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業繳交區(曾鞏)

  • This topic has 457 個參與人 and 6 則回覆.
正在檢視 7 篇文章 - 1 至 7 (共計 7 篇)
  • 作者
    文章
  • #8183
    清安助教清安助教
    使用者

    請該組同學將各自的書面報告直接以回復此篇的方式轉貼上來,不必另開主題或使用夾檔方式。
    (有做ppt者煩將ppt也夾檔上傳,但書面還是直接複製轉貼即可)

    繳交期限:12/27

    #10611
    趙潤澤趙潤澤
    使用者

    一、生平

    曾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宋六家中,他的散文風格與歐陽脩相近,世稱「歐曾」。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豐人,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官。曾鞏十八歲赴試,沒有考中,但結識了王安石。慶曆元年,曾鞏在太學肄業,由於博學能文,得到歐陽修的賞識。在他離京南歸時更寫了贈別的文章《送曾鞏秀才序》。
    曾鞏於仁宗嘉祐二年(1056)中進士後,出任太平州司法參軍,後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殿校理、《英宗實錄》檢討官。不久通判越州,政績卓著。又調知齊州,在他恩威並濟的治理下,一變盜匪如毛的齊州,可謂造福百姓。
    曾鞏為親民之官,能深刻瞭解百姓的疾苦,直接為百姓服務,為官才有實質的意義,比在朝中為官更有價值,所以《宋史》本傳上說他:鞏負才名,久外徒,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
    曾鞏:元豐五年(1082),拜中書舍人,卒年六十五歲。著作現存《南豐先生元豐類稿》五十卷,有詩四百零五首,文一千一千十一篇。

    二、文學成就

    在北宋的新古文運動中,曾鞏是歐陽修的積極追隨者。從理論到實踐,他都是沿著歐陽修開闢的道路前進的。又提倡「蓄道德而能文章」。他的見解也是重道而不輕文,從而能夠積極推動了古文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曾鞏的文章論證委曲周詳,風格簡練厚重,布局完整謹嚴,節奏舒緩安雅,長於說理而短於抒情。
    《宋史,曾鞏傳》:鞏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文詞者,鮮能過也。
    朱熹:公之文高矣,自孟、韓子以來,作者之盛,未有至於斯。

    三、評論

    王安石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蘇軾說:「醉翁(歐陽修)門下土,雜邏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朱熹稱道:「人之為言,必當如此。」
    秦觀說:「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錢鍾書說:「一場筆墨官司直打到清朝,看來判他(曾鞏)勝訴的批評家居多數」,就唐宋八大家而言,「他的詩遠比蘇洵、蘇轍父子的詩好,七言絕句更有王安石的風致。」

    四、名作

    《唐論》
    《〈戰國策〉目錄序》
    《先大夫集後序》
    《范貫之奏議集序》
    《謝杜相公傳》
    《宜黃縣縣學記》
    《筠州學記》
    《徐孺子祠堂記》
    《道山亭記》
    《越州趙文救災記》
    《墨池記》

    五、總論

    曾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名氣不及其他人。我覺得這是由於他的人生中沒有遇到貶謫、流放之類的事,只是做了幾十年的地方官,一生中可謂集平凡、平淡、平實之大成,而其著作甚少抒情,因此不易引起一般人的感觸。
    但在古文成就上,世人視曾鞏為歐陽修文章的發揚光大者,足見曾鞏在古文上的造詣。曾鞏在〈南齊書目錄序〉中云:「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主張畜道德能文章,而且講義理重法度。
    我認為曾鞏的散文中以議論文見長。曾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他的議論文往往引經據典作為自己持論的依據。明代茅坤於《唐宋八大家文鈔》說:「其議論本於《六經》,而其鎔鑄剪裁,必折衷之於古作者之旨。」可謂極高的評價。曾鞏的〈唐論〉、〈書魏鄭公傳〉、〈讀賈誼傳〉等均為議論文中的精品。在〈唐論〉一文通過分析比較唐太宗為政的得失,慨嘆聖君之難得,是一篇提供執政者參考借鑑的政論作品。全文借古諷今,稱讚唐太宗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偉績,如「粟米之賤,斗至數錢,居者有餘粟,行者有餘資,人人自厚,幾致刑措」,「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克,天下莫不以為武」,以及「四夷萬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自然在讓人聯想到如今北宋,冗官眾多、貪污腐化,以國家財富求苟安,兵將士氣低下、戰鬥力弱等狀況。並提出了唐太宗種種優良政策和以民為本的為政之道,任何執政者均可借鑑以治天下。因此我很欣賞曾鞏的議論文,氣勢磅礡,思維嚴謹,並富有說服力,因此多看更有益於自身的思考批判力。
    最後,我認為曾鞏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受百姓愛戴的好官。

    參考書目

    1.程千帆,吳新雷著,《兩宋文學史》1993年
    2.王更生編著,《曾鞏散文研讀》2006年
    文選報告-曾鞏.pptx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608
    清安助教清安助教
    使用者

    老師的建議與指教:

    詹前邦
    1.找出曾鞏各式圖像,很有趣!
    2.論及其生平,但可突顯其中特色,不必一一詳述。

    陳君慈:
    1.略述生平與文學成就,惜未見風格、介紹。
    2.四平八穩的報告內容。

    洪若庭:
    1.口齒清晰,台風穩健。
    2.從生平提出曾鞏編史之特殊經歷,並結合本傳資料,綜合論述,很認真!
    3.不必述及詩歌,以散文介紹為主較妥。

    趙潤澤:
    1.略述生平與著作。
    2.可提出曾鞏風格一項,舉證說明。

    #10607
    洪若庭洪若庭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報告—曾鞏 B991010002洪若庭
    一、曾鞏的生平: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曾鞏 弟肇(P.10390)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脩見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進士第。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出通判越州,州舊取酒場錢給募牙前,錢不足,賦諸鄉戶,期七年止;期盡,募者志於多入,猶責賦如初。鞏訪得其狀,立罷之。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知齊州,其治以疾姦急盜為本。曲堤周氏擁貲雄里中,子高橫縱,賊良民,汙婦女,服器上僭,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寘於法。章丘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夸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復合也。自是外戶不閉。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曾鞏 弟肇(P.10391)
    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議經費,帝曰:「鞏以節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帝以三朝、兩朝國史各自為書,將合而為一,加鞏史館修撰,

    史/正史/宋史/本紀 凡四十七卷/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神宗 趙頊 三/元豐四年(P.304)
      秋七月己丑,太白晝見。庚寅,西邊守臣言夏人囚其主秉常,詔陝西、河東路討之。甲午,鄜延、涇原、環慶、熙河、麟府路各賜金銀帶、綿襖、銀器、鞍轡、象笏。甲辰,韓存寶坐逗留無功伏誅。丁未,大軍進攻米脂砦。己酉,詔曾鞏 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詔內外官司舉官悉罷。令大理卿崔台符同尚書吏部,審官東西、三班院議選格。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曾鞏 弟肇(P.10396)
    論曰:劉敞博學雄文,鄰於邃古,其為考功,仁宗賜夏竦謚,上疏爭之,以為人主不可侵臣下之官;及奉詔定樂,中貴預列,又諫曰:「臣懼為袁盎所笑。」此豈事君為容悅者哉。攽雖疏儁,文埒於敞。奉世克肖,世稱「三劉」。曾鞏立言於歐陽脩、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肇以儒者而有能吏之才。宋之中葉,文學法理,咸精其能,若劉氏、曾氏之家學,蓋有兩漢之風焉。

    二、曾鞏的文章風格:
    《評注古文辭類纂》,曾鞏唐論,頁111
    1、茅鹿門曰:「文格似弱而其議則正當。」
    《評注古文辭類纂》,曾子固送周屯田序,頁908
    2、茅順甫曰:「議論似屬典刑,而文章煙波馳驟不足。讀昌黎所送楊少尹致士序天壤矣。」
    3、《評注古文辭類纂》,曾子固筠州學記,頁1366
    朱子曰:「宜黃筠二學記,好說得古人教學意出。」
    《評注古文辭類纂》,曾子固越州趙公救甾記,頁1374
    4、方望溪曰:「敘瑣事而不俚,非熟於經書及管商諸子不能為此等文。」
    《評注古文辭類纂》,曾子固墨池記,頁1382
    5、「神韻酷似永叔,子固集中所不多見者。」

    三、總論
      在做這份報告前,我對曾鞏可以說是一點都不認識。除了知道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之外,就僅止於這樣的認識。做了這份報告後,才更為了解他。
      認識唐宋古文八大家—曾鞏,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他,一是曾鞏的生平,二是曾鞏的散文,三是曾鞏在整理古籍、編校史書的成就。
      觀看曾鞏的生平,曾鞏是家中的長子,父親過世後,擔起照顧家人的責任,進士總共考了三次才考上,在第二次落榜的時候,上書歐陽脩,詢問他做文章的方法,第三次果然不負眾望的考上進士。總括這些事情來看,我覺得曾鞏是一個認真負責、有毅力恆心的人。
      曾鞏最大的文學成就,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平易簡樸,文字語言嚴謹雅潔。在論事說理上面,平實透辟,具有思想性,寫作技巧也有自己的特色,記事中論述事理,委婉、細密、有條理。他的序文寫的特別多也特別好。例如:《戰國策目錄序》、《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等等。
      第三個部分,是曾鞏整理古籍、編校史書的部分。《戰國策》、《新序》、《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等,都經過他的校勘,他每校一書,就會為書作序。從這裡可以看出曾鞏十分重視史學,治史嚴謹。
      總結這三個部分,我們可以看見這三個部分都互相緊緊連結在一起。曾鞏的生平和他的官職深深地影響他的個性,而他的個性又在他的文章上顯露出來,致使他的文章有以下四個特點:一、章法嚴謹,層次清楚,二、說理透徹,心平氣和,三、博引古今,委曲周詳,四、語言雅正樸素,自然流暢。

    四、參考資料
    1、漢籍電子文獻
    2、清‧姚鼐輯;王文濡評注:大字本《古文辭類纂》,2004年
    3、祝尚書譯注;《曾鞏詩文》,1992年
    4、郭預衡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集》,1997年
    唐宋古文八大家—曾鞏.pptx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601
    _陳君慈_陳君慈
    使用者

    一.生平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進士第。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出通判越州,州舊取酒場錢給募牙前,錢不足,賦諸鄉戶,期七年止;期盡,募者志於多入,猶責賦如初。鞏訪得其狀,立罷之。歲饑,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裏,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曲堤周氏擁貲雄裏中,子高橫縱,賊良民,汙婦女,服器上僭,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於法。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誇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複合也。自是外戶不閉。河北發民浚河,調及它路,齊當給夫二萬。縣初按籍三丁出夫一,鞏括其隱漏,至於九而取一,省費數倍。又弛無名渡錢,為橋以濟往來。徙傳舍,自長清抵博州,以達于魏,凡省六驛,人皆以為利。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亭傳,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書其全失、多寡為殿最。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加直龍圖閣、知福州。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余眾潰複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鞏以計羅致之,繼自歸者二百輩。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饒,爭欲為主守,賕請公行。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授帖於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左右徼求之弊。福州無職田,歲鬻園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萬。鞏曰:「太守與民爭利,可乎?」罷之。後至者亦不復取也。
    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徒,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議經費,帝曰:「鞏以節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帝以《三朝》、《兩朝國史》各自為書,將合而為一,加鞏史館修撰,專典之,不以大臣監總,既而不克成。會官制行,拜中書舍人。時自三省百職事,選授一新,除書日至十數,人人舉其職,於訓辭典約而盡。尋掌延安郡王牒奏。故事命翰林學士,至是特屬之。甫數月,丁母艱去。又數月而卒,年六十五。
    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于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於有為,吝於改過耳。」帝然之。

    二.評論
    錢鍾書說:「一場筆墨官司直打到清朝,看來判他(曾鞏)勝訴的批評家居多數」,就唐宋八大家而言,「他的詩遠比蘇洵、蘇轍父子的詩好,七言絕句更有王安石的風致。」___《宋詩選注》

    呂東萊曰:「此篇節奏從容和緩且有條理,又藏鋒不露王道思云,和等嚴謹而雍容,敦博之氣宛然。」___曾子固戰國策目錄序,《評注古文辭類纂》

    王遵岩曰:「此序興新序序相類,而此篇為英爽軼宕。」__曾子固戰國策目錄序, 《評注古文辭類纂》

    王遵岩曰:「南豐文字於原本經訓處,多用董仲書劉向也。」__曾子固新序目錄篇,《評注古文辭類纂》

    劉海肇曰:「子政胎教之言已足千古,子固更進一層,歸之身化,深入理奧而文亦粲然成章。」__曾子固列女傳目錄序,《評注古文辭類纂》

    三.總論
    曾鞏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大家普遍對他比較不熟悉,他的相關記載在書和網路上也興對比較少。可能是他的文章自然淳樸,雖說理暢達但不重文采,所以曾鞏的文章比較少拿來做為教材。
    作為一個士人,曾鞏的仕途比起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其他幾位唐宋八大家相對較為平順,也因此他的作品沒有如受貶謫的失意人們那樣的動人;但曾鞏的文章其實對後世影響很大,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以載道,認為「先道而後文」,茅坤、歸有光;清代桐城派的方苞、劉大槐、姚鼐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為圭臬。
    曾鞏為文,語言精練,氣勢雄偉,文章多是議論文和記敘文。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闢,說理曲折盡意,理學家朱熹「愛其詞嚴而理正」,因此他最大的文學成就在於散文。曾鞏師承歐陽修,為文主張也是接近歐陽修,受到歐陽修的重視和讚揚,歐陽修說過:「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可見歐陽修有多麼喜愛這位學生。
    在文學成就方面,除了議論文之外,曾鞏還校勘古籍、史書,他編校過<戰國策>、<新序>、<說苑>等古書,其中的<戰國策>和<說苑>,如果不是曾鞏訪求採錄,如今恐怕已經失傳了。另外曾鞏還是個藏書家,珍藏書籍二萬餘卷,古今篆刻《金石錄》有五百卷。
    從各個角度來看,曾鞏是一位好官員,是一位文學家,而他能夠以實際行動在地方上有所做為,可以想像他的人品是樸實善良的,一如他的文章,雖沒有華麗的文才,但仍不失名家風度。

    四.參考資料
    1.元,脫脫等輯,《宋史》卷三一九/列傳第七十八,頁10375~10383
    2.清,姚鼐輯,王文濡評注,《古文辭類纂》,2004年
    3.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曾鞏.pptx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579
    趙潤澤趙潤澤
    使用者

    一、生平

    曾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宋六家中,他的散文風格與歐陽脩相近,世稱「歐曾」。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豐人,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皆為官。曾鞏十八歲赴試,沒有考中,但結識了王安石。慶曆元年,曾鞏在太學肄業,由於博學能文,得到歐陽修的賞識。在他離京南歸時更寫了贈別的文章《送曾鞏秀才序》。
    曾鞏於仁宗嘉祐二年(1056)中進士後,出任太平州司法參軍,後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殿校理、《英宗實錄》檢討官。不久通判越州,政績卓著。又調知齊州,在他恩威並濟的治理下,一變盜匪如毛的齊州,可謂造福百姓。
    曾鞏為親民之官,能深刻瞭解百姓的疾苦,直接為百姓服務,為官才有實質的意義,比在朝中為官更有價值,所以《宋史》本傳上說他:鞏負才名,久外徒,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
    曾鞏:元豐五年(1082),拜中書舍人,卒年六十五歲。著作現存《南豐先生元豐類稿》五十卷,有詩四百零五首,文一千一千十一篇。

    二、文學成就

    在北宋的新古文運動中,曾鞏是歐陽修的積極追隨者。從理論到實踐,他都是沿著歐陽修開闢的道路前進的。又提倡「蓄道德而能文章」。他的見解也是重道而不輕文,從而能夠積極推動了古文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曾鞏的文章論證委曲周詳,風格簡練厚重,布局完整謹嚴,節奏舒緩安雅,長於說理而短於抒情。
    《宋史,曾鞏傳》:鞏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文詞者,鮮能過也。
    朱熹:公之文高矣,自孟、韓子以來,作者之盛,未有至於斯。

    三、名作

    《唐論》
    《〈戰國策〉目錄序》
    《先大夫集後序》
    《范貫之奏議集序》
    《謝杜相公傳》
    《宜黃縣縣學記》
    《筠州學記》
    《徐孺子祠堂記》
    《道山亭記》
    《越州趙文救災記》
    《墨池記》

    《墨池記》
    臥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喜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補總論:

    曾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名氣不及其他人。我覺得這是由於他的人生中沒有遇到貶謫、流放之類的事,只是做了幾十年的地方官,一生中可謂集平凡、平淡、平實之大成,而其著作甚少抒情,因此不易引起一般人的感觸。
    但在古文成就上,世人視曾鞏為歐陽修文章的發揚光大者,足見曾鞏在古文上的造詣。曾鞏在〈南齊書目錄序〉中云:「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主張畜道德能文章,而且講義理重法度。
    我認為曾鞏的散文中以議論文見長。曾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他的議論文往往引經據典作為自己持論的依據。明代茅坤於《唐宋八大家文鈔》說:「其議論本於《六經》,而其鎔鑄剪裁,必折衷之於古作者之旨。」可謂極高的評價。曾鞏的〈唐論〉、〈書魏鄭公傳〉、〈讀賈誼傳〉等均為議論文中的精品。在〈唐論〉一文通過分析比較唐太宗為政的得失,慨嘆聖君之難得,是一篇提供執政者參考借鑑的政論作品。全文借古諷今,稱讚唐太宗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偉績,如「粟米之賤,斗至數錢,居者有餘粟,行者有餘資,人人自厚,幾致刑措」,「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克,天下莫不以為武」,以及「四夷萬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自然在讓人聯想到如今北宋,冗官眾多、貪污腐化,以國家財富求苟安,兵將士氣低下、戰鬥力弱等狀況。並提出了唐太宗種種優良政策和以民為本的為政之道,任何執政者均可借鑑以治天下。因此我很欣賞曾鞏的議論文,氣勢磅礡,思維嚴謹,並富有說服力,因此多看更有益於自身的思考批判力。
    最後,我認為曾鞏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受百姓愛戴的好官。

    #10573
    詹前邦詹前邦
    使用者

    曾鞏
    B991010043 詹前邦
    1. 生平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贊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遊,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詩文往來,並將安石推薦給歐陽修。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後,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翌年,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綜觀曾鞏一生,歷任州郡官吏十幾年,在京師作官的時間不多。從他的一些政論文章看,如《唐論》、《書魏鄭公傳後》、《熙寧轉對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劄子》、《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等,並沒有突出的政治見解。其主要觀點是泛稱三代之制,稱贊後周和唐初的貞觀之治,而對於宋代的政治卻沒有多少條陳和建議,與範、歐諸公不同。他在《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中對於宋朝的現狀還是相當稱贊的。他說: 蓋遠莫懿於三代,近莫盛於漢唐,然或四三年,或一二世,而天下之變不可勝道也。豈有若今五世六聖、百有二十余年,自通邑大都,至於荒陬海聚,無變容動色之慮萌於其心,無援桴擊柝之戒接於耳目。臣故曰:生民以來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又說:今陛下履祖宗之基,廣太平之祚,而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則宋興以來,全盛之時,實在今日。由此可見,曾鞏對於當時的政治不僅沒有任何不滿,而且推崇備至,當然也就不曾提出改革的意見。
      在這以前,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參知政事,推行新法,當時曾鞏出守越州,其後轉徙六郡,在外十二年。對於熙寧新法,也沒有發表過具體意見。只是在《過介甫歸偶成》詩中說過:“心交謂無嫌,忠告期有補,直道詎非難,盡言竟多迕。知者尚復然,悠悠誰可語。”觀此,則兩人過去言談之間,可能有過意見分歧。還有,其《與介甫第二書》也說:“比辱書,以謂時時小有案舉,而謗議已紛然矣。足下無怪其如此也。”又說:“謗怒之來,誠有以召之,故曰:足下無怪其如此也。雖然,致此者豈有他哉?思之不審而已矣。”由此看來,在政治上二人是有分歧的。
      總的看來,曾鞏一生,政治表現不甚突出。《宋史》本傳說"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這話可能有些根據。

    四庫: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曾鞏 弟肇(P.10390)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脩見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進士第。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出通判越州,州舊取酒場錢給募牙前,錢不足,賦諸鄉戶,期七年止;期盡,募者志於多入,猶責賦如初。鞏訪得其狀,立罷之。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知齊州,其治以疾姦急盜為本。曲堤周氏擁貲雄里中,子高橫縱,賊良民,汙婦女,服器上僭,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寘於法。章丘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夸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復合也。自是外戶不閉。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曾鞏 弟肇(P.10391)
    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議經費,帝曰:「鞏以節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帝以三朝、兩朝國史各自為書,將合而為一,加鞏史館修撰,

    史/正史/宋史/本紀 凡四十七卷/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神宗 趙頊 三/元豐四年(P.304)
      秋七月己丑,太白晝見。庚寅,西邊守臣言夏人囚其主秉常,詔陝西、河東路討之。甲午,鄜延、涇原、環慶、熙河、麟府路各賜金銀帶、綿襖、銀器、鞍轡、象笏。甲辰,韓存寶坐逗留無功伏誅。丁未,大軍進攻米脂砦。己酉,詔曾鞏 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詔內外官司舉官悉罷。令大理卿崔台符同尚書吏部,審官東西、三班院議選格。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曾鞏 弟肇(P.10396)
    論曰:劉敞博學雄文,鄰於邃古,其為考功,仁宗賜夏竦謚,上疏爭之,以為人主不可侵臣下之官;及奉詔定樂,中貴預列,又諫曰:「臣懼為袁盎所笑。」此豈事君為容悅者哉。攽雖疏儁,文埒於敞。奉世克肖,世稱「三劉」。曾鞏立言於歐陽脩、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肇以儒者而有能吏之才。宋之中葉,文學法理,咸精其能,若劉氏、曾氏之家學,蓋有兩漢之風焉。

    2. 軼事
    其一、
    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史稱鞏“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
    18歲時,赴京趕考,與隨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識,並結成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歐陽修見其文筆獨特,非常賞識。歐陽修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上歐陽學士第二書》)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 慶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長),只好輟學回歸故里,盡心侍奉繼母。
    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為密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
    曾鞏一共弟兄五個,還有九個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帶動下,弟兄們努力學習,刻苦專研,準備積極應試。沒想到頭一年就名落孫山。以後連續好幾年都未考中進士。他的家鄉有個不喜歡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詩揶揄曾鞏。詩曰: 三年一度科場開, 落殺曾家兩秀才。 有似檐間雙燕子, 一雙飛去一雙來。曾鞏兄弟沒有把旁人的奚落放於心上,反而更發憤學習,帶著幾個弟弟在盱江的南岸山巖洞中苦讀(後稱之為「南豐先生讀書巖」),寒暑不歇。嘉祐初年,曾鞏和大弟曾曄、二弟曾牟、三弟曾布以及兩個妹婿,共六人均考取舉人。後來曾鞏又考中進士,除有政績外,在文學上更享有盛名,有詩讚道:「曾子文章世希(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

    《揮麈後錄》卷六
    曾密公諱易占,字不疑。歐陽文忠公識其碑曰:「少有大誌,知名江南。」為文忠所稱如此,則其人固可想矣。既以豪俠自任,□信州玉山令,有過客楊南仲,文采可喜,氣概頗相投,公厚贐其行。會與郡將錢仙芝不葉,捃摭公以客所受為賄,公引伏受垢,不復自辯,竟除名,徙英州。以赦自便,將訴其事於朝,行次南都而卒。時公子南豐先生子固,已名重於世,適留京師,而杜祁公以故相居宋,自來逆旅,為辦後事。公既不偶以卒,再娶朱夫人,年未三十,無以自存,領諸孤歸裏中。南豐昆弟六人,久益漻落,與長弟皣應舉,每不利於春官。裏人有不相悅者,為詩以嘲之曰:「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南豐不以介意,力教諸弟不怠。嘉佑初,與長弟及次弟牟、文肅公、妹婿王補之無咎、王彥深幾一門六人,俱列鄉薦。既將入都赴省試,子婿拜別朱夫人於堂下,夫人嘆曰:「是中得一人登第,吾無憾矣。」榜出唱第,皆在上列,無有遺者。楚俗,遇元夕第三夜,多以更闌時微行聽人語言,以蔔一歲之通塞。子固兄弟被薦時,有鄉士黃其姓者,亦預同升。黃面有瘢,俚人呼為黃痘子。諸曾俱往赴省試,朱夫人亦以收燈夕往閭巷聽之,聞婦人酬酢造醬法雲:「都得,都得。黃豆子也得。」已而捷音至,果然入兩榜,文昭中第。兄弟三人,數年之間,並躋華貫。曾氏繇此遂興。公永外祖雲。

    其二、
    曾鞏是宋朝的一位大詩人。他為人正直寬厚,襟懷坦蕩,對朋友一貫直來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時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歲那年,當上了淮南判官,他從淮南請假去臨川看望祖母,還專門去拜見曾鞏。曾 鞏十分高興,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後來還專門贈詩給王安石,回憶相見時的情景。
    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見曾鞏,並問他,“你與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這個人到底怎麼樣呢?”曾鞏不因為自己與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隨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觀直率地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和行為確實不在漢代著名文學家楊雄之下;不過,他為人過吝,終比不上楊雄。”神宗聽了這番話,感到很驚異,又問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為什麼這樣說他呢?據我所知,王安石為人輕視富貴,你怎麼說是‘吝’呢?”
    曾鞏回答說:“雖然我們是朋友,但朋友並不等於沒有毛病。王安石勇於作為,而‘吝’於改過。我所說的‘吝’乃是指他不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而改正自己的錯誤,並不是說他貪惜財富啊!”宋神宗聽後稱讚道:“此乃公允之論。”也更欽佩曾鞏為人正直,敢於批評。

    《宋史˙曾鞏傳》
    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為 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於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於有為,吝於改過耳。」帝然之。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弟布,自有傳,幼弟肇。

    3. 參考資料
    漢籍電子文獻
    古文辭類纂;清˙姚鼐輯;王文濡評注
    四庫全書
    揮麈後錄;南宋˙王明清

正在檢視 7 篇文章 - 1 至 7 (共計 7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