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業繳交區(唐宋八大家散文)

  • This topic has 4,356 個參與人 and 35 則回覆.
正在檢視 36 篇文章 - 1 至 36 (共計 36 篇)
  • 作者
    文章
  • #7200
    幸佑助教幸佑助教
    使用者

    題目自選。
    需以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散文為主。
    內容有以下三項:
    1.找到並列出參考書目20篇。(包括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近人著作)引用資料能分佈兩岸為佳。
    2.列出從以上篇目中選讀的10篇。
    3.對選讀的論文書寫「述評」──對前人研究相關主題的概述與評論(非心得)

    直接於線上回覆繳交。繳交期限:6/20(三)午夜12:00以前。

    #10878
    陳宇彤陳宇彤
    使用者

    :oops:
    不好意思,
    我想請問關於這份作業
    上次解說後有點…小健忘了 ><
    請問:
    1.題目是要針對八大家的人物還是他們的文章呢?
    2.那從期刊論文中20選10篇做”述評”,述評的內容必須包含哪些項目呢?(因為…我不是很會寫述評的說 :oops: …所以想請教一些詳細的導引!
    謝謝!真是麻煩妳了! :)

    #10884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1.題目是要針對八大家的人物還是他們的文章呢?
    2.那從期刊論文中20選10篇做”述評”,述評的內容必須包含哪些項目呢?(因為…我不是很會寫述評的說 …所以想請教一些詳細的導引!

    謝謝提問

    1.題目是要針對研究八大家的論文。你自己定一個主題,從這個主題搜尋相關的研究論文

    2.述評的內容包含兩部分,第一個是述,針對近幾年研究此主題的論文進行綜述,像是文獻回顧,你可以分類、比較此主題的相關研究內容,也能探討其中的研究方法。第二個是評,就是你個人針對前行研究的評論了,可以議論前行研究的缺失或在學術上的貢獻等等。

    有問題歡迎再提問喔! :lol: :lol: :lol:

    #10895
    陳宇彤陳宇彤
    使用者

    :D
    感謝老師
    我大略明白也有些頭緒了! 8-)

    #10949
    許維倩許維倩
    使用者

    中文系103級 許維倩 B991010006————論蘇軾之貶謫文章

    一、 參考書目20篇

    1.王曉霞:《略論蘇軾的散文創作》,內蒙古財經學院凱里學院學報,2012年02期,頁99-100
    2.張愛軍:《蘇軾文學思想的基本特征簡析》,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時代文學,2012年04期,頁 171-172
    3.張丹瑞:《略論蘇軾的悲憫情懷》,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與傳媒系;青春歲月,2012年10期,頁 26
    4.欒莉舒:《蘇軾論體文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1
    5.潘高峰:《論蘇軾散文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青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6.郭淑玲:《蘇軾黃州記遊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0
    7.楊雅貴:《蘇軾記體文辭章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
    8.徐浩祥:《蘇軾記遊作品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9.莊哲彥:《楚騷之變蘭亭之變–蘇軾〈赤壁賦〉之形式內容析探》,書畫藝術學刊 11 2011.12[民100.12] 頁183-218
    10.李妮庭:《蘇軾詩中的「遊」與自我意識–以倅杭為中心的考察》,東華人文學報 20 2012.01[民101.01] 頁59-105
    11.王靜芝:《千古風流 : 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洪葉文化,2001
    12.吳惠珍:《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1993
    13.游利信:《蘇東坡的文學理論》,臺北市:臺灣學生出版,1981
    14.黃俊仁:《蘇東坡的創造力與靜坐》,臺北市:文津出版,2006
    15.茅坤著/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北京市:中華出版,1985[民74]
    16.曾棗莊、曾弢:《蘇軾詩文詞選譯》,成都市:巴蜀書社出版,1990
    17.黎活仁:《柳永丶蘇軾丶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市:大安發行,2001
    18.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詩論叢 》,四川市:人民出版,1983
    19.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4
    20.王水照:《蘇軾》,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3

    二、選讀10篇

    1.王靜芝:《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洪葉文化,2001
    2.吳惠珍:《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1993
    3.游利信:《蘇東坡的文學理論》,臺北市:臺灣學生出版,1981
    4.黃俊仁:《蘇東坡的創造力與靜坐》,臺北市:文津出版,2006
    5.茅坤著/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北京市:中華出版,1985[民74]
    6.曾棗莊、曾弢:《蘇軾詩文詞選譯》,成都市:巴蜀書社出版,1990
    7.黎活仁:《柳永丶蘇軾丶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市:大安發行,2001
    8.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詩論叢 》,四川市:人民出版,1983
    9.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4
    10.王水照:《蘇軾》,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3

    三、 述評

      文人為遊有兩種方式,一種為貶謫而寫下當地所有之美,並寄託自身之憤懣或情懷,進而抒發;另一種是刻意之遊而避其憂,而得其意能書寫出篇文。而蘇軾一生宦海浮沈,“身行萬里半天下”,遊歷天下而寫下了不少的遊記散文。從研究現狀看,有必要對其遊記散文作全面系統的論述。而蘇軾自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而下將詳敘。

    (一)、初論
      而今人之評唐宋八大家,而不得不提便是茅坤之<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詞源於此,認為「行乎其所當行,止乎其所不可不止,浩浩洋洋,赴千里之河而注之海者,蘇長公也。」並提出蘇軾為文行雲流水,使我們可以得知對於唐宋八大家之基礎,並提出蘇軾為雖貶謫各地而能得其意、抒其情。而王水照先生在其《蘇軾》一書裡先言蘇軾由於被貶謫各地,從杭州再至黃州、惠州、儋州,我們可以以此作為力圖在了解其平生之官宦生活,而遊歷至此地,而王水照先生認為雖為貶謫,而其不失其佛老哲學,亦無放棄其經世濟時之儒家思想,用一種曠達之心面臨貶謫之心而寫出如<赤壁賦>等文,而可言雖其趨低潮,但其漂泊而自滿自足的愜意之情流露於貶謫文章之中,而蘇軾之貶謫生活是其創作與思想之成熟之期。而在黃俊仁先生之《蘇東坡創作力與靜坐》中,便透露出由於蘇軾崇佛老,而得以使己能在文學上有所創作,力及於文道兼俱,例如<石鍾山記>便結合遊覽、考察、哲理於一體,因其正處其貶謫時期,卻能疑其先人之說而深入考察,並論證其說而以日見所聞貫穿全文而作結,辭貴達意,而得以形神兼備,接著以儒、釋、道三家之並流推論出蘇軾人文精神的成因以及其自我超越的人文思想內容。上述可以認識蘇軾為文之準,其人生面臨諸多「不遇」和漂泊,也能於此找尋其精神上之依靠,進而表現其在文學不凡之現。

    (二) 、深論
      在游信利先生之《蘇東坡的文學理論》中,利用較為科學方式探論,認為蘇軾之文學成就,異分多論點,認為其創作論之意存筆先,為自然成文;而其場地論,若非其目見所聞、親身體驗,文窮而愈工,非信口開河之言;達意論之辭達而己,如<答謝民師書>,而言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孔子「尚文」與「尚用」之無此矛盾性,而可借古諷今,批時詩文,而我們可以利用多種角度和觀點去探討蘇軾之各類文章。而在曾棗莊、曾弢先生的《蘇軾詩文詞選譯》,可言深入蘇軾之文,例如在<超然台記>之中,蘇軾因任杭州通判,表現其無往不樂之超然精神,並可得以議論,我們可以此書得以更深了解各種文章內的超然之精神所在。而在蘇軾研究學會所編的《東坡詩論叢》便是更深之論,認為其在許多詩文之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實而作為評論之標準,而可得知蘇軾之為文真摯。而在王水照先生的《蘇軾論稿》,可看見蘇軾之政治觀與貶謫時期之心態,並以其和辛棄疾作為比較,比較出兩人之條件、身份、思想之不同和獨特性,而可清楚得知與其他貶謫心態之不同。由上述了解蘇軾創作上的多樣及融合各方之精神,我們可以詳加了解蘇軾在貶謫時期的文學發展和其內容之走向和論其超然精神所在。

    (三) 、研究
      而今人對於蘇軾有很多研究及探論,例如在黎活仁先生的《柳永丶蘇軾丶秦觀與宋代文化》便可得知蘇軾在當時被貶之心情與當時宋代之情形,而其文化又影響了蘇軾為文之標準。而有許多人對其有所探討批評,例如雨在蘇之詩文可能在不同時期是不同之感,可能是悲雨已有可能是喜雨,探討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在吳惠珍先生的《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研究》中,更可以比較蘇軾和其他唐宋七大家之不同,而唐宋八大家多有貶謫,而貶謫心情地點不盡相同,利用茅坤之文鈔,更提及其他作法和語言精鍊方式,分明點清。而更不用說在王靜芝先生的《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可以看見許多文人對於蘇軾之文而有所探討,例如何寄澎先生就曾寫<風神、遊戲與傳奇-小論東坡的傳記文>,例如<方山子傳>,「不及尋常傳體、世系和生平行事,敘其游俠隱淪,省靜精彩,為傳中極品。」,而以方山子與蘇軾作為對比,再言嚮往方山子之生活,形成強烈對比。由上述參照資料可知,古今多少文人研討蘇軾之「千古風流」,並且能得於各種激烈辯論和研究中,得到每個人不同的觀感與精神所在,是為不朽之古人。

    #10950
    王尹辰王尹辰
    使用者

    析論柳宗元寄寓於文章中的貶謫情懷       b991010041 王尹辰

    一、 參考書目

    1、何沛雄:《再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明道中文學報,2009/09
    2、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靜宜大學中研所碩論,2005年
    3、單麗燕;陳士珍:《「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論柳宗元後期詩歌》,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6卷1期(2010/03/26)
    4、戴偉華:《柳宗元永州創作心態》,《唐代文學研究叢稿》,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4月
    5、王婉萍:《柳宗元貶謫時期心態探析》,《台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1998年4月
    6、張婧;郭曉霞:《談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成因》,語文學刊,2010卷8A期(2010/08/15)
    7、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011/12
    8、蔡政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東海中研所碩論,1984年
    9、喻國偉:《柳宗元的創作主體論》,柳州師專學報,24卷3期(2009/06/01)
    10、金容杓:《柳宗元散文研究》,臺灣大學中研所碩論,1985年
    11、李愛民:《含蓄蘊藉 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卷3期(2007/06/15)
    12、翁瑞鴻:《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碩論,2007
    13、楊文榜:《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象徵意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卷6期(2007/11/01)
    14、遊志誠:《論柳宗元遊記散文之思想傾向》,建國學報,1985/05
    15、陳志信:《遊移於通脫與抒憤之間-論柳宗元的山水文學》,漢學研究,1997
    16、鄭朝通:《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6/01
    17、陳司直:《自柳宗元諷諭作品談其生命之悲怨情懷》,吳鳳學報,2004/05
    18、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1期(2004/06/01)
    19、王國軍:《論佛教對柳宗元貶謫後文學創作的影響》,柳州師專學報,23卷1期(2008/02/01)
    20、段醒民:《柳子厚寓言文學探微》,文津,1985/07

    二、選讀十篇

    1、何沛雄:《再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明道中文學報,2009/09
    2、單麗燕;陳士珍:《「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論柳宗元後期詩歌》,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6卷1期(2010/03/26)
    3、張婧;郭曉霞:《談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成因》,語文學刊,2010卷8A期(2010/08/15)
    4、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011/12
    5、喻國偉:《柳宗元的創作主體論》,柳州師專學報,24卷3期(2009/06/01)
    6、李愛民:《含蓄蘊藉、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卷3期(2007/06/15)
    7、楊文榜:《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象徵意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卷6期(2007/11/01)
    8、鄭朝通:《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6/01
    9、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1期(2004/06/01)
    10、王國軍:《論佛教對柳宗元貶謫後文學創作的影響》,柳州師專學報,23卷1期(2008/02/01)

    三、述評
      柳宗元一生悲苦與他的政治生涯息息相關,而其文學成就正是建立在此之上。在他貶往永州之後,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都使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而艱困的生活環境加上心靈的苦悶,雙重打擊之下,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甚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柳宗元將其貶謫生涯所遭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的悲苦心情寄託到了文章之中,以下將從我選讀的十篇期刊論文中分類現今學者如何研究柳宗元寄寓在文章中的貶謫情懷:

    (一)從〈永州八記〉中析論
       在《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一文中,作者從〈永州八記〉諸篇文字裡,分析柳宗元表現在文字之中的情感寄託,一窺其寄寓在文章中悲喜心境的蘊含與轉變。將其分為三大主題:一、樂而忘返、超脫物我的愉悅;二、懷才不遇的孤寂與悲憤;三、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憂民情懷。而《含蓄蘊藉、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也是以〈永州八記〉為基礎來加以論述,但是此篇與《囚山中暫得一笑》著眼處不同,《囚山中暫得一笑》是從大範圍著手,而《含蓄蘊藉、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是從小地方來著筆,描寫柳宗元的所寄寓在花鳥樹木、山水中的情感,如其借山石以展現個性、借水、魚來表達情懷、借草木表現志趣、借佳山秀水遭棄置來抒發憂憤之感。有以小(花鳥樹木)見大(心情寫照)之感。
      《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一篇,則主要是依據柳宗元〈囚山賦〉等永州時期相關賦辭賦,重新審視柳宗元永州八記中閃躲於風景書寫背後的羈囚身影及其精神焦慮。
      《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象徵意義》也是以〈永州八記〉為根本,來探討柳宗元寄寓於其中的情感。而《再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將〈永州八記〉依照柳宗元所寫先後排序,從前而後看柳宗元的心境變化。

    (二)從柳宗元本身以及其遭遇來析論
       《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指出了柳宗元的孤寂生命情懷,他的孤寂
    一方面來自政治上的失意,而另一方面來自與親友的分離,因而其內心有強烈的孤獨感,以至於內心一直無法逃脫於悲憤之外,只好將這鬱悶心境移情山水、訴諸文章。
       《「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論柳宗元後期詩歌》、《柳宗元的創作主體論》,皆是從柳宗元的性格特徵、政治遭遇、家庭生活下筆,進而帶出其悲苦心境,轉而訴諸文章的過程。

    (三)從貶謫前後柳宗元創作文體、內容的變化析論
       在《論佛教對柳宗元貶謫後文學創作的影響》一文中,有對柳宗元不同時期
    的詩文作品體裁做了簡單的統計,而從統計中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貶謫後那段時期的詩文創作出現了新的文體,如古賦、議辯、問答、對、騷等,占了其文體總類總數的三分之一。
       文章的內容可以決定形式,而從形式也可以看出其內容。觀柳宗文貶謫前的文體,多表、書、序、記等,而貶謫後,多做議論、問答、騷等,由此可看出柳宗元貶謫前後的文章形式、內容的改變。

    (四)評論
      柳宗元的山水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將情感寄寓在山水之中,使山水人格化,而其貶謫生涯中最重要的文獻資料,則非〈永州八記〉莫屬!在上述期刊論文中,有許多篇都是以〈永州八記〉為中心來加以延伸討論,包括柳宗元描寫山水的筆觸、寄寓其中的情感等,都是學者研究的議題。而其中最特別的為《含蓄蘊藉、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一篇,不從其境遇下手,而從其作品中的花草樹木著筆,在這些期刊中,獨樹一格。
      而在這些期刊論文中,最獨特的為《論佛教對柳宗元貶謫後文學創作的影響》,文中雖然主要是在闡述佛教對柳宗元貶謫後文學創作的影響,但是裡面蘊藏了許多科學的佐證,如上述說到的統計數據,用科學的方法側面讓我們了解柳宗元文章的形式內容。
      而《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一文中,用詞十分的大膽,直說〈永州八記〉是柳宗元創作世界中自欺欺人的一場山水文學騙局,如此犀利的言論吸引了我的目光,柳宗元於永州八記中的山水書寫,主要彰顯出柳宗元謫居永州時期因憂而遊的山水巡覽,而永州山水帶給柳宗元本身的情感基調,亦處處洋溢著驚奇、陶醉與快樂等主要情懷,換言之,閱讀永州八記常會給人山水頓時消解作者貶謫的苦悶心情,而《風景與焦慮》一文的作者,用永州最後階段的〈囚山賦〉來說明〈永州八記〉真正的精神,正是柳宗元永州十年的羈囚焦慮及其精神困境。此文文字的用字遣詞十分引人入勝,且其題目、內容皆環環相扣,值得令人學習!
      最後,《「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論柳宗元後期詩歌》、《柳宗元的創作主體論》等,這幾篇的論點以及切入的觀點,皆平淡無奇,都是敘述柳宗元的生平以及其遭遇,無法另有新意,實在有點可惜。

    #10958
    張繼允張繼允
    使用者

    PS我我我~我竟然做和上一篇一樣的題目!!(這樣應該沒關係吧><?

    柳宗元貶謫辭賦文章風格及其心境
    一、參考文獻:
    1.費泰然:從生命的無常中委身自然談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道家思想 醒吾學報 43 2011.01 民100.01頁141-154
    2.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16 2011.12民100.12頁25-41
    3.陳清彬:柳宗元山水田園詩中的矛盾書寫 國文天地21:10=250 民95.03頁45-50
    4.王淑梅:柳宗元貶謫永州的心態對其「記」體文創作的影響明道文藝 350民94.05頁113-123
    5. 陳秀香:從「鈷鉧潭西小丘記」看柳宗元「感士不遇」的心情中國語文96:2=572民94.02頁85-87
    6.蔡淑慧:文學人物的型塑–柳宗元的生命腳本 東南學報27民93.12頁345-352
    7.黃靜吟:從山水詩文看柳宗元貶謫後的心理反應 通識教育年刊. 花蓮師院 2 民93.12 頁 219-233
    8. 陳嘉英:「永州八記」–柳宗元尋找自我的影像 國文天地 20:7=235 民93.12 頁59-69
    9. 洪錦淳:柳宗元的流亡心像與書寫策略–以「永州八記」為中心 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 3 民93.09 頁147-163
    10. 梁淑媛:柳宗元貶謫時期賦體雜文的悲憤主題及其自我治療意義 應用語文學報 6 民93.06 頁129-149
    11. 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2/碩士
    12. 朴井圭:柳宗元的遊記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4/碩士
    13. 蔡振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碩士
    14. 金容杓:柳宗元散文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碩士
    15. 方介:柳宗元思想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69/碩士
    16. 翁瑞鴻: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6/碩士
    17. 何映涵: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5/碩士
    18. 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碩士
    19. 林明珠:論柳宗元永柳山水遊記「無中生有」的結構及其意義 花蓮師院學報 16(綜合類) 民92.06 頁53-74
    20. 馬銘浩:接受寂寞,享受孤獨–感染柳宗元的山水悠情 馬銘浩文 陳衍宏攝影 張老師月刊 288 民90.12 頁36-38
    二、選讀:
    1. 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碩士
    2. 何映涵: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5/碩士
    3. 翁瑞鴻: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6/碩士
    4. 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2/碩士
    5. 朴井圭:柳宗元的遊記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4/碩士
    6. 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16 2011.12民100.12頁25-41
    7. 王淑梅:柳宗元貶謫永州的心態對其「記」體文創作的影響明道文藝 350民94.05頁113-123
    8. 陳秀香:從「鈷鉧潭西小丘記」看柳宗元「感士不遇」的心情中國語文96:2=572民94.02頁85-87
    9. 蔡振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碩士
    10. .黃靜吟:從山水詩文看柳宗元貶謫後的心理反應 通識教育年刊. 花蓮師院 2 民93.12 頁 219-233
    三、述評:
    柳宗元最著名的【永州八紀】是在他被貶謫,也就是一生中最艱苦的時候所完成的,所以可 以說他的文學成就是建立在痛苦鬱悶生命經歷上,但這也讓他的作品達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的高度美學。人說他的文章中看似可以面對現實,但卻不若蘇軾般灑脫,但也有人反駁,認為其實柳宗元是以自己獨特的型態來抒發,並不代表他就因此放不下。以下以不同學者之研究來探討柳宗元之貶謫文學和心境:
    四、深論
    (一) 流人文學與思想
    在【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中,作者提到李興盛先生將流人定為二義,其一指乃流浪於鄉里之外者,其二者所指因罪受貶謫之人,也就是被流放之人,而柳宗元為後者。從思想方面來看,柳宗元秉持儒家思想,但在被貶謫以後,轉而在佛教和道教之中去尋求慰藉。柳宗元是以流放的身分來到永州,所以難免會有消極的一面,他以寓言來諷刺和自嘲,又追悼前聖先賢來表達自己的不遇之痛,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也有積極的一面,就算經歷那麼多的苦痛,他還是不斷的閱讀,並且立言傳世,可以看出他積極的想把在這一代快要消失的道統光芒重新點燃,並且傳於後世。
    (二)山水小品文
    「處窮不屈」為中國文人最為人稱道的風範,而在【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中提到柳宗元因為經歷了這麼多的生命磨練,所以造就了他特殊的寫作風格。【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中說古人對於山水文學的範疇少有注意,而今代學者則往往侷限於謝靈運山水詩來界,這樣一來視野不開闊,所以會造成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而從這篇論文中整理出幾項柳宗元的為文特色:牢籠百態、古麗奇峭、興寄遙深、清勁紆餘、溫麗靖深,這道出了他的獨特之處,也因此柳宗元的著作能成為山水文章流變重要的一個環節。
    五、總結:
    【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中分析柳宗元在文章中的心境轉變和所寄託的情感,可以分為樂而忘返超脫物我的愉悅、懷才不遇的孤寂與悲憤、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憂民情懷,就是因為這些情緒才得以交織成如此韻涵深刻的文章;其次【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對於柳宗元的寫作風格整理出「清」、「淡」與「峭」,其實不只是詩,從文章中也能讀出這種淡淡的卻充滿力量的文字,就算一個人孤寂的在茫茫紅塵中無助,「獨釣寒江雪」還是有一番值得體會的不同風味!

    #10993
    陳玳伊陳玳伊
    使用者

    蘇轍的散文文學 B991010040陳玳伊
    一、參考書目二十篇
    1、周陶富:《耳目之快的超越——《黃州快哉亭記》的思考》,中學語文教學 ,2012年 01期
    2、楊忠偉:《蘇轍的陶淵明情結》,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年 11期
    3、阮忠:《蘇轍散文批評的審視及風格論說》,文學與文化,2011年 02期
    4、張珊珊:《別具一格 自成一家——淺論蘇轍散文創作》,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 09期
    5、徐正英:《蘇轍史論散文的舒緩平和之美》,殷都學刊,1988年 02期
    6、余辛:《宋代散文理論的一個高峰——“三蘇”淺論之一》,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 02期
    7、曾棗莊:《蘇轍的文藝思想》,文藝理論研究, 1986年 01期
    8、金成禮:《觸處成春,修然超妙——蘇轍記敘文淺析》,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年 01期
    9、訾希坤:《論蘇轍詩文創作與北宋黨爭》,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葸瓊:《蘇轍散文理論及其創作》,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1、陳德福:《淺論蘇轍散文的演變和特色》,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年 S1期
    12、潘殊閑:《蘇軾蘇轍李杜比較觀述評》,蜀學 2011年 00期
    13、唐驥:《浩然之氣,一以貫之——蘇轍散文特色略論》,求索 ,1997年 05期
    14、郭宗南:《蘇轍史論文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論文,2003
    15、王素琴:《蘇轍古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1996
    16、高光惠:《蘇轍文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17、吳叔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市 : 萬卷樓, 民96[2007]
    18、陳正雄:《蘇轍學術思想述評》,臺北市 : 文史哲, 民89[2000]
    19、朱剛注:《新譯蘇轍文選》,臺北市 : 三民, 民97[2008]
    20、茅坤著/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北京市:中華出版,1985[民74]

    二、選讀十篇
    1、阮忠:《蘇轍散文批評的審視及風格論說》,文學與文化,2011年 02期
    2、張珊珊:《別具一格 自成一家——淺論蘇轍散文創作》,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 09期
    3、徐正英:《蘇轍史論散文的舒緩平和之美》,殷都學刊,1988年 02期
    4、余辛:《宋代散文理論的一個高峰——“三蘇”淺論之一》,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 02期
    5、葸瓊:《蘇轍散文理論及其創作》,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陳德福:《淺論蘇轍散文的演變和特色》,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年 S1期
    7、唐驥:《浩然之氣,一以貫之——蘇轍散文特色略論》,求索 ,1997年 05期
    8、郭宗南:《蘇轍史論文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論文,2003
    9、朱剛注:《新譯蘇轍文選》,臺北市 : 三民, 民97[2008]
    10、茅坤著/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北京市:中華出版,1985[民74]

    三、述評:
    (一)綜述:
      唐宋古文八大家是文學研究的一大重點,每一位皆有其獨特的文學風氣,對文學發展也有不同方面的深遠影響,其中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是為一研究大宗,多就三人之文學比較或貢獻綜論之,或是多就蘇軾而論,然對於蘇轍的研究是相對較少的,不管就廣度還是深度而言,極細微剖析完整的論文並不多,也較少有就蘇轍單篇文章推廣析論的。然其思想成就、為學治世實有值得深論處,近來研究蘇轍之文章可分為:
    1.就蘇轍之文氣論之
      蘇轍最為人所知的散文特色,即是蘇軾在〈書子由超然臺賦後〉提到的:「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以及「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故後人多有所以其文氣探論,如:《別具一格 自成一家——淺論蘇轍散文創作》專論蘇轍汪洋淡泊的散文創作並分述政治散文、抒情散文、晚年貶謫時期散文,以及蘇轍散文的成就及後世影響。《浩然之氣,一以貫之——蘇轍散文特色略論》主要就蘇轍散文的浩然之氣論之,並將文間的浩然之氣與蘇轍的品性作連結,再以此觀蘇轍的生平際遇。《淺論蘇轍散文的演變和特色》,文章依據其生平經歷和隨之而來的文章變化,分四個時期論述,並歸結其散文特色。
    2.就蘇轍專長之史論散文論之
      北宋六家之史文中,多為三蘇所作,其中又以蘇轍篇章最多,蘇轍透過史論,寄寓其經世思想,內容多有以古鑑今之寓意,近來以蘇轍史論為研究中心的有:《蘇轍史論文研究》主要呈現了蘇轍史論的經史思想、哲學體系、政治理念等特徵,並且側重在其義理評述與史學主張,進而為蘇轍個人風格、三蘇學術比較,最後亦對宋代文化解讀乃至中國傳統思想等提出部分相關影響。《蘇轍史論散文的舒緩平和之美》,此篇從藝術層面探討蘇轍的史論,就蘇轍自云「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穩耳。」提出,此穩或可解為舒緩平和,並分析蘇轍之史論文章內容結構以證之。

    (二)評論:
      蘇轍的文學風格在北宋古文八大家中自有其獨出靈氣,然古今文人談起三蘇亦多獨睞蘇軾,如:《宋代散文理論的一個高峰——“三蘇”淺論之一》中對三蘇的散文創作內容做比較,而其中論蘇轍較少,特別提蘇轍的部分只有養氣論。不過近來逐漸有人注意到蘇轍蘊含的可探之處,如:《蘇轍散文批評的審視及風格論說》,作者意識到在三蘇的散文研究中,關於蘇轍的獨立研究是很少的,且在散文批評上多有受限於前人,如對蘇轍散文之評多侷於以「汪洋澹泊」概括,此篇重新審視蘇轍散文之文風,並探討一般大家覺得的蘇轍文如其人沉靜簡潔此點,對以上兩點亦從蘇轍的文章中堤出反駁,破除一般對蘇轍的單一印象,是開創文學研究新視野之佳作。另外,《蘇轍史論文研究》,集前人研究之要,就蘇轍之史論文深入析論,於時代背景的影響、思想主軸、評史之法等皆有分類細說,是難得精闢說解蘇轍史論文學之研究。

    #10994
    高于涵高于涵
    使用者

    析論韓愈「以文為戲」的藝術手法
    中文103級 B991010004 高于涵

    一、 參考書目
    ●中國大陸的期刊/論文
    1.周明:〈論“以文為戲”〉,《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5期
    2.梁德林:〈韓愈“以文為戲”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查金萍:〈試論宋人對韓愈“以文為戲”的接受〉,《中國韻文學刊》,2007年01期
    4.袁曉薇:〈柳宗元對“以文為戲”的貢獻—兼論“以文為戲”的文體創新意義〉,《東方叢刊》,2006年01期
    5.葉嬌:〈從“奮筆直書”到“以文為戲”—論唐代古文家的傳記寫作觀〉,《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陸春建:〈滿紙戲謔語 一把辛酸淚—淺析<進學解>反語藝術〉,《語文教學之友》,2010年 04期
    7.高菊梅:〈論韓愈<毛穎傳>為代表的諧謔游戲文〉,《河南農業》,2007年12期
    8.鄧裕華:〈詼諧中寓莊嚴,自嘲中帶牢騷—讀韓愈的<毛穎傳>〉,《語文學刊》,2006年24期
    9.劉懋疇:〈巧寓牢騷于詼諧之中——談<答客難>、<酒德頌>和<送窮文>的寫法〉,《遠程教育雜志》,2000年01期
    10.劉寧:〈論韓愈<毛穎傳>的托諷旨意與俳諧藝術〉,《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1.劉群芳:〈論韓愈音樂詩與“不平則鳴”說〉,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台灣的期刊/論文
    1.柳在國:〈韓愈文述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2.黃寶炬:〈韓愈「以文為戲」散文藝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3.鍾吉雄:〈<進學解> 的特色及其表達技巧〉,《中國語文》,1985年卷56第1期
    4.陳素素:〈韓愈〈送窮文〉新探〉,《東吳中文學報》,2006年02期

    ●近人著作
    1.市川 勘:《韓愈研究新論 : 思想與文章創作》;臺北市,文津,2004[民93]
    2.何法周:《韓愈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民77]
    3.張清華:《韓學研究》;南京市,江蘇教育,1998[民87]
    4.王更生:《韓愈散文研讀》;臺北市,文史哲,民82[1993]
    5.(唐)韓愈著;童第德選注:《韓愈文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民69[1980]

    二、 所選書目
    1.市川 勘:《韓愈研究新論 : 思想與文章創作》;臺北市,文津,2004[民93]
    2.張清華:《韓學研究》;南京市,江蘇教育,1998[民87]
    3.何法周:《韓愈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民77]
    4.高菊梅:〈論韓愈<毛穎傳>為代表的諧謔游戲文〉,《河南農業》,2007年12期
    5.梁德林:〈韓愈“以文為戲”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葉嬌:〈從“奮筆直書”到“以文為戲”——論唐代古文家的傳記寫作觀〉,《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劉寧:〈論韓愈<毛穎傳>的托諷旨意與俳諧藝術〉,《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陸春建:〈滿紙戲謔語 一把辛酸淚——淺析<進學解>反語藝術〉,《語文教學之友》,2010年 04期
    9.周明:〈論“以文為戲”〉,《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5期
    10.劉懋疇:〈巧寓牢騷于詼諧之中——談<答客難>、<酒德頌>和<送窮文>的寫法〉,《遠程教育雜志》,2000年01期

    三、 述評
    (一) 概述前人之研究
    所謂「以文為戲」是作家自覺地從創作遊戲中,暫離現實,獲得快感或解脫;並有意識的以各種書寫技巧從事跨越文字拘限和文類藩籬的實驗,打破所有格律的限制,自由出入於形式內容的疆域。這類語言、文體的創新實驗,亦是文章題材和表現技巧的開拓,促使佳作誕生,給文學創作注入新的生命,成為文體新變的導源。因為此種創作方式較為自由靈活,所以有利於文人發揮與創作,如胡應麟認為:「〈毛穎傳〉、〈進學解〉、〈送窮文〉皆以文為戲,是不欲步驟前人者」然裴度曾指責韓愈「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為戲」,張籍也寫信批評韓愈「多尚駁雜無實之說,使人陳之於前以為歡,並將這種做法比喻成「為博塞之戲與人競財」。韓愈在〈答張籍書〉中說: 「吾子又譏吾與人為無實駁雜之說,此吾所以為戲耳。」朱熹則說: 「觀韓愈之書,則其出於諂諛、戲豫、放浪而無實者,自不為少。」〈讀唐志〉由此可見,不論是與韓愈同時代的人,還是後人,都曾指出過他有「文為戲」的現象。

    (二) 簡略評之
    在上述諸篇期刊論文或近人文章中,大抵可歸納出韓愈「以文為戲」的要點,分別為:一是具有嬉戲調笑的文章創作風格,即於「以文滑稽」;二是「文字遊戲」,即韓愈之務去陳言,此外多使用隱括等辭格;三是與正史不同的戲說之作與正統史官文化觀念下的「以文為史」的觀念不同。以《毛穎傳》為例,其直接繼承和發展了上述三點成就「以文為戲」的徘諧的藝術手法。文中取法《史記》的紀傳的寫作方式,將傳主的性情面毛寫得極為特出。然這一切性情行為的描述,不過是一支普通的毛筆,諧謔的愈趣就自然產生了。這樣一種徘諧筆法,其意並非止於諧謔,而是有所諷譏。除此之外,我們再從〈進學解〉及〈送窮文〉著眼,這兩篇文皆採主客問答,藉第三者之口將自己心中之憤懣。如再〈進學解〉中韓愈雖連連稱讚國家有司的公正廉明,但實為「正話反說」嘲謔有司之不公,並藉諸生口吻為其舒心中之悶;而在〈送窮文〉,雖寫「送窮」實為「留窮」,亦為正話反說的具體表現,雖寫對五窮的嫌惡,然實際卻是解此表達作者品生的優良為學、為文的高尚品格及技巧。此二文作者皆以小故事的方式,不直接書寫己心中之「不平」而反以戲謔的方式「正畫舫說」表的心中的不滿,加以「鳴之」。這些「以文為戲」的作品更鮮明地體現出韓愈散文作品的獨創性。

    #10995
    陳宇彤陳宇彤
    使用者

    :lol: :D 8-)
    中文系B991010022 陳宇彤 8-)
    【探究柳宗元山水文學與貶謫間連結與相互關係】
    期刊
    1.朱國能 柳宗元「永州八記」的另一種讀法–以中國畫論詮釋山水文學的考察
    靜宜人文學報 11 民88.07 頁5-20
    2.陳秋宏 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Written Space of Liu Zongyuan’s Travel Notes of Yongzhou, Regard Body Perception and Atmosphere as the Foundation of Investigating
    有鳳初鳴年刊5 2009.10[民98.10]頁249-266
    3.劉萱萱 山與水的越界書寫–柳宗元山水遊記與蔡廷蘭〈炎荒紀程〉之比較 -下-58 2010.03[民99.03]頁98-107
    4.李炳南 元結與柳宗元山水文學的比較 國立屏東商專學報民82.01頁1-21
    5.陳志信 游移於通脫與抒憤之間–論柳宗元的山水文學=Liu Zong-yuans’ Landscape Literature:Between Taoist Liberation from and Confucian Passion for State Affairs 漢學研究15:1=29民86.06頁187-207+451
    6.吳崇榮 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A Grin in the Prison Mountains Exploring the Emotions of Liu Zongyuan While Exciled in Yongzhou in “The Eight Records of Excursions in Yongzhou”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16 2011.12[民100.12]頁25-41
    7.王菊芹 清幽而又沉郁的咏歌——柳宗元山水文学的文化观照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作家》 2008年16期
    8.刘绍卫 罗传恩 柳宗元山水文学审美意识的心路历程 《柳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04期
    9.刘铁峰 论柳宗元在对山水的审美感悟与艺术表达中的自叙性 《南京社会科学》 2006年第02期
    10.夏卫宁 柳宗元山水文学的魅力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 第7期
    11.张婧;郭晓霞 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成因 語文學刊2010卷8A期(2010/08) p.47-48+50
    12.周丹麒 柳宗元山水诗文中的骚怨之幽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9卷4期(2010/08)
    13.张映梦(Ying-Meng Zhang) 熔铸生命的写作―柳宗元山水游记略论 The Writing Cast in Life-Briefly on Liu Zongyuan’s Landscape Essays 集寧師專學報 29卷2期(2007/06/01) p. 29 -32
    14.彭福臣(Fu-Chen Peng) 柳宗元山水遊記評析The Comment and Analysis about the Travel Notes of Hills and Waters of Liu Zongyuan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5卷3期(2005/09/01) p.3 -6
    15.杨文榜(Wen-Bang Yang)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象征意义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Liu Zongyuan’s Mountains-and-Waters Travel Notes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卷6期(2007/11/01) p. 93 -95
    論文
    16.李純瑀 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出版
    17.黃以潔 Huang Yichieh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2005
    18.童好蘭 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論文出版年:2004
    19.王德春 柳宗元的贬谪生涯与他的山水文学 安徽大学硕士論文 2003年
    20.蔡振璋 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3年
    選讀

    期刊
    1.张婧;郭晓霞 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成因 語文學刊2010卷8A期(2010/08) p.47-48+50
    2.周丹麒 柳宗元山水诗文中的骚怨之幽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9卷4期(2010/08)
    3.张映梦(Ying-Meng Zhang) 熔铸生命的写作―柳宗元山水游记略论 The Writing Cast in Life-Briefly on Liu Zongyuan’s Landscape Essays 集寧師專學報 29卷2期(2007/06/01) p. 29 -32
    4.彭福臣(Fu-Chen Peng) 柳宗元山水遊記評析The Comment and Analysis about the Travel Notes of Hills and Waters of Liu Zongyuan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5卷3期(2005/09/01) p.3 -6
    5.杨文榜(Wen-Bang Yang)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象征意义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Liu Zongyuan’s Mountains-and-Waters Travel Notes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卷6期(2007/11/01) p. 93 -95
    論文
    6.李純瑀 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出版
    7.黃以潔 Huang Yichieh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2005
    8.童好蘭 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論文出版年:2004
    9.王德春 柳宗元的贬谪生涯与他的山水文学 安徽大学硕士論文 2003年
    10.蔡振璋 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3年
    述評
    (一) 述
      將敘述上列十篇相關的期刊論文之間的異同,做一次文獻的統整以比較之。
      簡單概括性的說起,柳宗元的山水文章,無疑是與他生平不得志而被貶僻遠之地的人生經驗有關。亦是上列文獻中,最為主要的研究方向。我們也可從中清楚得知,即使在柳宗元之前,山水遊記此屬的文章便是多不勝數,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記錄著,或詩歌,或較為輕鬆的隨筆之記等等。並且,中國傳統大背景之下,文人志士們的不得志,因而被貶到蠻荒、瘴癘之地時,便也往往和當地的奇山異水發生密不可分的連結。這是中國傳統,重視「人」的脈絡下而發展的。
      而上述論文與期刊當中,論及柳宗元的山水文學與貶謫之間的連結,有頗多看似相同,而細細分析之,卻各有各的咀嚼之味,散溢在每篇文獻當中,抱著一個大原則,而各自感發出不同的解釋方式,便也如同柳宗元為山水文的精神一般,首先,他是繼承著寫物、記遊的傳統概念,以精鍊的文字、高超的語言技巧、清健的筆力、細膩的體察、幽峭之文以及愛國為民的忠臣之心,投注堅毅不移的生命鬥志,配合他的獨特的人生遭遇,心志與山水相輔相成之下,埋入幽淒哀怨之心情,感懷身世,諷諭時事,寄託心中的怨懣抑鬱之情。更有許多篇章,將柳宗元與同為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蘇軾相對比,兩人有相似的人生際遇,面對此,所表現的也全然是兩種不同的儒家思想的思考面向,從中我們也能夠知道,柳宗元寄情於山水,或說是並非全以「客觀的美」賞山水,而是以代表自己「主觀」心志之眼,描述自己「心」中的山水,應說是另一種「藝術之美」了。其次,說明他當時選擇以「散文」此種體裁來書寫,更是因此能自立門戶,自為一宗,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如論文中曾提到:「欲抒情以詩歌,表自己感懷則以散文為妥。」因著支持古文運動的發展,散文是一種適合狀物、言情、寫景的書寫形式,固擇之。亦或他篇文獻則是認為,柳宗元選散體書寫,是刻意為之,為了藉此發揚古文運動,有意以此為之。說明散體乃「明道」的重要文學形式。認為和前人相比,柳宗元的山水文可說是「有意識」的為文了。更提及散文能「隨物賦形」,近而滲透作者的情感。可知,柳宗元的山水文章和特殊的人生際遇與騷怨之幽的心情是緊密相連的。
      第三,有人從柳宗元的山水文,從中細察,與柳宗元背後的思想與人生觀連結起來,深一層探究,他的山水文與儒、佛的思想的關係為何?在進一步與蘇軾同被貶謫,於謫居地看山賞水且受莊子影響相較於柳宗元所發的思想情感為何?
    進而明白,柳宗元以「以我形物」到「物我兩合」而至「以物形我」,直至終的「物我兩執」以及屈原的《離騷》的孤憤,影響了柳宗元的不同流俗,「孤高」而至其觀山水的「孤峭」,異於他人所作的平但曠遠的山容水意。因此,山水帶給他的思想的自由與忘卻塵憂,都只是暫時的。就如同李白所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因為他在貶謫中的「憂樂相因」是極度的矛盾。當然有異於蘇軾受莊子影響而以理性思考人生的價值,因而所生的「物我兩忘」的曠達之境。
      而有許多篇章提到,自古以來山水的代表之作有三,為〈水經注〉、柳宗元的山水遊記與〈徐霞客遊記〉,評為「心物交融」,而柳宗元之作,有人更稱之「如泉」,看來好似依著山水文學發展順流而下,是自然而然的發生的,或可進一步說是「不留痕跡」的,卻使得讀來心悸魄動,便是由於他沿著山水文的脈絡,一路前行,「遊歷山水,著意人間。」是以情觀景,借景抒情,使情入景,終而景以托情,讓文章達到「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的境界。
      第四,相同的提到,以「象徵」的色彩、類似「寓言」的形式加以對比、襯托,由自然界「投射」到人類的社會,例如皆書「棄地」,一來和自己的生命遭遇連結,二來則將主觀的情感,投入之中,使「棄地」人格化。還有當他看到眼前小丘,說經由「鏟刈穢草,伐去惡木。」便能「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是投射的心態,世間就如同自然界皆須要矯正弊處的。後以借造物主之有無巧妙,對現實的社會黑暗與不公加以批判,最終以問句,其意為:為何孕育出如此絕妙的佳景,卻遠棄蠻荒呢?強調自己和奇花異石相同,皆棄於世,而興嘆。
      以上述篇常以散文鑑賞原則,分別探討柳中元山水文學的主旨主意、布局、修辭技巧與意境塑造的方法等等,進而分析其藝術特色,以見其文字風格、寫作技巧,而深入柳宗元的文章特色和人生境界。各自的巧妙、異同之處。
    (二) 評
    上述文字中綜觀各篇以稍加比較分析,以下特別列出一項與上述者不同而
    令我想更深入探究的另一個視角的觀點。
      有一篇論文提到,讀柳宗元的山水文,除卻高超的文字語言技巧或貶謫生活而導致的文窮後工來說。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視角,就是所謂的「觀物方式」,柳宗元的「以物形我」,論文作者去探究他記遊書寫的風格以及遊記觀物的傳統與觀由美學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此觀物方式並非柳宗元原創,一方面,有如「地志」的「以資考證」「客觀」記錄;二來,他擴大所「記」的內容,由記錄進而「個人抒情」。山水文學,原本記錄「自然」,轉而記錄「人」,甚至人文景物的記錄多於自然景觀之記,便顯示出柳宗元的山水文,記錄「遊人」的影響力進入了遊記當中。也就是「客觀寫物」,「主觀抒情」之間的巨大鴻溝,以審美的觀念而言,成為層次相異而緊密的「觀物方式」卻產生「相反相成」的效果,有異於前說。而由於「巧構形似」的觀物方式,雙層解讀和「以物形我」的關係匪淺,影響了遊記書寫內容的呈現。
      他善鎔鑄「生命深情」於「天人合一」,使之能「以心寫境,借境傳心」。因此,柳宗元之山水遊記的價值須透過「觀物方式」,更能顯其地位之不凡。

    #10996
    洪辰嫣洪辰嫣
    使用者

    B991010030 中文系103級 洪辰嫣
    研究曾鞏的散文風格影響因子
    一、參考文獻:
    1.徐柏容:〈辭約旨達 銜華佩實——曾鞏散文藝術管窺〉,《散文》,1996年7月
    2.畢庶春:〈試論曾鞏散文的中和之美——兼論其儒術、文詞、文風的統一〉,《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5月
    3.鄒自振:〈從元明清評論看曾鞏散文的歷史地位〉,《福州師專學報》,1998年8月
    4.朱東根:〈曾鞏文學創作觀念初探〉,《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月
    5.葛懷東:〈曾鞏在校讎史上的貢獻〉,《常熟高專學報》,1999年3月
    6.葛懷東:〈曾鞏整理古籍的活動與影響〉,《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3月
    7.王志略:〈曾鞏歷史學說綜述〉,《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月
    8.李強:〈感慨發奇節 涵養出正聲——曾鞏、王安石、陸游寺觀記探微〉,《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
    9.王正兵:〈試論曾鞏雜記文的特色〉,《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
    10.鄒陳惠儀:〈曾鞏詩文版本概況與輯佚〉,《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2月
    11.鄒自振:〈曾鞏在福州的政績與詩文創作〉,《炎黃縱橫》,2010年7月
    12.喻進芳:〈平正溫雅:曾鞏散文風格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13.喻進芳:〈論曾鞏散文語言的聲音節奏及句法修辭對其散文風格的影響〉,《長江學術》,2010年1月
    14.葸瓊:〈曾鞏的創作觀考論〉,《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月
    15.孟麗霞:〈20世紀以來曾鞏研究綜述〉,《黑龍江史志》,2009年6月
    16.李彤:〈歐陽修對曾鞏散文的影響〉,《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月
    17.劉清菊:〈曾鞏散文風格探討〉,《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3月
    18.朱東根:〈試論曾鞏的文道觀〉,《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4月
    19.李天保:〈曾鞏文學思想與其散文創作實踐〉,《社科縱橫》,2006年4月
    20.鄒陳惠儀:〈曾鞏詩文版本概況與輯佚〉,《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2月
    21.鄢志明:〈曾鞏書序文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22.廖素卿《曾鞏散文研究》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23.金容杓《曾鞏散文研究》台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24.李震《曾鞏年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 年12月
    25.高克勤《曾鞏文選》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5月
    二、選讀
    1.徐柏容:〈辭約旨達 銜華佩實——曾鞏散文藝術管窺〉,《散文》,1996年7月
    2.畢庶春:〈試論曾鞏散文的中和之美——兼論其儒術、文詞、文風的統一〉,《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5月
    3.鄒自振:〈從元明清評論看曾鞏散文的歷史地位〉,《福州師專學報》,1998年8月
    4.李強:〈感慨發奇節 涵養出正聲——曾鞏、王安石、陸游寺觀記探微〉,《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
    5.王正兵:〈試論曾鞏雜記文的特色〉,《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
    6.喻進芳:〈平正溫雅:曾鞏散文風格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
    7.喻進芳:〈論曾鞏散文語言的聲音節奏及句法修辭對其散文風格的影響〉,《長江學術》,2010年1月
    8.李彤:〈歐陽修對曾鞏散文的影響〉,《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月
    9.劉清菊:〈曾鞏散文風格探討〉,《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3月
    10.李天保:〈曾鞏文學思想與其散文創作實踐〉,《社科縱橫》,2006年4月
    11.鄢志明:〈曾鞏書序文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三、述評
    此次以曾鞏為探討對象原因為閱讀過他的文章稀少,而且關於他的研究前人也很少做,因此更想進一步去認識他;談到曾鞏,就會想到其為唐宋古文八大家成員中之一名,而在文學上最著名的成就莫過於散文了,研究他的散文風格,就會想到朱熹曾言「簡言靜重」;陳造言其文風「密而古」;方苞則概括為「淳古明潔」。
    喻進芳在〈平正溫雅:曾鞏散文風格論〉提到曾鞏散文的特色是人生態度上的特點,我們了解到文章是其生命中的種種構成,其創作風格必然會與人生的整體態度有關;因此將從人生思考的背景中去考察,真正而正確的把握其文章風格,首先必須先從其生平事蹟來看,曾鞏從少年求學之時,就開始經歷人生的辛苦,十八歲時屢前應試卻始終名落孫山,父親遭免職後回鄉路上病死,前後夫兄相繼過世而使家庭重擔落於其身,但毫無怨言,此可由《學舍記》中看到,他娓娓道來三十六歲以前的遭遇,並也無半點牢騷和不平。
    再來是個性方面,《南軒記》中說:「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識其皆受之於天而順之,則吾亦無處而非其樂也。」當時曾鞏雖退休在家,仍一邊主持家計,一邊自耕力學,而在文章中所提到的「樂」字,是以對道德的持守超過具體現實境遇的表現,才能獲得精神自得之樂,而這個字的心態讓他的感情不會走向偏執,而是事實把握住自己的情感力度,以此種不變應外變,不管在什麼情形下都能很淡定。
    由上述可推出曾鞏以自己的思考模式從儒學方面做出了合於自己人生態勢的解讀,他的人生思考和行動軌跡反映在他的文章上面,而這也正是他誠實展現自己的生命形式的方式。
    接著要說對他散文影響最深的莫過於他的老師——歐陽修,在李彤:〈歐陽修對曾鞏散文的影響〉中提到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很注重獎掖後起之秀,曾鞏就是其中之一。在其指導下,曾鞏改變了早期散文氣勢外露而內蘊不深的文風,他的種種觀點也影響著曾鞏的散文創作實踐和理論,而其中最顯著的影響莫過於促使其文風的轉變。他曾說:「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曾鞏年輕時胸懷大志,意氣風發,想在文章上與古今名家並駕齊驅,其文章自然顯現出慷慨任氣、雄渾奔放的特點,由〈遊信州玉山小岩記〉此篇可見,除此之外,曾鞏在首次投書給歐陽修所呈上的雜文時務策兩編,內文多效法諸子散文及戰國策士的論說風格,寫得慷慨任氣,奔放縱橫,不過,這些文章往往單調而文意平直,氣勢外露而缺乏深厚的內蘊;當歐陽修初讀曾鞏的文章時,就覺察到其中不成熟之處。經過歐陽修的改造後,曾鞏漸漸收斂起狂放直露的氣勢,且愈到後來文章就愈渾厚而平和,紆徐而從容,由此可知曾鞏在向歐陽修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我的風格。
    另外,曾鞏從小就為儒學所濡染,其所習之儒學為「家傳」,他全盤接受父親「治天下必先以名教」、「治道之本先定,其末亦從而舉」的思想,故他的政治觀念也是傳統的儒學觀,這決定了他散文字字有法度,句句講佈局的藝術特色,而其文字也顯得乾淨沉著,層次極為清楚,段落非常分明,一目了然,使人更易學習,〈墨池記〉為一例。
    最後,我們從上述得知曾鞏的人生經驗、個性、家庭背景以及重要他人皆會對其聞風有所影響,一個作家成熟的藝術風格,是會集中反映獨特的藝術個性,曾鞏散文的獨特藝術個性也是如此鮮明,具有獨特的雍容典雅、古奧精密。

    #10997
    洪若庭洪若庭
    使用者

    蘇軾貶謫文學中的思想與心態

    一、參考資料20篇
    1、田寶:《貶謫文學與超越意識》,華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2、週進:《蘇軾、張耒黃州文學創作比較研究》,浙江師範大學,2011
    3、馬明玉:《蘇軾貶謫期間書信研究》,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1
    4、龍豔輝:《概念整合理論視閾下的蘇軾貶謫詞研究》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1
    5、馬雲:《蘇軾的文學成就與貶謫》,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3期
    6、周世民:《論蘇軾黃州時期文風變化》,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7、於玉蓉:《蘇軾黃州詞論略》,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8
    8、韓國強:《試論蘇軾嶺海的詠物詩》,瓊州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9、陳小芒:《蘇軾寓贛詩文及其文化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10、杜勍妹:《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文學創作及思想》,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03期
    11、辛文:《蘇軾貶謫心態面面觀》,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12、陳化新:《漫談蘇軾南遷詩的民族友誼兼及唐人吟詠》,東疆學刊,1987Z1期
    13、謝錦文:《遷客生命中的山水自然——蘇軾與黃州的融合與崛起》青年文學家,2011年12期
    14、王彥穎:《蘇軾黃州詞的思想意蘊》,內蒙古煤炭經濟,2008年02期
    15、王啟鵬:《蘇軾貶惠與柳宗元貶永之比較研究》,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6、鄧瑞卿:《蘇軾澹州詩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7、鄭芳祥:《蘇試貶謫嶺南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8、韓小兵:《蘇軾黃州詞中的意象及創作心境》,青年文學家,2010年14期
    19、胡秋宏:《試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思想和創作》,常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20、韓文娟:《談蘇軾貶謫詩詞》,語文學刊,2007年01期

    二、選讀
    1、馬雲:《蘇軾的文學成就與貶謫》,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3期
    2、韓文娟:《談蘇軾貶謫詩詞》,語文學刊,2007年01期
    陳化新:《漫談蘇軾南遷詩的民族友誼兼及唐人吟詠》,東疆學刊,1987Z1期
    3、謝錦文:《遷客生命中的山水自然——蘇軾與黃州的融合與崛起》青年文學家,2011年12期
    4、龍豔輝:《概念整合理論視閾下的蘇軾貶謫詞研究》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1
    5、辛文:《蘇軾貶謫心態面面觀》,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周世民:《論蘇軾黃州時期文風變化》,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7、於玉蓉:《蘇軾黃州詞論略》,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8
    8、鄧瑞卿:《蘇軾澹州詩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9、鄭芳祥:《蘇試貶謫嶺南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0、杜勍妹:《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文學創作及思想》,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03期

    三、述評
    (一)緒說:
      歐陽修有云:「詩,殆窮而後工。」悲傷的時後和快樂的時後相比,前者總為更能激發作文章的潛能。大多古代的文人遭被貶後,藉由文章來抒發自己內心澎湃的情感,反而激發了其寫做文章的潛能,並寫出一一篇篇遺傳千古的傑作。
      而筆者想從中探討的是,蘇軾遭逢貶謫的人生低谷後,其所醞釀出的超脫思想與內心的平靜。以下筆者會分成三個部分做說明:第一個部分先說明何謂貶謫,第二個部分在說明貶謫文學,接著第三個部分再根據己身所閱讀的十篇論文,淺論分析蘇軾的貶謫文學中的思想與心態:
    (二)貶謫與貶謫文學
      關於貶謫一詞的意涵,可從許慎《說文解字》解讀:「貶,損也。」,「謫,罰也。」說明了貶謫二字,乃是懲罰。
      而何謂貶謫文學?貶謫文學是指文人在被貶謫後的文學創作。根據筆者所閱讀的論文,筆者認為貶謫文學中的「貶謫」,是指不應貶而遭貶的負向貶謫。
      此類文學的價值,在於人生的驟變,就如同元稹《敘詩寄樂天書》所說:「全盛之氣,注射語言,雜糅精粗,遂成多大。」,將際遇融入詩詞,藉以自我調適,抒發人生感懷。
    (三)淺論蘇軾貶謫文學中的思想與心態
      蘇軾自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的貶謫生涯是蘇軾人生中的低谷,但同時也是其超脫思想的高地與文學創作的巔峰。
      而從所讀十篇之論文中,蘇軾貶謫文學中的思想與心態可大概歸納出以下三點:
    1.幽獨孤高佑坦然超曠:
      筆者認同這一個論點,蘇軾《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在貶謫時期自稱「幽人」,既有幽囚之義,表現幽獨憂怨,又善於排解、自救自立、坦然超脫,更能體現出他特有的曠達與超然。
      這闕詞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心情與處境的寫照。以孤鴻自況,此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尤見出作者不願曲意改志,與世俗合流的峻潔、孤高姿態。
      蘇軾因此深刻的感受到人生如夢,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觀。
      蘇軾的另一首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去無風雨也無晴。」最能表現出他這種坦然放曠的人生態度,通過途中遇雨和對待風雨的描寫,抒發不為憂患所侵的開闊胸襟。
    2.皈依釋道卻執著現世:
      筆者不是非常認同這個論點,雖然在蘇軾的詩文當中,我們不難發現他融入了大量的禪言道語,例如蘇軾《洗兒戲作》中的:「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蘇軾秉持著兀傲倔強的態度,在貶謫生活中仍不忘國事、孤忠不減,在逆境中展現出來的豁達宏觀、自強不息的態度。筆者認為蘇軾並不是真正的皈依釋道,而是在皈依釋道的過程中,發展出一種用曠達超脫的心認真過日子的生活態度。他或許不太喜歡釋道那樣的思想作法,因此他轉而選擇另一種方式,為自己的心找到一個平衡的出口,同時也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3.歷盡磨難而了悟人生:
      筆者認同這個論點,蘇軾在早年的時候就已對人生有過深刻思考,從《和子由澠池懷舊》中的「人生到處知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呈現人生寂寞之感;再至貶謫期間,如上所述,表現了人生如夢但是卻沒有因此放棄、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觀。最後在《前赤壁賦》中,蘇軾為人生注入最深刻的思考。
    蘇軾《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看到了生命的看到生命流逝,又看永恆的價值存在,故無所慕無所憾恨。物各有主,人有定分,惟與江上之清風明月適值相遭,在人生不斷的考驗與磨難中,蘇軾人生哲學越發成熟與完整。
      以上為筆者為蘇軾貶謫文學中的思考與心態的淺論。
    !!!!!!!!!文選期末報報報報告.doc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998
    趙潤澤趙潤澤
    使用者

    中文103 B991010053 趙潤澤

    柳宗元山水文學的中心思想

    一、參考資料二十篇
    1.夏衛寧:《柳宗元山水文學的魅力》經濟與社會發展133-136,2005/07
    2.孔妮妮:《柳宗元劉禹錫貶謫作品的對比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1
    3.姜欣:《柳宗元山水文學的藝術美》許昌學院學報64-65,2004/03
    4.趙彥霞:《論柳宗元貶謫時期的思想及文學創作》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5. 鄭曉春:《柳宗元山水文學的藝術特點與文化意蘊》福建師范大學,2004
    6. 趙欣:《柳宗元山水文學美學特點形成原因初探》新西部(下半月) 138+137,2009年08期
    7. 劉紹衛:《柳宗元山水文學審美意識的心路歷程》柳州師專學報13-17,2003年04期
    8. 趙利偉:《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個性特征及成因》前沿186-188,2003年11期
    9. 袁茹:《柳宗元的學術研究與散文創作》安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0. 曹瑞麗:《柳宗元旅游文學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
    11. 謝春江:《論融儒道精神于一體的唐朝文人旅游》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4
    12.施東斌:《柳宗元記體文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13. 史煥寶:《柳宗元道論思想與散文創作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
    14.李長海:《柳宗元學術思想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
    15.王菊芹:《清幽而又沉郁的詠歌_柳宗元山水文學的文化觀照》作家140-141,2008年16期
    16.汪政:《論劉禹錫、柳宗元散文的構思立意》大家241-242,2010年03期
    17. 王娟俠:《山水游記緣起論》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8. 周玉華:《論元結、柳宗元山水游記的文化精神》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60-72,2010年03期
    19.陳家春:《論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美感體驗》山花131-132,2011年18期
    20.高平:《論柳宗元的政治詩文》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二、選讀
    1. 夏衛寧:《柳宗元山水文學的魅力》經濟與社會發展133-136,2005/07
    2. 姜欣:《柳宗元山水文學的藝術美》許昌學院學報64-65,2004/03
    3. 趙彥霞:《論柳宗元貶謫時期的思想及文學創作》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4. 鄭曉春:《柳宗元山水文學的藝術特點與文化意蘊》福建師范大學,2004
    5. 劉紹衛:《柳宗元山水文學審美意識的心路歷程》柳州師專學報13-17,2003年04期
    6. 趙利偉:《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個性特征及成因》前沿186-188,2003年11期
    7. 史煥寶:《柳宗元道論思想與散文創作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
    8. 王菊芹:《清幽而又沉郁的詠歌_柳宗元山水文學的文化觀照》作家140-141,2008年16期
    9. 王娟俠:《山水游記緣起論》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0. 陳家春:《論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美感體驗》山花131-132,2011年18期

    三、述評: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在永州革新失敗後,被貶謫永州,又被柳州刺史,死 於柳州。而這時期的山水文學就夏衛寧先生說法:「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一位宗師的地位,被張岱認為“古之記山水手”。」印證了柳宗元的山水文學的獨特地位,而就王娟俠先生所言:「柳宗元繼承晉宋山水,尤其酈道元的《水注經》,南北文風的優點,以多樣化筆法融情入景。」以及姜欣先生所言:「柳宗元貶居柳、永時期的思想感情形成了他奇特的審美心理,使得他的山水文學呈現出獨具魅力的藝術形態:幽深、寂靜的奧境和高爽、廣闊的曠境。」兩位說明了貶謫時期對柳宗元的山水文學的繼承和藝術形態的影響。因此山水文學是柳宗元的文學佔極重要的部份。

    柳宗元的山水文學的思想就鄭曉春先生所言:「由於佛教思想的影響,柳宗元張揚了思想主題,擺脫了儒家功利主義的審美觀,對山水進行了超功利的審美觀照,他有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而失落、傷感、悲憤,但詩文中卻能以幽空、幽寒、幽憤的面目出現,讓人憤慨但不叫人頹廢,具有悲劇的積極的美學意義。」說明柳宗元山水文學中的美學意義,但我覺得雖然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而他是一個執著理念的人,影響他最深的是儒家思想,因此我比較同意趙欣先生所言:「柳宗元的山水文學更多的具有儒家的思想,這區別於更多的受佛、道影響的山水文學。如:陶淵明筆下的“鳥弄新歡節,冷風送餘善。”(《癸卯歲始春懷古田》)。王維的“明月松澗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日冥》)……以上幾位大家的山水文學,更多的是自我自覺的追求……是“無往而不美”。但柳宗元走向山水,是獲罪遠遷,他筆下的山水無不烙印作者強烈而沉郁的情感。」明確指出柳宗元與深受佛道的文人的不同,因此可以證明柳宗元其實還是以儒道為中心,兼濟佛道思想。

    以《永州八記》為例,就鄭曉春先生所言:「中國文人自古有悲秋情懷……在《永州八記》中可以輕易找到……如:“有泉幽寒然”;“視之既靜,其聽始遠”;“枕席而臥,則幽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人跡罕至,永之人未嘗遊焉”;“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幽,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相對於北方而言,永州秋天的氣溫是不會太低的,但柳宗元卻處處感受到蕭條冷落,除了自然環境的影響外,詩人主觀心靈的悲苦憂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特點的幽寒與色調的暗淡是是柳宗元詩文的兩個重要特徵,它們都是詩人孤苦寂寞的心境在外物上的投射。」

    四、結論:

    柳宗元的山水文學在文學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而他繼承了晉宋的山水文學。貶謫時期對他的山水文學造成極大影響,當中還有佛道思想的兼濟,寫出有如《永州八記》的代表作。但主要還是以儒家思想的積極入世為主,因此在文中仍可以看到柳宗元山水詩文也充滿孤苦沉郁的情感,說明沒有完全受到佛教思想的洗禮,作品中雖有超脫的情緒,但只是暫時性的。在柳宗元山水文學中幽深、寂靜的奧境和高爽、廣闊的曠境等的強烈風格。

    #10999
    劉耀華劉耀華
    使用者

    B991010012 劉耀華 從歐陽修的山水遊記與政論文探討其性格與文風

    一、參考書目20篇
    [1] 唐紅衛. 歐陽修的文藝觀[D]. 新疆大學, 2005
    [2] 李奇. “怕后生笑”的歐陽修[J]. 文史春秋, 2006,(05)
    [3] 王守國, 衛紹生. “文章太守”的文論架構———歐陽修文論的淵源、成就及影響[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01)
    [4] 徐劍凌. 歐陽修與北宋古文運動[J]. 攀枝花大學學報, 2000,(04)
    [5] 群忠, 錦生. 借書抄誦成名家[J]. 圖書館界, 1986,(01)
    [6] 劉輝平. 試論歐陽修對北宋學風的影響[J]. 江西社會科學, 1991,(03)
    [7] 彭錦. 歐陽修人生實踐的生命美學審視[D]. 華南理工大學, 2010
    [8] 張貴. 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及其詩歌創作[D]. 西北師范大學, 2010
    [9] 張虹. 歐陽修記體文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 2004
    [10] 宋聚梅. 詩情畫意 秀麗多姿——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江西教育論叢.2003
    [11] 胡方磊. 歐陽修散文經典的傳播與接受.福建師範學院.2010
    [12] 趙劍華. 從《醉翁亭記》看歐陽修“與民同樂” [J]. 語文教學通訊, 2007,(14)
    [13] 許寒梅. “醉翁”之意究何在?[J]. 初中生, 2007,(Z6)
    [14] 董虎蘭. 暫時的愉悅 永久的悲涼——再讀《醉翁亭記》[J]. 內蒙古電大學刊, 2006,(09)
    [15] 宋子江. 歐陽修:太守情寄醉翁亭[J]. 初中生世界, 2003,(30)
    [16] 慶振軒. 其奧妙在醒醉之間——歐陽修貶滁心態散論.蘭州大學學報.2011
    [17] 劉越峰. 論歐陽修在散文領域的創新精神.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11
    [18]卓旻賢.歐陽修與韋應物的滁州山水書寫=Ouyang Xiu and Wei Yingwu’s Chuzhou Scenery.有鳳初鳴年刊.7 2011.07[民100.07]
    [19]何寄澎.歐陽修「詩文集序」作品之特色及其典範意義=Ou Yang Xiu’s "Prefaces" to Collections of Poems and Other Writings: The Features and Meanings of the Sub-Genres as a Literary Paradigm. 臺大中文學報17民91.12
    [20]黃坤堯.超越李白:論北宋詩壇的文藝氣象=Transcending Li Bo: On the Literary Atmosphere of the Poetic Arena in Northern Song Times.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1=42民91

    二、選讀10篇
    [1] 唐紅衛. 歐陽修的文藝觀[D]. 新疆大學, 2005
    [2]卓旻賢.歐陽修與韋應物的滁州山水書寫=Ouyang Xiu and Wei Yingwu’s Chuzhou Scenery.有鳳初鳴年刊.7 2011.07[民100.07]
    [3] 王守國, 衛紹生. “文章太守”的文論架構———歐陽修文論的淵源、成就及影響[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01)
    [4] 徐劍凌. 歐陽修與北宋古文運動[J]. 攀枝花大學學報, 2000,(04)
    [5] 胡方磊. 歐陽修散文經典的傳播與接受.福建師範學院.2010
    [6] 趙劍華. 從《醉翁亭記》看歐陽修“與民同樂”[J]. 語文教學通訊, 2007,(14)
    [7] 許寒梅. “醉翁”之意究何在?[J]. 初中生, 2007,(Z6)
    [8] 董虎蘭. 暫時的愉悅 永久的悲涼——再讀《醉翁亭記》[J]. 內蒙古電大學刊, 2006,(09)
    [9] 宋子江. 歐陽修:太守情寄醉翁亭[J]. 初中生世界, 2003,(30)
    [10] 慶振軒. 其奧妙在醒醉之間——歐陽修貶滁心態散論.蘭州大學學報.2011

    三、述平
    1、概述
    歐陽修是繼韓愈、柳宗元等人之後,古文運動的繼承者,而文出自然是歐陽修對文章風格的基本要求,也是他長期從事寫作的心得體會,因此在歐陽修的創作中曾多次提到文出自然的想法,不過他所強調的自然是文章要平易流暢,反對艱澀奇險,文章要文簡意深,反對華而不實,亦要有其獨特性,反對模仿抄襲。他同時也認為文章的風格需要多樣化,有山水遊記、政論文、傳記、碑誌類等。歐陽修自幼習韓文,受其影響深刻,文字風格不如韓愈雄渾壯闊,但清新秀美,不論是韓愈或歐陽修這類古文大家,均可從其為文風格中窺見其品德操守。歐陽修文風清新自然,也與他的處事為人有所關聯。而以下歸納後代學者對他的政論性文章與山水遊記所作的評論,分兩部分說明之。
    政論文中十分特別的一篇是《與高司諫書》,在〈 歐陽修散文經典的傳播與接受〉一文中提到歐陽修在《與高司諫書》中,怒斥高若訥不盡諫官職責的行為,其文用詞嚴厲,有論者將其與韓文作比較,唐順之稱此書『太詬言,視《諍臣論》天淵也。』批評歐陽修言詞過於激切,不如韓愈《諍臣論》得體,然此篇論文作者則認同方苞『歐公苦心韓文,得其意趣,而門徑則異。韓雄直,歐變而紆餘;韓古樸,歐變而美秀。惟此篇骨法形貌皆與韓相近。』認為在歐陽修紆餘秀美的一貫創作中,《與高司諫書》的門徑更近韓文,但並非口定它與其他文章一樣具有歐陽修創作的獨特風格。此篇作者認為,《與高司諫書》的寫作年代是歐公年輕之時,又其為人忠君愛國,正直耿介,故與其婉轉的風格稍有不同,〈歐陽修的文藝觀〉此篇亦有同樣想法。
    〈 “醉翁”之意究何在? 〉〈其奧妙在醒醉之間——歐陽修貶滁心態散論〉三篇皆有一共同主旨,即綜合歐陽修的詩文,聯繫其貶謫滁州的特殊背景,可以看出歐公憂斯內藏、閒放於外,其內心還是痛苦的。然〈 歐陽修:太守情寄醉翁亭〉則認為歐陽修是豁達的,他淡泊名利所以能作出〈醉翁亭記〉來『與民同樂』,〈從《醉翁亭記》看歐陽修“與民同樂” 〉一篇也認為歐陽修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所以〈醉翁亭記〉寫的是一個出世的歐陽修,亦無太多不得志的不滿。

    2、評論
    我較為認同〈 歐陽修與韋應物的滁州山水書寫〉一篇中說的,歐陽修試圖以外在美好山水來超越不平憤慨之氣,而轉化為愉悅和樂之心境,在詩文中表現為熱烈酣暢,以及平淡自然之二種風格,熱烈酣暢之樂如歐陽修〈豐樂亭記〉提到與當地人民相處之樂,從亭之命名為「樂」,則所樂之事,建立在豐衣足食、和樂無事的民生基礎上。其賞玩酣暢之樂,從〈醉翁亭記〉便可見,歐陽修山水之樂,常以酒助興,而非借酒澆愁,因此呈現出與天地萬物共享同樂,無論醉翁、遊人、山水、禽鳥每個存在都融會在一起,形成民胞物與的精神。綜觀這十篇期刊論文,從歐陽修的山水遊記、政論文的特色處著墨來評論歐公各個時期的思想與探究為文風格,而共同處則在於歐公較為婉轉淡然處世的思想反映在文風上則是平易流暢、清新自然。

    #11000
    安福源安福源
    使用者

    B961010031 中文系100級 安福源
    論王安石晚年行文風格

    一、 參考文獻
    1. 王夢鷗等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9月
    2.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9月
    3. 蔡興濟:《王安石之學術及作品》臺中:瑞成書局,1960年7月
    4. 李小蘭:《論王安石散文創作中的思維類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5. 翁志萍:《王安石及其散文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 金中樞:〈宋代古文運動之發展研究〉,收入《新亞學報》(九龍:新亞書院,1963年8月),第五卷第二期
    7. 倪志僩:〈北宋古文學之新發展〉,《東方雜誌》(1983年10月),第十七卷第四期
    8. 黃盛雄:〈王安石之文論〉,《靜宜學報》 (1978年6月),第一期
    9. 夏長樸:〈一道德以同風俗――王安石新學的歷史定位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彭林主編:《中國經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三輯
    10.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收於(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11. 陳友冰:〈中國大陸宋文研究綜論(1979-2006)〉,漢學研究通訊,2007年2月
    12. 陶豐:〈王安石新學興廢述〉,收入王水照主編:《新宋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輯
    13. 莫礪鋒:〈論王荊公體〉,《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14. 周楚漢 〈王安石文章論〉,河南社會科學,二○○一年五月,第九卷第三期
    15. 周振甫 〈唐宋八大家論〉,文學遺產,一九九六年第六期
    16. 吳小林 〈論王安石的散文美學思想〉,江西社會科學,一九九四年第十二期
    17. 成松柳 〈從文以載道到抒寫性靈.唐宋散文的傳承與拓展〉,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18. 羅國基 〈論王安石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撫州師專學報,二○○一年六月,第二十卷第二期
    19. 劉成國 〈王安石的學術淵源考論〉,四川大學學報二○○三年第五期
    20. 劉鋒燾 〈宋代散文與文學傳統〉,忻州師範學院,二○○四年二月,第二十卷第一期

    選讀:
    1.王夢鷗等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9  月
    2.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9月
    3.蔡興濟:《王安石之學術及作品》臺中:瑞成書局,1960年7月
    4.李小蘭:《論王安石散文創作中的思維類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5.翁志萍:《王安石及其散文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收於(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7.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8.陳友冰:〈中國大陸宋文研究綜論(1979-2006)〉,漢學研究通訊,2007年2月
    9.陶豐:〈王安石新學興廢述〉,收入王水照主編:《新宋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輯
    10羅國基 〈論王安石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撫州師專學報,二○○一年六月,第二十卷第二期

    二、述評
    王安石,自介甫,人如其名,個性剛硬如石。王安石為文,極少作應景語,總共不過寥寥數篇偶有所感所記的文章,其絕大部份,都是論國事,議政務,傳經義,辨道德。安石的文章,風格峻峭,文似險而實質,其體簡勁精潔,理盡而氣不迫。其文章若要分期,則可以任宰相與去官之後分前、中、後三期,各期文氣風格皆有差異,其中差異最大者乃屬後期。雖然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最為頗有爭議,不過其文學造詣與成就,卻是有目共睹。王安石的創作理念,其實在歐陽修與王安石的酬答詩作中極可觀之一二:

    贈王介甫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試拂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樽酒盍留連。

    《奉酬永叔見贈》
    欲傳道義心雖壯,強學文章力已窮。
    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摳衣最出諸生後,倒屣常傾廣座中。
    只恐虛名因此得,嘉篇為貺豈宜蒙?

    歐陽修詩崇李白,文尊韓愈,所以有翰林、吏部一說,可是安石答詩曰:“欲傳道義心雖壯,學作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雖然語多自謙,但其實已露和歐公對文章的不同見解。在王安石看來,經略道義比文章重要,所以文章的目的是要“傳道義”;而學作文章,雖謙言“終身何敢望韓公”,其真正以為高明的人物,還是孟子。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間對古文見解的不同。

      在閱讀王安石的作品與相關研究後發現,王安石的文學觀點並非完全沿襲他早點所提出的「文貴實用」,中年的作品或許大抵不離致用之意,不過晚年的觀點在於追求適意,而不求實用,不過卻有一事是王安石文風不變之處,即「文如其人」。在王安石後期的作品之中,主要可以歸類出下列幾點:公務文字減少、淡化仕宦認知、仍盡儒者的責任、論佛重見自信等。王安石晚年好佛,再施作上有許多禪詩體現了王安石對佛的一番見解。佛學對王安石晚年作品以及心境上影響都極大,胡適曾云:雖(王安石)潛於佛學,非但不消極,反而倒出一種弘毅積極的人生觀。

      近人對於王安石的研究,包羅萬象,包含其政治、詩、辭、文章與新學,而大部分的專書與論文通常著重於政治、詩詞與新學這三個區塊。在於文章方面的研究,雖然不少,不過相較於前者,卻明顯的可以看出其比重相對而言的居於絕對少數。在古文集與中國文學史雖然對於王安石的文章評價都極高,卻少有專門對於其生平所做大小文章做研析評論者,個人以為,或許可以在此區塊加強研究,不再偏重於任何一面向,而能讓今人後世更全面的了解王安石醫生創作與文學成就。

    #11001
    謝佳冕謝佳冕
    使用者

    謝佳冕 B991010052 中文103
    論歐陽修文學思想及其風格

    參考書目:
    1.蔡秉霖:《試論歐陽修音樂美學之「琴意」說》,東方人文學誌 ,9:3 2010.09[民99.09],頁161-174
    2. 林素芬:《論歐陽修的讀書法及其作史之實踐》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7 2008.06[民97.06], 頁124-157
    3. 車行健:《試論歐陽修的儒學返本論》,東華人文學報,11 2007.07[民96.07],頁143-172
    4. 曹艳春:《試論歐陽修詞的樂觀風格》,江西社會科學,2008卷1期(2008/01),p128 -131
    5. 李英:《略論歐陽修詩文的藝術成就》,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卷2期(2010/03),p127 -128
    6. 劉越峰:《論歐陽修散文創作中的轉折法及其作用》,武陵學刊,35卷1期(2010/01),p101 -103+107
    7. 陈晓芬:《論歐陽修對散文特質的闡發》,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卷4期(2008/08),p36 -42
    8. 劉越峰:《論歐陽修學術論文的美文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30卷6期(2009/12),p70 -73
    9. . 庒庭蘭:《簡論歐陽修《詩本意》的以人情說詩》,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卷2期(2007/04),p15-17
    10. 羅敬之:《論歐陽修的古文運動 》, 華學月刊, 95 民68.11, 頁28-32
    11. 杜若:《醉翁歐陽文忠公》 ,江西文獻 ,76 民63.04 頁,17-20
    12. 林逸:《歐陽文忠公其人其學》, 江西文獻, 103 民70.01 ,頁22-23
    13. 吳政翰:《從「六一風神」看歐陽修詞》,修平人文社會學報,9 2007.09民96.09,頁45-66
    14. 吳政翰:《歐陽修的詞學主張與創作分期淺探》,修平人文社會學報,8 2007.03民96.03,頁59-82
    15. 霍晉明:《自然與人文的融合之樂–試論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旨與意境》,景文技術學院學報 13(上),民91.09, 頁160-166
    16. 劉越峰:《論歐陽修在學術-散文互動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6卷1期(2011/01),p41 -44
    17. 謝佩芬:《歐陽脩研究論著目錄初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4:2,民80.12,頁211-242
    18. 王建生:《趙甌北的文學批評–論歐陽修》,中國文化月刊108,民77.10,頁34-38
    19. 劉越峰:《論歐陽修散文刻意求簡之病》,天水師範學院學報,30卷4期(2010/07),p90 -93
    20. 韩立平:《試論歐陽修文學思想的四維性》,江西社會科學,2007卷9期(2007/09),p189 -192

    選讀:
    1.蔡秉霖:《試論歐陽修音樂美學之「琴意」說》,東方人文學誌 ,9:3 2010.09[民99.09],頁161-174
    2. 庒庭蘭:《簡論歐陽修《詩本意》的以人情說詩》,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卷2期(2007/04),p15-17
    3. 韩立平:《試論歐陽修文學思想的四維性》,江西社會科學,2007卷9期(2007/09),p189 -192
    4. 曹艳春:《試論歐陽修詞的樂觀風格》,江西社會科學,2008卷1期(2008/01),p128 -131
    5. 李英:《略論歐陽修詩文的藝術成就》,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卷2期(2010/03),p127 -128
    6. 劉越峰:《論歐陽修散文創作中的轉折法及其作用》,武陵學刊,35卷1期(2010/01),p101 -103+107
    7. 陈晓芬:《論歐陽修對散文特質的闡發》,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卷4期(2008/08),p36 -42
    8. 劉越峰:《論歐陽修學術論文的美文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30卷6期(2009/12),p70 -73
    9. 林素芬:《論歐陽修的讀書法及其作史之實踐》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7 2008.06[民97.06], 頁124-157
    10. 劉越峰:《論歐陽修散文刻意求簡之病》,天水師範學院學報,30卷4期(2010/07),p90 -93

    述評:
    綜觀歐陽修一生,其作品共500餘篇,在散文、詩歌、賦都有很大的成就,是個博學多才的人。其中要歸功於他的母親了。我們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大人物」也一樣。在歐陽修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母親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孟母三遷」,「岳母刺字」一樣,「歐母畫荻」的故事,也讓人印象深刻。那是歐陽修小時候的事情。
    在中國古代文學思想中,獨立的散文理論出現比較遲。宋代是一個散文意識日趨自覺、散文理論範疇日趨明確的時期,歐陽修作為一代文壇盟主,不僅撰就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而且有大量專為散文創作闡發的見解,其中不少論說還表露出著意區分詩歌與散文的意識,顯現出對散文獨有的文體特質的體悟。以文字而體現生命不朽的原則貫穿他對散文特殊功能的闡述中,致用與說經則是他認為散文最重要的兩大社會功能。對於說文在表現上的特質,歐陽修的認識重心落在“議論多所發明”這一點上。他提出議論發明必須區別於嘩眾取寵、求其取勝的表現方式,並力主散文的議論以明晰精要為勝。
    歐陽修的文學思想內容豐贍、視域廣闊,他從作品、作者、時代、讀者四個維度對文學現象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他從“文學接受”這一維度出發,提出的“文之行”“有待”,對其領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豐富了中國古代文論的思想寶庫。最能體現歐陽修文學思想之多維性的,是他作於景祐元年(1034)的《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
    首先就作品而論,歐陽修強調“事信”與“言文”要二者兼顧。他認為:“君子之所學也,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現於後世。”並舉出“聖人之文”“《詩》、《書》、《易》、《春秋》,皆善載事而尤文者,故其傳尤遠”。作品不僅要內容真實可信,而且需有文采。其次,就作者而論,歐陽修指出作品的流傳與否,關乎作者自身的“道至”與否。在“文”“道”關係上,歐陽修的主要立場是道充為文,先到後文,標舉“我所謂文,必與道俱”。再次,就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而言,歐陽修強調文之“行遠不遠”又“系其所恃之大小”。他例舉了“《書》載堯舜”、“《詩》載商周”、漢之“聲名文物之盛”以及唐之“太宗之政、開元之治”等,論證作品所“再”之具體歷史時代對其傳世行遠的影響。
    歐陽修作為北宋仁宗慶曆前後疑經惑古思潮中的領軍人物,他的學術思想通過大量的散文作晶體現出来,學術論文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美文化傾向,这是他以文學家身份治經的獨特之處。就其文學創作成就而言,无疑增強了學術論文的可讀性。就學術發展論,美文化的學術論文正與慶曆學術重人事、重人情的學術本質互為表裡,對形成宋學獨特的治學理念大有神益。
    歐陽修以文學知名。歐陽修的「一家之讀書法」,其「知古明道」的學術核心,從閻明「知古」與「切於事實」之道,進而論述其藉古以如今的歷史意識。其中,蘊含歐陽修的歷史批判與對歷史事件的價值詮釋。歐陽修是一個重視道德價值的學者,並將此「道德」的「理性J 付諸作史之實踐。因此,其著述事業是「為道」之途徑,為了垂世教、著勸戒。可見歐陽修學術的重要特色,正在其「為道」理念的文學實踐與作史實踐之重合軌跡。綜觀歐陽修的整體學術,往往可以見到一種藉古以知今的歷史自覺,發為對歷史事件、古典文獻的懷疑、批判與重新詮解,而這種種懷疑、批判與重新詮解,自有其當時代的特殊脈絡。要瞭解歐陽修的「一家讀書法J恐怕非此莫由。歐陽修的「知古明道」說, 正是這樣的思維。歐陽修曾經這麼定義史」。「夫居今而知古, 書今世以信乎後世者,史也。」對歐陽修而言,他所憑藉的一線光明,當即他所信仰的「道」。正如所有的儒家一樣,對歐陽修而言,「古代」是一個政治理想的代名詞,但是同時也是處處充滿鑑誠。他是以古為經, 而書寫現代史,用以垂後。經史雖有理想、與現實之別,卻非斷裂的。我們可以說, 歐陽修的歷史自覺,在理想層次上是以梅堯臣所謂「先王法」、亦即歐陽修所謂「古聖賢所遑遑急急者」為實現鵲的、為反省批判之標準; 實踐層次上,則在解釋令人與古聖賢之間跨越時空而能達致一致的精神與現實成就的可能性。因此,此一歷史自覺意識,正是用以解銷掉古今時空制限的鎖鑰。歐陽修的這一把鎖鑰,並非從探索「人性根源」之上著力,也不是從推究「天人之際」上著眼, 而是運用從觀察具體可感的人事、自然的規律事象、物理等,所得致的普遍之「理」、「情」理則,來解釋義理的發生,古令、聖凡的一致性正是如此,歐陽修開出了一條新異的學術路線,達到他人未能達致的學術成就。

    #11002
    _陳君慈__陳君慈_
    使用者

    論韓愈散文文統與技巧 中文系103 B991010015 陳君慈 :arrow:

    一.書目二十篇

    論文:
    <韓愈「以文為戲」散文藝術研究>黃寶炬,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6
    <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張蜀蕙,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
    <韓愈散文通變論>劉婷蕙,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
    <韓文「載道」與「去陳言」之研究>兵界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韓愈與宋學--以北宋文道觀為討論核心>張瑞麟,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學位論文,2010年
    <韓愈古文散論>韓利萍,內蒙古大學,26頁,2004
    <論韓愈文學思想中的生命意識>於恩萍,新疆師範大學,21頁,2004
    <韓愈文道論>蘇軍茹,西北大學, 44頁,2001

    期刊:
    <韓柳對文學娛樂功能的認同與發展>盧寧,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31卷4期(2004/10):p63 -67
    <論韓愈文論觀的矛盾與统一> 沈時蓉,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卷3期(2009/09):p61 -65
    <韓愈發牢騷的技巧–「進學解」「詭道」發微> 張覺,國文天地,民85:頁102-104
    <韓愈散文分期意義之探討>王基倫,漢學研究集刊 1期(2005/12):p49 -66
    <淺議桐城文派的韓、柳古文比較論>許子濱,人文中國學報,民96:頁215-266
    <雜論唐代古文運動>錢穆,新亞學報,民46:頁123-168

    近人著作:
    <韓愈研究新論:思想與文章創作>市川 勘,臺北市:文津, 2004
    <韓愈古文校注彙輯>羅聯添編著,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出版:鼎文總經銷, 民92
    <韓愈贈序文類之研究>蒲彥光撰,台北市:私立東吳大學, 民86
    <韓愈文述要>柳在國撰,高雄 :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 民75年1月
    <韓愈文統探微>鄧國光著,臺北市 : 文史哲, 民81
    <韓愈散文研讀>王更生編著,臺北市 : 文史哲, 民82

    二、選讀十篇

    1.韓利萍: <韓愈古文散論>,2004
    2.於恩萍: <論韓愈文學思想中的生命意識>,2004
    3.蘇軍茹: <韓愈文道論>,2001
    4.劉婷蕙: <韓愈散文通變論>,2004
    5.鄧國光: <韓愈文統探微>,臺北市,文史哲,民81
    6.張瑞麟: <韓愈與宋學--以北宋文道觀為討論核心>,2010
    7.張蜀蕙: <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2000
    8.沈時蓉: <論韓愈文論觀的矛盾與統一>,2009
    9.王基倫: <韓愈散文分期意義之探討>,漢學研究集刊 1期
    10.王更生: <韓愈散文研讀>,臺北市 : 文史哲, 民82

    三、述與評
    述:
    韓愈是唐代傑出的散文家,他成功領導了古文運動,揭開了散文發展新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他主張學習古文要先學「道」,這個道指儒家之道,為了恢復已經中斷的儒家道統,另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唐王朝的統一。
    文以明道是韓愈文學理論與創作的核心思想,要求革除六朝綺靡文風的流弊,把文學從刻意追求辭藻、對偶、聲律傾向的束縛下解放,予以自由活潑的表現形式,並使之具有較為豐富的現實內容,且克服了古文運動先驅一味復古、刻意模仿的弊病,因為其創作成果,開創了中國古典散文的新時代。
    論文中提到韓愈思想,仔細分析其文學觀後會發現,韓愈雖從未明言「通變」二字,但他的確受到《文心雕龍》的影響,且在實際的創作中加以發揚。從其散文中證明他的文學思想有極大的部分是對劉勰「通變論」的繼承與發展。
    從宋人對其文章評價來看,<祭鱷魚文>、<進學解>、<毛穎傳>、<原毀>、<送窮文>等文是韓愈名篇,有許多討論和讚嘆,韓愈以文為戲的觀點,文章不必一定要有經國大業的沉重,使宋人對書寫改觀,了解書寫有嘲諷、戲耍、幽默的可能。其散文氣勢奔放常透過語言的氣勢來表現,蘊含著他內心的情感,書寫生平信念和志氣,也抒發己身官場波折之怨。
    韓愈散文特色有許多:求仕上書相關作品甚多,有大量書牘、贈序、墓誌銘的作品,多帶有平正古樸的語言風格,大膽使用奇字追求詩文的雄奇變怪,且與佛老之徒有所接觸,受到佛學教義的影響,他的散文也提出強烈的反佛老主張及尊儒的思想。晚期的特色延續前期有許多墓誌銘作品,還增多了奏議、哀祭類作品,晚年筆調更趨成熟,在文體、主題上都能因事制宜,隨著境遇心情的轉變,詩文風格又漸趨平緩,立言趨於謹慎,語氣平和許多。

    評: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重要人物中一,他的散文和思想自然有許多人探究,沈時蓉的<論韓愈文論觀的矛盾與統一>這篇中,提到韓愈為文的三組矛盾之處:「修辭明道;以文為戲」、「不平則鳴;其言藹如」、「師古賢人;陳言務去」,和其他人多研究文統、文道不同,觀點新穎。另王基倫的 <韓愈散文分期意義之探討>中,根據韓愈詩,將韓愈的散文創作分期,幫助我們熟悉作家創作的時空背景,從而更了解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從韓愈文以研究宋學發展和演變的論文:張瑞麟 <韓愈與宋學--以北宋文道觀為討論核心>,旁及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延續韓愈精神,各家自成一格,確立了宋學的發展方向。
    總之,韓愈在唐宋八大家中,無論是作品特色和思想,都名傳後世,各家對韓愈做的研究也非常多,最受關注的是韓愈的戲筆和主明道的古文思想。

    #11003
    陳彥樺陳彥樺
    使用者

    從歐陽修的貶謫文學論德治思想

    一、參考文獻
    1.卓旻賢:《歐陽修與韋應物的滁州山水書寫》 有鳳初鳴年刊2011.07[民100.07] 頁131-144
    2. 張覺:《「醉翁亭記」藝術成就漫談》 明道文藝民94.05頁124-129
    3. 霍晉明:《自然與人文的融合之樂–試論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旨與意境》 景文技術學院學報 民91.09頁160-166
    4. 洪正玲:《歐陽修「醉翁亭記」篇旨析論–與民同樂之餘是否仍有憂憤悲情》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999 頁145-158
    5. 劉思祥:《滁州憂樂兩太守–記歐陽修和辛棄疾》 歷史月刊民93.0頁97-109
    6. 黃淑貞:《從大小法探析歐陽修二記的美感效果–「醉翁亭記」與「豐樂亭記」 》國文天地 民90.09頁14-18
    7. 李芳蓓:《晏、歐詞中的「酒」意象析論》東方人文學誌2009.12[民98.12] 頁99-123
    8. 許倬雲:《從「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說起》 大陸雜誌民53.12.15頁93-96
    9. 吳品萫:《回應與商榷–再論「醉翁亭記」中的歐陽修「言樂」是否為真樂?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民91.02頁152-165
    10.黃雪嬌:《浮槎山水:歐陽修遊記析論》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7/碩士
    11.魏樹煌:《歐陽修晚期作品之心境取向-以詩、賦、奏議文為主》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99/碩士
    12.陳品樺:《歐陽修傳記文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99/碩士
    13. 謝佩芬:《歐陽修與「酒」、「茶」關係小探﹣﹣試以其詩作為考察對象 》中國文學研究 80.05頁187-214
    14. 江國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在滁州何以自稱為「翁」?》 國文天地民83.11頁17-21
    15. 黃錦堂:《歐陽修辭之風格分析》 建設民53.08頁23-25+22
    16. 陳應龍:《歐陽修不拘小節上酒家》 藝文誌民63.09頁20-23
    17. 何永清:《「醉翁亭記」的「樂」字用法》 中國語文2002 頁73-75
    18. 張樸民:《宋代古文運動領袖歐陽修》 反攻民62.03頁7-10
    19. 張健:《平淡與自然–歐陽修的詩論》幼獅月刊民60.07頁2-3
    20. 楊志美:《醉意山水 -與民同樂「醉翁亭記」析論》松高1998頁7-17

    二、選讀
    1.黃雪嬌:《浮槎山水:歐陽修遊記析論》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7/碩士
    2. 江國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在滁州何以自稱為「翁」?》 國文天地民83.11頁17-21
    3. 卓旻賢:《歐陽修與韋應物的滁州山水書寫》 有鳳初鳴年刊2011.07[民100.07] 頁131-144
    4. 張覺:《「醉翁亭記」藝術成就漫談》 明道文藝民94.05頁124-129
    5. 楊志美:《醉意山水 -與民同樂「醉翁亭記」析論》松高學報1998頁7-17
    6.洪正玲:《歐陽修「醉翁亭記」篇旨析論–與民同樂之餘是否仍有憂憤悲情》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999 頁145-158
    7. 霍晉明:《自然與人文的融合之樂–試論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旨與意境》 景文技術學院學報 民91.09頁160-166
    8. 吳品萫:《回應與商榷–再論「醉翁亭記」中的歐陽修「言樂」是否為真樂?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民91.02頁152-165
    9. 劉思祥:《滁州憂樂兩太守–記歐陽修和辛棄疾》 歷史月刊民93.0頁97-109
    10. 黃淑貞:《從大小法探析歐陽修二記的美感效果–「醉翁亭記」與「豐樂亭記」 》國文天地 民90.09頁14-18

    三、述評
    歐陽修一生博學多聞,為人勤學聰穎,卻因亢直敢言,不阿諛諂媚的態度使得他宦途不順,一生中被貶謫三次,其作品也因此政治的陷害中和貶至滁州的環境下,創造出與當下詩人不同的貶謫文章,歐陽修表現出貶謫生活與山水間的閒適自足,並徹底地融入當地生活,呈現豁然開朗的心境。對於的心境與歐陽脩「與民同樂」的政治情懷,到底和先秦儒家經典中哪些思想相對應?又蘊涵著什麼樣的深層意義?歐陽脩這種「不在酒」的「醉」思又具有什麼生命哲味?因為感到好奇所以我將從我選讀的十篇期刊論文中分類現今學者如何研究歐陽修寄寓在文章中的貶謫情懷與其政治思想:
    (一)、從〈醉翁亭記〉中析論其政治思想:
    歐陽脩的〈醉翁亭記〉同時涵融了「醉意山水」與「與民同樂」的思想;再深入品味〈醉翁亭記〉全文,發現其內蘊確實不乏「憂憤悲情」的意味。《回應與商榷–再論「醉翁亭記」中的歐陽修「言樂」是否為真樂? 》一文中從歐陽脩被貶謫到滁州的政治遭遇一事而言,文中呈現「憂憤」之思是符合其儒家思想的;作者認為,有深厚的儒家思想作後盾,歐陽修根本不需要在文章中表現什麼「悲情」。文中出現的「與民同樂」,正是他那儒家德治思想的展現。其以〈醉翁亭記〉為基礎,參照其生平事蹟、政治遭遇與其他作品,再尋找先秦儒家經典的對應內容,析論歐陽脩〈醉翁亭記〉所呈現的「德治思想」成分。全文分四小節:一、「與民同樂的德治思想」,肯定歐陽脩將儒家德治思想落實於民間,這是儒家積極精神的呈現;二、「上契孟子的民本思想」,認為歐陽脩的當下情懷與戰國孟子的民本思想相契;三、「遙接周孔的禮樂仁政」,歐陽的德治思想可以遙應先秦周孔的禮樂仁政思想;四、「政治挫折後的醉化哲思」,認為歐陽脩雖遭滁州之貶,但其德治思想已藉儒家思想積極轉化為生命智慧。最後,再針對前四點作一簡要的結論。

    (二)、醉翁亭中的「與民同樂的德治思想」
    《「醉翁亭記」的「樂」字用法》中提出對十個「樂」字在語法上之運用。綜觀全文,十個「樂」字分別是第一段的「山水之樂」,第二段的「樂亦無窮」,第三段的「宴酣之樂」,及第四段的「禽鳥樂」、「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歐公以「樂」為主線,分六個層依次遞升,分別由欣賞醉翁亭的「山水之樂」,進入醉翁亭所見的「四季之樂」,再進入歐公所見的「滁人遊樂」,然後歐公為滁人設立的「宴酣之樂」,再進入非人類的「禽鳥之樂」,最後進入「太守之樂」。
    歐公〈醉翁亭記〉的「太守之樂」其實是在反映他內心底層「與民同樂」的德治思想。從表面看來,〈醉翁亭記〉藉歐公與賓客們喝醉於山水之間的情境落實其儒家德治思想於民心。

    (三)、分析”醉翁”與歐陽修的關係及其含意:
    〈醉翁亭記〉的題目就標舉「醉翁」,全文共出現六次的「醉」字,首段就包含了三次「醉翁」。歐公遭貶之後,心中透過儒家思想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滁州的自然天地與人民百姓中和「醉翁亭」上。《醉意山水 -與民同樂「醉翁亭記」析論》中敘述這樣的一位醉翁,「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可見他不擅於飲酒。歐陽修在政治革新上遭遇挫折,選擇讓老百姓幸福安樂的政治作為,因年紀屆於不惑之年,故自號「醉翁」,可見其「醉意」不是在酒的香味,而是在默默品味百姓的安居快樂。在歐公心中,飲酒只是物質上的快樂,短暫而不切實際;心中的「與民同樂」才是形而上的精神之樂

    (四)評論
    歐陽修貶謫文獻最重要的非〈醉翁亭記〉莫屬,其貶謫文學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不因貶謫而懷憂喪志,反而將儒家德治思想活用在滁州這片土地與人民上, 賈、馬、韓、柳諸人同樣遭遇到政治上的挫折,但外貶滁州之後歐陽修的表現與他們不同,歐公懂得以德政讓人民無憂無慮的「眾樂樂」,醉意於「與民同樂」之中。
    在上述期刊論文中,皆以〈醉翁亭記〉為中心來加以延伸討論,包括歐陽修描寫山水的筆觸、寄寓其中的情感等,都是學者研究的議題。而其中最特別的為《醉意山水 -與民同樂「醉翁亭記」析論》一篇,因為作者從酒中延伸歐陽修心境的變化和理念,從生平和觀察中得到自己獨特的見解,從中我們可以更了解歐陽修的為人和其貨達人生態度。
      
     從這些期刊論文中我發現〈醉翁亭記〉的作者歐陽修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逆境的處事態度。
    我覺得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要看的開、保持樂觀的態度,就如歐陽脩一樣,坦然地面對,必能有所收穫、有所成長,進而發現不一樣的世界。就拿歐陽脩來舉例,他用旅遊的心情去欣賞滁洲的山光水色,更放下身段與民同樂,如此豁達的境界,正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11004
    鄒佩珊鄒佩珊
    使用者

    析論蘇軾儒、道思想 B991010025 中文系103級 鄒佩珊
    一、參考資料二十篇
    張瑜. 是析論蘇軾人生分歧的儒釋道思想及其成因 《文教資料》 2011/19
    謝乃林. 感嘆人生如夢就醫定是消極頹喪嗎 《語言知識》2002 第十二期
    薛宗華. 蘇軾的思想與文學觀 新疆大學碩士論文 2002出版
    孫永亮.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主旨探微 中學語文 2000 第三期
    黃先立. 滿華執著 追求夢想 談《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格調 2004 第一期
    陳明聖. 蘇軾文學中的禪學思想探微 國家圖書館 期刊文獻資訊網
    賈超英. 也析蘇軾的人生如夢 《中學語文》1997年 第三期
    張高評.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鑑賞 國文天地 民89年
    林宜陵. 蘇軾詩詞中之「欣然」意-以元豐八年為例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一期 2008年 3月
    林融嬋. 蘇軾超曠之生命觀想及其內容實質析探 《文學前瞻》民94年 07
    趙蓉. 以赤壁詞賦看蘇軾對人生思想態度的變化歷程 《文教資料》2004年18期
    王湘. 蘇軾毛對複雜人生觀的寫照—談對《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人生如夢」的理解 白城師範學院學報 2002年 03期
    許外芳. 廖向東 蘇軾禪詩代表作誤讀的個案研究 新疆大學學報 2004年03期
    楊建躍. 曠達飄逸 物我兩忘—論蘇軾由儒入道、由道入禪的心路歷程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年6月 第二期
    林融嬋. 蘇軾超曠情懷與文化關係研究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全文系統 2005年
    王靖懿. 試論蘇軾儒道禪思想的整合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2004年02期
    薛亞康. 禪宗對蘇是思想及其創作的影響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5年01 期
    陳敬雯. 蘇軾的思鄉情懷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101年
    劉乃昌. 談蘇東坡《念奴嬌 赤壁懷古》齊魯學刊 1979年04期
    陸慶祥. 蘇事情本哲學論 樂山示範學院學報 2011年 07期
    徐月芳. 蘇軾奏一類書牘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民89

    二、選讀十篇
    張瑜. 是析論蘇軾人生分歧的儒釋道思想及其成因 《文教資料》 2011/19
    謝乃林. 感嘆人生如夢就一定是消極頹喪嗎? 《語言知識》2002 第十二期
    薛宗華. 蘇軾的思想與文學觀 新疆大學碩士論文 2002出版
    賈超英. 也析蘇軾的人生如夢 《中學語文》1997年 第三期
    黃先立. 滿華執著 追求夢想 談《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格調 2004 第一期
    林融嬋. 蘇軾超曠之生命觀想及其內容實質析探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全文系統 2005年
    陸慶祥. 蘇軾情本哲學論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011年 07期
    楊建躍. 曠達飄逸 物我兩忘—論蘇軾由儒入道、由道入禪的心路歷程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年6月 第二期
    許外芳. 廖向東 蘇軾禪詩代表作誤讀的個案研究 新疆大學學報 2004年03期
    薛亞康. 禪宗對蘇是思想及其創作的影響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5年01 期

    三、述評
    大部分的學者在討論蘇軾時,常言其作品中曠達的人生觀,是因佛理、儒道釋三者用以內部調適以面對外在環境及人生際遇的變遷,在《蘇軾的思想與文學觀》中講出大多數的人對其思想的解釋,蘇軾巧妙融合儒道佛三種思想,汲取佛老思想並以儒家學說的形式表現出來,接受禪宗物我兩忘的思想已面對環境的改變、人生際遇的變遷,追求個人精神世界的超脫,但卻又擔負社會責任有濟世、仁愛的儒家思想,繼而影響到他的文學創作,這也就是《蘇軾超曠之生命觀想及其內容實質析探》所言的「多維思考」使其思想不囿於一,而《曠達飄逸、物我兩忘—論蘇軾由儒入道、由道入禪的心路歷程》中對蘇軾思想間的轉換以時間、際遇為分界做出更精確的分類,在經過一連串政治上的打擊後蘇軾以禪宗、佛理追求心靈上的超脫,使禪學成為其心靈上的支柱。
    《蘇軾超曠之生命觀想及其內容實質析探》中說明蘇軾人格傑出處並非只因期儒道合一的思想,而是在面對生命中的逆境時始終堅持「人生如流」因而對生命對事物的未來均擁有恆久不墜的信心,而其筆者認為將其全數視為儒家思想的表露,實待商榷,認為若以此為判定則忽略蘇軾本身的主體性,因蘇軾出入之間主要不係於儒、道、佛而是在以真我實現為前提,因此將其對生命未來的積極面全數歸為儒家思想對蘇軾的主導,則有不恰當之處。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如夢一直以來都被解釋作人生短暫等較悲觀、厭世的感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末句,亦被解釋做蘇軾感嘆人生短暫、人生如夢的感慨,顯其較不似儒家的思考方式,謝乃林《感嘆人生如夢就一定是消極頹喪嗎?》中卻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其認為將末句解釋作蘇軾堅信「人生短暫、白駒過隙,功過是非自有史論」這種曠達灑脫的解說,似乎較為符合蘇軾其人之思想。
    蘇軾的作品中,擁有豐富的思想內容,有時寄寓佛理、有時又積極進取,但其實若欲將其完整分割其思想體系,則可能造成如上述所言之誤解誤判,或是像其禪詩名作「琴詩」一樣的誤讀狀況,故我認為若將其思想強硬分割,以區分其作品及情感,則易使蘇軾本身的主體性被忽略,其人思想多元有層次,其作品也是如此,因此對於蘇軾思想並無法將其明確的分割、區別,我們僅能得知其儒道思想同時存在,各取所長並巧妙融合用以調劑身心、面對人生困境,並使其人格成為後世文人的典範。

    #11005
    陳冠妤陳冠妤
    使用者

    題目:論蘇軾之詩中有詞,詞中有詩
    B991010001 陳冠妤
    一、參考書目
    1.張尊五《東坡文學》(《國專月刊》1937年5月)詳細評述了蘇軾詩詞的風格特色、淵源、流派及影響
    2.《東坡行實錄》(《國專月刊》1937年4、5月)記述了蘇軾的生平事跡,材料詳實,體現了重材料、述評相結合的特色。
    3.趙宗湘《蘇詩臆說》(《國專月刊》1936年12月)分析了蘇軾的風格是「豪放奔肆,婉約清麗兼而有之」,認為「東坡受李杜之影響較深,韓劉之關係為淺,此外陶淵明韋蘇州王右丞諸家,予東坡之助力亦大」。
    4.嚴恩紋《東坡詩淵源之商榷》(《文史雜誌》1945年第1期)認為蘇詩淵源於韓愈、劉禹錫、李白、白居易、杜牧。
    5.張尊五《東坡文學》認為蘇詩的來歷以陶李及佛經(華嚴維摩圓覺之經)為最顯著,並將蘇軾與李白作比較。
    6.梅誠《蘇東坡詞的研究》(《中日文化》1941年5月)認為論文學成就蘇詞的地位在詩文之上,不受「詞為艷科」的約束。
    7.張尊五《東坡文學》認為蘇詞變婉約為正宗詞風,開闢了詞的新氣象,並比較了柳永與蘇軾詞的風格特色,認為蘇詞為北派之祖。
    8.夏承燾《東坡樂府箋序》(《詞學季刊》1935年10月)認為「其詞橫放桀出,盡覆花間舊規,以極情文之變,則洵前人所未有,擷其粗跡,凡有數創」:「一、杜韓以言論為詩,蘇軾推波以及詞」;「二、好摭經典入詞」;「三、化用前人詩文入詞」;「四、詞前詳序」。
    9.陳起昌在《唐宋八大家文章論序》(《國專月刊》1935年7月)中論述三蘇之文時說:「三蘇長策士之文,而東坡兼於莊子。夫策士之文,遊說之柄,務在快利以干時君,故三蘇之文,盡奔騰縱放之能,而沉著渾厚,幾乎或盡。然而筆力盤空,縱橫暢達,則亦文章一體,不可廢也。」
    10.馬茂元《評〈蘇軾詞選〉》(1959年11月15日《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287期)認為,評價歷史人物,首先要從政治著眼,「蘇軾反對變法主要是一個認識不足的問題」。他之所以向『新法』揮拳,則仍然是從同情人民出發」,並指出「作為一個文學家蘇軾來說,我們不能孤立地、抽像地談他的藝術成就,而是應該把他放在文學發展歷史特定的條件來考察其有無進步的作用」,「蘇軾的人生態度除了虛無色彩而外,還有積極樂觀的一面,不容忽視」。
    11.復旦大學中文系1955級中國文學批評史宋元小組《關於蘇軾的文學理論批評》認為:「他(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他的詩、詞、散文的創作都達到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最高的成就。但他的世界觀中存在較複雜的矛盾。在政治上,他一定程度同情人民痛苦,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但又反對王安石比較激進的新法。他的基本思想屬於儒家,又出入佛老。他有儒家關心現實、積極入世的一面,但也有中庸調和的保守觀點。他借助於佛老思想使自己觀察問題比較開朗通達,卻又帶有嚴重的消極虛無主義傾向」,「這些觀點在他思想中相互衝突著,又相互滲透、制約、影響著」。
    12.馬赫《略論蘇軾的詩》(《文學遺產》1957年增刊5輯)認為,蘇軾從小受到了正統儒家思想影響,「使他產生了對於封建秩序和儒家教條所裝潢起來的封建歷史的無限崇拜和信託」,而「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難,又通過蘇軾的政治活動和曲折多難的生活滲入到蘇軾的思想中,使他對於自己所處的現實產生了一種以復古為原則的幻想式的改革要求和對於黑暗的憎惡」。
    13.《從王安石變法看儒法論戰的演變》(《紅旗》1974年第四期)
    14.《揭露蘇軾尊儒反法的兩面派嘴臉》(《南京大學學報》1974年第四期)
    15.《北宋尊儒反法的反動政客》(《湖北文藝》1975年第二期)
    16.《「三絕碑」—蘇軾之流尊儒反法的一個見證》(《湖南日報》1974年9月6日)
    17.王水照《蘇軾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詩》(《文學評論》1978年第3期)第一個在「文革」以後為蘇軾「正名」
    18.馬積高《評論蘇軾的政治態度和文學成就》(《湖南師範大學學報》1978年第3期)
    19. 柳明熙:〈蘇東坡詞所表現的心路歷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20.王恆展《論宋代豪放詞的感傷情調》(《山東師大學報》1990年第5期)提出「蘇詞在豪放曠達格調背後,瀰散著一片沉鬱濃重的感傷情緒」,「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

    二、選篇
    1. 張尊五《東坡文學》(《國專月刊》1937年5月)詳細評述了蘇軾詩詞的風格特色、淵源、流派及影響
    2. 《東坡行實錄》(《國專月刊》1937年4、5月)記述了蘇軾的生平事跡,材料詳實,體現了重材料、述評相結合的特色。
    3. 趙宗湘《蘇詩臆說》(《國專月刊》1936年12月)分析了蘇軾的風格是「豪放奔肆,婉約清麗兼而有之」,認為「東坡受李杜之影響較深,韓劉之關係為淺,此外陶淵明韋蘇州王右丞諸家,予東坡之助力亦大」。
    4. 嚴恩紋《東坡詩淵源之商榷》(《文史雜誌》1945年第1期)認為蘇詩淵源於韓愈、劉禹錫、李白、白居易、杜牧。
    5. 夏承燾《東坡樂府箋序》(《詞學季刊》1935年10月)認為「其詞橫放桀出,盡覆花間舊規,以極情文之變,則洵前人所未有,擷其粗跡,凡有數創」:「一、杜韓以言論為詩,蘇軾推波以及詞」;「二、好摭經典入詞」;「三、化用前人詩文入詞」;「四、詞前詳序」。
    6. 馬茂元《評〈蘇軾詞選〉》(1959年11月15日《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287期)認為,評價歷史人物,首先要從政治著眼,「蘇軾反對變法主要是一個認識不足的問題」。他之所以向『新法』揮拳,則仍然是從同情人民出發」,並指出「作為一個文學家蘇軾來說,我們不能孤立地、抽像地談他的藝術成就,而是應該把他放在文學發展歷史特定的條件來考察其有無進步的作用」,「蘇軾的人生態度除了虛無色彩而外,還有積極樂觀的一面,不容忽視」。
    7. 復旦大學中文系1955級中國文學批評史宋元小組《關於蘇軾的文學理論批評》認為:「他(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他的詩、詞、散文的創作都達到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最高的成就。但他的世界觀中存在較複雜的矛盾。在政治上,他一定程度同情人民痛苦,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但又反對王安石比較激進的新法。他的基本思想屬於儒家,又出入佛老。他有儒家關心現實、積極入世的一面,但也有中庸調和的保守觀點。他借助於佛老思想使自己觀察問題比較開朗通達,卻又帶有嚴重的消極虛無主義傾向」,「這些觀點在他思想中相互衝突著,又相互滲透、制約、影響著」。
    8. 馬赫《略論蘇軾的詩》(《文學遺產》1957年增刊5輯)認為,蘇軾從小受到了正統儒家思想影響,「使他產生了對於封建秩序和儒家教條所裝潢起來的封建歷史的無限崇拜和信託」,而「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難,又通過蘇軾的政治活動和曲折多難的生活滲入到蘇軾的思想中,使他對於自己所處的現實產生了一種以復古為原則的幻想式的改革要求和對於黑暗的憎惡」。
    9. 柳明熙:〈蘇東坡詞所表現的心路歷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10. 王恆展《論宋代豪放詞的感傷情調》(《山東師大學報》1990年第5期)提出「蘇詞在豪放曠達格調背後,瀰散著一片沉鬱濃重的感傷情緒」,「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

    (三)對蘇軾詩詞的研究及述評
    蘇詩一直是宋詩研究的熱點,八十年代以來研究者對蘇軾詩歌創作道路的宏觀認識,對各個不同階段的詩歌特色的評析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綜觀近年來蘇詩的研究,其特色主要表現在對蘇詩風格和意境的多方面的闡釋。如朱靖華《論蘇軾詩風主流的「高風絕塵」》(《文學遺產》1993年第5期)認為「高風絕塵」是蘇軾藝術詩風創作的最高審美標準。侯孝瓊《盛衰閱過君應笑——試論蘇軾詩的「幽默」》(《中國韻文學刊》1994年第1期)認為蘇軾的幽默感泛溢到他的詩中,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鮮明的審美趣味——諧趣。蘭翠《論蘇軾詩歌的理趣》(《煙台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從寫景詠物詩、生活抒情詩、論詩書畫詩三方面分析了蘇詩的理趣特點。楊勝寬《蘇軾論詩重清境》(《四川教院學報》1993年第1期)認為「清」的境界不僅是蘇詩藝術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高尚的人格境界。另一方面是對蘇軾詩論的研究。王文龍《說東坡論杜》(《杜甫研究學刊》1994年第2期)從蘇軾論杜的角度體現了蘇軾的詩論。徐季子《蘇軾的詩論》(《文藝理論研究》1995年第6期)從「詩以奇趣為宗」、「寄至味於淡泊」、「詩畫本一家,天工與清新」、「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詩皆有為而作」等方面歸納了蘇軾的詩論。還有一些研究者通過蘇軾與黃庭堅比較,把握蘇詩的特點。如韓經太《蘇、黃詩比較論》(《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5期)從源流、景象、心境等三方面比較了蘇、黃詩的不同,認為「蘇軾是第一個把儒家文化思想中的『辭達』觀念與六朝以來『窺情風景之上』的體物傳統有機統一起來的人物」,「蘇詩景象,成主觀意念之投射,思理之深遠與感物之真實,是自然契合的」,蘇詩善在尋常細節處生發妙趣,而「這種細節真實的分析,往往體現出一種猶如繪畫般的空間質感」,其「詩歌抒情主體形象具體展開為形跡孟浪而精神蕭散」,「吟詠心境,是狂逸中透出清空」。
    蘇軾詞的「豪放」及「以詩為詞」問題,前些年曾有熱烈的爭論,近幾年有關這兩個問題的認識更深入了。對於前者許多研究者認為不能再簡單地用「豪放」來概括蘇詞的特色。如王恆展《論宋代豪放詞的感傷情調》(《山東師大學報》1990年第5期)提出「蘇詞在豪放曠達格調背後,瀰散著一片沉鬱濃重的感傷情緒」,「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李萊、郭發雲《蘇軾與辛棄疾田園詞創作風格異同簡析》(《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通過比較認為東坡和稼軒詞的創作,雖沿著同一趨勢發展,在其詞風上具有共同性和連續性,由於兩人所處的時代、際遇、經歷和個性的不盡相同,而又形成各自的特點,總的說來,蘇詞感情爽朗曠達、縱放不羈,而辛詞則豪壯熾烈、沉鬱悲憤。傅承洲《文學流派與蘇辛詞派》(《寶雞師院學報》1991年第1期)對「蘇辛詞派」提出了質疑,認為「東坡詞多放曠,稼軒詞多豪邁」,二者絕不相同,難以同派,就時代而言,二人時代不同,更不能同派。在宋代詞壇,北宋根本不存在豪放詞派,南宋則形成了以辛棄疾為首的稼軒詞派。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蘇詞與婉約詞有相通之處。如王利華《蘇軾對婉約詞的雅正》(《內蒙古師大學報》1992年第4期)認為蘇軾使婉約詞從抒情風格到詞品都得到更新,他去掉了柳詞的俗艷輕浮,卻吸收了它寫景和意境烘托的闊大;改變了雅詞柔弱的風格,卻學習了它抒情的含蓄和語言的優雅。蘇軾把他的修養、胸襟、操守融入婉約詞的創作,為婉約詞的極盛,特別是辛詞的兼容並蓄,起了很大的作用。何文楨《蘇軾婉約詞的創作特色》(《南開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指出:「在現存蘇軾三百四十多首詞中,其豪放詞竟不足他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而較多的卻是明麗、婉媚的婉約詞」,並認為「蘇軾婉約詞獨特風格的形成,首先在於他對詞這一文體藝術傳統的繼承和革新」。顧三京《論蘇軾悼亡詞兼論古代悼亡詞的創作》(《河北師大學報》1992年第4期)認為「詞以悼亡,始自蘇軾」,表現了深沉婉約的審美意韻。張寅彭《市俗情慾的歡愉與道統信仰的危機——柳詞「婉約」、蘇詞「豪放」說駁正》(《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認為柳詞歡唱男女情愛,用的是一瀉無遺的直敘筆法;蘇詞詠歎人生的虛幻失意,往往喜歡「猶抱琵琶半遮面」,前者是「任情」,後者是「斂情」,否定了傳統術語的適用性。王水照先生《蘇軾論稿》中指出「豪放」、「婉約」兩分法的本質是詞體的正變問題,應從「正變」、「詞派」、「風格」三方面辨析其內涵,作者通過蘇軾豪放詞闡明詞、樂的分合,通過蘇、秦詞對比闡明詞與詩的分合,總結出宋詞的「雅化」走向,成為宋詞發展歷史的宏觀表述。
    對於後者即「以詩為詞」問題,朱大成《蘇軾與南京「婉約」派詞》(《瀋陽師院學報》1990年第2期)認為「蘇軾在詞史上是一位從根本上扭轉詞的發展方向的人物」,「蘇軾從理論上肯定詞曲『蓋詩之裔』,以此提高詞曲的地位,在創作上將詩意、詩法、詩句等帶進詞裡,以使詞曲歸於『雅正』,在評論上以評詩的標準去評論詞,以提高詞品,總之其目的是以詩的傳統去改造鄙俚淺俗的詞」。劉石《蘇軾「以詩為詞」的內因說——兼論蘇辛之別的一個問題》(《文史哲》1992年第6期)認為「詞具有一種傳達其它文體所不易傳達的幽微窈眇,忱摯深婉的情感之功能」,「蘇軾豁達明朗、瀟灑超曠的性格氣質剛好與詞的特質相悖,這也就是其『以詩為詞』改變傳統詞風的內部原因。」並在《蘇軾詞新論》(《文獻》1993年第1期)提出「以詩為詞」說的實質「是指拿適用於創作自由較多的同時就是藝術要求較低的文體的創作手法來創作自由較少的同時也是藝術要求較高的文體」,「『以詩為詞』雖可以提高詞的社會功能,難免在相當程度上損害詞體特性,使詞失掉一些詞體特有的韻味。」崔海正《東坡詞研究》一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認為「這一說法的實質是立足於詩的立場來看詞體,而不是立足於詞本身來觀察它的發展,這不免使詞喪失了它的本體意義」
    近一個世紀以來,蘇軾研究的有關專著和論文碩果纍纍,尤其自80年代以來,學者們加強了蘇軾研究的現代意識,努力尋找蘇軾和當今社會的內在聯結點,同時又力求貼近宋代的整個歷史文化環境,努力還蘇軾的本來面目,對蘇軾的研究更為深入細緻,但還有某些薄弱環節,比如從北宋迄今一千年的蘇軾研究學術史;關於蘇軾散文的研究等都亟待開拓和引起重視。

    #11006
    何向芯*何向芯*
    使用者

    《析論歐陽修之文藝觀與古文創作特色》

    中文系103級 B991010018 何向芯

    一、 參考書目

    1. 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台北市,文史哲出版,1980﹝民六十九﹞
    2. 宋柏年:《歐陽修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出版,1994
    3. 黃一權:《歐陽修的散文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3
    4. 劉若愚:《歐陽修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9﹝民七十八﹞
    5. 李慕如:《歐陽修古文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論文,1990
    6. 歐明俊,劉美玉:《“歐蘇”散文合論評議》,滁州學院學報,2011
    7. 徐乃云:《唐宋八大家散文特色比較》,文教資料,2012
    8. 彭錦:《歐陽修人生實踐的生命美學審視》,華南理工大學,2010
    9. 張貴:《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及其詩歌創作》,西北師範大學,2010
    10. 胡方磊:《歐陽修散文經典的傳播與接受》,福建師範大學,2010
    11. 王海苗:《唐宋八大家的臺閣名勝記散文研究》,山西師範大學,2010
    12. 程宇靜:《歐陽修“文宗”形象的構建與衍變》,河北師範大學,2010
    13. 楊長英:《歐陽修記體散文研究》,蘭州大學,2010
    14. 李雪梅:《歐陽修散文分類研究》,內蒙古大學,2008
    15. 程軍:《論歐陽修的潁州文學活動與創作》,安徽大學,2006
    16. 張虹:《歐陽修記體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06
    17. 彭傳華:《論歐陽修的人生哲學》,南昌大學,2006
    18. 唐紅衛:《歐陽修的文藝觀》,新疆大學,2005
    19. 廉紅紅:《歐陽修山水文學作品研究》,安徽大學,2003
    20. 陳湘琳:《歐陽修的文學世界與生命情境》,復旦大學,2010

    二、 選讀書目

    1.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台北市,文史哲出版,1980﹝民六十九﹞
    2.宋柏年:《歐陽修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出版,1994
    3.黃一權:《歐陽修的散文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3
    4.劉若愚:《歐陽修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出版,1989﹝民七十八﹞
    5.李慕如:《歐陽修古文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論文,1990
    6.歐明俊,劉美玉:《“歐蘇”散文合論評議》,滁州學院學報,2011
    7.徐乃云:《唐宋八大家散文特色比較》,文教資料,2012
    8.李雪梅:《歐陽修散文分類研究》,內蒙古大學,2008
    9.彭傳華:《論歐陽修的人生哲學》,南昌大學,2006
    10.唐紅衛:《歐陽修的文藝觀》,新疆大學,2005

    三、述評

    歐陽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創作數量巨大,文體豐富,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影響深遠。作為宋代主盟文壇的領袖,歐陽修不僅創作了許多傳誦千古的優秀篇章,還對匡正當時的不良文風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且奠定了宋文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群體風格,他的散文理論以及創作傾向直接或間接的引導了當時和後世散文的發展方向。
    唐紅衛所著《歐陽修的文藝觀》提到,歐陽修的創作觀首先主張「道文兼重」。不同於形式主義的重文輕道,或復古主義的重道輕文,歐陽修將「道」與百事(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他主張充道以為文,同時又認為重道不能輕文,而這種道文並重的思想,為北宋古文運動奠基了良好的平衡。
    再者,他對創作文章也有個基本要求,便是「文出自然」。簡單來說,就是文章要平易流暢、文簡意深、富有創意,反對為文艱澀奇險、華而不實、模仿襲抄。蔡世明的《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說到,要達到如此「簡而有法」的境界,平時就得培養為文的工夫。
    另外,他提到了「窮而後工」的文學觀點──窮困的環境,往往是激發靈感的泉源。他將作家和現實生活做結合,把創作者的「窮」和文本的「工」做出聯繫。而這類意蘊深遠的文學觀點,歷來常受到學界的關注。
    歐陽修學習古文是以韓愈為模範,但不同於韓愈之雄健奇險、奔放磅礡,他的文章溫純雅正、陰柔氣疏。蘇洵評歐陽修為文:「紆餘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日人前野直彬推究韓歐文章陽剛陰柔之區別:「韓文,經常有高歌或沉潛之處,且抑揚劇烈,也有論理的飛躍,這是使文章強勁的一種原因。歐文抑揚輕微,也沒有論理的飛躍,強烈傾向選擇冷靜的書寫方式。」另外,助詞使用的多寡亦有影響,而歐文中助詞的運用多端得體,緩和了文章的陳述,也增添了情致深遠的表現。
    唐末五代,文氣恢復浮靡駢麗之風,歐陽修承韓愈衣缽,再倡古文運動,導正文風,但他的創作自有脈絡,使散文的體裁更加豐富,功能更加完備,時人稱其:「文備眾體,變化開合,因物命意,各極其工。」簡約有法的敘事、迂徐有致的議論、曲折變化的章法、圓融輕快而無窘迫滯澀的語句、古文和駢文的融採,形成一種含蓄委婉的風格。
    綜觀而言,歐陽修之文既具平易溫婉之氣,又力鎮當時凋敝的文風,三蘇、曾鞏等當代名家,無不受其提攜影響,歷代皆奉之為文宗,可說古文運動之再興,歐文之特色確有其深遠的影響。

    #11007
    怡靜賴怡靜賴
    使用者

    題目:蘇軾人生境遇如何影響其作品
    一、參考書目
    (1)施淑婷:蘇軾與禪僧思聰交游考述,中華人文社會學報,6期(2007/03/01),p188 -204
    (2)謝淑容:蘇軾與程頤之爭-以蘇軾論禮觀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卷2(2007/08/01),
    p99 -116
    (3)姜龍翔:蘇軾〈超然臺記〉超然思想之形成及其內涵析論,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
    6卷2期(2009/12/01),p45 -68
    (4)楊錦富:蘇軾〈赤壁賦〉道家韻致之探究,美和學報,30卷2期(2011/09/01) ,p75 -93
    (5)李妮庭:蘇軾詩中的「遊」與自我意識─以倅杭為中心的考察,東華人文學報,
    20期(2012/01/01),p60 -106
    (6) 黃彩勤:蘇軾題山水畫詩的題詠內涵與人生觀照,遠東通識學報,4卷2期(2010/07/01),
    p57 -76
    (7) 楊勝寬:從崇杜到慕陶:論蘇軾人生與藝術的演進,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卷2期(2004/03/20),p98 -102
    (8) 陳金現:蘇軾在儋州的身分認同,國文學報,49期(2011/06/01),p135 -159
    (9) 張福勋:天涯海角終為伴,情癡情種王朝雲-蘇軾與朝雲的動人情愛,集寧師專學報,
    27卷2期(2005/06/01),p1 -3
    (10) 張福慶:談蘇軾政治思想的進步性,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04卷2期(2004/06/01),p102 -107
    (11) 羅永吉:蘇軾〈前赤壁賦〉中「水月之喻」的思想,鵝湖月刊,
    378期(2006/12/01),p28 -38
    (12) 王启鹏:“忘”与“游”:苏轼心隐的精神家园―苏轼遭贬后的心灵透视,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2卷1期(2007/01/01),p 10 -17
    (13) 赵雅娟:试论柳宗元对苏轼贬谪生活之影响,運城學院學報,
    28卷1期(2010/02/25),p41 -43
    (14) 吴增辉:苏轼和陶而不和柳的佛教原因探析,浙江學刊,
    2010卷1期(2010/01/15),p122 -128
    (15) 邱雯宇:论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惠州學院學報,25卷1期(2005/02/01),p51 -56
    (16) 张承启:论“儒道佛”思想在苏轼人生中的作用,現代語文,2009卷4期(2009/02/05) ,
    p41 -42
    (17) 陈弼:论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5卷2期(2007/04/01),p17 -21
    (18) 贾喜鹏:苏轼的孝道观念及表现,語文學刊,2007卷2期(2007/02/25),p87 -89
    (19) 张媛: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8卷2期(2009/02/25),p20 -25
    (20) 马强才:凡圣无异居 心中有桃源―苏轼对桃花源的新解及其现实意义,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3卷9期(2008/09/01),p7

    二、選讀書目
    (1)姜龍翔:蘇軾〈超然臺記〉超然思想之形成及其內涵析論,
    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6卷2期(2009/12/01),p45 -68
    (2)陳金現:蘇軾在儋州的身分認同,國文學報,49期(2011/06/01),p135 -159
    (3) 張福慶:談蘇軾政治思想的進步性,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04卷2期(2004/06/01),p102 -107
    (4)王启鹏:“忘”与“游”:苏轼心隐的精神家园―苏轼遭贬后的心灵透视,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2卷1期(2007/01/01),p 10 -17
    (5)邱雯宇:论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惠州學院學報,25卷1期(2005/02/01),
    p51 -56
    (6)张承启:论“儒道佛”思想在苏轼人生中的作用,現代語文,
    2009卷4期(2009/02/05),p41 -42
    (7)陈弼:论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5卷2期(2007/04/01),p17 -21
    (8)贾喜鹏:苏轼的孝道观念及表现,語文學刊,2007卷2期(2007/02/25),p87 -89
    (9)张媛: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8卷2期(2009/02/25),p20 -25
    (10)马强才:凡圣无异居 心中有桃源―苏轼对桃花源的新解及其现实意义,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3卷9期(2008/09/01),p7

    三、述
    從高中入大學,我們藉由不同文本而識蘇軾,評價其宏觀、豁達、不役於物、能超脫悲喜,但這樣的推演由何而來?豈是用影響蘇軾的某一種思想便能涵括?要能真正進入蘇軾作品裡的情感,勢必得由不同方向了解其生平。因此我設定的題目為,蘇軾人生境遇如何影響其作品,在挑選論文方面特重關於蘇軾人生境遇相關的議題,分布不同領域,如愛情,親情,官情,自我仕途關懷等,希望藉由後人的研究及解讀方向,拼整出蘇軾人生的輪廓,以期更理解其作品。

    (1)
    蘇軾一生受儒佛道三家交錯影響,研究蘇軾自我認同期許以及官宦目標上,無論得意或失意,大概都從這個方向入手,總的來說,蘇軾在用世的堅持方面顯現他儒者的身分,在人生失意上藉佛老的思想助己超脫,蘇軾為後人稱譽之處在於他既有中國社會期待的士者正向積極價值,更有能坦然放下真誠面對的靈活,他在生命之初貫徹了儒家信仰的奉獻,但也在夢碎之後,懂得為自己找到合適的出路,成就他個人完整的生命歷練。
    (2)
    另一方面,是我少為接觸過的,蘇軾的私生活,閱讀論文之後,才知道蘇軾生命中的朝雲,於他而言是多麼重要的存在,不僅是蘇軾對朝雲的愛慕之深,也可以從生活的方面,分析蘇軾這一生。蘇軾和妻子們的緣分,就恰好接連了他人生的起伏,第一任妻子為他打理人際關係,鞏固他即將翱翔的生命,但因其早逝,並未能真正共患難;第二任妻子和他結髮二十六年,是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妻子亦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作他生命裡堅實的後柱,然遺憾地,她無法進入蘇軾的精神世界;而在晚年的慘澹裡,不離棄蘇軾的朝雲,是他生命中最美麗的陪伴,與她心靈相交,志同道合,與共苦難,使蘇軾即使在身體與公務上受苦,精神世界亦不至於苦悶無所寄託。
    (3)
    另外,我選取了從特別的角度研究蘇軾的論文,例如元明戲曲中的蘇軾形象,及蘇軾對桃花源的新看法等。前者使我看見了蘇軾性格裡的另一面,元明劇曲家雖不盡然以客觀評價敘寫蘇軾,而以蘇軾放浪不羈的形象寄寓自己在仕途的渴望但不可求,極富時代意義,在這樣角度下的蘇軾,更有活生生的人物性格,而非生來便是豁觀的,但也因此,在能真正超然之後,其心其行才令人敬佩。而後篇論文,講蘇軾否定桃花源為仙境,而是真在人間,反映了蘇軾受道家影響的深厚,也因此能準確呼應我們熟知的超然於物外的心性,這個部份的閱讀帶給了我更厚實的佐證。
    四、評
    研究蘇軾的論文中,大概都以其文學作品出發,以其生平境遇為底,作出一定基調的推演,順序上而言大概都是正向的,以其晚年價值肯定他的一生。在私生活方面歌頌的的愛情故事,大概也都往才子佳人,天生匹配的方向做研究,然而,我注意到的一個問題是,若放下對於蘇軾的崇拜,縮小其晚年境遇的高價值,而將其生的榮辱等同視之,那我們也許會看見另一種角度的蘇軾。元明戲曲中的蘇軾形象雖是作者有所依託,但在某種程度上,亦是蘇軾負面性格的放大面,不容於仕宦的蘇軾,必定有不合於政治團體的理由,士人一生又求宦達,又求修德,但誰能兩全?因此老天是公平的,是文人,有所堅持,最後能得到的便是在個人修練上的成就,得以創造出不凡作品;但在政治上,蘇軾是失敗的。
    蘇軾一生無疑是矛盾的,從小習以儒道,勉己用世,就算個性不合於此,但在根深柢固的價值觀面前,否認是完全不被允許的,因此蘇軾後來的灑脫,才得以建立於道家的基礎。因為道家的「忘」,使蘇軾有充足的轉化理由能「逃」,逃開一生束己性的價值觀,才能順利有靈魂的解脫。逃開之後,得以於貶謫中樂遊,看通自己個性與志向方面的衝突與矛盾,才能承認也許「中隱」的抉擇是最適合自己的,才能看懂命運的有所安排,因此能在提起後放下。
    從固有的研究方向裡看見的蘇軾,出現於他人生的各種訊息,都是進步的,無論是他畢生困頓終以圓滿自己,或是在愛情上面的歷練過後得到相知相惜的朝雲,或說晚年寄託佛道,得以有靈魂歸從的方向。蘇軾的受人敬賞不僅是在文學上的,人生的無憾才是他令人欽羨之處,然而也因為蘇軾能於承擔,這些內在的安定才是無可動搖無人能奪的。我們研究蘇軾縱然還是不離正面的讚譽,或是在褒貶之後猶存正向價值,但在華美的文辭,一味的讚賞之上,有充足的理由能服於人是更為重要的,因此我以不同方向的論文研究中,還是看見了蘇軾自有其偉大之處。總體而言,蘇軾研究已深廣,但若求全面,應試圖以反向的性格缺失裡去看蘇軾的其人其事,或許能有別的收穫。

    #11008
    楊舒婷楊舒婷
    使用者

    《蘇東坡的處逆哲學》

    一、參考書目

    1.蘇東坡處世態度融入生命教育之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94/碩士研究生:曾千芳
    2.蘇東坡的貶謫生涯/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90/碩士研究生:張鳳蘭
    3.蘇東坡人格與風格的美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8/碩士研究生:洪麗玫
    4.蘇軾文學與佛禪之關係–以蘇軾遷謫詩文為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6/博士研究生:施淑婷
    5.從蘇軾黃州詞論其思想境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9/碩士研究生:杜皖琪
    6.蘇軾寓惠生活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98/碩士研究生:楊玉琴
    7.蘇軾生活體證莊子精神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97/碩士研究生:劉文筠
    8.蘇軾遊仙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4/碩士研究生:陳雅娟
    9.蘇軾詩中的生命觀照/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5/碩士研究生:蔡孟芳
    10.蘇軾超曠情懷與文化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93/碩士研究生:林融嬋
    11.從東坡詞看蘇軾處逆境之道–以現代精神醫學觀點論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3/碩士研究生:李茸
    12.《歷史月刊》二○○一年七月號─〈蘇軾專題〉
    13.蔡忠道《中國語文》四八二期─〈風雨中讀《定風波》〉
    14.黃雅莉《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一九九八年六月號─〈從蘇軾《定風波》詞,看他的生命智慧〉
    15.陳滿銘《臺灣師大國文學報》二○○○年十一月號─〈蘇東坡的境遇與其詞風〉
    16.王仲厚《唐都學刊》(西安)一九八四年四月號—〈蘇軾詞話〉
    17.張曉西《東疆學刊》一九八五年二月號—〈蘇軾《臨江仙》和辛弃疾《西江月》反映主體的個性特徵辨〉
    18.景剛《華中師大學報〉一九八九年一月號—〈論蘇軾以詞志言〉
    19.陳雅超《黑龍江財專學報》一九八九年一月號—〈蘇詞的人格形象與藝術風格〉
    20.趙仁圭《文史知識》(北京)一九八九年一月號—〈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看蘇軾詞的曠達風格〉
    21.趙仁圭《新疆師院學報》一九八九年二月號—〈論東坡詞的主要風格:曠達〉

    二、選讀書目

    1.從東坡詞看蘇軾處逆境之道–以現代精神醫學觀點論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3/碩士研究生:李茸
    2.《歷史月刊》二○○一年七月號─〈蘇軾專題〉
    3.蔡忠道《中國語文》四八二期─〈風雨中讀《定風波》〉
    4.黃雅莉《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一九九八年六月號─〈從蘇軾《定風波》詞,看他的生命智慧〉
    5.陳滿銘《臺灣師大國文學報》二○○○年十一月號─〈蘇東坡的境遇與其詞風〉
    6.王仲厚《唐都學刊》(西安)一九八四年四月號—〈蘇軾詞話〉
    7.張曉西《東疆學刊》一九八五年二月號—〈蘇軾《臨江仙》和辛弃疾《西江月》反映主體的個性特徵辨〉
    8.景剛《華中師大學報〉一九八九年一月號—〈論蘇軾以詞志言〉
    9.陳雅超《黑龍江財專學報》一九八九年一月號—〈蘇詞的人格形象與藝術風格〉
    10.趙仁圭《文史知識》(北京)一九八九年一月號—〈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看蘇軾詞的曠達風格〉

    #11009
    杜雅琪-杜雅琪-
    使用者

    《蘇軾‧書食》──蘇軾的美食相關文章
    一、參考書目二十篇

    1.林宜陵:《蘇軾惠州時期飲食重蔬食因素探論》,東吳中文學報,2010年19期,頁213-230
    2.洪麗玫:《蘇軾早期飲食文學與仕宦關係之探究》,藝見學刊,2011年02期,頁24-36
    3.萧欣浩:《从饮食诗看苏轼的贬谪生活》,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10年27卷04期,頁20-23+43
    4.莊舒卉:《淺談蘇軾食之藝術》,崇仁學報,2009年03期,頁103-119
    5.張玉芳:《從來佳茗似佳人-論蘇軾詠茶詩詞的開拓與新變》,元培學報,2007年14期,37-60頁
    6.潘海强;郭启超;杨涛;吴鸿洲:《试论苏轼的养生之道》,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年19卷2A期,頁56-57
    7.許東海:《蘇軾飲食賦之困境觀照及其文類書寫策略》,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4年06期,頁101-124
    8.潘学军:《苏东坡与他诗中的饮食》,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28卷12期,頁92-95
    9.黃信榮:《蘇軾茶文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06年
    10.劉文剛:《蘇軾的飲食製作和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04年10卷02期,頁36-45
    11.陳金英:《北宋茶俗掠影—以蘇軾茶詞為主的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2012年38期,頁205-234
    12.張蜀蕙:《北宋文人飲食書寫的南方經驗》,淡江中文學報,2006年14期,頁133-175
    13.康保苓;徐規:《苏轼饮食文化述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2卷01期,頁97-103
    14.邱丽清:《蘇軾詩歌與北宋飲食文化》,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15.王友胜:《苏轼饮食文学创作漫论》,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03期,頁49-56
    16.周亞青:《蘇軾飲食書寫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10年
    17.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平裝)》,二魚文化,2009年
    18.郭韻文:《飯已捫腹,得意謳吟──飲食賦中文人情懷初探》,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8年06期,頁75-99
    19.胡建民:《简论苏轼饮食养生之赋》,山东文学,2010年05期
    20.江瓊;吳娟《論蘇軾的養生之道》,時珍國醫國藥,2008年19卷06期

    二、選用書目十篇

    1.林宜陵:《蘇軾惠州時期飲食重蔬食因素探論》,東吳中文學報,2010年19期,頁213-230
    2.洪麗玫:《蘇軾早期飲食文學與仕宦關係之探究》,藝見學刊,2011年02期,頁24-36
    3.萧欣浩:《从饮食诗看苏轼的贬谪生活》,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10年27卷04期,頁20-23+43
    4.莊舒卉:《淺談蘇軾食之藝術》,崇仁學報,2009年03期,頁103-119
    5.許東海:《蘇軾飲食賦之困境觀照及其文類書寫策略》,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4年06期,頁101-124

    6.潘学军:《苏东坡与他诗中的饮食》,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28卷12期,頁92-95
    7.劉文剛:《蘇軾的飲食製作和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04年10卷02期,頁36-45
    8.康保苓;徐規:《苏轼饮食文化述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2卷01期,頁97-103
    9.王友胜:《苏轼饮食文学创作漫论》,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03期,頁49-56
    10.郭韻文:《飯已捫腹,得意謳吟──飲食賦中文人情懷初探》,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8年06期,頁75-99

    三、述評

    食乃人生存之本,沒有了食,生存條件就已消失,更沒有留下詩文的可能,對於屢遭貶謫的蘇東坡來說,這應該是深刻體驗。人人說他嗜肉,但細細探詢其背後成因,其實是為了存活。因貶謫官員的薪俸減少,而當時豬肉屬於價格較便宜的食材,故選擇了牠來維生,而也因此出了千年流傳的名菜:「東坡肉」。
    東坡亦寫了許多有關於「食」的詩文,但因散文數量不多,故此並述關於詩之研究。

    〈一〉 文獻探討
    在眾多文獻中,有從各方面研究的,對於蘇軾吃食文章的討論大抵可歸類為以下二類:
    ﹝1.﹞蘇軾品美食及其養生觀點研究

    在所選十篇文獻中,《蘇軾惠州時期飲食重蔬食因素探論》、《淺談蘇軾食之藝術》、《蘇軾的飲食製作和飲食文化》、《苏轼饮食文化述论》、《苏轼饮食文学创作漫论》諸篇是為此方面的討論,其文中大多是從東坡喜好品嘗美食,因而寫下許多製做料理的文章,且與一般「君子遠刨廚」最大不同在於,他喜歡親自下廚動手做料理,很多料理都是他自己動手研發出來的,甚至可以煮出一桌「東坡宴」!另外,大多數文獻也都提到東坡是一位非常注重養生的人,現在許多養生之道都與他有關,他因時常遭貶謫,地處偏僻瘴癘之地,因此他必須特別注重養生,以免自己的身體氣候所影響。這些文獻大多強調在「養生」、「美食」等關鍵字上。

    ﹝2.﹞蘇軾吃食文章與其貶謫心境之研究
    在另外的五篇文獻《蘇軾早期飲食文學與仕宦關係之探究》、《从饮食诗看苏轼的贬谪生活》、《蘇軾飲食賦之困境觀照及其文類書寫策略》、《苏东坡与他诗中的饮食》、《飯已捫腹,得意謳吟──飲食賦中文人情懷初探》之中,將蘇軾的飲食文學與他遭貶謫的心境做相關連結,探討他在寫這些美食文章、製作料理時,其產生與其當時心境是否有關連,又這些文章中是否表達出他在貶謫時澹然的心態。文獻中指出,這些文章不僅僅只是表現出蘇軾對美食的熱愛,其中包含了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東坡的懷鄉、恤民的情緒,他不只是喜好美食,是熱愛美食,因為在那些美食與食文中,有著東坡一生情緒的轉變,還有他士宦生涯的遷升、貶謫,是他一生的縮影。

    〈二〉 文獻評論
    在蘇軾眾多文章之中,書寫食文的不下百篇,有詩有賦亦有散文,但對於這方面相關研究的論文篇數卻是少之又少,比起專注於他的貶謫文章研究來說,是可以這麼說的。在搜尋上列論文的過程中,筆者看見許許多多的貶謫文章的研究文獻,一度想放棄此題,但細想,在蘇軾的文章之中有這麼多的美食文,其號「東坡居士」亦成為當今名菜「東坡肉」的名稱,想必對他來說,這些美食一定不僅僅是美食,一定對他的人生有極大影響,否則他用不著寫這麼多的美食文。但觀察上列文獻可發現,對於蘇軾食文與其貶謫心境的相關研究大多是近幾年的文獻,較為早期的文獻大多只探討其食文中的養生之道、料理的做法,卻忽略了這麼重要的一塊研究領域,甚至是在課堂上提到相關議題時也只是輕描淡寫拂過,可謂是一大遺珠!幸而在此次資料蒐集過程中,仍然尋得許多關於此的研究,讓筆者不致過度沮喪。關於食,對於人的影響,筆者認為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研究議題,人生若不食則亡,喜悅時與低落時所喜之食又不同,這議題難道不值得研究嗎!更何況是東坡先生如此文豪的食文,更是值得細細品味,體會那道「東坡肉」裡的「酸」、「甜」、「苦」、「辣」!

    #11010
    韓俜亭韓俜亭
    使用者

    一、 期刊論文
    1. 王水照:〈王安石的散文理論及寫作實踐〉,《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1版1刷)
    2. 黃碧端:《王安石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政治系1971年碩士論文。
    3. 黃盛雄:〈王安石之文論〉,《靜宜學報》,第1期,1978年6月
    4. 吳玲玲:〈淺談王安石散文中的政治思維〉,《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18卷8期。
    5. 崔際銀:〈論王安石文學活動之「政治」特徵〉,《新亞論叢》,2009年6月10期,頁81-85。
    6. 黃盛雄:〈王安石之文論〉,《靜宜學報》,第1期,1978年6月
    7. 莫莫:〈宋代古文運動〉,《古典文學知識》,1988年第4期
    8. 吳小林:〈論王安石的散文美學思想〉,《江西社會科學》,1994年第12期
    9. 馬茂軍:〈「荊公新學」與王安石散文的風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10. 王水照:〈王安石的散文理論及寫作實踐〉,《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1版1刷)
    11. 周楚漢:〈王安石文章論〉,《河南社會科學》,第9卷第3期,2001年5月
    12. 董剛:〈論王安石文學思想之嬗變〉,《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13. 劉成國:〈論王安石散文的創作歷程〉,《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6月
    14. 李亞靜:〈淺議王安石的散文創作〉,《青海師範學報》,2006年第4期
    15. 王省民:〈淺探王安石散文中的創新意識〉,《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6年12月
    16. 徐世民: 〈簡論王安石散文中的正氣〉,《電影評介》,第2009卷第23期,2009年12月
    17. 李小蘭;李偉:〈論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對王安石散文的滲透〉,《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7卷第6期,2004年11月
    18. 張忠智;莊桂英:〈醫藥散文與政治思維〉,《遠東學報》,23:2,民95.06,頁437¬-450
    19. 彭維光:〈淺釋「答司馬諫議書」〉,《文華學報 》, 民80.06, 頁95-97
    20. 蔡信發: 〈析論王安石的散文〉,《江西文獻》,125,民75.07,頁9-12

    二、 近人著作
    1. 郭春輝:《王安石政論文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碩士班論文。
    2. 翁志萍:《王安石及其散文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2005年12月出版。
    3. 沈秀蓉:《王安石文風轉變特色之研究—以晚年文章為討論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9年
    4. 林敬文: 《王安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5月
    5. 孫玨:《王荊公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文系1961 年碩士論文。
    6. 林淑雲: 《北宋五家記遊散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7. 劉湘蘭,《中國古文散文文體概論》,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後學位論文,2007年6月。
    8. 李靜修著:《漢語篇章的思維教學設計研究-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議論文的閱讀及現代議論文的寫作為對象》,(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2年8 月)
    9. 李小蘭:《論王安石散文創作中的思維類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10. 張沈安:《王安石政論散文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三、 述評
    王安石為統一經典詮釋及闡述新政思想,目的在於周公盛世的政治之道,期望統一士人的道德思想與改善社會的風俗習慣。身處積貧積弱的北宋時期,本著傳統士大夫的良心,闡述許多濟世救國的政策方針,政論文於焉形成。由其政論文,能凸顯他的散文特色,並確認王安石在「唐宋八大家」的歷史定位。考察當時的社會情勢及時代風潮,來認識北宋政論的產生背景;接而著手瞭解王安石的人格及其文學觀念,才能洞悉創作的內在成因。王安石現存的近八百篇散文,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大都關涉政令教化,言事明理,切於世用。他的散文包括多種體式,以政論文、書札、記敘文、小品文等較為重要。

    #11011
    林品均林品均
    使用者

    題目:論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文章

    一、參考書目20篇
    1.黃以潔:《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94/碩士
    2.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2/碩士
    3.鄭朝通:《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94/碩士
    4.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碩士
    5.張映瑜:《元結與柳宗元山水小品文比較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97/碩士
    6.吳芳真:《《裨海紀遊》之文學研究--以柳宗元遊記文學為對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6/碩士
    7.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6/碩士
    8.蔡政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東海中研所碩論,1984年
    9.張婧;郭曉霞:《談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成因》,語文學刊,2010卷8A期(2010/08/15)
    10.李愛民:《含蓄蘊藉 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卷3期(2007/06/15)
    11.翁瑞鴻:《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碩論,2007
    12.楊文榜:《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象徵意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卷6期(2007/11/01)
    13.朴井圭:《柳宗元的遊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4/碩士
    14.林子鈞:《山水知己柳宗元》,臺北市 : 莊嚴出版 : 明道經銷, 民80[1991]
    15.汪賢度:《柳宗元散文選集》,上海 : 上海古籍 : 三聯, 1997
    16.夏衛寧:《柳宗元山水文學的魅力》,經濟與社會發展133-136,2005/07
    17.趙利偉:《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個性特征及成因》,前沿186-188,2003年11期
    18.劉紹衛:《柳宗元山水文學審美意識的心路歷程》,柳州師專學報13-17,2003年04期
    19.葉樹發:《柳宗元傳》,長春市 : 吉林文史, 1998[民87]
    20.羅聯添:《柳宗元事蹟繫年暨資料類編》,台北市 :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民70[1981]
    二、選讀書目10篇
    1.黃以潔:《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94/碩士
    2.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2/碩士
    3.鄭朝通:《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94/碩士
    4.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碩士
    5.張映瑜:《元結與柳宗元山水小品文比較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97/碩士
    6.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6/碩士
    7.蔡政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東海中研所碩論,1984年
    8.張婧;郭曉霞:《談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成因》,語文學刊,2010卷8A期(2010/08/15)
    9.李愛民:《含蓄蘊藉 寄託幽深―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托物言志藝術》,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卷3期(2007/06/15)
    10.楊文榜:《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象徵意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0卷6期(2007/11/01)

    三、述評
    (一)概述
      黃以潔在《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中提到:「柳宗元遊記價值在文學史上相當受矚目,然而其價值絕不僅僅在修辭技巧的高超或是因貶謫生涯而導致文窮後工的結果。」黃以潔學者分析柳宗元遊記的觀物方式,因貶謫生涯的遭遇以及為文的修辭技巧,形成「以物形我」的觀物方式。
      柳宗元遊記獨特之處可分為以下四點:首先,在於子厚將士不遇的抒情傳統引入看似與地志極為接近的遊記「以資考證」的「客觀」面向。其次,擴大「記」體內容,並將本以「記錄」特性為主轉向個人抒情為重。其三,看似客觀寫物與主觀抒情間的巨大鴻溝,卻在傳統審美觀念的解讀下,成為層次相異而關係緊密的「觀物方式」,以致得相反相成的結果。其四,本來,遊記以記山水自然景物為主,經過柳宗元遊記書寫,記「人」的部分逐漸加重,一方面是因為遊記本身發展,人文景觀漸多於自然景觀,故記錄前者內容增加;另一方面,由於柳宗元將遊人影響力明顯於遊記中展現,是以後代遊人出遊時多了可「記」的內容,除記自己心情以外,更多對於出遊時同遊者、所見之人物等等相關的描述。
      而從學者童好蘭的《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中,可以瞭解柳宗元以散行句法寫作,與他在當代倡行古文運動所提出的文學理論的關係、如何於遣詞造句中表現簡潔精鍊的語言技巧、如何安排句法與結構以凸顯文章旨意,並塑造悠遠的意境,以及如何在古文中融合駢文的美文技巧,增加文章的節奏性與音韻美感,使其古文在質樸的內涵中仍能兼具美文的動人力量,這些高超的寫作方法都值得吾人探究與學習。再者,柳宗元特殊的人生經驗,使他磨練出異於常人的堅強鬥志,對於他寫作山水小品文時內容取材與風格呈現有直接影響,如何以「藉景抒情」的方式增加景物的生命力,在文章中透顯其心志與品格,塑造出中國文人「處窮不屈」的典範。
      若從貶謫角度探討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和柳宗元有相似的際遇,學者李純瑀的《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探討柳蘇兩人的作品,建立唐宋山水遊記寫作模範。他提及:「這兩位才高志遠的文人在此不約而同的將目光轉向山水,並從中獲得寄託以及心靈安慰,亦在遊記蘊含的情志與憂思抒發中尋找人生價值與文人典範,從而超越個人的悲劇意識以安頓生命。雖然他們筆下的山水各具不同的象徵意義,然而他們皆創作出高水準的遊記作品。」從學者李純瑀的比較中,可以更了解柳宗元在死亡的威脅下一直處在鬱悶且孤獨的心裡狀態中。雖然他的許多作品確實表現出在「憂樂」中徘徊,但是追根究底,長達十四年的謫居生涯中仍以「憂」為情緒主體。所以無論永州八記或其他記遊文章,皆可發現柳宗元一次一次隱約表露沈痛至極的心聲以及渴望還朝的期盼,在諸多文章的書寫裡頭也一再提及自己對於朝廷的期待、對自我品格的堅持,在在顯示出柳宗元面對貶謫中從不曾釋懷、不曾獲得解脫。
    (二)評論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那些膾炙人口的山水遊記,它們在柳宗元手裏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稱為「遊記之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記」。這「八記」並非單純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遙遠,抒寫胸中種種不平,使得山水也帶有了人的性格。從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中可以窺探一生不平的仕途,他將滿腹牢騷寄託於恬淡的山水中,使山水遊記注入不同以往的意涵。
      柳宗元也能在永、柳二州中尋得心靈安適的所在,但是他在永州多半的心情是「悶即出游,游復多恐」,乃因謫居地環境實屬不佳,在惡劣的環境底下,復加上柳宗元始終未能自我開脫的性格,十四年的謫居生涯中他的確苦悶萬分以及鬱悶不已。柳宗元挑選大量與自我遭遇相似的景物並加以書寫,有心將這些不受重視的景物傳之於世人,他對於景物的刻畫均相當細膩而刻意,因而在語言風格上便呈現凝練的氣息,針對每一處山水均作不同面向和特色的書寫,對遊蹤的轉換、遊歷時間也交代詳細,因此柳宗元的遊記乃是言意兼至地將所經歷的自然景物細緻書寫。柳宗元遊記乃是重情、重語言表達。
      學者黃以潔分析柳觀物方式和學者李純瑀比較柳蘇間的山水遊記不同,從中探討柳宗元看待物我關係。柳宗元面對自然之物,乃是從「以我形物」、「物我兩合」至「以物形我」,最終走入「物我兩執」當中。  
      學者李純瑀透過柳蘇文風等比較,可以更瞭解柳宗元遊記精神風格。柳宗元遊記中蘊含屈原〈離騷〉的精神內涵,在面對憂患時將自我與山川作對比,發揚了屈原的哀刺精神。於是山水景象到了柳宗元筆下全都充滿孤峭的風貌,與一般平淡曠遠的山容水意大不相同。因為孤高而幽憤的心情,整體孤憤的憂愁成為柳宗元山水遊記的基調,遊記中時而表現的「樂」事實上並非他真正的心情。
      而對遊記局部或整體的掌握。柳宗元重視局部的細緻刻畫與細節處理,所以讀者能對遊記之景有如在目前之感,乃因柳宗元是真實的再現了該地山水。從文學史發展來看,柳宗元所建立的遊記典範地位,在於遊記中再現自然景物之美,並且通過自我精神狀態的呈現使景物成為文人情感的載體,因而使情感具體而真實。柳宗元採以騷體精神融入遊記作品,表現幽寂孤高的情懷、排解強烈懷才不遇之情,遊記中著重局部景物刻劃、重視遊之現場感及遊之過程,強調言意兼至而歸於情,展現物我兩執、凝重刻意的風格。

    #11012
    詹前邦詹前邦
    使用者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與其文學風格

    一、參考文獻
    1.高智:〈“文人”與“官人”的身份糾結——解讀王安石的另類孤獨〉,《文史雜誌》,2012年第 3期
    2.馮賜杭:〈王安石〉,《上海集郵》,2011年第7期
    3.夏鶯:〈王安石變法的歷史演繹及原因〉,《黑龍江史志》,第272期2012年7月
    4.陳百川:〈北宋名相——王安石〉,《東西南北》,2012年第5期
    5.葉坦:〈司馬光王安石經濟思想比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6.劉毅:〈略論王安石的散文藝術〉,《渤海學刊》,1992年第一期
    7.王大鵬、葉新源:〈試論王安石著述中人權思想的主要特徵〉,《赤峰學院院報》,第33卷第 3期2012年3月
    8.馬志倫:〈談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語文天地》,2011年第6期
    9.張全明:〈論朱熹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價〉,《普陽學刊》,1993年第3期
    10.郭春輝:〈王安石政論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7月
    11.丁國智:〈從詩話看王安石詩歌的文字技巧〉,《問學集》,第15期
    12.廖育菁:〈兩岸王安石研究回顧與未來發展〉,《漢學研究通訊》,第108期2008年11月
    13.魏王妙櫻:〈論曾鞏與歐陽脩、王安石之關係〉,《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1卷第一期
    2005年2月
    14.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孟學〉,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月
    15.佐伯富講述,邱添生譯記:〈王安石的新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四期
    16.張瑋儀:〈王安石翻案詩與「真」的探索〉,《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12年5月
    17.陳韋哲:〈近年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述評〉,《國文天地》,第24卷第11期2009年4月
    18.江淑君:〈王安石學派「引《莊》解《老》」探析〉,《政大中文學報》,第七期2007年6

    19.廖育菁:〈王安石經學著作考察:《尚書新義》〉,第二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發表,2006
    年11月18日
    20.夏長樸:〈一道德同風俗─王安石新學的歷史定位及其相關問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畫,2005年10月18日

    二、選讀文獻
    1.高智:〈“文人”與“官人”的身份糾結——解讀王安石的另類孤獨〉,《文史雜誌》,2012年第 3期
    2.夏鶯:〈王安石變法的歷史演繹及原因〉,《黑龍江史志》,第272期2012年7月
    3.劉毅:〈略論王安石的散文藝術〉,《渤海學刊》,1992年第一期
    4.王大鵬、葉新源:〈試論王安石著述中人權思想的主要特徵〉,《赤峰學院院報》,第33卷第 3期2012年3月
    5.張全明:〈論朱熹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價〉,《普陽學刊》,1993年第3期
    6.郭春輝:〈王安石政論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7月
    7.丁國智:〈從詩話看王安石詩歌的文字技巧〉,《問學集》,第15期
    8.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孟學〉,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月
    9.張瑋儀:〈王安石翻案詩與「真」的探索〉,《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12年5月
    10.陳韋哲:〈近年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述評〉,《國文天地》,第24卷第11期2009年4月

    三、評述
      王安石是個相當有政治抱負又個性堅毅的文人,要明白王安石的文學風格,了解他的改革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選讀的文獻中,多是從解讀王安石的學術思想及政治理念,再以之論其文學風格。由於王安石的變法後事褒貶不一,這其中也影響了對他文學的評價,所謂「新法既壞,并其文學知而好之者半,而厭而訾之者亦半矣。」認為由於變法失敗的緣故,讓他的文學也遭受批評。〈王安石政論文研究〉中更以王安石當時的北宋朝廷背景和社會狀況,加以王安石的人格與文學觀,分析他政論文的寫作藝術與思想內涵。
      在王安石看來,循規蹈矩唯唯諾諾的儒生,是不能成為“士”的。這與傳統禮教相去甚遠,王安石要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他的改革主要是文化體制改革和經濟制度的改革。後者涉及金融稅收等政策,想辦法緩解財政危機。兵制改革,減少冗兵冗費,與土地所有製改革無關,更談不上政改。他的憂慮是“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他繼承法家富國強兵的思想理念,把“管桑之術”那種主張政府乾預經濟,通過官營禁榷等方式來拯救當時財政困窘的理論,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高度。王安石看重思想注重實務。1070年,他改革貢舉法,在進士殿試中罷詩、賦、論而改試時務策;次年廢除考背誦的“明經科”,以進士一科取士,另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他用學校平時的考核來取代科舉取士,選拔人才,進行素質教育。
      王安石一方面尊崇孟學,〈王安石學派「引《莊》解《老》」探析〉中闡明王安石對尊孟思想對北宋學術的影響,其闡發孟子思想,賦予新義,引導了理學尊崇孟子的思潮。另外王安石又有《老子注》的著作,其以儒解老仍未脫儒家的慣例,又有以釋家及《莊子》解之,證明其實他對於佛、老思想也有所著墨,其中勢必也影響到王安石的寫作風格,然而所讀文獻中似無著墨,僅就「引《莊》解《老》這部分進行佐證。又,在〈王安石翻案詩與「真」的探索〉中,其實結論是讚揚王安石在翻案文章的藝術成就,由於王安石對歷史以及歷史人物的高度興趣,讓他在翻案詩的創作上有所成,而這部分又與某些文獻中王安石前期的文筆過於強調實用性而藝術性不足有所悖。
      我們知道文學人文學科一向主觀,然而在主觀的評判與論述之中,似乎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判規範,這不是指標準,而是對於評論者,應該就被評論者的思想進行通盤的第一人稱理解再行評判,之後就交由各位研究者的主觀意識了。

    #11014
    吳詩雅吳詩雅
    使用者

    蘇轍文學理論 B991010036吳詩雅

    一、 參考書目二十篇
    ◎中國大陸的期刊/論文
    1.王彩梅:《蘇轍文藝思想研究》,河北大學,2010
    2.葸瓊:《蘇轍散文理論及其創作》,西北師范大學
    3.李凱:〈蘇轍的文藝觀〉,《內江師范學院學報》,1995/03
    4.李凱:〈蘇轍文論的價值及地位——兼論古代“文氣”說〉,《社會科學研究》,1997/01
    5.熊繼龍:《蘇轍史論文研究》,汕頭大學,2010
    6.牟乃霞:《蘇轍《古史》及其經世思想研究》,山東大學,2010
    7.阮忠:〈蘇轍散文批評的審視及風格論說〉,《文學與文化》,2011
    8.王彩梅:〈蘇轍“文氣”說論析〉,《河北學刊》,2011
    9.張振謙:〈蘇轍“奇氣”說的內涵及其影響〉,《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
    10.李進:〈蘇轍的心性之學〉,《求索》,2009
    11.高明峰:〈三蘇經學与文學論略〉,《文藝評論》,2012

    ◎台灣的期刊/論文
    1.林俊宏:〈蘇轍《老子解》中的思想三論〉,《政治科學論叢》,第四十九期,2011年9月∕頁33~74
    2.郭宗南:《蘇轍史論文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論文,2003
    3.李佩如:《北宋黨爭對蘇轍文學創作的影響》,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5
    4. 王素琴:《蘇轍古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1996

    ◎近人著作
    1.曾棗莊:《蘇轍評傳》,台北:五南書局,1995年。
    2.吳淑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2007年。
    3.李李:《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4.陳雄勳:《三蘇及其散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5.吳小林:《唐宋八大家》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二、 選讀十篇
    1.王彩梅:《蘇轍文藝思想研究》,河北大學,2010
    2.葸瓊:《蘇轍散文理論及其創作》,西北師范大學
    3.李凱:〈蘇轍的文藝觀〉,《內江師范學院學報》,1995/03
    4.李凱:〈蘇轍文論的價值及地位——兼論古代“文氣”說〉,《社會科學研究》,1997/01
    5.李進:〈蘇轍的心性之學〉,《求索》,2009
    6.高明峰:〈三蘇經學与文學論略〉,《文藝評論》,2012
    7.李佩如:《北宋黨爭對蘇轍文學創作的影響》,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5
    8.林俊宏:〈蘇轍《老子解》中的思想三論〉,《政治科學論叢》,第四十九期,2011年9月∕頁33~74
    9.曾棗莊:《蘇轍評傳》,台北:五南書局,1995年。
    10.吳淑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2007年。

    三、 述評

    (一) 尚氣
    蘇轍的氣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人之氣、文之氣。人之氣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包括作家的稟氣、才氣、思想、修養、閱歷等,李春青〈從人學價值到詩學價值—論蘇轍“養氣說”的深層含蘊〉裡說:「它是人格修養、遊歷天下以及豐富而曲折的閱歷等有意和無意的人生經驗在主體身上激發和積蓄起來的強大的生命能量。」重視生活閱歷對創作的作用,例如〈上樞密韓太尉書〉說:「過秦漢之故鄉,…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總結文與可的繪畫經驗時則說:「朝與竹乎為遊,暮與竹乎為朋,飲食乎竹間,偃息乎竹陰,觀竹之多變矣。」重視藝術實踐、藝術構思對創作的作用《石蒼舒醉墨堂》:「石君得書法,弄筆歲月久。經營妙在心,書卷功隨手。」
    文之氣包括文章的風格、氣勢、詞語、聲調等,表現為文章的總體風格和藝術感染力。蘇轍的氣既不同於孟子和韓愈所主張的基於道德修養的精神力量,也不同于曹丕所說個性氣質的稟氣,而是更科學、更全面、更接近文學創作的本質。

    (二) 論文重道
    承續蘇洵的貴用論,主張文不徒發,心要切重利害,能經世致用適於世用《詩病五事》:「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

    #11015
    顏國倫顏國倫
    使用者

    《析論柳宗元作品中的理性思辨》

    一、 參考書目

    李伏清:<柳宗元《非〈國語〉》中的“大中之道”>,思想湖南科技學院學報31卷3期,2010:p4 -6
    史繼東:<殊途同歸,非之何急―評柳宗元《非國語》對國語之非難>,理論月刊2010卷8期,2010 :p134 -136+165
    李伏清:<柳宗元《非〈國語〉》中的疑古思想>,湖南科技學院學報31卷1期,2010:p31 -32+63
    賈名黨、周翔:<從《非〈國語〉》看柳宗元的經學思想>,焦作大學學報22卷1期,2008 :p33 -35
    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5年/碩士
    陳瑞娟:<試析柳宗元的“大中之道”>,語文學刊2007卷6期,2007:p92 -93
    張國棟:<從《天問》《天對》看屈原與柳宗元的貶謫心態>,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7卷3期,2007 :p4 -6
    趙源一:<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預論>,船山學刊2008卷4期,2008:p93 -96
    吳菲:<淺析柳宗元的天人觀>柳州師專學報21卷2期,2006:p8 -12
    婁欣星:<柳宗元和劉禹錫天人關係思想比獲>,語文學刊2009卷6B期,2009 :p132 -13
    李伏清:<再論柳宗元與儒學復興>,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4卷6期(2010/11) :p110 -113
    李伏清:<柳宗元“自”論新釋―從“天”和“人”的雙重角度重申儒家“人道原則”>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6卷1期,2009:p17 -21
    朱璐:<柳宗元對儒家天論思想的完善與創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32卷10期,2011:p50 -54
    施東斌:《柳宗元記體文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趙彥霞:《論柳宗元貶謫時期的思想及文學創作》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袁茹:《柳宗元的學術研究與散文創作》安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王婉萍:《柳宗元貶謫時期心態探析》,《台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1998年4月
    陳司直:《自柳宗元諷諭作品談其生命之悲怨情懷》,吳鳳學報,2004/05
    金容杓:《柳宗元散文研究》,臺灣大學中研所碩論,1985年

    二、選讀
    李伏清:<柳宗元《非〈國語〉》中的“大中之道”>,思想湖南科技學院學報31卷3期(2010/03) :p4 -6
    史繼東:<殊途同歸,非之何急―評柳宗元《非國語》對國語之非難>,理論月刊2010卷8期(2010/08) :p134 -136+165
    李伏清:<柳宗元《非〈國語〉》中的疑古思想>,湖南科技學院學報31卷1期(2010/01) :p31 -32+63
    賈名黨、周翔:<從《非〈國語〉》看柳宗元的經學思想>,焦作大學學報22卷1期(2008/01) :p33 -35
    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5年/碩士
    陳瑞娟:<試析柳宗元的“大中之道”>,語文學刊2007卷6期(2007/06) :p92 -93
    張國棟:<從《天問》《天對》看屈原與柳宗元的貶謫心態>,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7卷3期(2007/09) :p4 -6
    趙源一:<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預論>,船山學刊2008卷4期(2008/10) :p93 -96
    吳菲:<淺析柳宗元的天人觀>柳州師專學報21卷2期(2006/06) :p8 -12
    婁欣星:<柳宗元和劉禹錫天人關係思想比獲>,語文學刊2009卷6B期(2009/06) :p132 -13

    三、述評:
      之前偶然讀到柳宗元的<非國語>一文,對於裡頭所批判的一些事情感到有些興趣,於是便找了相關的文章,分析一下柳宗元作此文的理性思辨。柳宗元的〈非《國語》〉批判了《國語》中種種神怪謬誤的言論,以西方的「理性思辨」此一概念來觀察這一系列的文章,可發現有許多契合之處,而這樣的理性思辨使他在〈非《國語》〉裡批判權謀、駁斥迷信、校正謬誣、強調正道,在唐代依舊迷信天命、神明的氛圍中,可視為是十分進步而務實的想法,雖然與王充的「疾虛妄」有所繼承,但在審查兩者對於「天」概念時,我們也能發現柳宗元的突破。
      思辨即純粹思考,意為反省、探詢、及發微探隱。就哲學而言,思辨是一個解釋心靈思考其本身或精神方面,即先驗的直觀;另一說是抽象的論述;再一種解釋是借助概念進行理論性思維,以理解各個範疇的整體。
      思辨原是指出現於邏輯思維過程中接近完成的階段。後來固定用於哲學、科學及數學裡,明顯表現於理性主義中。理性主義以為理性是人類最基礎、最可靠的思辨能力,以求真知。知識來源並不依賴感官經驗,只有理性才能提供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可靠知識。
      思辨本為西方的一種自我省察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通常於理性主義下最為顯著,因為理性主義不要求主觀經驗,而是尋求一個客觀普遍的知識。柳宗元當時自然是沒有這樣的意識,認為自己是以理性思辨去審察事理,但就〈非《國語》〉裡批評迷信,駁斥以文亂道,重新提倡正確的道理,這些文字,無不是出自理性的審查,這其實都能視之為是柳文中的理性思辨。
      針對《國語》裡的批判,柳宗元按各個之語的順序逐一批判,舉凡有不合於大道的文辭他都一一做了非難。大致能歸納為以下四點:批判權謀、駁斥迷信、校正謬誣、強調正道。
      在這些論文期刊中,大部分都點出了柳宗元為文的一個重點:柳宗元強調的是中庸之道,目前是要「黜其不臧,以救世之謬」 ,這都能看間見他文以明道的決心,即便是被奉為春秋外史的《國語》,也要將其不正之處加以針砭,務使人們能以更客觀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書中的內容,這都是他濟世的苦心。

    #11016
    歐玟秀 shower歐玟秀 shower
    使用者

    topic:蘇軾的文學理論

    一、參考書目二十篇
    1.王卓:《論蘇軾文學思想的基本源泉及對其理論的影響》,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2.劉禕:《蘇軾倫理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10年05月01日
    3.楊昌俊:《論蘇軾文學觀》,新疆大學,2006年06月01日
    4.復旦大學中文系1955級:《關於蘇軾的文學理論批評》,學術月刊,1961年04期
    5.梁俊娜:《蘇洵的散文理論、創作及其對蘇軾的影響》,山西大學,2007年06月01日
    6.陳曉芬:《佛教思想與蘇軾的創作理論》,文學理論研究,1992年06期
    7.崔際銀:《蘇軾文學理論特徵芻議》,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8.田奇:《蘇軾“辭達”說新解》,南都學壇,2010年03期
    9.李穎、程佳:《宋代社會及個人性情對蘇軾畫論的影響》,藝術研究,2008年04期
    10.韓湖初:《論蘇軾對<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11. 曠浩源、雷東陽、何云波:《神•意•道:蘇軾文論、畫論、書論的比較研究》,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2. 陳小妹、龔舉善:《蘇軾創作思想的現代梳辨》,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3. 翟晴:《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軾創作的影響》,山東大學,2010年04月10日
    14. 王啟鵬:《評蘇軾“言必中當世之過”的創作目的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5. 陳必勝:《蘇軾創作理論初探》,惠陽師專學報(蘇軾研究專輯),1984年S1期
    16.王紅升:《佛教思想對蘇軾黃州時期文學創作的影響》,電影評介,2007年10期
    17. 孟憲浦:《論蘇軾“率意為文”創作現象的理論蘊含》,學術論壇,2011年04期
    18. 高雲斌:《蘇軾“辭達”理論及其創作》,集寧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19.孫昂:《論蘇軾文論中的“自然之理”》,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04月01日
    20.趙戎:《試論蘇軾詩中的“陶淵明”情結》,陝西師範大學,2007年04月01日

    二、選讀十篇
    1. 王卓:《論蘇軾文學思想的基本源泉及對其理論的影響》,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2. 楊昌俊:《論蘇軾文學觀》,新疆大學,2006年06月01日
    3. 崔際銀:《蘇軾文學理論特徵芻議》,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韓湖初:《論蘇軾對<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曠浩源、雷東陽、何云波:《神•意•道:蘇軾文論、畫論、書論的比較研究》,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6. 翟晴:《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軾創作的影響》,山東大學,2010年04月10日
    7. 陳必勝:《蘇軾創作理論初探》,惠陽師專學報(蘇軾研究專輯),1984年S1期
    8. 王紅升:《佛教思想對蘇軾黃州時期文學創作的影響》,電影評介,2007年10期
    9. 孟憲浦:《論蘇軾“率意為文”創作現象的理論蘊含》,學術論壇,2011年04期
    10. 高雲斌:《蘇軾“辭達”理論及其創作》,集寧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三、述評
    如在自然觀方面,詩作除了要講求自然,更要有傳神之境,並非常崇敬陶淵明的自然詩風;由於受到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有「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作法,及重韻味的「以理趣為詩」;蘇軾論詩也重技巧,有「以故為新、以俗為雅」之說;在作詩的態度方面更要多讀書,即「以才學為詩」,以培養學識,寫出好作品;最後是詩的表達方式要以「諷諫直言」為主,蘇軾詩的現實意義強烈,他認為詩要「托事以諷」,反映民生疾苦,揭露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並以杜甫的憂患意識說明杜甫對蘇軾的影響。
    蘇軾作為整個宋代文化精神的的代表,是宋代文壇天才創作巨匠,也是重要的文學理論批評家。他結合自身文學創作實踐,對文藝創作理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見解,形成較完整的體系。這些文學思想除了來源於蘇軾自身學識修養,還深受當時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時代思潮和北宋獨特的士大夫精神等影響。
    蘇軾的思想是複雜的,儒家的底子,再融合各家思想的因素,莊子的哲學,陶淵明的詩理,佛家的解脫,給他很大的影響。他胸懷開闊,氣亮恢弘,以順處逆,以理化情,形成豪爽明朗的性格,達觀快樂的人生觀,和在文學上豪放不羈的風格,他的詩文和詞皆是如此。

    #11017
    歐玟秀 shower歐玟秀 shower
    使用者

    竹竹老師
    我按了3次送出
    沒有一次成功
    就在12:01時,終於成功送出!!!!!
    盼 明察秋毫啊~~~~~~~~~~~~~
    嗚嗚嗚嗚

    #11018
    趙婉均趙婉均
    使用者

    中文系103 趙婉均 B991010031

    論柳宗元山水散文之藝術表現

    一、古籍
    《舊唐書》 後晉 劉昫等撰 中華書局 1975
    《新唐書 》 宋 歐陽修、宋祁 中華書局 1975
    《柳宗元集》 唐 柳宗元 北京中華書局 2000、01

    二、今著
    台灣作品:
    《韓柳新論》 方介著 台灣學生書局 1999
    《柳宗元散文研讀》 王更生編著 文史哲出版社 1994
    《柳宗元生平及其散文研究》 張翠寶著 三民書局 1981
    《元和五大詩人貶謫文學》 尚永亮著 台北文津 1993
    《柳宗元事蹟繫年暨資料類編》 羅聯添著 國立編譯館 1981

    大陸作品:
    《永州八記導讀》 何沛雄著 香港中華書局 1990
    《文章並峙壯乾坤︰韓愈柳宗元研究》 蔣凡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唐代文學與佛教》 孫昌武著 陝西新華書店 1985
    《中國山水文學研究》 張尚正著 上海學林 1997

    三、碩博士論文
    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 黃以潔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論 2005
    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 童好蘭 國立彰化師大國文系碩論 2004
    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蔡振璋 東海中文所碩論 1984
    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 李純瑀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論 2008
    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 李貞慧 靜宜大學中文所碩論 2005

    四、期刊學報
    柳宗元永州山水遊記寫作技巧之研究 郭小翠 1999、06
    柳宗元的自然觀 周安邦 中台學報 2002、05
    從山水詩文看柳宗元貶謫後的心理反應 黃靜吟 通識教育年刊 2004、12
    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 陳秋宏 有鳳初鳴年刊 2009.10

    參考資料述評

    1、《韓柳新論》 方介著 台灣學生書局 1999
    2、《柳宗元散文研讀》 王更生編著 文史哲出版社 1994
    3、《柳宗元生平及其散文研究》 張翠寶著 三民書局 1981
    4、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 李純瑀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論 2008
    5、《永州八記導讀》 何沛雄著 香港中華書局 1990
    6、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 黃以潔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論 2005
    7、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 童好蘭 國立彰化師大國文系碩論 2004
    8、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 李貞慧 靜宜大學中文所碩論 2005
    9、從山水詩文看柳宗元貶謫後的心理反應 黃靜吟 通識教育年刊 2004、12
    10、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 陳秋宏 有鳳初鳴年刊 2009.10

    對柳宗元山水文章的研究中較多以思想為主,很少專論柳宗元山水遊記中藝術表現技巧的研究,藝術表現技巧指的是文字的運用和意象表現等,加上結構和文章風格。古文運動中,柳宗元提倡「辭令褒貶,有所諷諭」,肯定文學的社會批判功能,這一口號揭示文學的審美特性,使文章更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其山水散文中的冷靜、沉鬱、諷諭性、峭拔的筆法和他的思想是分不開的,而成為獨特的風格藝術,以下將由是否點出柳宗元山水文章中藝術手法的獨特性,和是否能考慮藝術風格形成的多層面為方向,述評前人的研究成果。
    先就研究角度的異同分成幾類:

    (一)由文章的描寫分析
    較早期的研究資料,如張秀寶撰《柳宗元生平及其散文研究》、何沛雄撰《永州八記導讀》皆是從文章中描寫的景色來分析,如遠景和近警的摹寫,或是動靜刻劃中來探討柳宗元文章的藝術性,且加以前人的評論為輔佐。
    比較特別的是張秀寶撰《柳宗元生平及其散文研究》中會為一段文章加上自己對文章的體認為小標,再舉出文章中的句子說明,例如「造語修辭,精巧合度」或「曠奧雋永,心凝形釋」等,加舉出永州八記中的文據說明為何以此作為柳宗元山水散文中的特色。而何沛雄撰《永州八記導讀》則是由描寫類型的不同分類,如「遠景到近景」、「寫動景的」、「寫動中帶靜的」,其他部份僅提出「修辭方面」和「曠奧表現」概括,再舉出例子,以羅列文句為主,較少抒發自己的評論。
    這種研究的形式更傾向於賞析,因為其對柳宗元山水文章的注意力主要於思想的部分,對藝術的表現方法尚無深入研究。不過由於對柳宗元山水文章的熟讀,列出的例子精準,評論也十分精準。
    (二)由柳宗元的多層面分析
    王更生撰《柳宗元散文研讀》中有一部份專寫柳宗元的散文藝術,明顯可以看出他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將柳宗元藝術表現的部分分成三類,文章風格、結構、語言,開始有系統性的來探討。底下再對柳宗元文章中的筆法和寫作技巧做歸納,例如「淒幽的情調」、「冷峻的特質」(風格)、「連貫性和完整性」、「巧設文眼」(結構)、「精麗」、「生動傳神」(語言)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藝術特質時既引用前人對柳宗元的評價,某些點,尤其是風格方面,亦由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和古文運動理論來考慮,較為嚴謹且深入。
    還有童好蘭撰《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等較近代的作品亦多能以多方面來探討藝術特質。論文中將章法立意和辭采意境鑑賞分成兩個部份,先講出寫作背景與心境,再轉入文章中反映的狀態,如「憂鬱恐懼」、「期待復出」、「憤恨難平」等,對柳宗元文章背景做較微細膩的分析,此應是受西方文義理論的影響,開始將作者時代背景對作品的影響列為重要一環。
    其後對文采的分析亦採取系統式的分類,分為語詞、句式、修辭、意境等較為具體的部分來分析其藝術特色,更為清晰且不易流於主觀。
    同時李貞慧所撰《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也是以類似的模式進行分類研究,顯示當時對文章中藝術特質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系統。

    (三)細化對藝術特質的研究範圍
    此領域的研究者漸漸增多,研究便愈向深入發展,近年來的研究多針對柳宗元散文中的某部份特色做研究,例如陳秋宏所撰《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和黃以潔撰《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等,對柳宗元山水文章中的藝術特質獨立出來單獨探討。雖然能更專門的探討文章中的藝術特質,但有時亦容易流於片面性,而不能縱觀柳宗元的生平和寫作的心境、思想等,有時反而缺乏深度。
    以黃以潔撰《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為例,將柳宗元山水文章中物與人的關係再加以分類,探討其觀物方式的源流和特殊性,來強調柳宗元山水文章在文學史上的特殊性。這感覺又過度偏向文章形式,而沒顧及到柳宗元的寫作意涵了。
    還不錯的例子是李純瑀撰《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將藝術部分直接分出成為「柳宗元遊記的審美觀」,以遊記文學發展的脈絡著筆論柳宗元筆下的山水特質,分成各種時期談論柳宗元面對山水的內心意境,較能客觀且顧及到文學研究的各種層面。

    PS:晚了一點不好意思orz

    #11019
    徐志丞徐志丞
    使用者

    韓愈贈序類散文研究

    一、學位論文
    李珠海 《唐代序文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
    姜明翰 《中唐贈序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9月。
    蒲彥光 《韓愈贈序文類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6月。
    周珍儀 《韓愈贈序類散文篇章結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6月。
    林怡君《韓愈送別文學研究》,中正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二、期刊論文
    謝新華〈贈序文簡論〉,天中學刊,第十五卷第六期,2000年12月。
    梅家玲〈唐代贈序初探〉,國立編譯館館刊,十三卷第一期,1984年。
    黃振民〈論古文中之贈序文〉,國文學報,第十五期,1986年。
    劉正忠〈韓愈贈序散文的藝術〉,大陸雜誌,第九十卷六期,1995年。
    林君儀 〈韓愈贈序文的內涵與藝術技巧探究〉,中國語文,第九十九卷一期,2006年。
    林琳、李丹〈奇、氣、巧、新—試論韓愈贈序散文的藝術特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二四卷第八期,2003年8月。
    周月華〈士得其所與不平則鳴-韓愈贈序文中的人才觀和文學觀〉,聯大學報,第三期,2001年3月。
    林琳〈試論韓愈贈序散文思想內容的豐富性和複雜性〉,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二四卷第八期,2003年10月。
    胡守仁〈論韓愈之贈序〉,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二八卷第二期,1999年5月。
    李冰〈韓柳贈序散文初探〉,許昌學院學報,第二六卷第四期,2007年4月。
    薛峰〈韓愈贈序之突變及贈序之傳播與接受〉,周口師範大學學報,第二四卷第三期,2004年5月。
    何敏銳〈韓愈贈序芻議〉,前沿,第四期,2009年4月。
    孟紅軍〈韓愈贈序類散文藝術特征探微〉,三門聯並技術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三期,2004年3月。
    薛峰〈論韓愈之贈序〉,南陽師範大學學報,第四卷第十一期,2005年11月。
    李芳民〈論韓愈贈序文的創造性成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2年。

    三、選讀篇章
    林琳、李丹〈奇、氣、巧、新—試論韓愈贈序散文的藝術特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二四卷第八期,2003年8月。
    周月華〈士得其所與不平則鳴-韓愈贈序文中的人才觀和文學觀〉,聯大學報,第三期,2001年3月。
    林琳〈試論韓愈贈序散文思想內容的豐富性和複雜性〉,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二四卷第八期,2003年10月。
    胡守仁〈論韓愈之贈序〉,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二八卷第二期,1999年5月。
    李冰〈韓柳贈序散文初探〉,許昌學院學報,第二六卷第四期,2007年4月。
    薛峰〈韓愈贈序之突變及贈序之傳播與接受〉,周口師範大學學報,第二四卷第三期,2004年5月。
    何敏銳〈韓愈贈序芻議〉,前沿,第四期,2009年4月。
    孟紅軍〈韓愈贈序類散文藝術特征探微〉,三門聯並技術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三期,2004年3月。
    薛峰〈贈序之誕生及文體實踐〉,南陽師範大學學報,第四卷第十一期,2005年11月。
    李芳民〈論韓愈贈序文的創造性成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2年。

    四、述評

    唐人贈序中,韓愈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意義,清代姚鼐《古文辭類纂》以韓愈贈序為此類作品典範。故歷來學者對韓愈贈序類文章的研究為數不少,就所選篇章的研究面向與切入點而論,學者多由語言風格、思想、變體幾個面向進行研究。

    (一)韓愈贈序類散文之語言風格研究
    林琳、李丹〈奇、氣、巧、新—試論韓愈贈序散文的藝術特色〉歸納了韓愈贈序文章的四大藝術特徵,一是創作手法多樣、二是氣勢奔放、三是想像豐富、四是語言清新。
    孟紅軍〈韓愈贈序類散文藝術特征探微〉則考察韓愈贈序類散文的風格,歸納出雄直、怪麗、委婉三項風格特徵。

    (二)韓愈贈序類散文之思想研究
    周月華〈士得其所與不平則鳴-韓愈贈序文中的人才觀和文學觀〉由韓愈的贈序類文章考察其士得其所的人才觀與不平則鳴文學觀
    林琳〈試論韓愈贈序散文思想內容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則從中探析了韓愈的指陳時弊、排佛反道的政治觀、不平則鳴的文學觀、淡薄名利的人生觀。

    (三)韓愈贈序類散文之變體研究
    薛峰〈贈序之誕生及文體實踐〉從贈序整體的發展脈絡中,指出至中唐開始贈序的作用與本初的意涵不同,由韓愈開始出現變體。
    何敏銳〈韓愈贈序芻議〉從被贈者的不同角度去探論韓愈在序中所融入的情感,歸結出同僚用義、秀才用勸、親朋用性、佛老用辟,並指出韓愈改變贈序文章道惜別的作用,而擴大了贈序類文章的內涵。
    李冰〈韓柳贈序散文初探〉認為在繼承贈序文體的傳統將大量的議論引入其中,並用古文取代駢文。
    李芳民〈論韓愈贈序文的創造性成就〉闡述韓愈贈序類文章的創造性貢獻,一是內容上的開拓;二是運用史傳體的寫作手法作贈序。
    薛峰〈韓愈贈序之突變及贈序之傳播與接受〉則從贈序類散文的接受美學考察韓愈贈序類散文的突變。

    綜述以上所選篇章後,可見韓愈贈序類散文的研究多樣性,學者除了由文章的語言風格與敘事手法進行考察外,也亦真對文章所體現的思想有所探論,然最受關注的面向仍是韓愈贈序類文章的變體現象。

    以上幾篇文章有題目與內容不相稱的現象,如〈韓柳贈序散文初探〉、〈韓愈贈序芻議〉、〈論韓愈之贈序〉。其中〈論韓愈之贈序〉並未提出創新的論點,只是略述韓愈贈序文的意涵,略舉幾篇賞析。

    在研究範圍上的界定亦有很大的出入,薛峰〈韓愈贈序之突變及贈序之傳播與接受〉則指出韓愈的贈序類文章只有十五篇,然其他文章的數量皆在三十篇以上,略有幾篇的差異。

    不論是語言風格、思想的研究,都呈現一個問題,即學者實則因前人觀點無法跳脫出來,由此受限,無法真對韓愈贈序類文章提出該文類的風格特點,無法由此辨別贈序類文章與其他文類之文章差異。而在思想層面的研究一樣有這樣的問題。唯有文類進行考察的研究者,從文類的定義出發,指出韓愈贈序類文章的新變之處,如以議論與史傳體的筆法撰文、化駢為散等創作手法,並且擴大贈序文章的內容。

    透過以上對文獻的評述,發現縱使研究者重,已提出不少論點,有許多新穎的觀點,也有很多值得再探討的,甚至是在論述與研究方法有需要修正之處。不過能夠肯定的是在這些學者的努力之下,韓愈贈序類文章的研究勢必愈趨嚴謹。

    (竹竹老師:對不起!錯過繳交的時間)

    #11013
    蔡慶揚蔡慶揚
    使用者

    韓愈的散文藝術及文章思想

    參考書目
    1. 《韓愈散文藝術論》孫昌武著 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版
    2. 《韓愈的一生》洪流、普楚楠、黃挺著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杜1988年12月版
    3. 《韓孟詩派作品選析》吳小平選析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 年2月版
    4. 論韓愈散文的結構美 吳小林《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
    5. 試論韓愈的碑志作品 范道濟《上海師大學報》1986年第3期
    6. 韓愈散文的藝術成就 張國榮《大學文科園地》1987年第2期
    7. 「文筆昌黎百世師」曾國藩論韓愈古文的美學特征 鄭云生《求索》1987年第4期
    8. 論韓愈雜文的思想成就 劉洪仁《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9. 淺論韓愈散文的曲析美 范文質《綏化師專學報》1989年第3期
    10. 韓愈的人格與其散文風格 周奇文《長春師院學報》1990年第2期
    11. 歐陽脩與王安石墓誌銘研究─以韓愈文體改創為中心的討論 陳玉蓉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碩士
    12. 韓愈散文發展研究 高光敏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8/碩士
    13. 讀韓愈散文的諷刺藝術 范文質《齊齊哈爾師院學報》
    14. 簡論韓愈政論文的語言藝術 李敏紅《齊魯學刊》
    15. 論韓柳雜文的地位及其影晌 劉洪仁《渝州大學學報》
    16. 函綿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簡論韓愈弔信散文的思想與藝術 范文質《呼蘭師專學報》
    17. 韓柳雜文的總體評估及其影響 劉洪仁《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18. 試論韓愈散文的章法美 鹿琳等《齊齊哈爾師院學報》1992年第6期
    19. 簡論韓愈政論文的語言藝術 李敏紅《齊魯學刊》1996年第4期
    20. 試論韓愈詩文的文學語境 王自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選讀書目
    1. 《韓愈散文藝術論》孫昌武著 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版
    2. 論韓愈散文的結構美 吳小林《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
    3. 韓愈散文的藝術成就 張國榮《大學文科園地》1987年第2期
    4. 論韓愈雜文的思想成就 劉洪仁《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5. 韓愈的人格與其散文風格 周奇文《長春師院學報》1990年第2期
    6. 韓愈散文發展研究 高光敏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8/碩士
    7. 讀韓愈散文的諷刺藝術 范文質《齊齊哈爾師院學報》
    8. 試論韓愈散文的章法美 鹿琳等《齊齊哈爾師院學報》1992年第6期
    9. 簡論韓愈政論文的語言藝術 李敏紅《齊魯學刊》1996年第4期
    10. 函綿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簡論韓愈弔信散文的思想與藝術 范文質《呼蘭師專學報》

    述評
    韓愈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出色的散文家之一,一生致力於古文運動,留下三百多篇古文。韓愈作品多樣、形式豐富。議論文感情充足,文氣豐富,邏輯縝密,代表作《原道》、《原毀》、《諫迎佛骨表》等。雜文對於社會黑暗面相當諷刺,具有個人風格如《進學解》、《師說》、《送窮文》等。書信常針對不同對象抒發感情、請求幫忙、討論學問等。代表作有《答李翊書》、《答劉正夫書》等。傳記類取材完整、描述仔細有《柳子厚墓志銘》等。序文類有不同的詠嘆行事,說明種種不合理現象,如《送董邵南序》、《送孟冬野序》等。韓愈的寫作藝術特色是:1.感情豐富、氣勢澎湃2.結構完整、波瀾迂迴3.語言精煉、風格獨特。由於韓愈散文多樣雄偉渾厚,曲折精美充滿變化,且文字流暢明快,其弟蘇洵讚為:「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傳」。總之,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先秦和兩漢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優點,為古文運動重要理念。韓愈除了文章能流傳千秋萬世以外,底下也有其他門徒為中國文學大家,如歐陽修、以及之後受他影響的蘇家三人等。

    #11020
    李蓁穎李蓁穎
    使用者

    論蘇軾之貶謫情懷與心境 B991010026 李蓁穎
    一、參考資料20篇
    1、 羅永吉:蘇軾〈前赤壁賦〉中「水月之喻」的思想,鵝湖月刊,2006
    2、馬雲:《蘇軾的文學成就與貶謫》,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
    3、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4
    4、王水照:《蘇軾》,臺北市:萬卷樓發行,1993
    5、鄧瑞卿:《蘇軾澹州詩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姜龍翔:《蘇軾〈超然臺記〉超然思想之形成及其內涵析論》,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9
    7、陳化新:《漫談蘇軾南遷詩的民族友誼兼及唐人吟詠》,東疆學刊,1987
    8、張鳳蘭:《蘇東坡的貶謫生涯》,中國語文研究所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碩士班,2001
    9、辛文:《蘇軾貶謫心態面面觀》,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10、楊雅貴:《蘇軾記體文辭章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
    11、馬明玉:《蘇軾貶謫期間書信研究》,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1
    12、謝錦文:《遷客生命中的山水自然——蘇軾與黃州的融合與崛起》青年文學家,2011
    13、鄭芳祥:《蘇試貶謫嶺南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2003
    14、王彥穎:《蘇軾黃州詞的思想意蘊》,內蒙古煤炭經濟,2008
    15、潘高峰:《論蘇軾散文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青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16、郭淑玲:《蘇軾黃州記遊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0
    17、陳金現:《蘇軾在儋州的身分認同》,國文學報,2011
    18、田寶:《貶謫文學與超越意識》,華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19、杜勍妹:《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文學創作及思想》,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
    20、韓文娟:《談蘇軾貶謫詩詞》,語文學刊,2007

    二、選讀10篇
    1、韓文娟:《談蘇軾貶謫詩詞》,語文學刊,2007
    2、馬雲:《蘇軾的文學成就與貶謫》,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
    3、鄭芳祥:《蘇試貶謫嶺南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4、辛文:《蘇軾貶謫心態面面觀》,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5、郭淑玲:《蘇軾黃州記遊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0
    6、田寶:《貶謫文學與超越意識》,華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7、潘高峰:《論蘇軾散文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青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8、楊雅貴:《蘇軾記體文辭章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
    9、馬明玉:《蘇軾貶謫期間書信研究》,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1
    10、張鳳蘭:《蘇東坡的貶謫生涯》,中國語文研究所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碩士班,2001

    三、 述評
    蘇軾,中國宋朝時期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在當代也是位重要的文人,由於自身本性剛直,因此一生仕途浮沉,在自己的作品中也這樣寫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來自嘲,但他此時的文章卻是相當多元,富有許多不同的思想,在他的文章中,雖然能體會到許多遭受貶謫的苦悶,但也不少勵志之句;他的文章也不似柳宗元深沉鬱悶,而是一種超脫自我的情懷,當然,他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因此文章中不乏有哲學的氣息存在,如《赤壁賦》便能體察蘇軾的曠達、老道思想與正統儒家想要經世濟民的情懷。
    在遭受貶謫時,文人隨著自己內心的鬱悶揮灑出許多著名的作品,這個時期,也是蘇軾文章臻於成熟的時期,但他的文章多了前人所沒有的曠達、灑脫,如《黃州快哉亭記》、《黃州寒食帖》、《定風波》,而隨著自己心境的變化,也讓自身的視野更開闊,一並將自身對於政治的抱負、不得志融入佛道之間,獲得新的體悟。在他的文章中,我們比較少感受到他的沉悶,比較多的是對於世道的體悟、人生的曠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在經歷多年的貶謫後所散發出的不只是一種穩健的氣息,還能感受到深宏的氣闊。
    在夢境與人生現實苦難不斷的交錯感染之下,蘇軾超脫了自己,不為現實所屈,因此對於自身的遭遇,也能以輕鬆的心態去面對,成就了自身,發出了不朽的光輝。

    #7199
    吳東璋吳東璋
    使用者

    柳宗元遊記探討─〈永州八記〉為主
    1.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2.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3.朴井圭:柳宗元的遊記研究,國立高雄師院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4.黃以潔: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5.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16期,2011
    6.陳秋宏: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有鳳初鳴年刊5期,2009
    7.李文琪:鬱悶與憤書–論柳宗元永州時期詩文創作意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0期,2009
    8.陳嘉英:「永州八記」–柳宗元尋找自我的影像,國文天地20眷7期,2004
    9.洪錦淳:柳宗元的流亡心像與書寫策略–以「永州八記」為中心,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3期,2004
    10.方慶雲:「始得西山宴遊記」寫作技巧分析,國文天地20眷2期,2004
    11.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1期,2004
    12.蔡雅霓:文字的凝練與心境的幽邃–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國語文89眷6期,2001
    13.余昭玟:文窮而後工–談柳宗元「永州八記」的創作歷程,中國語文88眷6期,2001
    14.周玉珠:析探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繁複心緒,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4期,2001
    15.曾潔明: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試析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0眷2期,2000
    16.曾潔明:略論柳宗元及其「永州八記」,中國學術年刊21期,2000
    17.朱國能:柳宗元「永州八記」的另一種讀法–以中國畫論詮釋山水文學的考察,靜宜人文學報11期,1999
    18.眭書同:柳宗元永州八記尋跡,歷史月刊128期,1998
    19.傅正玲:山水與心靈的對話–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探析,輔英學報15期,1995
    20.楊鴻銘:柳宗元永州八記寫景論,孔孟月刊5期,1986

    選讀
    1.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2.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3.朴井圭:柳宗元的遊記研究,國立高雄師院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4.黃以潔: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5.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16期,2011
    6.陳秋宏: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有鳳初鳴年刊5期,2009
    7.李文琪:鬱悶與憤書–論柳宗元永州時期詩文創作意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0期,2009
    8.陳嘉英:「永州八記」–柳宗元尋找自我的影像,國文天地20眷7期,2004
    9.洪錦淳:柳宗元的流亡心像與書寫策略–以「永州八記」為中心,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3期,2004
    10.方慶雲:「始得西山宴遊記」寫作技巧分析,國文天地20眷2期,2004

    (一)初論
    目前大多數研究柳宗元散文的論著,大都從其寫作的思想和手法去著手,試圖透過散文文字所表達的涵義來分析柳宗元的思想,並在藉由結構上的安排來追究柳宗元的心境轉變。另外,並分析在〈永州八記〉中對於景物的描寫以及使用的文字,或是比較此八篇之中的差別來得出較為深層的含意,進一步觀看其對生命中的困境和考驗時,柳宗元的態度是甚麼。另外,有文章也將柳氏和蘇軾的遊記散文相互比較,藉此在兩者遇到相同處境的條件下,兩人何以走出不同的道路和文風上的差異。是故可以說對於柳氏文學的研究,不外乎是可以想到的幾個層面:心理、文字、生平……等等來說,又有比較的論著,進而擴張到整個山水遊記的探討。當然〈八記〉所記無非也是山水書寫的一種。是故,某寫論著則往以〈八記〉文中心擴展的山水文學,且同樣是貶謫文學的一類研究。

    (二)深論
    照目前的文學研究方向來看,對於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文學研究面向,有較深層的探討,對於柳氏文章能有較完全面的觀察,以〈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的目錄來說,能觸及到古文運動對其文章的影響,又有其對古文理論的書說明和論述來闡明前者與此的關係。從內容則心境的轉變則更為細膩,不若總觀之簡略和大要,則是用四個階段來描述。〈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則擴及到蘇軾,「柳、蘇遭貶謫後的心境大不相同,進而對遊記產生影響。」看出兩人在個性、心境的差異。其他的文章,如〈柳宗元的遊記研究〉則有對思想的討論,提到柳氏文章,具有儒釋道合一的特色,並發揮情景交融的書寫傳統。
    不過,上述雖然有所好,但亦有所不好。好的如上,壞的則主題之下的內容有重疊且提出的論點若沒有較為新穎且正確的話,則如同和其他論文一樣,沒有甚麼鮮明的觀點。另外,在對於文風和文字的論述上,亦然是如此。其評論不外乎就是那幾點,然而這也是評論的極限和研究飽和的呈現。是以,中國文學研究的面向,可能需要有新的出路,否則只是陳陳相因而已。

    (三)結語
    中國文學研究的路徑,一直是處在對原先論述的路途上,持續沿襲下來。有的時候談到某個人的文風何者何者,論文上也如是說。不過,論文的主要工作是在說明所要研究的事物之外,提出自身的論點才是。但是,這種突破本身需要時間累積方能得到突破,不是一天兩天或是有眾多資料便可以完成的。以上述提到的文章,談及的層面重複,導致研究範圍的縮小;論及的東西相似,使得論述近乎失去價值。對學術上的貢獻,則可說是有好有壞,好的是知道目前主流的方係進而轉變;壞的是若一往如昔,則喪是學術之意義。

正在檢視 36 篇文章 - 1 至 36 (共計 36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