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分)先秦寓言故事

  • This topic has 445 個參與人 and 7 則回覆.
正在檢視 8 篇文章 - 1 至 8 (共計 8 篇)
  • 作者
    文章
  • #7939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請同學找尋先秦寓言故事。藏在列子、莊子、韓非子等等先秦諸子典籍中喔。

    要寫出:(1)出處(出自韓非子‧五蠹篇等等)
    (2)原文
    (3)寓意

    可以從網路上找,但要註明網址喔!

    #9985
    呂怡靜呂怡靜
    使用者

    揠苖助長

    出處:《孟子》

    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翻譯:宋國有個農夫,天天都在田裏看稻子。可是稻子長得慢,農夫心裏有點擔心。

    一天,農夫又如常地往田間去時,腦子忽然閃出一個妙想天開的主意。農夫加快步伐,趕往田間,並跳下田去,小心地將每一棵稻子,從泥土裏拔高了一些。農夫完成工作後,就拖著疲乏的身體回家。

    回到家裏,大聲對妻子說:「今天真是累透了!」妻子問:「你在外面究竟忙了些甚麼?」農夫得意洋洋地回答說:「我在幫稻子長高啊!」

    兒子聽了,歡天喜地地跑去田間。夕陽西下,暮色蒼茫,從遠處望去,只見田裏的稻子全都枯死了。

    寓意:欲速則不達。

    網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500008

    #9986
    吳沂柔 (13)吳沂柔 (13)
    使用者

    主題:濠梁之辯
    出處:《莊子‧秋水》篇
    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譯:莊子與惠子遊玩於濠水的橋上。莊子說:「白鯈魚在水中逍遙自在,這是魚的快樂。」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魚,你不會知道魚的快樂,這就完全正確了。」
       莊子說:「請回到起初的話題,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這句話,這是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才來問我『怎麼知道』罷了,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賞析: 整個「魚樂之辯」由頭到尾一氣呵成,不能切割。莊子將「知」理解成一般透過觀察和推理而得的「知道」,從這角度掌握整個辯論的主軸。這種「知」,是再平凡不過了,人與人之間透過語言、文字的抽像的思考,就可以知道對方的想法,一點也不神秘。同樣的,人對魚的觀察,一旦看出「出游從容」,就可以知道魚兒的快樂,一點也不奇特,莊子把答案拉回到平常淺顯的事實上。要成立人能認知別人或動物,還可以舉很多的實例,例如,人透過觀察即可知道貓、狗的快樂與否,這些都是立足於經驗的事實。
     另一方面,這一辯論還可以從惠子的立場重新來過,惠子站在「體驗」的角度來闡述「知」,由於這種個人的「體驗」也是再平凡不過的了,因而惠子也能依據經驗的共識來成立自己的觀點。
     釐清「知」的不同意義後,可知莊子和惠子的觀點其實並不相違。也可以說,莊子和惠子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道」,而雙方的「道」都是立足在平常日用間。這兒也顯現出「存在」只是一簡單的現象,有些玄學的詭辯卻把它複雜化了,以為有驚天動地的答案,其實再平凡不過的了。

    寓意:我們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氣,因為有這個脾氣,對於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嚴格的說,各個人都祗能直接的了解他自己,都祗知道自己處某種境地,有某種知覺,生某種情感。至於知道旁人、旁物處某種境地,有某種知覺生某種情感,則是憑自己的經驗推測出來的。比如我知自已在笑時心裡歡喜,在哭時心裡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為他心裡歡喜,看見旁人哭也就以為他心裡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覺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覺和情感來比擬。我祗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時是把人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莊子看到鯈魚『出遊從容』便覺得牠樂,因為他自己對於『出遊從容』的滋味是有經驗的。人與人,人與物,都有共同之點,所以他們都有互相感通之點。假如莊子不是魚,就無從知魚之樂,每個人就要各孤立世界,和其他物都隔著一層密不通風牆壁,人與人以及與物之中便無心靈交通的可能了。

    來源: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109
       朱光潛博士著「談美」http://www.kimen.com.tw/New_Folder/AA02/AA02-10.htm

    #9991
    林昱辰林昱辰
    使用者

    教授12班林昱辰

    1.鄭人買履
    《韓非子》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

    比喻只知一昧的相信教條,而不顧實際的人。 後用以譏諷墨守成規而不重視實際狀況的人。

    2.楚人過河
    《呂氏春秋‧察今篇》
    荊人遇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寓意:事物都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人們在處理事情時,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墨守成規只能導致失敗。

    3.澄子尋衣
    《呂氏春秋‧淫辭篇》
    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途,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昔吾所亡者紡錙也,今子之衣禪錙也,以禪錙當紡錙,子豈不得哉?」

    寓意: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別人,把自己的滿足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完全不理會合理與否。

    4.掩耳盜鐘
    《呂氏春秋‧自知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棰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寓意: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5.良狗取鼠
    《呂氏春秋‧士容篇》
    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知曰:「是良狗也。」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糜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也。」其鄰桎其後足,狗乃取鼠。

    寓意:不看重其原本擁有之長才,而反過來要要求牠所不擅長的,這其實是不智之舉,要認清自己的長處,好好發揮,必有一番作為。

    6.蹶與蛩蛩、距虛
    《呂氏春秋‧不廣篇》
    北方有獸,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顛,常為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虛必負而走。此以其所能,託其所不能。

    寓意:物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如互相取長補短,則彼此均會獲益。

    7.再作馮婦 《孟子‧盡心下篇》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寓意:人一旦身分地位作了改變之後,應該要時時提醒自己行為舉止要符合目前的情形,不要得意忘形,醜態畢露。

    8.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綏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何之?」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寓意:一個人侷限於主觀成見和私心雜念,有時對別人身上的缺點看得清楚,卻往往對自己的缺失認識不清或文過飾非,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9.偷雞賊 《孟子‧滕文公上篇》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寓意:做了壞事,如果知道是錯的,就要從根本上去改正它,而不能滿足於表面數字的減少。否則,錯誤依舊是錯誤,想要改正也是不切實際的。

    10.朝三暮四
    語出〈列子‧黃帝〉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三暮四,是乎?”眾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眾狙也。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

    引伸成為心意不定、反復無常。
    早上這樣做,晚上又改變心意變成那樣做。

    11.鷸蚌相爭
    《戰國策.燕策二》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形容雙方不和,相爭不休,卻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12.【井底之蛙】
    出處:莊子‧秋水篇
    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寓意: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13.【魯侯養鳥】
    出處:莊子‧至樂篇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寓意: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紛繁蕪雜的;人們做事都要看清對象,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如若不然,必然招致魯侯養鳥的可笑結局。

    #9992
    林昱辰林昱辰
    使用者

    教授12班林昱辰

    1.鄭人買履
    《韓非子》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

    比喻只知一昧的相信教條,而不顧實際的人。 後用以譏諷墨守成規而不重視實際狀況的人。

    2.楚人過河
    《呂氏春秋‧察今篇》
    荊人遇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寓意:事物都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人們在處理事情時,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墨守成規只能導致失敗。

    3.澄子尋衣
    《呂氏春秋‧淫辭篇》
    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途,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昔吾所亡者紡錙也,今子之衣禪錙也,以禪錙當紡錙,子豈不得哉?」

    寓意: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別人,把自己的滿足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完全不理會合理與否。

    4.掩耳盜鐘
    《呂氏春秋‧自知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棰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寓意: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5.良狗取鼠
    《呂氏春秋‧士容篇》
    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知曰:「是良狗也。」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糜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也。」其鄰桎其後足,狗乃取鼠。

    寓意:不看重其原本擁有之長才,而反過來要要求牠所不擅長的,這其實是不智之舉,要認清自己的長處,好好發揮,必有一番作為。

    6.蹶與蛩蛩、距虛
    《呂氏春秋‧不廣篇》
    北方有獸,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顛,常為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虛必負而走。此以其所能,託其所不能。

    寓意:物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如互相取長補短,則彼此均會獲益。

    7.再作馮婦 《孟子‧盡心下篇》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寓意:人一旦身分地位作了改變之後,應該要時時提醒自己行為舉止要符合目前的情形,不要得意忘形,醜態畢露。

    8.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綏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何之?」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寓意:一個人侷限於主觀成見和私心雜念,有時對別人身上的缺點看得清楚,卻往往對自己的缺失認識不清或文過飾非,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9.偷雞賊 《孟子‧滕文公上篇》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寓意:做了壞事,如果知道是錯的,就要從根本上去改正它,而不能滿足於表面數字的減少。否則,錯誤依舊是錯誤,想要改正也是不切實際的。

    10.朝三暮四
    語出〈列子‧黃帝〉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三暮四,是乎?”眾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眾狙也。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

    引伸成為心意不定、反復無常。
    早上這樣做,晚上又改變心意變成那樣做。

    11.鷸蚌相爭
    《戰國策.燕策二》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形容雙方不和,相爭不休,卻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12.【井底之蛙】
    出處:莊子‧秋水篇
    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寓意: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13.【魯侯養鳥】
    出處:莊子‧至樂篇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寓意: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紛繁蕪雜的;人們做事都要看清對象,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如若不然,必然招致魯侯養鳥的可笑結局。

    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101502281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 8040909956

    #9994
    游承軒游承軒
    使用者

    楚人過河 《呂氏春秋‧察今篇》
    荊人遇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寓意:事物都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人們在處理事情時,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墨守成規只能導致失敗。

    鷸蚌相爭 《戰國策.燕策二》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寓意:形容雙方不和,相爭不休,卻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井底之蛙
    出處:莊子‧秋水篇
    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寓意: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101502281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 8040909956

    #10769
    劉育廷劉育廷
    使用者

    愚公移山

    出處:《列子·湯問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与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翻譯:
    從前,在高聳入雲的太行山和王屋山前面,住了一位年約九十歲的老人,他的名字叫「愚公」。愚公每次往南方去,都要翻越兩座高山,感到十分辛苦。
    有一天,愚公召開了家庭會議,好像要商量什麼大事似的。愚公首先發言,說:「我希望集合全家的力量,把太行山和王屋山剷平,你們認為怎樣?」家人齊聲和應,只有愚公的妻子反對說:「唉!你年紀那麼大,恐怕連小山丘也動不了呢!另外,挖出來的泥土又怎樣處置呢?」其他家人說:「我們可以把泥土丟進渤海啊!」於是,愚公一家便下定決心,把山移走。
    第二天,愚公和家人正式動工,他們有些人負責鋤地,有些人負責運送泥土。他們的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一位年僅八歲的兒子,也自願前來幫助愚公移山。
    河曲那兒住了一位名叫「智叟」的老人,認為愚公的做法很愚蠢,對他說:「你已經年老力衰,怎能搬動大山呢?」愚公卻回答說:「你真是個老頑固啊!你想想,即使在我離世時未能移走大山,我的子孫也會世世代代繼續這個工作,既然這兩座大山不會加高,那麼搬動大山的工作又怎會不成功呢?」智叟聽到這番話,立刻啞口無言。
    山神看見愚公一家終日移山,害怕起來,於是便向天帝報告。天帝被愚公的堅毅深深感動,便命令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把兩座大山移到別的地方。從此,愚公出門的通道便暢通無阻了

    網址:http://www.millionbook.net/gd/l/liezi/000/001.htm

    教授六班 83119 劉育廷

    #10750
    石明軒石明軒
    使用者

    ◣典源◥《戰國策.燕策二》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
    “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
    合而莫過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
    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
    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
    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典故說明◥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
    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
    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
    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
    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
    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
    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
    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
    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
    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
    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
    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
    ,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
    誰。有一個漁夫經過,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
    抓住了。」蘇代接著說道︰「大王啊,今日趙國攻
    打燕國,燕國必然全力抵抗,兩方僵持不下,我怕
    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會趁機消滅趙、燕兩
    國啊!」趙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
    燕國的計畫。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鷸蚌相爭」
    ,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
    三者獲得利益。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102009736

    教授六班 最棒的石明軒

正在檢視 8 篇文章 - 1 至 8 (共計 8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