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賞析

  • This topic has 2,273 個參與人 and 39 則回覆.
正在檢視 40 篇文章 - 1 至 40 (共計 40 篇)
  • 作者
    文章
  • #8018
    林京鼐林京鼐
    使用者

    即日起至11/28日止。
    選一詞,賞析,與自己的關係(與自己相連的感發)
    需有參考書目。

    #11061
    張繼允張繼允
    使用者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第一句以打在林葉間的雨聲開頭,散發出一種冷寂的聽覺效果,這種幽微的細雨對比上第二句的長嘯以及不急不徐的緩步前進,讓整首詩的衝突情境生動的呈現在眼前。
    接著點出了當時在雨中獨行者的穿著。大家都是生命的旅者,雖然旅途中只有簡單的竹杖和草鞋做輔助,作者卻以[輕]字表達,不只是行裝上的輕便,也代表內心不被外物所羈絆的輕盈。
    誰怕?是以一種瀟灑的姿態面對看似惡劣的環境,而後句[一簑煙雨任平生]不僅指蘇軾面對自然環境的處之泰然,也代表他在官場浮沉中的曠達心境。
    雖然有時實現就如冷冽的初春寒風,將人們從美好生活的幻影中猛然搖醒,想要以一醉換取一時的解脫都如此困難,這時候不只是生理上感覺到冷,連心情都在打著寒顫。但終究是春天,抬頭
    望見那山頭初晴的斜陽,旅人知道不管處境看起來多麼艱難,總會有一道希望的曙光出現。
    回首,是因為已經走過。一路上闖過了多少的風風雨雨,那些陰晴不定又飄忽難測的情況已經結束,當那些已成往事的經歷過去後,難免會回頭,細想當時的情景,但是,我們最終會發現,那種種的驚濤駭浪,都只是一時的歷練,當這一切將自己淬煉過後,心靈上也相對的昇華了,已經不把那些過往雲煙放在心上。
    這種氣度超越了所有不值一提的塵俗雜務,使得這首詞展現了坦蕩豪爽的人生態度。

    心得感想:
    每每吟誦此詞,都很佩服蘇軾積極開闊的生活態度,也覺得自慚形穢。
    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挫折,我知道,我也曉得有些難題是幾乎能夠把人肢解打倒的,但就算再如何努力,還是無法以超然的態度來面對一切。
    以前的我愛出鋒頭,並不是因為自傲自滿,而是覺得把自己會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當然這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其實我布不會怪罪他們,因為大家都還小,即便是我也會暗地對某些人有主觀的看法,但我沒想到有人會以謠言的方式讓我難堪,當時的疑惑和難過對於小小心靈來說真的是個很大的打擊 :)
    待年齡稍長後,讀了這闋詞,漸漸能將以往的瑣事放下,畢竟成長過程中沒有流過眼淚就不會學到新的東西,而且回首時,那些都成為了記憶以及,成長的軌跡。
    參考書目: 宋詞三百首 朱祖謀選編 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11069
    劉寶薇劉寶薇
    使用者

    秦觀《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賞析:
    此首是以牛郎織女的故事為背景,透過描寫兩人悲悽的愛情,進而用理性的方式點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也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天空美麗的雲朵,交織出多變的圖樣,令人想起了具有精巧手藝的織女,但她卻和心愛的牛郎分隔銀河的兩端,一年只能見一次面,連天上的星星都像在幫他們傳達離愁別恨般的飛馳在無邊無際的空中。作者利用迢迢二字形容宇宙的遼闊及兩人相隔的遠,想要見面更是不容易的。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到了七夕這天,久別的的兩人終於能在金風玉露的夜晚,美麗的銀河畔上相會,作者用金風玉露,來襯托當時的美好珍貴,也用來表示兩人堅真高尚的愛情。
    這次短暫的相見,美妙到可以抵過人間無數次的約會,對於分別銀河兩地的他們來說更是可貴。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柔情似水指出兩人相遇後溫柔纏綿的情感,美好的時間總是更易消逝,就像夢一般就到了要分離的時刻,而作為牛郎織女相遇的鵲橋,現在卻成為兩人分別的橋樑,讓人不忍回頭觀看,也透露出牛郎與織女不可分別的情緒。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在一陣離情依依的氛圍下,作者忽然用了此兩句替兩人下了一個結論,如果兩個人是真心相愛,絕對是經的起分離的考驗,只要心都停留在彼此的身上,就算一年只能見一次面,愛情也是不會變質的,也比每天相見的平庸情趣來的可貴的多。

    心得:
    愛情是每個人在生命中一定會碰到的課題,而分離我想也是愛情裡面很難熬的一種無奈。
    前陣子因為男朋友比較忙,能陪我的時間大幅的縮減,當然也知道他不是故意的,畢竟每個人都還是有自己需要處裡的事情,雖然知道如此,但內心總是有點小小的不開心,直到某一天,忽然看到這闕詞,尤其是最後兩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就豁然開朗,發現自己的不開心是很不成熟的行為,織女和牛郎被分隔在銀河的兩端,一年只能見一次面,但他們的愛卻還是一樣的濃烈,只要兩個人是真的有心要一起走下去,就算不能24小時天天陪在對方身邊,也不會改變兩個人的愛,更何況我們比織女牛郎幸運的多,不是被分在宇宙,而只是很短的距離罷了,無論人到了哪裡,只要那顆心是向著彼此的,距離自然就不是問題了。

    #11074
    陳宇彤陳宇彤
    使用者

    觸發自我共感的一首詞
    馮延巳 <蝶戀花>
    誰到閑情拋擲久? 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華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賞析
      這闋詞寫得是春日的惆悵之情。也就是寫心中恍若有所失落,但又好似依舊追尋著什麼,這般迷惘而哀傷往復又執著的情緒。
      「誰到閑情拋擲久?」,第一句就以反詰的語氣,道出這般無法排遣,很像已經狠狠的棄擲了,卻根本還深植在心中。因為,「閑情」本來就是一種模糊不清,難以確指的的情思。而下接著「拋擲」二字,即是有意去得到解脫所做的苦苦掙扎和努力。以「久」作一句的結尾,可見其悠長的情思,使他煎熬了許久。卻用「誰道」二字反詰,反將「閑情拋擲久」所做的努力與掙扎,凌空劈落,歸於徒然了!
      「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述說著自己舊愁尚在,而仍陷情愁,舉目所見的春景,處處都能觸動思緒。
      接著以「日日華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花朵這般自然的花開花落,卻也讓他不忍其凋零,寧願自己先自醉一番,以為可以借酒澆愁,卻讓濃濃的愁藉著酒意,肆無忌憚地滲入他的心。果不其然,因為「日日」為酒為愁所困,「病酒」而致「朱顏瘦」了。乃是以殉身也無悔的口吻,娓娓道出,至死方休的執著之志。而「鏡裏」則是表達了他反省時連自己也嚇到了,雖說如此,但用「不辭」二字,便再次地加強他一往情深,至死不渝、終不悔的堅決。
      下片換頭,「河畔青蕪堤上柳」,是接續著「每到春來」而出,表面是在寫春景,實際上是以景物襯出情感。引出下文「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是運用了借景觸發的方式,說出年年有的「新愁」,意味著愁的新生,猶如草會重綠一般。而作者以反問的方式表達,不僅顯得委婉,更完美地詮釋了首句那種排遣不去的愁思,躍然紙上。
      最後,「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寫其惆悵之情,以「人歸後」作結,暗示其無所依歸,然而,究竟為何而愁呢?此處透露了一點消息。在所有遊子都歸去後,他去獨自、依舊佇立在小橋上,任憑寒風吹拂衣襟,四周是一片平林,天空懸著一輪清月,這般的情境,淒苦至極了。從「河畔青蕪」的青色,如此的鮮明白天之景,結尾卻已經是「新月人歸」的夜晚了,我們不難發現,詞人已經承受了滿袖的寒風冷冽在小橋上獨自佇立了多久了,不免引發人們深深的一嘆啊!
    自我生命感發
      我想,每個人對於生命,都會有不一樣的堅持,而堅持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固執,但我覺得,不如說是一種「執著」,不全然是自己要的一成不變的,有時候、有些事真的不是隨心所欲的,連自己都是被支配的。然而,曾聽過有人這麼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自由,;喜歡自己做的事,快樂。正因為如此,有許多不得已,讓自己陷入孤軍奮戰,無人諒解的時候,有些人選擇放棄,和眾人同流,那是解放了自己,順著水的流向,總是感覺怡然自得的,沒有對錯,全然只是選擇的問題。而有些人呢,選擇面對、抵抗孤寂,想必是一條艱辛的路,更可能會失去一切的支持,難免會失落、惆悵,就如同詞人一般,獨自佇立小橋上,就連橋上的邊都不倚上,就這麼隻身一人,任憑寒風吹盡滿袖,怎麼也不偏不倚的,也佇足了好久不輕易離開,和他的愁一樣,無法排遣,卻也不願意鬆手放下,那是他的選擇,必須承受,或許他的逆風除行的執著,忍受著哀傷往復,才能夠為他的生命換來些什麼,他所渴求的,或許你我也一樣。沒有人有資格去嘲笑、批判某一個人實行生命的方式,順勢而流,終流進大海,和大家一起過平凡的生活;逆水探源的人呢,我堅信著,這是我想要的特別!因為夢想將會甜美到讓人幾乎忘卻辛苦,忘卻孤獨!
    參考書目:《唐宋詞名作析評》陳弘治著 文津出版社

    #11075
    佳冕謝佳冕謝
    使用者

    玉樓春  歐陽脩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
    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東風容易別。

    鑒賞
    這首詞開端的「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兩句,是對眼前情事的直接敘寫,同時其遣辭造句的選擇與結構之間,詞中又顯示出了一種獨具的意境。「尊前」,原該是何等歡樂的場合,「春容」又該是何等美麗的人物,而「尊前」所要述說的卻是指向離別的「歸期」,於是「尊前」的歡樂與「春容」的美麗,乃一變而為傷心的「慘咽」了。這種轉變與對比之中,隱然見出歐公對美好事物之愛賞與對人世無常之悲慨二種情緒以及兩相對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種張力。「歸期說」之前,所用的乃是「擬把」兩個字;而「春容」、「慘咽」之前,所用的則是「未語」兩個字。此詞表面雖似乎是重複,然而其間卻實含有兩個不同的層次,「擬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未語」則已是張口欲言之際。二句連言,反而更可見出對於指向離別的「歸期」,有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轉的深情。
    至於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是對眼前情事的一種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對於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廣到了對於整個人世的認知。所謂「人生自是有情癡」者,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我輩」。所以清朝況周頤在其所著《蕙風詞話》中就曾說過「吾觀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之外,別有動吾心者」。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癡,原不關於風月,所以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此二句雖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實上卻是透過了理念才更見出深情之難解。而此種情癡則又正與首二句所寫的「尊前」「未語」的使人悲慘嗚咽之離情暗相呼應。
    所以下片開端乃曰「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再由理念中的情癡重新返回到上片的尊前話別的情事。「離歌」自當指樽前所演唱的離別的歌曲,所謂「翻新闋」者,殆如白居易〈楊柳枝〉所云「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與劉禹錫同題和白氏詩所云「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歐陽脩〈采桑子〉組詞前之〈西湖念語〉,亦云「因翻舊闋之詞,寫以新聲之調」。蓋如〈陽關〉舊曲,已不堪聽,離歌新闋,亦「一曲能教腸寸結」也。前句「且莫」二字的勸阻之辭寫得如此叮嚀懇切,正足以反襯後句「腸寸結」的哀痛傷心。
    末二句卻突然揚起,寫出了「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東風容易別」的遣玩的豪興。歐陽脩這一首〈玉樓春〉詞,明明蘊含有很深重的離別的哀傷與春歸的惆悵,然而他卻偏偏結尾寫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這二句中,他不僅要把「洛陽花」完全「看盡」,表現了一種遣玩的意興,而且他所用的「直須」和「始共」等口吻也極為豪宕有力。然而「洛陽花」卻畢竟有「盡」,「東風」也畢竟要「別」,因此豪宕之中又實隱含了沉重的悲慨。所以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論及歐詞此數句時,乃謂其「於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心得:
    離別,是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有的要離鄉背井到異鄉求學、求職;有的爲了追求夢想,而離開,總之只要有相聚,就會有分離的一天。
    這闕詞所作之時,當作者西京留守推官任滿,離開洛陽時,和親友話別,內心淒涼。而帶給我很大的感發,是因為我就是離家而到台灣求學的。到台灣念書,確實是存著很大的勇氣,意味著要離開所愛的家人、熟悉的生活環境,雖然說我不像歐陽修一樣,一去不回頭,但還是會感到傷感。當和親友話別時,想到將長久時間不能相見,就覺得很傷心難過。從中我清醒地認識到歐公所說的「離別情恨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與風花雪月無關。因此,離別的歌不要再翻新曲了,一曲已經令人痛斷肝腸了。」歐詞在抒寫離愁別緒這一主題方面不同凡響,有悲情淒涼,更有豪情縱橫,寄寓了詞人對美好事物的愛戀與對人生無常的感慨。我認同他所說的,「既然人的感情是豐富的,又是那樣地經受不起挫折和損害,怎麼辦呢?那就應該讓感情充分地抒發,充分地加以滿足,只有這樣,人生才能覺得没有遺憾。正如把洛陽城裡城外的牡丹看到酣足以後,人就容易同洛陽的春風分手了。」所以我要學習他,把台灣的各地風景都一覽無遺,好使我對這趟留台之旅有個美好的句點。

    出處:http://www.mcscn.net/shicishangxi.aspx

    #11077
    曾巧怡曾巧怡
    使用者

    怨懷無托。嗟情人斷絕,信意遼邈。縱妙手、能解連環,似風散雨收,霧輕雲薄。燕子樓空,暗塵鎖、一床弦索。想移根換葉,盡是舊時,手種紅藥。
    汀洲漸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謾記得、當日音書,把閑語閑言,待總燒卻。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對花對酒,爲伊淚落。

    賞析
    此詞以曲折細膩的筆觸,婉轉反複地抒寫了詞人對于昔日情人無限缱绻的相思之情。全詞直抒情懷,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纏綿。上片由今及昔,再由昔而今;下片由對方而己方,再寫己方期待對方。
    開頭三句,「怨懷無托。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寫怨恨産生的根由;結尾三句,「拚今後,對花對酒,爲伊淚落」,是最後的結論;中間的文字則交錯變換地描寫失戀者的思緒,全篇結構層次清楚。
    上片反複表示相思之情不能斷絕。「怨懷」之所以産生,是因爲「情人斷絕」而且「信意遼邈」,致使滿腹的哀怨無所寄托,無法排遣。用連環比喻相思之情,謂相思恰如連環,本不可解,縱然「妙手能解」,那也還不免藕斷絲連,就像「風散雨收」之後,仍然會殘留下輕霧薄雲一樣。接著又用關盼盼「燕子樓」的典故述說縱然是人去樓空,也還剩得「一床弦索」在。弦索仍然擺滿床上,蒙著一層灰塵,那是關盼盼的遺物,睹物思人,以喻相思之情不能斷絕。下面寫芍藥花,又寓含著往日的歡樂與離別後的淒楚。芍藥一名「將離」,行將別離之意。「移根換葉」與「舊時紅藥」相關合,「手種」則是以親自栽種芍藥來象征精心培植愛情。
    過片用《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句意,表示離別與懷念。汀洲,是水邊送別之地。人已乘舟而去,且遠在天角。「謾記得」以下幾句,筆鋒陡轉,忽作狠心決絕之辭,謂昔日往還音書,不過是些「閑語閑言」,人已斷絕,留它何用,點個火兒燒掉算了,以示「從今以往,無複相思」之決絕態度。可是,緊接著又拉轉回來,再暗用南朝樂府《西洲曲》「折梅寄江北」句意,請求對方把象征愛情的江南梅花寄來。「拚今生」,已站好退身步,作了終生不能遂願的准備;「對花對酒」,是說今後雖然有花可賞,有酒可飲,卻唯獨意中人不得相見,那末,也就只好「爲伊淚落」了。

    心得
    古人的詩詞往往離不開幾個主題:離鄉、懷才不遇、相思。這一篇寫的便是對情人的相思之情。古時候戀愛是很辛苦的吧,不如現在,網路發達,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持聯繫。在古代,維持感情已是何等辛苦,又何況分手後依然眷戀的情懷。之前看過身邊不少人因與情人分手便將對方所有資料(合照、電話號碼之類)銷毀,讓視線範圍內毫無讓自己能被提醒有關他的事物。但是,那卻不見得有效。若心裡掛著,走到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勾起他的回憶不是嗎?好比作者說的想移根換葉,盡是舊時,手種紅藥,即便想要刪除一切關於對方的回憶,卻總捨不得。然後又想把閑語閑言,待總燒卻,這又是何苦。彼此努力過後留下美好的回憶也是一件很美的事,不必將這一份真摯的感情搞得如此不堪。若兩人都為這段感情認真付出過,即使無法一起走到最後,心中卻仍保留著與對方共同創造過的美好過去也是值得的。所以,兩人相愛時,不必刻意承諾;兩人若已無法繼續相愛,那就微笑說再見,繼續糾纏只會讓僅存的美麗逐漸消失。哭過之後生活仍然要過,攤開手掌才能有機會抓住更好的將來。

    參考
    書目:《唐宋詞選注》張子良 張夢機
    網址:http://tc.wangchao.net.cn

    #11078
    曾嘉敏曾嘉敏
    使用者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東坡的詞多數附有小序,所以讀起來具體而易使人投入,這闋詞小序為「三月七日浙江省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其時東坡正此於被貶偏野的時候,所以這闋詞既可以看作專記某事,同時亦是對該時期的一種心情的小總結和抒情,內容顯得飽滿而具針對性,而不是閑愁閨怨。在句式方面,由主體七言句夾雜二言的句式,「誰怕」、「微冷」、「歸去」三個小節令整闋詞很靈動抑揚,令人忍不住把它一唸再唸。

      整體而言,這首詞的意象非常的濃縮綿密,以聽覺上的「穿林打葉聲」呈現出大雨之勢,在下句則接以「吟嘯且徐行」的形象,雨(外界)之激烈與己(心靈)的從容構成物我間的強大對比,兩者之間有緊密的關連,但又因著對抗的局面而存在獨立性和主體性。「竹杖芒鞋輕勝馬」補充和飽滿了徐行的形像,一聲短句「誰怕」,是從前面一路堆疊而高度濃縮的情感表達,直接而真摰。「一蓑煙雨任平生」既是東坡對雨中徐行的結語,更是他人生態度的體現。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展現出意象上自然暢達的轉折,「料峭春風」漸緩了前面「穿林打葉」之勢,過度到褪卻了咄咄逼人之態的微冷。「山頭斜照」透露了時間的推移,「相迎」一詞加強了斜照溫暖怡人的可親感,又因是日暮之色而令人更感珍惜。最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句,「蕭瑟」一字,用得精妙幽微,既合了前文雨及春寒的冷意,又不致淒厲寒苦。其中的「回首」和「歸去」,回顧而不糾纏,以磊落清脆的一筆連結起過去、現在及未來,「也無風雨也無晴」所指的不獨是對春寒雨後斜照漸散的時刻,更是東坡在整首詞中,不為外物所羈,心自自在的境界。至此,整闋詞便達至完整意象的一體感。

    感想:
      非常地喜歡這首中學時讀到的詞,每次下雨天走在路上時都會在心裡一遍遍的默唸,這首詞總是帶著一種令人安心和釋懷的感覺,不須要高樓和山河,卻有份悠然使人心生嚮往。我想,那裡面吸引著我的應該便是蘇軾本人的人格魅力。

      那些穿林打葉聲就像旁人的言語枷鎖和世俗的價值觀,僻啦僻啦的在說怎樣才有好前途,要在社會上站穩腳跟應該要如何如何,卻不會問你想要的是甚麼,甚至會有人嘲笑你的夢想不切實際,吃不飽飯。但是我每次讀到「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都會覺得很溫暖,好像充滿了力量一樣:只要走著自己真心想走的路,貫徹自己的信念和美學,攜著竹杖踏著芒鞋,把人生當成一段不論成敗只求投入其中的旅程,感覺也很幸福,而不是走馬看花地想要追逐甚麼。

      最後一段「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有一種鉛華盡洗的純樸感。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想起從前的事,很多很多遇過的人和彼此之間的悲歡離合,回憶會讓過往顯得朦朧不真實,同時又使它顯得溫柔淡然,走過的路好像很長很遠,但在回憶的當下卻顯得平靜安然,好像很多東西都可以平靜放下,又好像其實是已經成熟到可以微笑著擁抱每一個階段的自己。

      整闋詞以晴雨對應人生起伏,表露出自己的心境胸襟,以小見大,雖然沒有波瀾壯闊的景象或者是豪情萬丈的壯語,但是其中一份磨歷沈澱過的心境,反而更有讓人咀嚼細味的氣韻,讓我忍不住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會有種豁然開朗,神清氣爽的感覺。

    參考書目:宋詞三百首鑑賞 / 楊海明著 高雄市 : 麗文文化, 1995[民84]

    #11079
    劉耀華劉耀華
    使用者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憑,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賞析:
    蔣捷將這首虞美人分三小節, 這三節藉著聽雨的三個不同情境來抒寫人生三個不同階段的生活:『聽雨歌樓上,,紅蠋昏羅帳』是寫少年時光的浪蕩醉夢, 縱情聲色玩樂; 『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是寫中年時的名利追逐,在人海中奔波,如離群的孤雁,悲悵飄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是寫悲歡離合的歷盡,人事滄桑,年華已逝,鬢髮已白的淒涼寂寞.。末兩句總結感慨人之一生的悲歡離合的無情,和往事如煙的無奈與悲悵。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少年聽雨於歌樓,沈湎於紅燭羅帳之中,有道不盡的纏綿溫柔,呈現的是五陵少年的冶遊圖。『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壯年聽雨於客舟,望不盡的是江闊雲低,與西風裡孤雁哀鳴的聲聲入耳。將中年飄搖於風雨,流離於江海,不勝行役之苦,寫得絲絲入扣。『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暗示老來聽雨於僧廬,無親可依,伴隨歲月而至的孤獨蕭索,已由心下移到心頭上,是越來越濃郁了,佇立在人生的近終點站,作者有感而發的說『悲歡離合總無情』,人生數十寒暑莫論聚首時的歡樂,或分離時的悲哀,一切終將化散、沈寂,歸於無情的起點。再來聽雨,也只有『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了。兩句結語看似無情又無奈,一任階前雨滴,點敲在心上,直到天明,又是一種多麼深沈的感嘆!畢竟唯有情深之人,才能越發體會人間離合際遇的無情。

    感想:
    蔣捷的這首詞道出了他對人一生三個階段的解讀與心得。我二十出頭的年紀,正好處於『聽雨歌樓上,,紅蠋昏羅帳』的階段,如作者所說,確實玩樂了不少,然而再過幾年便要進入壯年,是否會像蔣捷所說『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般,我還不確定。但是『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的心境,我已感受到了,其實我覺得悲歡離合,世事無常這樣的體會無處不存於人生的每一階段中,因為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都會有親朋好友的別離分合,而每當夜深人靜或是夜雨綿綿之時,我們回想過往種種,怎麼會沒有此種『悲歡離合總無憑』的思緒呢?所以便『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內心也跟著沉澱了。
    當然,我所強調的重點並不是此首詞的沉重心情,而是每次想到這首詞時,都會讓我拋下過去種種的煩惱,為之釋懷進而好好珍重現在的每分每秒,畢竟,我們努力生活的目的可不是唉聲嘆氣的度日,而是盡力追求人生的美好。

    #11080
    洪若庭洪若庭
    使用者

    馮延巳《鵲踏枝》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華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賞析:
    從第一句「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馮延巳的風格,一種所謂的人生綜合的感悟,不是溫庭筠冰冷的畫屏金鷓鴣,也不是韋莊的個人情感,馮延巳的詞更為溫暖,也從個人推展到大眾。
    這闕詞的季節是春天,春天是美好的,在美好季節裡的朱顏最是美好。然而,在美好的春天,心情不像春天一樣風光明媚,反而是憂愁的。
    煩惱自己永遠也無法結束這樣的負面心情,因為這樣的心情今日看似是了結了,但是它在某個時刻,突然的鋒利,尤其在美好的春天裡。春天的美麗像一把 鋒利的劍,劍光亮的那一面,反映著我那不配這季節的憂愁。「日日華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看到奼紫嫣紅的花朵,想起不配這季節的憂傷,只好放縱日日喝酒、感受悲傷,想藉此澆熄愁緒。
    詞意發展到下片,不再說舊愁,反倒說起新愁來。一方面是藉兩種不同層面來書寫,另一方面則是說:「憂愁,不只是不可斷絕的,而且是年年平添、無窮增加的」。「青蕪」所指的草,是無窮盡的憂愁的象徵。
    「河畔青蕪堤上柳」草和柳是春天的形象化,與上片的「每到春來」、「日日華前」的季節相應合。草與柳象徵著綿延不絕的愁緒,呼應「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完整呈現舊愁的抽水斷水水更流,與新愁有如雜草一般年年平添、無窮增加。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在萬籟俱寂的氛圍中,寂寞的面對淒寒冷風,遙望新月如鉤,遊人盡歸,而一腔愁情難以自解。

    心得:
    我覺得每個人都會經歷那麼一段日子:「有一個永無止境的煩惱。」有時候覺得自己好多了,但是憂愁卻又在某個時刻突然翻滾,灑得自己無處可躲。
    因為經歷過那段日子,所以看到這一闕詞的時候,心裡的感觸很深。我很能明白那種反反覆覆、那種不知道自己到底該相信什麼、堅持什麼,有時候好像出來了,有時候又回到原點的心情。
    自我瓦解,所以必須重新結構。重新結構的時候,拼錯了某個部分是常有的,所以在某個時刻,錯誤的結構崩解,這樣的情形來來回回,讓人身心俱疲。
    那個時候,就像昆蟲迫切的想從玻璃窗飛出去,但卻始終飛不出去,以為自己走的路是對的,因為那條錯誤的路是那麼真實的在你眼前。所以極度沮喪、沒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夠走出來。
    但是某一天莫名其妙的就會走過來之後,其實會發現之前的緊張都是無謂的,只要放輕鬆、相信自己就能做得到。

    參考書目:
    《唐宋詞選注》張夢機、張子良選注
    《新編宋詞三百首》曹濟平、朱崇才編著

    #11081
    賴寀詅賴寀詅
    使用者

    歐陽脩 〈玉樓春〉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敧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賞析:
    這是一闋描寫閨中思婦離情深怨的詞,是歐陽脩早期的作品。首句「別後不知君遠近」點出了思婦二句所「悶」的理由,因為在和所愛之人分別後,不知其行蹤,眼前所見的各種景物,便都是淒涼、都是沉悶。三、四句更進一步的抒寫遠別的情狀與愁緒,「漸行漸遠漸無書」運用了三個「漸」字,使人有整個意境和層次越推越遠的感覺,好似真的看見了離別當天,女子所愛之人越走越遠的背影,而女子的思念和想像也越行越遠,最終什麼也看不見了。「無書」指的是書信全無,即毫無消息,正與後面一句的「水闊魚沈」相應。水闊、魚沉生動的用一幅景象來象徵所愛之人的隻字片語全都如魚深深沉入寬闊的池中,什麼也看不見,讓思婦連探詢的可能都沒有,所以才說「何處問」。這三個字將思婦那種無計可施的愁苦寫得極為深刻痛切。
    下片開始刻畫思婦的內心世界,「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細膩地寫出夜裡被風吹動的竹葉聲是如何勾起思婦心中的愁緒和因思念而起的悲恨。秋天的夜裡,本已心事重重的思婦,被外頭乍起的狂風和那竹葉敲打之聲弄得更加煩擾,偏偏此時的自己又是孤苦一人,只能聽著一葉葉、一聲聲,苦苦思念那不肯歸來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思婦難以排解心中的苦悶,自然只能「故敧單枕夢中尋」,在夢裡尋求一些安慰,然而可惜的是,燈花都燒燼了,夢終未成,意味著心中那個小小的與所愛之人相會的願望,終究不能實現。整闋詞到了結尾更有一種綿延不斷的哀苦之情,可見歐陽脩作詞的深細和特色。

    參考:
    http://www.cognitiohk.edu.hk/chilit/Ci% … 0Ci_20.htm

    心得:
      歐陽脩的這一闋詞雖然寫的是閨怨之情,但我對於「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這兩句話有著很多感觸。人的一生中,除了親人之外,所相遇、交往的人,無論情人或朋友,最後多半只是生命中的過客。即使曾經擁有過非常親密的交情,終有一天,還是要走到好聚好散的那一刻。那些已經離開的人、過去在自己的心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人,至今又在哪裡、又在做些什麼?他會不會如同我此刻懷念起和他一起的美好時刻般想念我?
    就算現在的科技發達,透過網路能夠很輕易追蹤到他人的生活,但總有些人就是這樣沒了消息,要找到他的下落也不知從何找起,所留下來的就只有過往的回憶,而這記憶甚至會隨著年紀漸長越顯得模糊。當夜深人靜,靜靜地思念起那人,真的除了到夢裡相見之外已無計可施了。在現代社會尚有這樣無法解決的哀愁,就更別說在歐陽脩那個時代的古人,交通什麼的都不發達,一次的離別,恐怕就真的再無相見之日,所謂等不到人因而「觸目淒涼」,以及「萬葉千聲皆是恨」,實在是寫得十分深刻而沉痛啊。

    #11082
    蕭驊蕭驊
    使用者

    歐楊修 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賞析:這闕詞是在描寫離愁無盡之作,一開始使用了對句,候館、溪橋點出地點,梅殘、柳細說明時節,春天的景色變這樣展開了,坐在馬上的旅人搖動馬韁,趕馬行路,迎面而來是暖洋洋的春風,還不時聞到芳草的香氣,看起來是多麼宜人的一幅景像阿,第三句是藉由實景的描寫,讓詞境過度到離愁的情緒之中,旅人代表的便是離鄉的遊子阿。開頭的這前三句是以景象來烘托離別之情,接下來的這兩句才是真正描寫分別的哀傷。「離愁漸遠漸無窮」離別的愁緒像是春水一般的延綿不絕,而這相思之情並沒有因為距離增長而逐漸轉淡,而旅途中美麗的春景並沒讓旅人感到一絲的快樂,相反地,一路上陌生的景象讓他感到愁緒的沉重,彷彿像春水一樣漫延開來,這裡運用具體的形像去描繪無形的情感,使人更容易體會。前五句先揚後抑先把美麗的春光描繪一番,緊接著進入詞的主題,也就是旅人的懷鄉之感,形成一種對比的情緒。
    後半段便是由旅人的情緒拓展到思婦的哀愁了,被留在故鄉的女子心中一定也充滿著悲苦和不安吧,於是只能登上高樓去排遣哀傷,上樓後眼前所及只有一望無際的草原,而心中惦記的旅人呢,想必已經走到春山的另一頭了。作者已旅人的離愁推敲到思婦的身上,想必女子也是和離家的游子有著相同感受吧,想到女子的柔腸和粉淚,登上樓卻又不能看見心中所思之人的愁上加愁,層層堆疊,漸漸深入,最後的「春山」讓全詞的感情達到高峰,當女子費盡心思看到春山之時,卻發現遊子已經越過春山超過它視力範圍所及,但她仍然要倚著危欄,努力地想再看他最後一眼,由此可見兩人感情之深厚,將離別這件事顯得更加悲痛。

    心得:最近我的阿嬤生病住院了,在阿嬤住院的期間我每天都去長庚探望她,那時我的我彷彿能體會詞中旅人的心情,雖然我並不是要展開征途離鄉萬里,但每次讓阿嬤送我出病房時,看著她必須留在那裡過夜心中仍然充滿不捨,騎回學校的路上,熱鬧的街道耀眼的霓虹再也提不起我的興趣,真的是更加感到寂寞和擔心,離開了醫院心情上仍是沒有比較好受,反而更想到不能陪在她身邊的無奈,也會用我自己的心情去推敲她的感受,是不是她也會想念離開的我並且期待著明天我的來訪呢?不過她現在已經出院回家休養了,或許我的愁緒並沒有像詞中人物那樣的深刻,但就心境上來說那種感受應該是很接近的吧!離開了心中的歸屬,慌亂和不安的憂傷。

    #11083
    趙潤澤趙潤澤
    使用者

    玉樓春  歐陽脩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東風容易別。

    賞析:
    「尊前擬把歸期說」陶醉在酒場中,而不想在清醒時,而只能趁著醉意,將已想離別的時期告訴對方,可想而知多麼難捨難離,「未語春容先慘咽」指還未開口,對方已經忍不住傷悲咽噎,使得歐陽脩欲言又止。此句構成一幅無可奈何,面對情人的悲泣總教人憐惜,卻終須一別的情景。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此句又折射出理性的反省與思考,人生本來就有如此的生死別離,但同時含蘊著歐陽脩的婉轉深情。而「風與月」是解作自然的現象,離別是人生必經的一部份,何必責怪於日月風雲。由上句的情感上的悲傷導入理性的部份。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是回應首句,再用「且莫」來點醒對方,讓人能在「離歌」的苦痛中解脫,否則如此下來深沈悲傷將持續下去,一曲一曲教人肝腸寸斷,又如何能道別?
    惟有以「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東風容易別」,表達用心看盡花開最美的一刻,即使最後能以平常心面對花落,已能無悔無恨。當中經過無數的修煉和苦難,鑄造出如此的心胸,以過去美好的事物來排遣憂愁。而這句與「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被王國維評:「於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心得:
    人生最深的離別,莫過於喜歡的人原來在眼前卻有如隔著大千世界,日與月的關係,我進彼亦進,我退彼亦退,如凡人無法跨越的紅海,只得永無止境的輪迴。本質上早已離別,但又近在咫尺,「此情無計可消除」。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人生中本來就有痴迷的情根深種的階段,又何必苦苦相思。在文學世界中,多少詩人文人喜歡情感寄託於天地萬物中,以排遣憂愁離合,但實際風、月不過是自然中的一物,並無情也無意,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因此歸根究底不過是「我執」作祟,執著於無結果的情絲,其實還是早接受為妙。回憶當時,人總喜歡在悲傷時期聽悲傷的情歌,結果一首接一首,直到筋疲力竭才捨得入夢,現在卻想不起聽過什麼歌。因此在傷心難過時,最好還是看看喜劇,即使笑不出來也可。
    最後「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東風容易別」,其實留著「初見」一刻,而後還是繼續過日子就可以相安無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一刻當可深深細味,無論他日如何,仍不破壞心中最美好的「春容」吧。人生已度涼秋數幾,但這一闋詞卻將當年的情景從心中一道道浮現眼前,現在回憶起這也是人生,盼望你也過得好。另外,在人生路上不應只有愛情,否則只會將忽視親情、友情等同樣值得珍惜的感情。我應該沒有能力到達蘇軾的超越境界,但歐公的豪放和胸懷還是值得學習和努力。

    #11084
    趙潤澤趙潤澤
    使用者

    參考書目:
    《唐宋詞選注》張子良、張夢機選注
    《歐陽修詩詞文選評》黃進德撰

    #11085
    涂憶君涂憶君
    使用者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詞一開始,作者以「紅藕香殘」把「秋」這個抽象化的季節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季節特徵的景物來表達。秋天「香殘」的景象和淒清氣氛最能激起人們的愁情。再用「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描繪作者本身的行為,「輕」,言其悄悄然;「獨」,曰其僅然一身。何以如此?詞至此可謂不著一字,直到「雲中誰寄錦書來」,其隱含之意才豁然開朗。作者眺望秋際雲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錦書來」,於是緊接「雁字回時」一句,既是眼前實景,也有寄興之寓。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所內蘊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她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孑然一身,靜靜地等待雁傳尺素,獨自咀嚼那離別的傷情,悄然的排遣那銘心的思念。在這「輕」與「獨」中不事張揚,自己去回味、咀嚼、領略。上闋收束以「月滿西樓」呼應首句「紅藕香殘」的景象;紅藕、蘭舟、雁字、西樓,作者身在其中,卻只能獨處一角,道出大空間下的孤獨。

    上闋的隱然相思,到了下闋轉為直抒情意。「花自飄零水自流」是借景抒懷,暗中扣合流水落花的傷感與無奈。「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作者與丈夫雖身處兩地,但共有同一種相思,表明了兩人心有靈犀。然而為何「此情無計可消除」?因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絕妙好詞,除讓人拍案稱絕之外,唯有歎然。作者一路寫來,或寄情於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時露時隱,於結尾處頓然一收,讓讀者心靈為之震動,回味無窮。

    【內心感發】

    守候一段至死不渝卻無法在一起的愛情,那種苦痛讓我想起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所說:「熱戀中的我,註定了得守株待兔,不能動彈,被釘在原處,充滿期冀,又忐忑不安。」正說明了李清照所說「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相思;等待一段曾誓言共伴天長地久卻突然崩解的愛戀,這又讓我想到蘇軾江城子中「不思量,自難忘」的淒然。

    李清照和趙明誠是大時代動亂下的愛情悲劇,傷痕累累的際遇轉化成筆下天空,卻不慍不火地道出了每個因為分離而柔腸寸斷的心。曾經,我站在月台上目送愛情離去後,只能漠然地佇立在西子灣的沙灘上遠望整片海洋,聽著船聲嗚嗚、燕鳥歸巢,海潮無盡的嘩然放大了我巨大的孤寂,閉起眼睛還能殷切感受到戀人在遙遠的天際傳遞而來的想念,揮散不去的離愁讓我只能用乍濕乍乾的眼眶回贈,所以我能夠深刻感受與體會李清照所謂「此情無計可消除」的悲愁,以及那種力圖堅強,內心卻極度淒絕的哀傷。

    參考網址:http://lsw1230795.mysinablog.com/

    #11086
    陳玳伊陳玳伊
    使用者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本詞前段為景物的描寫,從寬廣的天空凝聚下來,先霜風再關河然後當樓,接著遍地華翠衰落,最後聚焦在無盡不衰、無語向東流的長江。並用瀟瀟暮雨、清秋、霜風淒緊、冷落、殘照、紅衰翠減、物華休、惟有等辭逐層逼緊,型塑出秋季萬物飄零、蕭索淒涼之感。也使用了許多動詞,賦予物動感,雖然是蕭瑟之景,畫面卻是生動的,如:灑、洗、照、衰、減、休、無語。放眼望去盡是淒冷衰落,除了是秋季的特性,也是作者內心感受的反映。
      第二段首句寫出淒涼之感來自於思鄉之情,用登高臨遠和第一段白描的景物連結起來,看故鄉飄渺遙遠,鄉愁難忍,然後寫出並感歎這些年來因為仕途在外飄泊,進而想起在故鄉的佳人,利用示現描寫女子的等待和思念之情,應是每日妝點整齊仰望作者的歸來,不知道她錯認了幾回從遠方來的船?最後把思念拉回自己身上,倚著闌干望去時,凝滯糾結的愁緒是如此難解,和女子的思念互相輝映。
      感言:這首詞是柳永的佳作,寫羈旅愁思。我覺得這首詩第一段的景物描寫很細膩,且寫蕭澀之景卻能藉由動詞保有萬物流動的變化,讓畫面以進行式呈現,讀來整個畫面是活靈活現、流暢的,描寫物態的功力令人佩服。這闕詞描繪的愁悵給我很貼近自己經驗的感受,我從小在澎湖長大,為了求學搬來高雄,每次眺望碧海藍天,總會覺得那遙遠得幾乎不可見的小點或許是我的故鄉,而在澎湖定居的爺爺奶奶大概也總是盼望孫子的歸來,我年紀還小的時候常常困於思鄉和想念爺爺奶奶的情緒中,是長大了,比較明白事理也接受現況後,才不那麼悲傷,也才能用樂觀的角度面對離鄉和離開親人的不捨。

    #11087
    王尹辰王尹辰
    使用者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
      第一句點出了「下雨」的情景,同時用雨打落葉的聽覺摹寫讓人突生清冷蕭瑟之感,但是下一句「吟嘯」、「徐行」卻是快意自適的,與前句產生強烈的衝突對比。「莫聽穿林打葉聲」,雨打落葉的聲音,即為外界的聲音,蘇適用「莫聽」來點出外在事物不必牽掛於心、耿耿於懷,而下句的「吟嘯」、「徐行」為前一句的延展,即使在雨中也無所謂的照常徐步緩行,展現出不同於他人的情調。
      「竹杖芒鞋」是閒適的代表;「馬」為奔波、忙碌的象徵,穿著簡單的草鞋、手裡拿著簡陋的竹杖,悠閒自得地走在茫茫的道路上,勝過騎馬時的奔波勞苦。此兩句不僅是作者面臨自然環境中的選擇,更是作者個人心境的抒寫:在他長年失意的官宦生涯中,充斥著奔波以及煩苦,因此「竹杖芒鞋」是他在長年的不得志下所終歸的選擇,也帶出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豪語。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微冷的春風將微醺的作者吹得酒醒了,山頭斜照霎時出現,一掃寒意帶來溫暖。此段點出了「雨後放晴」的情景,也帶出作者的心境轉折:「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不管是寒冷的春風、雨水,還是溫暖的日光斜照,一切都只是過眼雲煙!人生本來就是如此,不管當下多麼開心喜悅、抑或是多麼傷心難過,當我們走過再回首之時,會發覺那時候影響我們很深的事情,現在看來卻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而蘇軾最後兩句所展現出人生高度,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全詞以景寄情,以景語講情語,表現出了蘇軾高度曠達不羈的人生態度以及其狂放不羈的性格。

    自我生命的感發:
      我一直都很喜歡蘇軾的這首詞,也深深地被他詞中所展現的高度人生觀所吸引,其詞中的曠達之情是我最欣賞的地方。
      我之前的個性十分的完美主義,不管做任何事情我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十全十美,所以這種性格也導致我很常焦慮,往往會被一件小事情搞得心煩意亂,生活過十分痛苦,每天都是不斷地在跟自己的心魔戰鬥。後來經歷了一些事情,我漸漸地變得豁達了起來,也學著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世界,了解到了「笑看人生」的真諦!有如東坡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所想表達的,我體悟到了人生其實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很多事情當下所不能接受的,過了十年之後再回來看,會覺得當時的一切似乎也沒那麼重要。
      人生只有短短數十光陰,我們該做的是把握當下、不浪費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執著於一些小事情,讓小事情縈懷於心,笑是一天、哭也是一天,那我們何不笑著度過每一天呢?畢竟苦痛會過去,但是開心的回憶是永遠在腦海的。這是我所體會到的體悟!

    參考書目:
    〈新譯宋詞三百首〉三民書局;邸燮友、劉正浩註譯

    #11091
    長紘長紘
    使用者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以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賞析]:
    這首詞並不艱澀。尤以最後兩句,最讓人流傳千古。「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到蘇東坡對於當時宦海的浮沉早已疲倦,所以想乘一葉扁舟,然後在海上渡過他的後半餘生。這是何其灑脫,又浪漫的想法阿。

    這首詞上片寫得極其生動。夜晚喝醉了回來。家裡的童僕早已鼾聲大起,不管怎麼敲門都無法叫醒他。於是就拿著拐杖聽江聲吧。我認為這和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態度相似。皆有一種前方如果不能行,那就坐在此欣賞美麗的風景吧。和蘇軾的生平也可相呼應。蘇軾被貶黃州後,不能往前仕進,於是就待在原地躬耕田地,修咠房屋,逆來順受,顯示出其性格的達觀開闊。

    下片開始進入自我反思。自己是否都在宦海中追求名聲?這樣的汲汲營營真的好嗎?於是他才會寫出「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最後用「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作最後的收束。如果我能在海上度過後半餘生,那該有多好呢。

    第二天,人們在傳抄此詞時,便據最後兩句宣傳蘇軾已經掛冠而去、駕舟歸隱了。當地的郡守大人一聽,不免又驚又怕:這不是脫了朝廷要犯了嗎?立即帶著人到蘇軾家來查問,發現他還在床上沒起來呢!據說此詞很快就傳到皇上(宋神宗)手裡,連神宗也驚疑不定。這些波折反過來又使此詞更加有名、更加廣傳於世。當然,此詞能成為千古名作,主要的成功之處還在於:文如其人,寫出了東坡真實、鮮明的個性。真的東西,才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出處:大紀元網站,蘇軾臨江仙賞析101/11/28 http://tw.epochtimes.com/b5/6/7/19/n1390915.htm)

    [個人感悟]:

    我會挑東坡的詞賞析,是因為他是眾多位詞人中,我最欣賞的一位。詞多婉約,多抒寫宮廷、男女纏綿悱惻之情。獨東坡的詞放入自我的哲思、自己的生命經歷,讓人讀到時會發出「哇!怎麼可以這樣灑脫哪」。所以我喜歡蘇東坡的詞,就在他的達觀灑脫,不會困於悲境中太久,而是能在困境中走出自己另一條自在豪爽的路。

    而今天會選擇,臨江仙(定風坡也是我愛,但是有人寫了)的原因,在於最後兩句話「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最近時常會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倒也不是因為自己受挫而有所感,而是最近會漫走於文院到山下的路,一面看著海,一面走路下山。在路上除了看得到猴子的身影,也可以聽到蟲聲唧唧,小鳥啁啾,真是人生好時節!最重要的是,當光影從樹翳間灑落,自己彷彿在人間仙境中,感受到太陽暖暖的溫暖、山間淡淡的樹林香氣,大海的廣闊深沉。似乎都在對我訴說「來吧,來吧,多在這裡感受多一點吧」。

    有一日,我走在路上,看到大海突然停下了我的腳步。不是因為海上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一件普通再也不過的事──我看到一艘小船在遠方的海上。因為距離很遠,小船好似就快要消逝在地平線。突然間,蘇軾的詞就像一股暖流一樣,突然流經我的腦海。沒錯,就是那句最著名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我突然想像,我自己就在遠方那艘小船中,漂浮在深沉而蘊藉的大海上,而和這個島嶼無關。如果我的一生就在那艘小船上渡過,沒有塵俗的煩憂,沒有癡戀,沒有煩惱,沒有人生的角力追逐,無憂,那該有多好!看著看著,不覺已值落日時分,夕陽將大海灑成淡淡的橙色,已經那麼晚了!我突然驚覺。於是我便拾起了我的行囊,披著夕陽的淡淡光輝,和我長長的影子,一併走下山。阿,其實人世間也是蠻幸福的。有夕陽,有影子,有大海,有自我感發。另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東坡字字句句錐心的文字阿。突然,不想在小船中度餘生了。哈哈哈。真是快哉快哉哪!

    參考書目:《唐宋詞選注》張子良,張孟機選注

    #11092
    趙立業趙立業
    使用者

    秦觀—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
    動離憂,淚難收。
    猶記多情曾為繫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
    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
    恨悠悠,幾時休?
    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
    便作春江都是淚,
    流不盡,許多愁。

    賞析:
    此為秦觀前期的暮春別恨之作。詞的上片寫對往事的回憶跟抒發暮春傷別之情;下片由” 韶華不為少年留”的感嘆,到飛絮落花的描寫,進一步抒發愁情別恨。
    詞的第一句話用楊柳很明顯得直接點出離別之情,時間也點明是春天。像這種柳色通常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青春的易逝,又可使人感春傷別。"弄春柔"的"弄"有故意撩人心弦之意,將原本無情之景物賦與情感,而"楊柳弄春柔"的結果就是"動離憂,淚難收"。接下來回想起當年,因楊柳而有所感慨的記憶,雖著歸舟一起被回想起,當年的往事雖然記憶鮮明,但是眼前卻已經成過往雲煙,連人兒都已不知在何方。”人不見,水空流”,有種意境深遠的惆悵像水流一般綿長。
    下片”韶華不為少年留”是因為少年正值年少風華,又特別善感,所後面接的”恨悠悠,幾時休?”無形中又與前面的”淚難收”跟”水空流”唱和了一次。”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一登樓就看到漫天的柳絮落花,那景象就像似雪般的暮春時候,場面整個壯觀且濃烈。前面的都為了最後一句”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作鋪續,從詞首寫出淚流、水流、恨流最後匯成一江春水,滔滔不進的流走,使人感情沉浸在洪流中。這比喻不是突如其來,而是逐漸匯合的。

    感想:
    在選詞時就想要找一首年少已逝、青春不在的詞。正值大三的我,看到其他原本同屆的同學們為了研究所作準備,到現在一個個考上研究所跟出國深造,看在我的眼裡除了祝福之外當然也會少不了羨慕與落寞。會想起說我當初選的道路是否是對的呢,還是只是一步錯步步錯。雖然我的情況可能沒有秦觀這樣的恨離愁,但是就感懷傷逝這一點,我想我可以透過這首詞慢慢的開始體會出來,那種消逝的時光不會在,感覺當年的記憶你依然清晰的記得,大家以前就學時的歡樂,到現在要開始下一階段的人生,不免感到一絲絲的憂愁。

    參考書目:《唐宋詞選注》張子良,張孟機選注

    #11093
    夏珮甄夏珮甄
    使用者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

    主要意旨:此為悼念亡妻之作。題為記夢,實際上是通過記夢來抒發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以及永不得見的哀痛。共分為上下兩闋,感情真摯而淒婉痛絕。

    分組解析:

    (一)上闋:寫十年相思之苦及死別之痛

    「十年生死兩茫茫」:首句便切入核心,妻已亡十年,然蘇軾卻從未因時間流逝而對妻子情感淡去,反而思念漸深。"兩茫茫"一詞點出蘇軾與亡妻陰陽分隔,而"兩"字一下子便述說了不僅僅是蘇軾想念與關切亡妻,而妻子對待自己也是同樣的心思。

    「不思量,自難忘」:不去思念,不去盤量,並非因為對妻子無情,而是因為思量讓人難以忍受,所以蘇軾努力讓自己"不思量",可是如果真的"不思量",又何來此闋悼念亡妻之詞作?故其實蘇軾本身的心思"自難忘",無法忘懷妻子才是蘇軾最真實的想法。此二句深刻的表達了蘇軾的哀思。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千里"一詞說明兩人距離遙遠,而"孤"字不僅僅寫出了自己思念妻子心境的孤獨,更猜想妻子亦是如此。"無處話淒涼"則言明了夫妻雙方不能互相傾訴與傾聽之苦。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蘇軾設想自己此時若真能與妻子見面,而自己已然風塵滿面,兩鬢星星,只怕妻子也不能認得出他來了。"縱使相逢應不識"一句更有對妻子訴說自己的淒涼感之意。

    (二)下闋:寫夢中情景及夢醒後之哀痛

    「夜來幽夢忽還鄉」:"幽"字點出夢境的隱約朦朧,而"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自然也能跨越生與死間的隔閡,因此在夢中蘇軾與妻子相見了。"忽還鄉"寫出蘇軾對妻子的思念與渴盼"忽"然間成為事實,悲中寓喜,所欲表達之情感卻格外凝重。

    「小軒窗,正梳妝」:以實際描繪的景物使形象鮮明,對上句加以補充而使夢境帶有實感。蘇軾窺視愛妻靜靜臨床梳妝,看似寫夢,實則為以前夫妻恩愛生活的生動寫照。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十年的分別,就算相見後有千言萬語,也不知該從何說起,所以"淚千行",包含了無數的心酸,無數的淒涼,所想要說的,都從眼中奪眶而出,一切盡在不言中。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三句為全詞下了總結,是感情發展的高潮,回歸到現實生活,寫出夢後的哀思。"料得"雖為推測之詞,語氣卻是肯定的。此處"年年"呼應了最一開始的"十年生死兩茫茫",指過去的,也指未來的每一個十年,不斷循環往復。"腸斷處"有兩層意思,一為形容悲痛至極,另一則指亡妻的墓地。而最後"明月夜,短松岡",則是腸斷處的具體化,夢醒後妻子仍在千里之外的松岡下長眠,於是蘇軾又回歸的現實生活中生死兩隔的聚大哀痛與痛苦中。

    (三)小結:蘇軾思念亡妻,同時設想妻子亦思念自己,利用白描手法寫出了對妻子的思念,更寫出了兩人過去生活的美好與情分之深,更應用字遣詞簡單易懂,更容易使人深刻感動。

    心得:
    讀完此闋詞,除了了解蘇軾與其妻情感之深切以及其對亡妻的想念以外,其實也感受到了更多的生離死別,永不得見的無奈與哀痛。

    我想起了去年暑假時,大舅舅驟然逝世,一直到現在,我心裡都隱約還是存著「我真的再也見不到大舅舅了嗎?」這樣的問題。現在想起的常常總是在舅舅過世的前幾天,原本大家一起在外婆家吃飯,我卻因為事先和同學有約而沒有去,卻不知道那卻是我最後一次能見到舅舅的機會了,每每想起,心裡總是覺得十分遺憾……。

    往更深一層去想,有很多時候自己都沒有勇於表達自己的關懷,無論是口頭上的關心,或者是日常生活上的小細節,並非不關心,有時候卻因為覺得不好意思而沒有適當的表達讓所關心的人知道,然而當自己想要對一個人說什麼,想要為一個人做什麼,而這個人卻已經不在的時候,自己才驚覺已經來不及了,沒有機會了…。一如"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真的想要說的時候,對方卻再也聽不見了……。

    正所謂人生無常,每個人都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在讀完這闋詞後,我想到沒能見到大舅舅的遺憾,更想到要去珍惜和每一個人相處的時光,免的想見而不得見的,想說而無法說的時候,只在心裡徒留遺憾。

    #11094
    黃小容.黃小容.
    使用者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很喜歡歐陽修在作品中柔和的色彩,即使是寫離愁,卻依然清新動人。春日裡的殘梅、細柳,小溪潺潺流動著,暖風牽引著綠草微微擺動,彷彿耳中正聽見達達的馬蹄聲,然而,這一切柔美景像所勾勒出的卻是離愁,如春水般不間斷的離愁。登高遠望,眼所能見遍地是春山,但所等待的歸人,卻在眼不可及的春山之外,眼不可見的更令人掛心,沒有明說出來的反而更令人揪心。

    透過景,維妙的將情融於其中,透過平實的風景描述,更凸顯出情的部分。面對離別,歐陽修並沒有用太過於激烈的手法,非連續劇式的,而是輕輕的、慢慢的推移開來,如此讓人更能感同身受,因為生活中大多數的別離正是如此的,有時靜靜的凝望遠方的青山,正是思念著在那青山外、幾千里遠路途的彼人。離愁和思念如春水,不間斷的、緩緩的流向春山之外,越遠而越無窮的放大。當末句將景擴大到春山之外時,心中的情感也同樣無限的擴大,而更顯寂寥、孤獨。

    歐陽修的詞句,雖看似溫婉柔和,但之中卻隱藏著深切的情感,如假寐的火山。一片美好的春日景緻,乃因所思之人渺不可尋,而柔腸寸斷,熱淚盈眶。藉由層層的鋪述,使人在結尾跌宕至空谷,無任何回音的空谷,將離愁凝鍊在那美好的春景之中。

    #11095
    怡靜賴怡靜賴
    使用者

    虞美人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賞析:
    本詞以人生的慣性時間軸「少年、壯年、老年」為串聯依據,分別寫這三種年紀「聽雨」的景態,以象徵性的手法顯現不同年紀下的人生情景,在階段的描述字數上可見,於古而渺今日清晰的書寫,由少年至老年以字數的層遞法顯現了一種漸進性,而此種漸進不僅止於記憶的清晰度,其實更是人生種種思感的質量。以聽覺而不僅以視覺為出發點,恰好符合了人生的某種現實性,許多時候我們能逃避而不看,但從不能阻止任何的聽覺經驗直接作用於記憶中,因此,恰當的視覺摹寫結合畫龍點睛的聽覺摹寫,正是本闋詞以直接的視聽經驗呼喚抽象的人生共感觸發之處。

    一、少年聽雨
    少年時期,在歌樓上聽雨,身邊有各種美好的陪伴,無論是良辰美酒,抑或壯志佳人,景態內外都多麼的動人,彷彿我們有著無限希望的明天,因此如夢似幻的「昏」,聽雨亦只是背景音樂,眼中看盡的只有「紅」燭象徵的美好。

    二、壯年聽雨
    壯年流離,忽而大部分的時間於奔波,已不在安穩的陸上聽雨,而是為「客」在「舟」中,此時眼前浮現的不再是喧騰的美麗,取而代之的是自己孤獨一身於廣闊江面,高空中曾經輕如絲絮的雲朵如今沉壓江邊,不再昏濛濛,卻清醒的聽盡了斷雁叫,西風起,蕭瑟之意油然而生,何時能歸,終點何在。

    三、老年聽雨
    老年聽雨,不再以時間的狀態描述,而是把自己的星星之鬢、坐僧廬下,入於景中,展現一幅客觀畫象,隨即一句極度主觀的抒發「悲歡離合總無情」,呼喚了力量豐厚的情感。最後我們依然聽雨,只是不再只是背景音樂、也聽不到其餘外在事物的龐雜聲響,只有一夜無眠的點點滴滴,是雨,亦是清晰無比的人生,答答無盡的響了整心頭,直至天明。聽雨不再只是一小段時間的偶然觸發,而是長長一生,無窮的情感經驗,藉由心覺而聽覺的極緻移覺展現。

    心得:
    「悲歡離合總無情」,但我總想,無情的究竟是什麼?

    男友的繼父在近日倏乎離世,我還來不及相信在台北已經沒有家。這兩年的時光裡,總利用寒假北上遊玩,在我心裡,大學未能離家求學的夢至少能以這樣的方式成全,自是非常幸運的溫暖。十一月初為了再聞喜愛的駐唱歌手的嗓音,為自己注入更濃厚的生命力,再度北上,那時他身體雖有不適,卻還能罵能笑,我安靜的在台北家的房間往外拍了一幀照,想著今年寒假再來時也許比較出細微的相異之處,然而短短一個月,什麼是離合的悲歡呢﹖還沒能清楚的感受到其中的滋味,舊地舊情便蕩然無存了。驟逝的衝擊使一家人搬離傷心地,我手裡的一張照片成為憑弔什麼的突兀證據。

    若我們真如詞中主人翁在年邁之際依然擁有健全的記憶力,能那樣點滴心頭的回憶,那究竟人生是一遭的豐實美好,或者根本是徒然一世的諷笑﹖但無論如何,活著的我們終是要往前走去的,不管是否流連忘返,死去的人們停留在那個他們的年代,如一隻美麗的標本蝴蝶,鎖住了無情的悲歡。

    從來,一任階前,高高低低起伏跌蕩,細數點滴天明細雨的是有情的人們,那無情的究竟是什麼﹖是茫然的十年生死,是歡笑的記憶,是苦難中的扶持,是我們終究記得,自己得走下去,帶不走任何停滯的點滴。

    #11096
    趙婉均趙婉均
    使用者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遠,為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賞析:
    詞中主要敘述遠方由子想家未歸的心情,並藉由秋天淒冷的景像襯托青春易逝的傷感。首句用「灑」、「洗」等擬人化的動詞表現出秋天傍晚陣雨後天朗氣清的景象,接著景象推移,用「漸」字帶出秋天其實也是萬物漸逝的季節。東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
    上片前半境界闊大、氣象非凡,後半幾句則由小見大,從近處細小的紅花綠葉,推展到萬物皆無法違抗時間留逝,惟有無生命之物才是恆古不變,理所當然的照著自然運行。
    下片將遼闊的風景轉向對遠方故鄉的思念,以抒情為主,先是歎年來蹤跡,暗嘆自己人生至此仍一事無成,但青春不會回來,抱持著年輕時的志向也毫無意義。
    詞的結尾詞人將自己的思念移情到妻子的身上,不知妻子是否也在遠方盼著他? 梁啟超說:「飛卿(溫庭筠)詞:『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此詞境頗似之。」最後憑欄凝愁寫得不只是詞人自身,更是遙想遠方的妻子應該也是再憑欄凝愁的,兩人皆抱持著思念對方的心情,對對方有相同的質問。

    感想:
    此闕詞展現柳永對於長調慢詞的掌握力,讀來順暢且富有氣勢,「苒苒物華休」一句更將整個愁思提升到最高點。雖然歷來的詞人未嘗沒有感嘆世間萬物逝去和思念遠方佳人的,但柳永用整個宇宙的傷感來對應自身背負的想念,大大提高了詞的境界,更使人沉浸在詞的情緒之中。
    現下對詞中有家歸未得的痛苦上不是很理解,但隨著時序漸漸入冬,山上蒼翠的樹葉落了一地就是覆蓋了一層薄霧,不禁也開始再心底蘊釀一股「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的情緒。
    在外求學已過了三年,像是轉眼間發生的事,可又確切知道再也沒有能回去先前那種歡快日子的方法;雖然長江水好像一直不變的流動著,但從前的水也不是現在的水,萬物究竟沒有不變的事物。
    時間過去代表一種成長,有時也會懷疑自己究竟成長多少?有些是早該做到了卻還處在延宕的狀態,詞人是早該放下追求不到的東西回鄉,見一見思念的妻子;自己則是遲遲下不定未來的方向,明明都快到了青春要開始消逝時候。
    有人說「不再年輕」指得是懂得追求某樣東西的時候,例如金錢、事業等等,然尚未找到這東西是否能讓青春逝去的時間走得慢些?不過畢竟生命有限,又怕走得太慢,到頭來只得抱著「何事苦淹留」的感慨。
    讀著《八聲甘州》,看到了人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宋詞似乎都是以此作為基調,不管是人生的還是情感上的,這也是宋詞讀起來往往動人的原因吧。

    賞析參考網站:
    http://www.5156edu.com/page/06-06-03/9361.html無憂無慮中學語文網

    #11097
    羅奕平羅奕平
    使用者

    蘇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
    正如詞牌後的小題所寫,這是蘇軾在某個冬天的夜裡做了一個夢,醒來之後便將夢的內容以這首詞記錄下來。題為記夢,但也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思念。
    蘇軾十九歲時取了十六歲的王弗,王弗不僅溫柔賢慧,也常常陪蘇軾讀書,因此也頗知詩書,兩人相敬相愛過得非常幸福,十年依舊,沒想到王弗卻不幸病逝。這首詞便是為王弗而寫。
    先以十年過去,生死相隔開頭,兩個短句清楚的說出內心的思念,儘管不想去想,卻也忘不了心愛的妻子。不僅時間相隔已久,亡妻葬在蘇軾的故鄉四川,也與身在密州的作者相隔甚遠,一想起如此,內心便無比淒涼,也不知對誰訴說,而且此時蘇軾也邁入中年,容貌也逐漸衰老,而王弗在他心中,應當還是當年的那般美麗。
    下半闕則進入夢的內容,夢裡他回到當年一起生活的住所,看進小小的窗子裡,王弗正在梳妝打扮,但夢裡或許是說不出話的,又或許不知道該說些甚麼,只能傷心淚流了。
    最後三句看似不著力,卻予人一種悠遠的感覺,作者猜想自己雖然過了十年依舊如此想念亡妻,想必往後也必當如此,尤其,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夜裡。
    心得:
    國中時在爸爸的書櫃裡發現一本蘇東坡外傳,其中一段便是蘇軾與王弗的故事,當然也提到這一首詞,雖然只是個國中生,但搭配故事的渲染,因此非常感動,也非常喜歡。
    高中時,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雖然只是短短一年,雖不是死別,但到現在也相隔五年了,漸漸能了解蘇軾為何在心中永遠有一個王弗,尤其是夜深人靜之時,更是會讓過去的一切都浮現在眼前,而這一切,也算是人生中最美好也最無奈的事了。

    參考書目:
    《唐宋詞選注》張夢機、張子良
    《蘇東坡外傳》

    #11098
    詹前邦詹前邦
    使用者

    卜算子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託物言志,將自身的志向寄託在所詠贊的對象,自古一直是文人樂此不疲的題材之一。
      「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陸游這首《落梅》中可以看出他對梅花的讚賞,認為梅花是花中氣節最高堅的。在這闕詞中,陸游便將自身投射在梅花上,而且是驛站外、斷橋邊的一株孤梅。出生次年,金兵攻陷汴京,陸游自襁褓中便隨著家人顛沛流離,自小便堅定了抗胡救國的思想。然而自參加省試開始,至於禮部考試,都遭受到主和派權臣秦檜打壓,到孝宗即位才賜與進士出身,仕途中又因力倡北伐而遭主和派多處阻饒,甚而遭貶謫。身於如此環境,難怪陸游將自身比做梅花。
      上片寫梅花生長的環境,在偏遠驛站外、荒涼的斷橋邊,藉以表達野梅的身處的冷落淒涼,只能望著驛道上來往的公文官書,獨自開花而無人賞識。除了用以描寫位處遠郊,驛站的功能性更讓陸游將自己仕途中,主和派佔優勢的朝廷氛圍下,有志不能伸的孤獨無力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已是黃昏獨自愁,更有主和派的多所掣肘,就像是風和雨的打擊一般。
      下片寫梅花開在冬天,在春天盛開的百花之前,無意與百花爭春更得忍受著寒冷。如果百花群芳還有所妒忌,那就任由他們去。零落,映襯了獨株野梅的孤寂。即使化成塵泥了,依然保有清香。譬喻自己高潔的風骨,就算生命逐漸凋零,也不會有所傾折。

      文人詠物抒志之作多不勝數,對其氾濫略為反感,又現實中多有言行不一、金玉其外的假道學,更讓人心有所慨。然陸游這闕詠梅詞,與其處境、心志、作為合一,對於清高不畏孤獨、責難的人格更是有所感。人既生為人,所追求的不該只是物欲所驅發的人性,而是對於精神、智識方面的砥礪,然而除了物性本身的窠臼,人又多受難於熟識、環境的拉曳。因此能有「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一般的堅持與勇氣,讓人欽佩嚮往。

    無參考書目可以不用寫嗎

    #11099
    顏國倫顏國倫
    使用者

    《卜算子》蘇軾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唯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賞析:
      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黃州,而元豐七年六月乃量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在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

      定慧院位在黃州東南。此詞是蘇軾在貶所抒懷之作。上半闋敘寫寓居定慧院時的寂靜情況。「漏」指漏壺,是古人計時的器具,以壺中滴水計算時間,夜深時,壺中滴水減少,彷彿斷了,故「漏斷」即指夜深。「缺月」,此一意象,一指夜色之暗,一是象徵人事不完滿。而「疏桐」與「缺月」對舉,「疏」字亦有不完滿之意。暗淡的月色從疏枝間漏出,斑駁破碎,益增夜色之淒清。此段詞意即為:在院中夜深人靜,月掛疏桐之時,彷彿有個幽人獨自往來,如同孤鴻之影。這個「幽人」,可能是想像的,也可能是蘇軾自指。實即「夜中不能寐」「披衣起旁徨」之意。「幽人」之幽,兼有幽居、幽雅之意。「幽人」之「獨往來」之情,必有不能為外人道者。

      下半闋承接上文而專寫孤鴻,說這個孤鴻驚恐不安,心懷幽恨,揀盡寒枝,都不肯棲息,只得歸宿於荒冷的沙洲。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心情與處境的寫照。用比興之法,借孤鴻襯托,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蘇軾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蘇軾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物件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揀盡寒枝不肯棲」句,尤見出作者不願曲意改志,與世俗合流的高潔姿態。這首詞雖是蘇軾經歷烏臺詩案之後,貶居黃州,發抒其個人幽憤寂苦之情的作品,但是也旁敲側擊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文字冤獄對人才的摧殘,還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的。

      這首詞除了意境高超之外,同時也展現出高度的藝術技巧。黃庭堅《山谷題跋》云:「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才能表現出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蘇軾「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在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敍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黃蓼園《蓼園詞選》亦云:「此東坡自寫在黃州之寂寞耳。初從人說起,言如孤鴻之冷落;下專就鴻說,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陳廷焯《詞則.大雅集》評此詞說:「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至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也是極為推崇。此外,此詞的章法結構也極為特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也言及:「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本詠夏景,至換頭但只說榴花。蓋其文章之妙,語意到處即為之,不可限以繩墨也。」可見蘇軾在詞的創作上的天才縱橫之氣。

    個人感悟:
      對於蘇軾這位大家,我是極度喜愛的。無論是他的為人、為政、為文、為詩及為詞,都有其可觀可取可感之處。然而,蘇軾的詞作相當之多,為我所喜愛者不勝枚舉,如《定風波》、《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江城子》等詞,各有不同的意境與心態,有其獨特的感懷與發想。最終,我選擇了這首《卜算子》,當然與我不想和他人重複有關,但最直接的,是被最後那兩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給深深打動。

      在期中前的這段時間,除了詞曲選,在文學史同時講授到宋代的詞,我是在文學史時首次讀到這一闕詞,當下心中有種被榔頭重擊的感覺,那兩句宛如兩道閃電迅捷並深入地打進心裡,「多美的詞句!多深沉的意境啊!」不禁在心中感嘆著。正同賞析中所言,缺月與疏桐,有種冷寂空靈的意境,帶入獨自徘徊的幽人,這景象更加淒涼了。以孤鴻為比,孤單寂寞的氛圍更濃厚了,縹緲二字領我神遊物外,思緒遠揚,隨蘇軾之筆發想當時光景。驚起回頭,有恨而無可訴說,寒枝揀盡,不願飛落而棲,以孤傲之態,踏荒冷沙洲,此情此景,孰人能懂?縱然寂寞,卻顯其志其節,高遠曠達,絕塵脫俗,正是黃庭堅所言,「非似吃煙火食人語」。

      前段時間,經歷些許憂懼心寒之事,見此詞,更有所感懷。有時,所言所行為外人非議,甚至批評謾罵,仍須堅持己見,縱使僅已一人,亦不得退縮怯懦,堅持己見,擇善固執。然此等行為,正同此詞,夜深人靜時,不免悲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參考資料:
    1. 《唐宋詞選注》。張子良、張孟機選注。
    2. 《蘇軾詞.新譯輯評》。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姚明等編。
    3. <蘇軾.卜算子>。張銀勝著。
    4. 蘇軾《卜算子》http://www.cognitiohk.edu.hk/chilit/Ci%20and%20Qu/SuShi%20Ci/SuShiCi_30.htm

    附錄:
      最後附上一首國樂和西樂的聯曲「夜鶯頌」的連結,雖然此詞中所提及的是孤鴻,但覺得此首樂曲還不錯,想推薦給老師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BIrkO4YoTA

    #11100
    歐玟秀 shower歐玟秀 shower
    使用者

    柳永 少年遊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夕陽島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
    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去年時。

    賞析:
    上片寫景,分作兩層,「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這二句是寫近景,「夕陽島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三句是遠景,由近到遠。
    下片抒情,也分做二層,「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二句是追昔;「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去年時」三句是撫今,由遠到近。
    然後以「歸雲」過片,有承上啟下的功能。

    「馬遲遲」,寫的是馬,實則蘊含了作者環視此景而產生的落寞、悲涼的情緒。下句「高柳亂蟬嘶」,一個「亂」字,即點明了作者這般的心緒。
    時節是悲秋的時節,地點是蒼涼的長安古道,時間是「夕陽無限好」的向晚時分。時空交錯之下,開展一片蒼涼遼闊的景致──「夕陽島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遂將作者這位「天涯淪落人」,孤立於這般遼闊的曠野中,更顯得自己「古道西風瘦馬」的孤寂淒涼。看看夕陽,「夕陽無限好」,可不就是長安,可不就是自己!夕陽,尤其在空曠的地方看夕陽,特別可見其沉沒之速,倏地落下,而天色也就暗下來了。此時,在蒼涼的古道上,只有呼呼的秋風,與一襲夜幕,伴著這位天涯倦客……。
    上片寫景,平遠而蒼涼;下片因景生情,懷舊傷今。於此,他拋開了以往慢詞對於懷舊之情所慣用的鋪敘手法,而代之以小令的簡筆鉤勒,透析出一種「欲說還休」的無言的悲涼。「歸雲」,一語雙關,既以「雲」承上片的「天」,使前後關聯;又以「雲」的飄泊象徵,引發下片的一切愁懷。「歸雲」、「前期」,不僅僅代表了對女子、對往日舊夢的懷念,以一個晚年之人來說,該是蘊含了所有的過去,想是要來得深刻而凝鍊的。
    「狎興」、「酒徒」為少年風流事。「不似去年」,感嘆一切變化之速,如夕陽之沉,捕捉不到,挽回不了,卻也始終忘不了。

    自我感發:
    這闕詞讓我有一股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受,最近回家看到爸爸媽媽,看到他們臉上多了許多皺紋,頭髮也斑白不少,想想他們以前有多意氣風發,懷抱著多少的夢想,之後有了我們,是不是就因為家庭的因素而放棄了他們的夢想呢?
    但也好險爸爸媽媽擁有了彼此,他們才不會像柳永這闕詞中一樣如此孤寂,即使歲月消磨了他們的年輕與夢想,但是有了我跟姊姊之後,又是另一個夢想的開始吧!
    《唐宋詞選注》張夢機、張子良

    #11101
    陳冠妤陳冠妤
    使用者

    李煜《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賞析:
    這是南唐後主李煜的作品,這首詞詞面看來是上闋寫景,下闋言情,其實上下闋皆為淒婉之情籠罩著。上闋情隨景生,情景交融;下闋從具體描寫到無法形容。百般寫情,以不同方法所述離別之情,因此感人至深。無言獨上西樓,直接呈現著詞人的孤獨身影,俞平伯說這一句,已攝盡淒婉的神情。後主失國後,變成無人可對,無話可說,所以獨上西樓信步所致皆是幽寂的氛圍。月如鉤三個字直寫景,純任自然,但其將情移景,讓情景交融。我覺得他後期的作品中時時透漏著這種孤寂,所以當我們在看他的作品時,很容易就能在腦海中呈現出詞中的形影。後句連綴九字「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既寫景又寫人,詞句裡的意象不光是寫天上月和院內梧桐,而是寫見梧桐見月的人,是深層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詞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九字中分為二二二三,前面的寂寞、梧桐、深院皆是具體的情感事物,就像枯藤、老樹、昏鴉是一樣的意思,用實體表達了抽象的情感,用實體的梧桐深院鎖住了抽象的深秋,也因為選的詞句,可以讓人感受到詞人深深的幽寂,一個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壓抑又奔放情感。上闋與下闋一氣呵成,緊緊連接。他用寫清秋一樣的手法,以離愁代指他的失國情緒,怎樣訴說那難以形容的淒婉,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離愁是無法根除的,所以剪不斷,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又是無法理順的,所以理還亂。最後他放棄把離愁說清楚了,反正裡不完說不清,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統觀全文,自然率真詞以情勝,就像王國維說的:「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越淺,性情越真,李後主是也」。
    心得:
    這首詞以離愁貫穿全文,前三句的描寫,既喻情於景,也不失具體化的描述,當我第一次看到這首詞時,光讀了三句,就已經有股說不出的惆悵,每個人在面對離別時,皆有不同的感受,但當大家看著深院的梧桐,望著彎月如鉤,又有誰能走出這深深的哀愁。「剪不斷,理還亂」,具體寫出愁的思緒紛繁淩亂,是有多麼折磨著人們。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兩句,因為空空的六個字,竟然能帶出無限的感傷,也令人體會到離愁是無時無刻困擾著我們並且無法根除。「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深深落在心底的愁,比起李白的《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寫愁之深;《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寫愁之長;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寫愁之重;秦觀的《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寫愁之多。對比之下,李煜寫的「愁」,對我來說更體現在人與人方面,表現的更加「深」「長」「重」「多」,更加觸動人物本身。李白、李清照、秦觀都用形象的方式寫出愁,而李煜的愁,仿佛讓我這讀者覺得離愁像一個藤蔓般緊緊把我捆住,而我不管怎麼掙扎,竟無法掙脫它的束縛,後主的愁,更加深刻,更加觸動人心。
    參考:《唐宋詞選注》張夢機、張子良

    #11102
    吳怡萱吳怡萱
    使用者

    <青玉案>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賞析:
    上闕描寫歡樂多采的元宵景象。第一句「東風夜放花千樹」便把元宵燦爛的樣貌提出,以花千樹比喻煙火在空中的綻放,下句「更吹落、星如雨」再以如被風吹下的星雨的角度描繪煙花。 但有一說,花千樹中是指掛在樹上的燈籠,如此一來,地上的燈火和天空的星點相輝映,熱鬧人間。然而不論是哪項說法都讓元宵的景象鮮豔的跳在眼前。「寶馬雕車香滿路」描寫富貴人家,都做了最精心的打扮,拿出最好的交通工具,在道路上來來往往的添增節慶的華麗。「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運用了動、轉、舞三個動詞讓畫面更加生動,聽覺、視覺的交替,使元宵節目極致活躍,魚龍樣式的燈籠與蕭聲、月光共舞了一整夜的曲子。
    下闕描寫婦女的姿態並在曲折中將重點帶出。「蛾兒雪柳黃金縷」分別是三樣古代女用裝飾品,這裡可以用來比喻盛裝打扮的婦女,「笑語盈盈暗香去」詞人讓我們看見婦女們的笑聲與其嬌媚優雅的姿態,「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刻作者的心態出現了大轉折,在這一片熱鬧喧囂的地方,他所找尋的「那個人」就站在燈火最黯淡的地方,前面所寫的人兒、景像再熱鬧有趣,也比不上所思所想的人,找尋了那樣多次,那個人就在轉身之後。而那人不在眾人聚集、愛去的地方,獨自在一個暗處,映襯出了那人的非凡。

    有人說詞中的「他」是作者的化身,在對政治感到無力的處境中,深覺自己在政壇的無力,雖然社會情況看似歡愉有趣,但辛棄疾不願與其他耽於玩樂的官員沉淪,寧可孤芳自賞。後人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認為,「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經歷的三個境界之第三種境界,由此可見辛棄疾的青玉案,之所以能在眾多讚嘆元宵的詞詩間脫穎而出,成為傳頌經典,的確是有其特別之處,寓情於景之外,亦能頓悟後人的思想。

    感想:
    這闕詞最著名的就是最後四句,不免俗的影響我最深刻的也是那四句。現階段的我們是在一個要審慎思考未來方向的年齡,因為受到環境、經濟能力、興趣等等的因素影響,要完成人生規畫是必須不斷的摸索,就如同這闕詞的經典「眾裡尋他千百度」。也許在大學就讀中文系是因為興趣,但是在這期間又對其他領域感到興趣十足,出了社會開起商店,服務群眾,千迴百轉後到了老年或許又是不同的姿態在面對人間,而我想也只能在每個時期都奮力的去做好該做的事、想做的事,我們才有辦法休息,回首這茫茫的世界,藉著自己的經驗看清那在燈火闌珊處的是什麼。這樣子的生活方式我認為可以套用在感情、夢想任何人們要追尋的目標上,不去體驗過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熱鬧燦爛,很難體會幽暗靜謐的美好。

    參考書目:唐宋詞選注

    #11103
    徐志丞徐志丞
    使用者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一)賞析:

    秦觀的這首畫堂春是一闕傷春詞。上片的「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三句寫的是春歸的景色。「落紅」一詞將晚春具體形象化,並在視覺上給予讀者有所想像:春天即將歸去了,落花鋪在小徑上,彷彿是一道專為春天而設的紅毯,而「小雨」霏霏則增添春歸的難捨,落花細雨一併的落下,無一傷字却道盡其中愁,並在觸覺上予人深刻的感受,迷迷濛濛的細雨紛飛,晚春的氣溫在此得到貼切的描述,晴雨不定正式春日的寫照。上片由地上「落花」至天上「小雨」,由近而遠;由低而高;由小而大,最後擴及到整個「杏園」,無不可說是春日的整體借代,也因此而言之「憔悴」,並巧妙的由「杜鵑」哀淒的啼聲,透過聽覺將前鋪敘的視覺、觸覺連繫起來,情景交融至極,不用透過「重筆」的描寫手法,便將一整幅傷春圖透過各感官深切地描繪出來,「無奈春歸」當真是無奈,看似輕盈的傷逝之愁實則綿密得沉重起來。

    下片則由寫景轉為寫人,「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二句開始刻劃起詞人內心細微的感受。首句寫獨自登上外有著垂柳輕飄搖且精緻飄搖的畫樓,透過如此精緻美麗的空間襯托出那孤寂多愁的主體心境,而「憑欄」與「手捻花枝」這樣細緻的動作描述,使愁在倚欄之間,手轉細花枝之際完全道盡,根本無須斷腸長恨的呼喊。而全詞最精妙之處便在此濃愁之轉折:「放花無語對斜暉」中「放花」此一自然無意的動作,對照著上句「捻花」的多情深惜,由深深的執著與不捨忽然放下,「無語對斜暉」呼應上片的「無奈」之情,眼前斜暉將逝,春亦將盡,何而能留呢?即使手裡緊握不放那花枝,春終是將走的!只好將花放下吧,畢竟再怎麼強留還是留不住的,而這樣的恨又有誰懂呢?

    對於傷春的難捨,秦觀分別透過情景的細細描繪,不須重筆,即使是景也是輕落的花、雨,以及鳥啼便將那般無奈表露無遺;而寫人也是無語的以「獨上」、「憑欄」、「捻花」、「放花」這些細微的動作便將那無人可知的春恨道出。這闕詞的成功,也可從秦觀詞本質「婉約纖柔」的特點去理解,正如周濟所言:「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筆。」秦觀在詞體表現上可以如此深刻,與其敏銳善感的天性無不相關,而能將詞幽約深婉的美感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心得:

    秦觀這闕詞在我讀後,深深體會到詞人「敏銳善感」的心性本質,對於週遭景緻之細微變化是十分敏銳的,哪怕是一瓣花葉因風飄落,抑或是光影變化,甚至是氣息的轉變,都可以牽動詞人的心緒,恍若漣漪一般的漾盪開來,看似輕淺,却是深深的震盪。而我卻也有著「敏銳善感」的心性本質,我對於所處環境的事物感知亦是敏銳而細微的,特當於「獨自」一人行走於校園之間,對於花、樹、鳥鳴等細微的景物,由外在的形貌、顏色、光明晦暗、氣息等等變化的感知是容易感受得到的,因此,只要隨意走一遭,觸景而不斷生情,有感傷、有喜悅、有哀氣、有歡愉,情感亦受景物而遷移,便有不抒之不快,此般細膩的感發便細細的注於筆尖,猶如我天生細密的掌紋一般,筆畫之間,將那細緻的感受交織出而出。而對於此間的美好,有傷有逝,我倒覺得那般的「恨」雖別人難懂,但如此執著,雖放花而未放手,心之糾結!而何不選擇放,詩意的棲居在人世之間,透過手中妙筆抒發那樣的幽微感受,自我調節,而能自在的體會並展現人間無盡的美感,而成就詩性。

    (三)參考書目
    李若鶯,《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復文出版社,1996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正中書局,1990年。
    葉嘉瑩,《名篇詞例選說》,桂冠,2000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大安出版社,1993年。

    #11104
    韓俜亭韓俜亭
    使用者

    柳永 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
    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 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賞析:
    柳永作慢詞,長於鋪敍。此詞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南下,與戀人長亭送別時的真實感情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分離的樣子,展示了令人傷心的一幕。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詞人通過景物的描寫、難捨的愛情寫出平民社會少男、少女平等而刻骨的愛情。 三句景色的鋪寫,刻畫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後面寫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煙波」、「暮靄」、「沉沉」,著色一層一層;「千里」,戀人分手時難捨難離之情。
    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甚於平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加上「更那堪」三個虛字,加強了感情色彩。「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楊柳岸、曉風殘月」,觸動離愁的意象。「此去經年」四句,以情會景,放筆直寫。呼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在時間與思緒上是環環相扣。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以疑問句歸納全詞。
    心得:
    心中有所感觸,與心愛的人分別是很痛苦,會在遠方很思念他人。柳永的鋪敘,把整個經過敘述很清楚,在心中就有畫面出現。所以滿喜歡這首把分離的心與與經過寫得很好。

    #11107
    吳東璋吳東璋
    使用者

    曲玉管 柳永
    隴首雲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立望關河,蕭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雲愁,阻追遊。
    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柳永的這首詞旨在抒寫離別之恨與羈旅之愁。全詞共分為三片,第一片的「隴首雲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立望關河,蕭索千里清秋」以寫蕭瑟的清秋晚景為主,山嶺上暮雲繚繞,江河邊起霧迷茫,滿目煙波渺渺,詞人憑欄良久,一眼望去,看到的是山河一片蕭條無華,萬里淒涼暗淡。詞人滿是傷痕的心情無法承受,最後逼出“忍凝眸”三字,牽引出對景懷人,不堪思念的愁緒。
    第二片透過想念戀人,抒發離愁別恨,寄託無窮相思之情。在那遙遠的首都汴京,有位美女,風采動人有如天仙一般,自從離去分別以後,再也無法收到她的書信,讓詞人不勝憂傷,望斷南飛的大雁,也毫無用處,反而使得作者的憂慮、思念更加悠長。
    第三片是對往昔之歡情的回憶,最後又回到現實的無奈,聚散難以預想,現實的無情又狠狠的給戀人一個巴掌,當時的歡樂,反而釀成今日的無限悵惘。詞人與思念的人相隔千山萬水,最末句“阻追游”使得詞人由昔日回憶跌回現實,最後以無言下樓結束,於一切無可奈何中默默承受,將悲情收納而結尾。整首詞以寫景抒情為脈絡,層層鋪敘,疊疊深入相思情緒,用字遣詞淺白但是真摯,充分展現柳永的寫詞特質。

    心得:
    思念是一種病,無論愛情或是友情都是。這闕詞讀了讓我特別的難受,最近和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吵架,然後再也無法復合到以往的樣子,然後想起自己常常讓重視我關心我的朋友離我而去,常埋怨自己為何不能多加挽留,反而只是一直逃避問題,不願面對。
    生命中總會有許多聚散離合,有時候我會想,為什麼我們當初很要好,但後來我們之間漸行漸遠了呢?在無可還原的人生中,人與人之間若都是如初初相見時的美好,憧憬無限,就不會輕易的質疑、放棄。

    參考書目:
    《唐宋詞選注》張夢機、張子良選注
    《宋四家詞》王曉波譯注

    #11113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聚散有時,珍惜當下即可,不用耽溺於逝去的情感。

    #11114
    張筱淇張筱淇
    使用者

    溫庭筠  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嬾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賞析:
    此詞自客觀之觀點讀之,實但寫一女子晨起化妝而已。首句「小山重疊金明滅」,先從寫景起筆,描繪晨曦初現與畫屏相映生輝之狀,明麗之色現於筆端。古代帷屏與床榻相連,欲寫屏內之人,先描屏上之景。「鬢雲欲度香腮雪」句,寫美人初醒嬌臥未起、亂髮掩蓋在臉上的情形。此處寫亂髮目的在於呼應下文弄妝。「嬾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兩句,承上寫美人初醒嬌慵的情態,為全篇樞紐;欲起則「嬾」,弄妝則「遲」。換頭以下,全從「弄妝」衍生而出:「照花前後鏡」見其妝扮仔細, 「花面交相映」則是妝扮完成的樣子,且寓寄著孤芳自賞之意。最後「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兩句,則從起床、化妝、照花,直寫到穿衣。這兩句是借物寫意,美人換了衣服後,見羅衣上成雙的鷓鴣,即陷於纏綿悱惻的沉思,其怨情不待明言可會意。
    此詞由景寫到人,由帷屏上日光的明滅閃爍,寫到屏內之人的嬾起、梳洗、弄妝、穿衣,層次井然,內容只寫一美人的晨妝,卻能從尋常的事物,尋常的動作中,寫出伊人無限的怨情綺思,表面看似不經意,而其實非常綿密;觀察細微,描寫精緻。

    心得:
    這首詞很吸引我的是細膩地描寫一位女子起床化妝著裝的情景,感覺溫庭筠是個心思縝密,觀察力很好的詞人。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兩句隱含無限的哀傷與精神的空虛,有時候,我也會有這種失落的感受,覺得身旁的朋友不太能了解自己的想法,覺得生活少了動力,一付懨懨無聊賴的樣子。詞中的女子對自己的容顏妝扮非常慎重也對幸福有一份期待、追求,我也會很在意自己呈現給大家的感受,常常會照鏡子整理服裝儀容,偶爾,腦海中也會有想談場戀愛的想法浮現,但是仔細想想後,又作罷。因為我喜歡自由自在的過生活,不喜歡被拘束,擔心自己會被受限住,也覺得這世上還有很多等待我去探險、追求的新事物,將自己的格局拉得更高,視野看得更開闊,就不會那麼執著區區的小情小愛了。

    參考書目:葉嘉瑩,《迦陵談詞》(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11194
    李蓁穎李蓁穎
    使用者

    我好像遲交的有點久………

    陸游《漁家傲‧寄仲高》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裏。

    [賞析]
    上片起二句:“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蜀中與故鄉山陰距離之遠,為後文寫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發端。
    “寫得家書空滿紙”和“流清淚”二句,是為著寫思家之情的深切。 “空滿紙”,情難盡;“流清淚”,情難抑,作者的傷感,深深地感染著讀者。作者道不盡的酸楚,豈是“家書”能表述清楚的。
    “書回已是明年事”句,緊接寫信的事,自嘆徒勞;又呼應起二句,更加傷感。一封家信的回复,竟要等待到來年,這種情境極為難堪,而表達卻極新穎。從實境實感中自然得來,可見作者感觸自心中油然而出。

    下片起二句,從思家轉到思念仲高。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巧妙地借“寄語”流水來表達懷人之情。紅橋,在山陰縣西七里迎恩門外,當是兩人共出入之地,詞由橋寫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實上是倒過來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紅橋。詞題是寄仲高,不是懷仲高,故不專寫懷念仲高專寫懷念高,只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義滿溢了。 寄言只憑設想,相尋了無定期,用筆不多,而酸楚之情卻更深一層了。陸游離開南鄭宣撫使司幕府後,經三泉、益昌、劍門、武連、綿州、羅江、廣漢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為中心,輾轉往來於蜀州、嘉州、榮州等地在奔波中年華漸逝,已年屆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這一句從歸鄉未得,轉到萬里飄泊、年華老大之慨。

    再接下去二句:“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裡。”典故用自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陸游早年即以經濟自負,又以縱飲自豪,同於杜牧;如今老大無成,幾絲白髮,坐對茶煙,也同於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鳴,真情從心底所發,不見用典的痕跡。

    [感想]
    這闕詞,是在描寫兄弟的久別之情,感嘆自己離鄉遙遠,一封家書都需要很久的時間往返。
    雖然現代科技很發達,一通電話、訊息,隨時都能傳送給別人,但即使如此,對於離鄉在外的學子,還是隔著一段遙遠的距離。
    讀這闕詞會特別有感觸,因為離開家裡到外地念書之後,經歷過喪親之痛,連聽親人叮嚀、關心自己最後一句話的機會都沒有,有時候事情發生的太突然,沒辦法立刻回到家中,而造成遺憾。
    現在對於每一通來自家中的電話、每一封來自親人的訊息都會感到特別重要,雖然不像古時候,一封信要寄好幾個月,交通也方便許多,但家中突然有變故,也是會令人措手不及,特別是在與家人有爭執之後,沒有解決就離開的情況,都會讓自己留下很深的遺憾。
    因為有過親身的經歷,所以這闕詞讀來感慨特別深,離家遙遠且不能說回去就回去,在那種情況下,也不會再去計較從前的爭執。畢竟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只有好好把握、珍惜當下,才不會留下遺憾。經歷過這些,才會發覺到,很多事情,在我們心中,其實佔有很重的份量,只是平常都視為理所當然,直到事情發生之後,才明白其重要性。

    參考資料:
    《唐宋詞選注》張夢機、張子良
    賞析
    http://www.cognitiohk.edu.hk/chilit/Ci% … 0Ci_13.htm

    #11201
    林京鼐林京鼐
    使用者

    唐薇亞同學還沒交作業喲 :shock: 週三前請交上課網

    #11200
    金友志金友志
    使用者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赏析
    金友志 学号: I011010015
    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赏析:这首《忆江南》是他晚年在洛阳写的,词中充满了他对江南生活的亲切回忆。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忆江南》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首尾是咏叹江南景物的美好,三四两句描写钱塘江的景色,色彩绚丽,令人向往。“风景旧曾谙”,“谙[ān]”,熟悉。这句的意思是说,那里的风景作者过去就很熟悉。白居易做过杭州、苏州的地方长官。他关心当地人民的疾苦,熟悉那里的山水草木。拿杭州来说,那里绕城的荷花、拂郭(城)的松树、画图似的西湖、奇特的钱塘江大潮、碧线毯一般的稻田..都曾写入他的诗篇。这一切是那么美好,使他难以忘怀。他记得,在春天的早晨,他徘徊江边,看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春花沾满了露水,本来就很可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红艳得胜过了火焰。江花,即江边的花朵。“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一种蓼[liǎo]科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制深蓝色的染料蓝靛[diàn]。春天的水色绿得象蓝靛,这是一个很贴切很生动的比喻。它写出了春水的色泽和深度,这些比喻都好在真切地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美。“能不忆江南”是用设问的语气来作肯定的结论。读到这里,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赞美的声音,感觉到了他的激动,很自然地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个人理解:这首词中,词人用十分凝炼,传神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明丽,清秀的景色;表现出自己对江南的喜赞与追忆之情。词的开头,词人便用一“好”字来叙述对江南的总体印象,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下文具体描述“江南之好”作了很好的铺垫——读者读到此句时不免发问“为什么说江南好?江南好在哪些方面…”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从结构上来说,词首句也与词尾的“能不忆江南”互相呼应。细品起来,仅“江南好”一句竟有以上数重之妙意,读者又岂能不为之拍案称绝。接着,词人用“日出,江花,红,火,春,江水,绿,蓝”等鲜明,特殊意象来具体描绘江南之好:“清晨太阳升起,在阳光的映衬下江花泛着火一般的红光,等到春天来的时候江面一片绿绿的颜色。”显然,在这里词人运用了夸张,比喻,通感,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来勾勒具有江南鲜明特色的风景图画;然而,江花虽红,却未必达到甚至超过熊熊燃烧的烈火,显然这里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同时也正是这种夸张很好展现了江南日出时那种朝气蓬勃的场面;另外,花朵之红色本视觉静态之象,然词人却将其与具有动态之感的火相比,此不可不谓之‘动,静互通’,实为绝妙。‘春来江水绿如蓝’亦别有一番风味:江水本动态之意象,然而在词人的笔下修饰其之语竟为视觉静态之颜色(绿蓝),这种写法实在诡异;细细品味原来其竟有空间层次之感——绿色本植物颜色,由绿自然很容易联想到江面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提到蓝色,很容易联想到‘蓝天’与‘大海’;江水映衬出蓝天足见江水之清,其水之蓝又足见江水之深;由此,词人虽只写江面之水,却又不自觉地暗含着江岸风景与江水之深,自然其境也就不仅仅限于江面而显得愈加开阔了。另外,无论是“日出江花”还是“春来江水”其都非‘眼前之景’而是词人‘追忆之景’,且这追忆之景却又不必为‘同一日之景’,因此,这景也就具有了时间移动的属性;再加之上文所述的空间层次之感,词的意境便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平面”限制,达到一种开阔,空灵的境界;此境之下,谁人又能不忆江南呢?
    感悟:
    有时侯,对于过去的事情自己也不免会产一种追思的情怀。怀念过去的种种,虽然会有很多酸涩的经历,但在记忆里这些往往都会不自觉地被抹煞掉了,剩下的却是那些很快乐难忘的瞬间;这些瞬间深深地印入自己的脑海里,诚如美酒入窖那样,愈久愈加散发出迷人的清香。诚如,白居易那样虽然身已不再江南之地,但记忆里的江南秀丽,美好景象还依然历历在目。这又使我联想到自己这学期在台湾的日子;点点滴滴,令我眷恋不已。尽管在生命的历程当中,台湾生活或许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拟或于台湾而言,我也只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但无论怎样;这段经历承载着我的脚印,我的声音,我的欢笑,我的身体里的每一个情愫……因此,尽管‘离开’是必然,但这却又不必意味着‘旅程’生活的结束;相反,这眷恋之情会随着身体的离开而愈加销魂,愈加迷人……

    参考书目
    1《唐宋词选注》张梦机 张子良选注 华正书局有限公司 2011-9-31
    2《唐宋词选释》愈平伯 选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1

    #11199
    金友志金友志
    使用者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赏析
    金友志 学号: I011010015
    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赏析:这首《忆江南》是他晚年在洛阳写的,词中充满了他对江南生活的亲切回忆。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忆江南》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首尾是咏叹江南景物的美好,三四两句描写钱塘江的景色,色彩绚丽,令人向往。“风景旧曾谙”,“谙[ān]”,熟悉。这句的意思是说,那里的风景作者过去就很熟悉。白居易做过杭州、苏州的地方长官。他关心当地人民的疾苦,熟悉那里的山水草木。拿杭州来说,那里绕城的荷花、拂郭(城)的松树、画图似的西湖、奇特的钱塘江大潮、碧线毯一般的稻田..都曾写入他的诗篇。这一切是那么美好,使他难以忘怀。他记得,在春天的早晨,他徘徊江边,看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春花沾满了露水,本来就很可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红艳得胜过了火焰。江花,即江边的花朵。“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一种蓼[liǎo]科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制深蓝色的染料蓝靛[diàn]。春天的水色绿得象蓝靛,这是一个很贴切很生动的比喻。它写出了春水的色泽和深度,这些比喻都好在真切地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美。“能不忆江南”是用设问的语气来作肯定的结论。读到这里,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赞美的声音,感觉到了他的激动,很自然地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个人理解:这首词中,词人用十分凝炼,传神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明丽,清秀的景色;表现出自己对江南的喜赞与追忆之情。词的开头,词人便用一“好”字来叙述对江南的总体印象,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下文具体描述“江南之好”作了很好的铺垫——读者读到此句时不免发问“为什么说江南好?江南好在哪些方面…”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从结构上来说,词首句也与词尾的“能不忆江南”互相呼应。细品起来,仅“江南好”一句竟有以上数重之妙意,读者又岂能不为之拍案称绝。接着,词人用“日出,江花,红,火,春,江水,绿,蓝”等鲜明,特殊意象来具体描绘江南之好:“清晨太阳升起,在阳光的映衬下江花泛着火一般的红光,等到春天来的时候江面一片绿绿的颜色。”显然,在这里词人运用了夸张,比喻,通感,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来勾勒具有江南鲜明特色的风景图画;然而,江花虽红,却未必达到甚至超过熊熊燃烧的烈火,显然这里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同时也正是这种夸张很好展现了江南日出时那种朝气蓬勃的场面;另外,花朵之红色本视觉静态之象,然词人却将其与具有动态之感的火相比,此不可不谓之‘动,静互通’,实为绝妙。‘春来江水绿如蓝’亦别有一番风味:江水本动态之意象,然而在词人的笔下修饰其之语竟为视觉静态之颜色(绿蓝),这种写法实在诡异;细细品味原来其竟有空间层次之感——绿色本植物颜色,由绿自然很容易联想到江面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提到蓝色,很容易联想到‘蓝天’与‘大海’;江水映衬出蓝天足见江水之清,其水之蓝又足见江水之深;由此,词人虽只写江面之水,却又不自觉地暗含着江岸风景与江水之深,自然其境也就不仅仅限于江面而显得愈加开阔了。另外,无论是“日出江花”还是“春来江水”其都非‘眼前之景’而是词人‘追忆之景’,且这追忆之景却又不必为‘同一日之景’,因此,这景也就具有了时间移动的属性;再加之上文所述的空间层次之感,词的意境便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平面”限制,达到一种开阔,空灵的境界;此境之下,谁人又能不忆江南呢?
    感悟:
    有时侯,对于过去的事情自己也不免会产一种追思的情怀。怀念过去的种种,虽然会有很多酸涩的经历,但在记忆里这些往往都会不自觉地被抹煞掉了,剩下的却是那些很快乐难忘的瞬间;这些瞬间深深地印入自己的脑海里,诚如美酒入窖那样,愈久愈加散发出迷人的清香。诚如,白居易那样虽然身已不再江南之地,但记忆里的江南秀丽,美好景象还依然历历在目。这又使我联想到自己这学期在台湾的日子;点点滴滴,令我眷恋不已。尽管在生命的历程当中,台湾生活或许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拟或于台湾而言,我也只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但无论怎样;这段经历承载着我的脚印,我的声音,我的欢笑,我的身体里的每一个情愫……因此,尽管‘离开’是必然,但这却又不必意味着‘旅程’生活的结束;相反,这眷恋之情会随着身体的离开而愈加销魂,愈加迷人……

    参考书目
    1《唐宋词选注》张梦机 张子良选注 华正书局有限公司 2011-9-31
    2《唐宋词选释》愈平伯 选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1

    #11208
    唐薇亞唐薇亞
    使用者

    蝶戀花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裡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賞析:
      開篇回憶過去,想到當時醉別西樓,醒後渾然不記。這到底是追憶往日某一幕具體的醉別,還是泛指所有的前歡舊夢呢?越難以分辨虛實越有一種奧妙。「不記」,是善體言外之意的。不過,這並不代表醉別西樓的回憶純屬虛構。
      二、三句兩句用春夢、秋雲比喻抒發離合不常之感。春夢的虛幻短暫,秋雲的高潔明淨,兩者都超縱即逝,用它們來象徵美好而不久長的事,最為動人。好景輕易便散的感慨便顯得非常強烈。這裡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愛情方面,但只要是與此相關的情事,以至對歷史的今昔之嘆,也包括在內。
      上片最後兩句,轉寫實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經深了,由於追憶前塵,感歎聚散,卻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畫屏卻燭光照映下悠閒平靜的展示著吳山的青翠之色。這一句看似閒適,正是傳達心境的妙筆。心情不靜、輾轉難寐的人看來,那畫屏上的景色似乎顯得特別平靜悠閒,卻從反面透露了他的鬱悶傷感。
      「衣上酒」三句是西樓歡宴時留下的記憶。它們原是歡遊生活的表徵,只是如今舊侶已拆散,回視過往,徒增無限淒涼。前面講到醒來都不記得了,這幾句卻是他對舊日生活的確切記憶。至此,可知詞人對於聚散離合的感嘆和輾轉不寐之情是從何而生了。
      最後兩句,在講人的淒涼,似乎感染了紅燭。紅燭同情作者,卻無計可施只能在夜晚裡空替人長灑憐憫之淚。晏詞中的蠟燭,是擬人化的物,有感情、有靈性的物,很具其妙。
      
    心得:
      此詞為離別感傷之作,全詞充滿了惆悵和悲涼。並已擬人化的手法,從紅燭無法留人、為惜別而流淚,反映出自己別後的淒涼心境,結構新穎,詞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詞的風格。
      晏幾道的詞多工於言情,其詞的惆悵基調和高超藝術技巧,具有一種惆悵的魅力。此詞即為代表之一,頗能給人淒涼美的享受。過去的歡情易逝,今日的憂愁難抒,重逢之日遙遙無期,一想到便令人沉鬱悲涼,都在這首抒寫離情別緒的懷舊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雖然今昔對比的感嘆是文人常常拿來寫作的題材,晏幾道卻能以貼近生活的細微和虛實相間的筆法,更加將過往和今日的如夢似幻的關連展現出來。
      回憶過去,我雖然無法想到所有細節,甚至有些情節已經自己模糊扭曲了,但當時抑鬱的強烈的情緒,都還是很鮮明的存在於腦海。這時與其牽強地描寫過去,不如像晏幾道一樣,僅以「醒不記」來帶過,更令人引起深沉的共鳴。我們現在的寂寞,不都是過去的歡樂所留下來的陰影?隻身一人的時候,更懷念過去的歡樂,但一個人能哭鬧給誰看呢?只能將感傷的情緒都反射在蠟燭的紅淚上面了。

    #11209
    唐薇亞唐薇亞
    使用者

    蝶戀花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裡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賞析:
      開篇回憶過去,想到當時醉別西樓,醒後渾然不記。這到底是追憶往日某一幕具體的醉別,還是泛指所有的前歡舊夢呢?越難以分辨虛實越有一種奧妙。「不記」,是善體言外之意的。不過,這並不代表醉別西樓的回憶純屬虛構。
      二、三句兩句用春夢、秋雲比喻抒發離合不常之感。春夢的虛幻短暫,秋雲的高潔明淨,兩者都超縱即逝,用它們來象徵美好而不久長的事,最為動人。好景輕易便散的感慨便顯得非常強烈。這裡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愛情方面,但只要是與此相關的情事,以至對歷史的今昔之嘆,也包括在內。
      上片最後兩句,轉寫實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經深了,由於追憶前塵,感歎聚散,卻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畫屏卻燭光照映下悠閒平靜的展示著吳山的青翠之色。這一句看似閒適,正是傳達心境的妙筆。心情不靜、輾轉難寐的人看來,那畫屏上的景色似乎顯得特別平靜悠閒,卻從反面透露了他的鬱悶傷感。
      「衣上酒」三句是西樓歡宴時留下的記憶。它們原是歡遊生活的表徵,只是如今舊侶已拆散,回視過往,徒增無限淒涼。前面講到醒來都不記得了,這幾句卻是他對舊日生活的確切記憶。至此,可知詞人對於聚散離合的感嘆和輾轉不寐之情是從何而生了。
      最後兩句,在講人的淒涼,似乎感染了紅燭。紅燭同情作者,卻無計可施只能在夜晚裡空替人長灑憐憫之淚。晏詞中的蠟燭,是擬人化的物,有感情、有靈性的物,很具其妙。
      
    心得:
      此詞為離別感傷之作,全詞充滿了惆悵和悲涼。並已擬人化的手法,從紅燭無法留人、為惜別而流淚,反映出自己別後的淒涼心境,結構新穎,詞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詞的風格。
      晏幾道的詞多工於言情,其詞的惆悵基調和高超藝術技巧,具有一種惆悵的魅力。此詞即為代表之一,頗能給人淒涼美的享受。過去的歡情易逝,今日的憂愁難抒,重逢之日遙遙無期,一想到便令人沉鬱悲涼,都在這首抒寫離情別緒的懷舊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雖然今昔對比的感嘆是文人常常拿來寫作的題材,晏幾道卻能以貼近生活的細微和虛實相間的筆法,更加將過往和今日的如夢似幻的關連展現出來。
      回憶過去,我雖然無法想到所有細節,甚至有些情節已經自己模糊扭曲了,但當時抑鬱的強烈的情緒,都還是很鮮明的存在於腦海。這時與其牽強地描寫過去,不如像晏幾道一樣,僅以「醒不記」來帶過,更令人引起深沉的共鳴。我們現在的寂寞,不都是過去的歡樂所留下來的陰影?隻身一人的時候,更懷念過去的歡樂,但一個人能哭鬧給誰看呢?只能將感傷的情緒都反射在蠟燭的紅淚上面了。

    #11210
    唐薇亞唐薇亞
    使用者

    不好意思連發兩篇,補上參考書目:
    《唐宋詞選注》張夢機、張子良

    老師對不起遲交這麼久!

正在檢視 40 篇文章 - 1 至 40 (共計 40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