認為政治是詭譎多變的領域,文學在之中也不過是一項工具,但卻是一個影響力最大的工具。

    #11223
    詹前邦詹前邦
    使用者

      在信箱裡收到高雄市文化局的電子報,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在徵件,主題是寫下你我的「高雄小故事」。以下是電子布告內容:

    高雄小故事的發想正是希望透過平易近人的故事內容,吸引一般大眾目光,使其願意翻開這本讀物,從中發現這片土地曾經經歷過的點點滴滴。除了可書寫過去式的記憶,也可書寫現在式的故事,無論是人物、生活、心境等任何值得流傳之事蹟,皆是本稿約徵集的對象。

    徵稿內容
    徵集高雄各地的在地故事,包含鄉土印象、歷史記憶、民俗文化、感動記事等各種內容。


      而在前年高雄市文化局也有舉行「2011書寫高雄創作獎助計畫」,目的是以文字/圖像產生新語彙與新思維,為大高雄重塑新意象,最近也公布了獲選者的名單及作品名稱。
      這兩類應該就是屬於應用中文的範疇吧,藉由文學與歷史、文學與傳管的結合,達到所設定的目標,藉由文字的渲染力讓歷史能更深刻的刻劃進人的心底,或者讓過去未曾注意到的城市特色、欲新創造的城市意象,憑藉著精煉的文字,快速有效地打動人心。

    #11228
    蕭驊蕭驊
    使用者

    繪本是一種看似簡單卻含有深意的書籍,除了精緻的圖畫之外,如果少了文字那整本書就會失去其精神,這應該也可算作是繪畫和文字的結合吧,畫風可以簡單樸素,但只要經過了文字點綴便能突顯其深意,另外文字運用在廣告知中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一句好的廣告台詞便能讓我們記得許久,雖然只是看過幾次便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見文字的影響力之大。

    #11238
    佳冕謝佳冕謝
    使用者

    之前有機會去看了’瘋狂達利展’.
    達利一生著作了很多作品,有著雕像,畫畫,以及黃金雕刻等作品.但如果不是透過文字和論述,我們無法得知達利要表達到底是甚麼.因為達利的想法是我們無法得知的及想到的.因為畫家的頭腦是天馬行空的.這應該是文字和繪畫的結合吧.
    文字運用的最好,就是從古時傳下來的小說,散文,詩歌.這使得文人們都喜歡用散文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而讀者會喜歡是因為作者所寫的可以帶出精神,使得讀者可以引起共鳴.

    #11239
    張筱淇張筱淇
    使用者

    前陣子去聽了作家廖鴻基的演講,講題為〈走進一片海〉,他分享親身經歷,讓大家更了解海洋的生態與生物,了解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卻又看似遙遠的海洋。

    在分享自身經歷的過程中,廖鴻基講述了許多精采的小故事:從鬼頭刀的淒美愛情、旗魚的不屈自盡、到自己與鯨豚水中共游的經驗,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感到非常驚嘆、入迷,而他一再強調:「這些可不是甚麼童話、傳奇,而是確確實實發生在我們所在的大自然。」這些豐富的收穫,正是廖鴻基之所以熱愛海洋、走進大海的原因。他陸續寫出《討海人》、《鯨生鯨世》等著作,成為記錄海洋生態的文學家。

    我覺得其實日常生活中,寫作養分俯拾即是,透過我們身體感官向外汲取養分,細心觀察,再將體會透過文字稍加整理,便能成為好的作品,這次的演講,讓我很震撼的是:原來海洋與文學交融所激盪出的火花,是如此令人著迷!跨領域的結合、應用真的越來越深入我們日常生活中。

    #11246
    長紘長紘
    使用者

    之前也去了聽了廖鴻基老師的演講。
    他說「要學海洋的深,不要學海的淺。學海的廣闊,不要學海的狹隘。」
    他在海洋中吸取了很多的養分,
    並在他年少行走花蓮東海岸時奠定了他這一生注定要在海洋中生活,
    海給他很大的力量,
    讓他將這些力量化成文字,感動了很多人。

    很喜歡他的演講。

    #11248
    怡靜賴怡靜賴
    使用者

    其實我們都走過應用中文的時期,高中古文的授課何嘗不是應用中文的特質,
    只是是否真心受到喜愛及認同。

    在我將畢業的家教學生的卡片中,她對我說:
    「謝謝你帶我走進國文的世界,教我讀懂古人文字底下的情緒意義。」

    要真能將一件事物應用,那必得有真實的感觸為基礎,佐以豐富的背景,
    我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學習,從茫然不識,到稍有通悟,
    要到今天,才能對著外人們,稍稍說說那那才疏學淺下,冰山一角的精彩。
    我的國文家教工作,就是我對應用中文最深刻的體會。

    #11249
    趙潤澤趙潤澤
    使用者

    我最近想到的,感覺街上很多招牌的字都不怎麼樣
    想說如果字體變得更好看,說不定可以吸引更多人
    而且漢字比起其他文字,其實可以更多變化和美感
    就數歷史上漢字的演變,如楷書、隸書、小篆……
    所以應該可以在字體上下功夫,起碼一眼看過去
    字面比其他店更吸引人吧,而不止招牌
    還有包裝紙、海報什麼的
    這樣可以增加美感,從而提升國人的審美水平
    在已故的賈伯斯的產品上,字體都是同類產品中最美觀的
    因為他以往有修過書法,這是重視生活的品質才會留意到的細節
    因此我認為文字方面,可以多加發揮,多加創意!

    #11250
    夏珮甄夏珮甄
    使用者

    中文可以應用的方式其實很多
    像是有許多的藝術品或者裝飾
    都會利用書法字作為其圖樣
    且不一樣的書寫體也會給人不同的感覺
    雖然我書法寫得不好
    可是我自己其實很喜歡書法字
    覺得對我來說書法字有一種吸引力
    不一樣的編排方式也可以讓一樣的字體產生不同的效果

    #11259
    顏國倫顏國倫
    使用者

      最近很夯很火紅的宮廷劇--「後宮珍嬛傳」,給了我一點啟發。讀中文系,究竟能夠做什麼?能否將所學實際運用在生活中呢?以此劇為例,若是能以所學,創作出能讓人牢牢記得的話語,我想這也就是另一種推銷中文與自己的方法吧。
      好比劇中常出現一些經典對話,「再冷,也不該拿別人的血來暖自己」、「在這宮裡,想要升,就得猜得中皇上的心思;想要活,就得猜得中其他女人的心思」等等,成為現代人朗朗上口,引以為戒的話語。其實這說話之道,本就是一門學問,字詞運用也是一值得研究與捉摸的課題,好比那些廣告與標語,無論是一個特別的字詞,或是一句令人發噱的廣告詞,只要能讓人印象深刻,記在腦袋裡,那便成功了。所以我想,中文的應用,仔細想想蘊含的層面其實是很廣的,只要運用得當,在各行各業中,都能有出類拔萃,一鳴驚人的成就!

    #11237
    楊舒婷楊舒婷
    使用者

    當一個物體只是存在,
    而沒有與眾人的生命做結合時,
    它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冰冷且疏離的東西。

    而文學正扮演著賦予物體生命的角色,
    例如飲冰室茶集之所以熱賣並不是因為它的口味有多出眾、多吸引消費者的味蕾,
    而是它用文學包裝了這個產品,
    使人不禁沉溺在以春光佐茶的美好意象中。
    又如任何一場展覽表演,
    要是只是將作品一一呈現在觀眾、閱聽者的面前,
    想必是索然無味的,
    惟有將個人的生命意志、時代的歷史感懷以文字或意向的方式融入其中,
    方能引人入勝、雋永不朽。
    再看看現在市面上的暢銷金曲吧!
    那些令人朗朗上口的、咀嚼再三的歌曲,
    除了旋律的流暢外,
    更重要的是其富有文學性歌詞,
    如五月天的阿信、方文山、林夕、青峰、姚若龍……
    他們哪一個不是擁有深厚的文學底子和鍛鍊文字的功力呢?

    中文系在外界眼中雖然狹隘,
    但若是好好發揮,
    我們手中握著的就不只是古人的牙慧,
    而是仙女的魔杖,
    將南瓜變馬車、將灰姑娘送進金碧輝煌。

    #11261
    趙立業趙立業
    使用者

    最近這段時間沒有聽到什麼演講或者接觸到什麼樣的課能讓我想到這種跨際思維的問題,不過我想到上學期劇藝系的三年級學製演了一齣中國戲劇-第三害。
    故事內容也就是引自<周處除三害>所改編而成,而且其故事《世說新語》和《晉書》都有記載。劇作家是張曉風老師,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目前任教陽明大學。張曉風老師的劇作多富有濃厚的教育色彩,反映其作為一多產的文學家關懷社會的人文情操:本劇的主人翁是一位人人喊打的惡少,透過漫長的社會奉獻(除前二害)和自我追尋(除第三害),得以重新認識自己,最後鏟除性格中為惡的根源。透過演出本劇,期能喚醒日漸被現代人淡忘的「人之可愛」以及「人性之善」。
    我覺得看到張曉風老師的例子,不免讓我想到,其實處處都有文學的影子,而只是我們應該如何去發揚並且融入生活當中,而老師不僅僅只是人學的創作,更結合了戲劇的演出,將中國的傳統故事以及時代的精神背景給廣為人知,具有教化人民的功用,是一個我們可以好好學習的模範。

正在檢視 18 篇文章 - 1 至 18 (共計 18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