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業繳交區(蘇軾、蘇轍)

  • This topic has 651 個參與人 and 9 則回覆.
正在檢視 10 篇文章 - 1 至 10 (共計 10 篇)
  • 作者
    文章
  • #8181
    清安助教清安助教
    使用者

    請該組同學將各自的書面報告直接以回復此篇的方式轉貼上來,不必另開主題或使用夾檔方式。
    (有做ppt者煩將ppt也夾檔上傳,但書面還是直接複製轉貼即可)

    繳交期限:1/10

    #10547
    陳宇彤陳宇彤
    使用者

    一. 生平
    《宋史》.第三三八卷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  
       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
       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 
       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
       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
       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
       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
       以書見脩,脩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
       譁不厭,久乃信服。
         丁母憂。五年,調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祕
       閣。…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
       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
         …。關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栰,自渭
       入河,經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使  
       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  
       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 
       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始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  
       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後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
         會洵卒,賻以金帛,辭之,求贈一官,於是贈光祿丞。
         熙寧二年,還朝。王安石執政,素惡其議論異己,以判官
       告院。四年,安石欲變科舉、興學校,詔兩制、三館議。軾上
       議:「…。」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軾議,意釋然矣。」,
       問:「方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對曰:「陛
       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動,不患不斷,但 
       患求治太急。」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當熟思之。」軾退,
       言於同列。安石不悅,命權開封府推官,將困之以事。軾決斷
       精敏,聲聞益遠。軾疏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
       宮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
       必用以資。此事至小,體則甚大,願追還前命。」即詔罷之。
         時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曰:「臣之所欲言者,
       三言而已。願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綱紀。人主之所恃者人
       心而已,如木知有根,燈之有膏,魚之有水,農夫之有田,商
       賈之有財。失之則亡,此理之必然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
       眾而不安,剛果自用而不危者。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悅矣。」
       今君臣宵旰,幾一年矣,而富國之功,茫如捕風,徒聞內帑出
    數百萬緡,祠部度五千餘人耳。
         今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姦臣,萬無此理。然養貓以 
       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畜狗以防盜,不可以無盜而
       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下為子孫萬世之 
       防?
         時新政日下,軾於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
       密州。司農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
       下,漲不時洩,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脫諷,
       庶有補於國。
         三年,神宗數有意復用,輒為當路者沮之。神宗嘗語宰相
       王珪、蔡確曰:「國史至重,可命蘇軾成之。」…,有曰:「蘇
       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
         首過金陵,見王安石,曰:「大兵大獄,漢、唐滅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連年不解,東南
       數起大獄,公獨無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啓
       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軾曰:「在朝則言,在外則不言,
       事君之常禮耳。上所以公者非常禮,公所以待上者,豈可以常
       禮乎?」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復朝奉郎、知登州,召為禮部郎 
       中。
         遷起居舍人。軾起於憂患,不欲驟履要地,辭於宰相蔡確。 
       確曰:「公徊翔久矣,朝中無出公右者。」軾曰:「昔林希同在
       館中,年且長。」確曰:「希固當先公耶?」卒不許。元祐元
       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
         初,祖宗時,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為免役,
       使戶差高下出錢雇役,行法者過取,以為民病。司馬光為相,
       知免役之害,不之其利,欲復差役,…。軾曰:「差役、免役,
       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斂民財,十室九空,斂聚於上而下有
       錢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專力於農,而貪吏猾胥
       得緣為姦。此二害輕重,蓋略等矣。」
         二年,兼侍讀。嘗讀祖宗寶訓,因即時事,軾歷言:「今
       賞罰不明,善惡無所勸沮;又黃河勢方北流,而彊之使東,…
       每事如此,恐寖成衰亂之漸。」
         軾嘗鎖宿禁中,召入對便殿,…。軾不覺哭失聲,宣仁后
       與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賜茶,徹御前金蓮燭送歸
       院。
         三年,權知禮部貢舉。…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
         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
       圖閣學士、知杭州。…。軾密疏:「朝廷若薄確之罪,則於皇
       帝孝治為不足;若深罪確,則於太皇太后仁政為小累。謂宜皇
       帝敕置獄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詔赦之,則於仁孝兩得矣。」宣
       仁后心善軾言而不能用。軾出郊,用前執政恩例,遣內侍賜龍
       茶、銀合,慰勞甚厚。
         既至杭,大旱,饑疫並作。…軾見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
       橋一河專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收其利以備修湖,取   
       救荒於錢萬緡、糧萬石,及請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
       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為蘇公堤。
         六年,召為吏部尚書,未至。以弟轍除右丞,改翰林承旨。
         七年,徙揚州。舊發運司主東南漕法,聽操舟者私載物貨,
       征商不得留難。…。軾請復舊,從之。未閱歲,以兵部尚書召
       兼侍讀。
          八年,宣仁後崩,哲宗親政。軾乞補外,以兩學士出知定  
       州。時國事將變,軾不得入辭。既行,上書言:「天下治亂,
       出於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極,小民皆能自通;迨於大亂,雖近
       臣不能自達。陛下臨禦九年,除執政、台諫外,未嘗與群臣接。
       今聽政之初,當以通下情、除壅蔽為急務。臣日侍帷幄,方當
       戍邊,顧不得一見而行,況疏遠小臣欲求自通,難矣。然臣不
       敢以不得對之故,不效愚忠。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
       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陛下聖智絕人,
       春秋鼎盛。臣願虛心循理,一切未有所為,默觀庶事之利害,
       與群臣之邪正。以三年為期,俟得其實,然後應物而作。使既
       作之後,天下無恨,陛下亦無悔。由此觀之,陛下之有為,惟
       憂太蚤,不患稍遲,亦已明矣。臣恐急進好利之臣,輒勸陛下
       輕有改變,故進此說,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廟之福,天下幸
       甚。」
         定州軍政壞馳,諸衛卒驕惰不教,軍校蠶食其廩賜,前守
       不敢誰何。軾取貪污者配隸遠惡,繕修營房,禁止飲博,軍中
       衣食稍足,乃部勒戰法,眾皆畏伏。然諸校業業不安,有卒史
       以贓訴其長,軾曰:「此事吾自治則可,聽汝告,軍中亂矣。」
          軾召書吏使為奏,光祖懼而出,訖事,無一慢者。定人言:
         「自韓琦去後,不見此禮至今矣。」契丹久和,邊兵不可
       用,惟沿邊弓箭社與寇為鄰,以戰射自衛,猶號精銳。故相龐
       籍守邊,因俗立法。歲久法弛,又為保甲所撓。軾奏免保甲及
       兩稅折變科配,不報。
         紹聖初,禦史論軾掌內外製日,所作詞命,以為譏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尋降一官,未至,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
       安置。居三年,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又貶
       瓊州別駕,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初
       僦官屋以居,有司猶謂不可,軾遂買地築室,儋人運甓畚土以
       助之。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從其父老遊,若將終
       身。微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團練副使,徒永州。更三大赦,
       遂提舉玉局觀,複朝奉郎。軾自元祐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
       故官止於此。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
         過字叔黨。軾知杭州,過年十九,以詩賦解兩浙路,禮部
       試下。及軾為兵部尚書,任右承務郎。
         軾帥定武,謫知英州,貶惠州,遷儋耳,漸徙廉、永,獨
       過侍之。凡生理晝夜寒暑所須者,一身百為,不知其難。初至
       海上,為文曰《志隱》,軾覽之曰:「吾可以安於島夷矣。」
       因命作《孔子弟子別傳》,軾卒於常州,過葬軾汝州郟城小峨
       眉山,遂家潁昌,營湖陰水竹數畝,名曰小斜川,自號斜川居
       士。卒,年五十二。
         初監太原府稅,次知潁昌府郾城縣,皆以法令罷。晚權通
       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賦》、《颶風賦》
       早行於世。時稱為「小坡」,蓋以軾為「大坡」也。其叔轍每
       稱過孝,以訓宗族。且言:「吾兄遠居海上,惟成就此兒能文
       也。」七子:籥、籍、節、笈、篳、笛、箾。

         論曰:蘇軾自為童子時,士有傳石介《慶曆聖德詩》至蜀  
       中者,軾曆舉詩中所言韓、富、杜、范諸賢以問其師。師怪而
       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蓋已有頡頏當世賢哲之意。
       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一日而聲名赫然,動於四方。既而登
       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  
       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
       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
       其有為。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
       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二君皆
       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
       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嗚
       呼!軾不得相,又豈非幸歟?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
       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集/小說/新刋大宋宣和遺事/元集
    又將先朝大臣司馬光、文彥博、范祖禹、程 明道、程伊川、蘇轍、蘇軾、呂公著、呂誨等,凡一百一十九人,籍做奸黨,御書刻石,立於端門。 詔封王安石做荊國公,又加封為王。將安石配饗孔廟庭,塑像坐於孔子之側。又詔書頒 行天下,將元祐賢臣,籍做奸黨,立石刊刻姓名。段21 13頁
    史/正史/清史稿/志 凡一百三十五卷/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禮三 吉禮三/京師群祀 五祀八蜡附(P.2544)
      高宗諭曰:「大蜡之禮,昉自伊耆,三代因之,古制 敻遠,傳注參錯。八蜡配以昆蟲,後儒謂害稼不當祭。…蘇軾曰:『迎貓則為貓尸, 迎虎則為虎尸,近俳優所為。』是其跡久類於戲也,是以元、明廢止不行。況蜡祭諸神,如先 嗇、司嗇、日、月、星、辰、山、林、川、澤,祀之各壇廟,民間報賽,亦借蜡祭聯歡井閭。但各隨 其風尚,初不責以儀文,其悉罷之。」自是無復蜡祭矣。
    史/正史/清史稿/志 凡一百三十五卷/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選舉三/文科(P.3147)
      蘇軾有言:『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道,在於責實。』能責實,雖由今之道,而振作鼓 舞,人才自可奮興。若惟務徇名,雖高言復古,法立弊生,於造士終無所益。今謂時文、經 義及表、判、策論皆空言剿襲而無用者,此正不責實之過。凡宣之於口,筆之於書,皆空言 也,何獨今之時藝為然?時藝所論,皆孔、孟之緒言,精微之奧旨。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
    史/正史/清史稿/列傳 凡三百十六卷/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文苑一/史申義 周起渭 張元臣 潘淳(P.13367)
      起渭,字漁塘,貴陽人。康熙三十三年進士,由檢討累遷詹事府詹事。詩才雋逸,尤肆 力於蘇軾、元好問、高啟諸家。貴州自明始隸版圖,清詩人以起渭為冠,而銅仁張元臣、平 遠潘淳亦並有詩名。
    二、<古文辭類纂>中的評論
    1、劉海峯曰:「以心動欲,還跌出大聲發於水上,才有波折,而興 
    會更覺淋漓,鐘聲二處,必取古鐘二事以實之,具此詼諧,文章妙 
    趣,洋溢行間,坡公第一首記文。」<蘇子瞻石鐘山記>p1395
    2、方望溪曰:「子瞻記二臺皆以東西南北點綴,頗覺膚套,此類蹊徑,乃歐王所不肯蹈。」<蘇子瞻超然臺記>p1399
    3、王文濡識:「文亦高舉遠引,灑脫可喜。」
    <蘇子瞻韓幹畫馬贊>p1482
    4、方望溪曰:「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爲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蘇子瞻前赤壁賦>p1790
    5、王文濡識:「前篇是實,後篇是虛。虛以實寫,至後幅始點醒。 
    奇妙無以復加,易時不能再作。」<蘇子瞻後赤壁賦>p1792
    三、整理心得
      從一開始著手蒐集、整理、進一步去發掘,包含蘇軾的生平以及各種形式的作品,就以先前對這位人人皆知的文學大家的第一印象來細細思考,彷彿在蘇軾這麼多篇文章中,感覺到一種若有似無的脈絡。後來,我細細閱讀他的經典之作,甚至是比較有趣的篇章,例如:<豬肉頌>。就能深刻明白,蘇軾真的是難得的全才,而這些才能既為他帶來榮耀,也帶來了災難。
      終其一生,曾官至禮部尚書,但先後也常常因詩獲罪而入獄(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尤在「烏臺詩案」(文字毀謗君相)更是差點犧牲了生命。也就因為如此,在浮沉間,無常的人生中,他表現出極為強韌而豁達人生態度。而其詩文中,可以看見他將儒家積極拯世濟民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佛道豁達,欲歸隱山林之念相交織。一反傳統士大夫,「遁逃山林,不問世事」甚至於「悲愁感慨,抑鬱而終」,而是以天地胸襟之廣,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的心態,成就蘇軾獨立的人格與特有作品不凡的力量。
      他又以文士大夫應有堅定的政治操守,獨立不倚,正直不屈!「不繫之舟」便成為他一生最佳寫照。<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中「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是因獨立危行而不見容於世的反思,帶著一絲絲愁怨。而後的<定風波>的名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以及有人曾說:「同行皆狼狽,獨東坡杖籬徐步,心定氣閒,並引以為樂。」都說明了,如此舉重若輕的人生境界。再者一篇名作<前赤壁賦>以論辯的方式,從變者與不變者觀之,侃侃道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之感慨。最後以<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個人的短暫和浩浩歷史,如此強烈的對比中,獲得人生的自覺,超然物外,豁達處之。
      積極的「豁達」是我經由整理蘇軾的種中資料中,最為吸引我的關鍵價值,雖說自知的滄海一粟,也能在逆境中,發揮「有為」生命永恆的價值。
    四、參考資料
    1、(元)脫脫等撰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 第十三冊 宋史卷三一一至卷三四四(列傳第七零至第一零三) 卷三三八 列傳第九十七 p.10801~p.10819 鼎文書局印行
    2、清‧姚鼐輯;王文濡評註:大字本《古文辭類纂》,台北市,華正書局,2004年
    3、史 正史 清史稿 趙爾巽等撰 楊家駱校
      集 小說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 不著撰人 漢籍電子資料庫
    蘇軾ppt.ppt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532
    蔡慶揚蔡慶揚
    使用者

    1.作者生平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
    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複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譁不厭,久乃信服。
    五年,調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文義粲然。複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
    熙寧二年,還朝。王安石執政,素惡其議論異己,以判官告院。
    四年,安石欲變科舉、興學校,詔兩制、三館議。
    軾見安石贊神宗以獨斷專任,因試進士發策,軾遂請外,通判杭州。時新政日下,軾於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密州。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禦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並媒櫱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台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神宗崩,哲宗立,複朝奉郎、知登州,召為禮部郎中。元祐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
    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六年,召為吏部尚書,未至。以弟轍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轍辭右丞,欲與兄同備從官,不聽。軾在翰林數月,複以讒請外,乃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潁州。
    七年,徙揚州。八年,宣仁後崩,哲宗親政。
    軾乞補外,以兩學士出知定州。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
    又貶瓊州別駕,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從其父老遊,若將終身。
    微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團練副使,徒永州。更三大赦,遂提舉玉局觀,複朝奉郎。軾自元祐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於此。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

    2.古文辭類纂中評價
    一、劉海峯曰:忽出、忽入、忽主、忽賓、忽淺、忽深、忽斷、忽接,而納履一事止,隨文勢帶出更不正講,尤為神妙〈蘇子瞻-留侯論〉
    二、方望溪曰:亦自有見,但賈子陳治安之策,乃召自長沙獨對宣室傅梁王,後事子瞻乃云:「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未免鹵莽耳。」〈蘇子瞻-鼂錯論〉
    三、方望溪曰:子瞻記二臺,皆以東西南北點綴,頗覺膚套此類蹊徑,乃歐王所不肯搯。〈蘇子瞻-超然臺記〉
    四、大處落墨,勁氣直達讀之想見古大臣之慨〈蘇子瞻-祭歐陽文忠公文〉
    五、前篇是實,後篇是虛,虛以實至後幅,使點醒奇妙無以復加,易時不能再作〈蘇子瞻-後赤壁賦〉
    3.總論
    蘇洵、蘇軾、蘇轍為一門三傑,蘇軾世稱「大蘇」,其文汪洋宏肆,一瀉千里。蘇軾曾經比較其與蘇轍的文風,認為蘇轍「體氣高妙」,而自己則「詞理精確」,又在自評文裡描述自己文風的收放自如。
    蘇軾為北宋歐陽脩之後的一代文宗。他以功力和才情,發展了歐陽脩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
     敘事記遊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潮州韓文公廟碑,結合韓愈一生遭遇,評述了他對文學儒學的貢獻。記樓臺亭榭的散文如超然臺記,其寫景的遊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前、後赤壁賦,寫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繪逼真。而其記敘體散文,常常融議論、描寫和抒情於一爐。在風格上,汪洋恣肆;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
    蘇軾的詩歌開拓了宋詩的境界與氣象,尤其是七言長詩。其後的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和弟弟蘇轍等的詩篇,都受到蘇軾深遠的影響。而其詞風由婉約而豪放,樹立了詞史上的高峰。
    蘇軾的確為北宋文壇領袖人物,精通散文、詩歌、詞、畫、書法,且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為北宋書法四大家,門下又有蘇門四學士。如此偉大的成就,就算歷代大家也少有人能與他相比。

    4.參考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古文辭類纂》(清)姚鼐編輯,王文濡評註,華正書局
    《宋史》(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
    《蘇軾》王水照著,三民書局
    《蘇東坡-東遊尋夢傳》 鄭熙亭著,慧明文化
    歷代文選與習作-蘇軾.pptx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499
    鄒佩珊鄒佩珊
    使用者

    一、 蘇轍生平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P.10819)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之事,尤為切至。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P.10835)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三子:遲、适、遜。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哲宗立,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元祐元年,為右司諫。宣仁後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事,而舊相蔡確、韓縝、樞密使章惇皆在位,窺伺得失,轍皆論去之。呂惠卿始諂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勢鈞力敵,則傾陷安石,甚於仇讎,世尤惡之,至是,自知不免,乞宮觀以避貶竄。轍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P.10837)
    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慾,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宜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為軾弟,可謂難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調停;及議回河、雇役,與文彥博、司馬光異同,西邊之謀,又與呂大防、劉摯不合。君子不黨,於轍見之。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於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於其間哉!

    史/正史/宋史/本紀 凡四十七卷/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哲宗 趙煦 一/元祐二年(P.323)
    二年春正月乙丑,封秉常子乾順為夏國主。戊辰,詔:舉人程試,主司毋得於老、莊、列子書命題。辛巳,詔蘇轍、劉攽編次神宗御製。

    史/正史/宋史/本紀 凡四十七卷/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哲宗 趙煦 一/元祐六年(P.331) 二月辛卯,以劉摯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龍圖閣待制王巖叟簽書樞密院事。癸巳,以蘇轍 為尚書右丞,宗室士俔追封魏國公。

    二、評論

    《蘇文定公諡議》: 「公之文汪洋澹泊,深醇溫粹,似其為人」
    蘇軾曰:「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無所不及」《書子由超然臺賦後》
    《宋史》:「論曰:蘇轍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
    劉海峯曰:「文亦有疏宕之氣。」〈上樞密韓太尉書〉
    方望溪曰:「於劉項三國情事俱不切,而在作者緒論中尚為拔出者。」〈三國論〉
    劉海峯曰:「子由之文,其正意不肯一口道破,紆徐百折而後出之,此篇可見。」〈民政策二〉
    唐荊川曰:「平正通達,不求為奇,而勢如長江大河,是小蘇之所長也。」〈民賦序〉

    三、總論
    藉由上述及自己所讀過的資料,可知蘇轍為人深醇溫厚為文汪洋澹泊,其文有秀傑之氣且體氣高妙,且人如其文在其早年的作品《上樞密韓太尉書》中可知其對「文氣」之注重文章有深度氣量,但情思遣詞卻內斂沉潛,不似其兄蘇軾的「汪洋宏肆」,相較其兄的奔放,蘇轍的情感文思顯得較為沉穩。
    蘇轍在〈黃州快哉亭記〉中所抒發表達的「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以適意為樂的思想,和蘇轍〈定風坡〉:「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中外放的思維,兄弟倆雖說在人格特質上差異較大,但本質卻無異,面對人生中的不順遂,是以較為曠達及達觀的態度看待,在貶謫文學中呈現較為積極的面向。
    另外我認為其母程氏在教育上最成功的部份,非為兄弟同登進士,而是在面對困境時,兄弟仍在情感上攜手相伴而非鬩牆,令人稱羨,而蘇轍在面對才華洋溢的哥哥,非放棄、荒唐,而是持續努力,最終雖無精通各種文體,但仍找出自己之所長,每個人的特質天賦不同,有些人天生聰穎有些人個性篤實,但有欠缺的相對而言就會有自己較擅長的,挖掘特質確立方向,就算不能達到最理想的狀況,也不至於讓自己的人生虛走一場。

    四、參考書目
    1、漢籍電子文獻
    2、清‧姚鼐輯;王文濡評注:大字本《古文辭類纂》,2004年
    3 、 陳新雷;《兩宋文學史》;1993
    蘇轍.pptx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485
    徐志丞徐志丞
    使用者

    歷代文選及習作
    唐宋古文八大家報告--蘇轍

    一、生平
    據《宋史.列傳卷第九十八》梳理蘇轍重要生平、事跡如下。

    1. 文風性情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三子:遲、适、遜。族孫元老。

    2.論事出色

    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慾,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宜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為軾弟,可謂難矣。

    3.兄弟情誼

    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於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於其間哉!

    4.晚年際遇

    崇寧中,蔡京當國,又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再復太中大夫致仕。築室于許,號潁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淳熙中,謚文定。

    二、評論

    1. 蘇軾 〈超然臺賦〉

    子由之文,詞理精確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雖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資所短,終莫能脫。至於此文,則精確高妙,殆兩得之。

    2.蘇軾 〈答張文潛縣丞書〉

    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3.茅坤 〈穎濱文鈔〉

    子由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

    4. 茅坤〈穎濱文鈔〉

    其年已老,其氣已衰,無復向所為飄颻馳驟,若雲之出岫者、馬之下阪者之態,然而閱事既久,於古文得失處參驗已熟,雖無心為文,而其折衷餘道處,往往中肯綮,切事情,語所謂老人之言是已。

    5.蘇轍〈上曾参政書〉

    素所為文,家貧不能盡致,有歷代論十二篇,上自三王而下至五代,治亂興衰之際可以慨見,於此觀其略可也。

    三、總評

    中國文學批評常將作者的人品及其作品風格放在一起品評,這樣的觀念可從《文心雕龍》見到:

    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長卿傲誕,故理侈而辭溢;子雲沉寂,故志隱而味深。

    故論者將從蘇軾的性情及文論評述蘇轍的文學風格養成,兼以幾則評論證之。
    蘇轍個性沉靜簡潔,寡言鮮慾,深不願人知。而其文風汪洋澹泊,但其秀節之氣體氣高妙,故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宋史.蘇轍傳》云: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 與兄軾相迫。……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慾,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

    蘇轍自己也在自傳裡清楚的表明自己的心志,他對於平生所為是看得很輕的,對於功名利祿都看得相當澹泊,也深不願人知,故生平事蹟化作灰燼飛散也在所不惜,〈穎濱遺老傳〉:

    予居穎川六年,歲在丙戌,秋九月,閱篋中舊書,得平生所為,惜其久而 忘之也,乃作〈穎濱遺老傳〉,凡萬餘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間得失耳,何足以語達人哉?」 … …以此居富貴、處貧賤,二十餘年而心未嘗動。 … …笑曰:「此豈實相哉也?夫一猶可忘,而況〈遺老傳〉乎?雖取而自焚之可也。」《欒城後集.穎濱遺老傳》

    認識蘇轍的為人後,以下再由蘇轍的文章中歸結出其文學主張:

    (一)文貴養氣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欒城集.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不為空言

    少與轍皆事先仙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 《欒城後集.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

    (三)文合節度

    予少年苦不達為文之節度,讀上林賦,如觀君子佩玉冠冕,還折揖讓,音吐皆中規中矩,終日威儀無不可觀也。《欒城先生遺言》

    (四)各逞其才

    篇章散人間,墜地皆瓊英,凜然自一家,豈與餘人爭。《欒城三集.題東坡遺墨卷後》

    就以上四項蘇轍所提出來的文學主張和其性情是相合的,從茅坤的〈穎濱文鈔〉可見:

    子由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

    蘇轍雖然文章不如其兄長,但其所秉持著的文學主張’「文貴養氣」、「各逞其才」而言,蘇轍在文章的表現上能夠展現出自己的風格外,亦達到體氣高妙的境界。再從其自評文章〈上曾参政書〉書所云可知:

    素所為文,家貧不能盡致,有歷代論十二篇,上自三王而下至五代,治亂 興衰之際可以慨見,於此觀其略可也。

    蘇轍自己認為感到得意的文章是那些「不為空言」、「文合節度」的議論文章。
    總結以上而言,蘇轍其文真如其人一般,汪洋澹泊,秀傑之氣終不可掩;為文自有一片煙波,非諸家可及。

    四、參考資料

    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張其昀:《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
    曾棗莊:《蘇轍評傳》,台北:五南書局,1995年。
    吳淑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2007年。
    陳正雄:《蘇轍及其政論與文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
    王素琴:《蘇轍古文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10462
    劉耀華劉耀華
    使用者

    一、生平
    元祐中,知杭州蘇軾奏謂:「杭之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鹹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 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足於水,井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食。今湖狹水淺,六井盡壞,若二十年後,盡為葑田,則舉城之人,復飲鹹水,其勢必耗散。又放水溉田,瀕湖千頃,可無凶 歲。今雖不及千頃,而下湖數十里間,茭菱穀米,所獲不貲。又西湖深闊,則運河可以取足 於湖水,若湖水不足,則必取足於江潮。潮之所過,泥沙渾濁,一石五斗,不出三載,輒調兵夫十餘萬開濬。又天下酒官之盛,如杭歲課二十餘萬緡,而水泉之用,仰給於湖。若湖漸淺狹,少不應溝,則當勞人遠取山泉,歲不下二十萬工。」因請降度牒減價出賣,募民開治。禁自今不得請射、侵占、種植及臠葑為界。以新舊菱蕩課利錢送錢塘縣收掌,謂之 開湖司公使庫,以備逐年雇人開葑撩淺。縣尉以「管勾開湖司公事」繫銜。軾既開湖,因積葑草為堤,相去數里,橫跨南、北兩山,夾道植柳,林希榜曰「蘇公堤」,行人便之,因為軾立祠堤上。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歎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 勝,主司歐陽脩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脩,脩語梅聖俞 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譁不厭,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 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後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與修注如何?」琦曰:「記 注與制誥為j,未可遽授。不若於館閣中近上帖職與之,且請召試。」英宗曰:「試之未知其能否,如軾有不能邪?」琦猶不可,及試二論,復入三等,得直史館。 軾聞琦語,曰:「公可謂愛人以德矣。」

    二、評論
    劉海峰曰:『長公筆有仙氣,故文極縱蕩變化而落韻甚輕。』——-《賈誼論》
    劉海峰曰:『忽出忽入,忽主忽賓,忽淺忽深,忽斷忽接,而納履一事止隨文勢帶出,更不正講,尤為神妙。』———《留侯論》
    姚氏曰:『此文格勢直似老泉,蓋東坡少年如此此後乃自變成體耳。』——–《始皇論》
    劉海峰曰:『本史遷之言,而發之其文頗近時而明快無敵。』———《韓非論》
    劉海峰曰:『從孟子生出議論,疏爽暢足。』———-《志林》

    三、總論
    蘇軾一生寫了大量的政論和史論,這種策論性質的文張,如《六國論》、《留侯論》、《教戰守則》大都氣勢雄渾,援古證今,說裡透徹。而抒情類的散文以赤壁二賦為代表,前《赤壁賦》抒發了作者的人生哲學,在前賦中,如我們所看到的,雄偉的江山,清幽的夜景,在月光下的愉快旅行,都是十分吸引人的。作者毫不費力的將我們引進了那個令人神往的世界中。在這個所被刻畫出來風清水秀的境界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摹寫都體現出了作者的超脫與曠達,不為環境所屈服的精神,而以這種思想表達出的對現實腐敗政治的控訴和鄙視,都反映在了他的大多數作品裡。蘇東坡對於文與道的關係則是推崇韓歐但又獨創己見,他認為不能空談理論而因重於實踐,所以文應先於道,蘇子在《日喻》中說:『道可以致而不可求。』正因如此,蘇軾的散文氣勢縱橫,豪放自然,汪洋宏肆。
    蘇軾曾對別人說:『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矣。』這說明他要將自己的思想藉由曲盡其妙的文學創作發洩出來,正由於這種豪放不羈的風格,在藝術上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和最愉快的享受,展現出了十足的張力與表現力。

    四、參考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古文辭類纂》(清)姚鼐編輯,王文濡評註,華正書局
    《宋史》(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
    簡報1.ppt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450
    吳詩雅吳詩雅
    使用者

    一、 蘇轍生平
    《宋史.列傳卷第九十八.蘇轍族孫元老》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之事,尤為切至。
    轍乞養親京師。三年,軾還,轍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哲宗覽奏,以為引漢武方先朝,不悅。落職知汝州。居數月,元豐諸臣皆會於朝,再責知袁州。未至,降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三年,又責化州別駕,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復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崇寧中,蔡京當國,又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再復太中大夫致仕。築室于許,號潁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淳熙中,謚文定。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三子:遲、适、遜。族孫元老。

    論曰:蘇轍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慾,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宜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為軾弟,可謂難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調停;及議回河、雇役,與文彥博、司馬光異同,西邊之謀,又與呂大防、劉摯不合。君子不黨,於轍見之。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於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於其間哉!

    二、<古文辭類纂>中的評論

    姚鼐曰:「尚忠、尚文各有其弊。能救其弊,實視後世之賢與不賢,一語可以破的。」〈商論〉
    劉海峯曰:「子由亦不善為序,因此與民賦序有關國計存之。」〈元祐會計錄序〉
    方望溪曰:「於劉項三國情事俱不切,而在作者緒論中尚為拔出者。」〈三國論〉
    唐荊川曰:「平正通達,不求為奇,而勢如長江大河,是小蘇之所長也。」〈民賦序〉
    劉海峯曰:「子由之文,其正意,不肯一口道破,紆徐百折而後出之,於此篇可見。」〈民政策二〉

    三、總論
    蘇徹的文章與其性格及生活際遇有相當程度的關聯,他自幼個性沖和淡泊,老成持重。其兄曾云:「余觀子由,自少曠達,天資近道」思想上除了儒家外亦雜揉了佛、道兩家。以政治主張而言,蘇徹比蘇軾還要尖銳激烈,但他遭受政敵地迫害卻比蘇軾輕地多。例如子由對元祐之政的作用比蘇軾大的多,徽宗時,元祐黨人多被外徙,蘇軾被遠謫海南,蘇徹僅貶官雷州。子由性格穩重,張耒曾云:「…雖事變紛紜至前,而舉止安徐,若素有處置。」綜合性格思想和人生經歷的交互影響下,其文風如《蘇文定公諡議》所云:「公之文汪洋澹泊,深醇溫粹,似其為人」朱熹:「東坡文字較明白,子由文字不甚分曉」文字不甚分曉,正式由於體氣高妙,不是一望所能明白。

    蘇氏兄弟的文學主張承繼父洵的「貴用論」,文不徒發,要能經世濟民合於世用。即論文重道這點可由《詩病五事》:「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得知。早年在〈上樞密韓太尉書〉提出養氣論,重視生活閱歷對創作的作用,「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尚氣論承接孟子及韓愈而來,如韓愈〈答李翊書〉:「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他還強調創作風格的多樣性,主張文章自一家,反對蘇軾揚王維抑吳道子,提出「優柔自好勇自強,各自勝絕無彼此」

    歷來常將子由、子瞻兩兄弟做比較,可使子由的形象更加立體,子由雖不如子瞻全才,然而,誠如王鞏所云:「兄弟仁達意,千古各垂名。」子由文章自成一格。

    四、參考書目
    漢籍電子文獻
    清‧姚鼐輯;王文濡評注:大字本《古文辭類纂》,2004年
    曾棗莊:《蘇轍評傳》,台北:五南書局,1995年。
    吳淑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2007年。
    李李:《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陳雄勳:《三蘇及其散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10436
    韓俜亭韓俜亭
    使用者

    一、生平
    蘇轍字子由,又字同叔。生於宋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已是卯年,又稱卯君,為幼子。蘇家父子三人,為「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三蘇」,蘇轍則是「小蘇」。徹字的意思在蘇洵的《名二子說》寫道:天下之車莫不由徹,而言車之功,徹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徹。是徹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徹乎,吾之免矣! 《宋史.蘇轍傳》說:徹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蘇軾兄弟從小就有很多共同之處其徹性格沖和澹泊,深沈不露。徹從小壯志凌雲,關心國家治亂。
    少年時代,蘇轍說他「少年嘗病肺」(《坐忘》)說:「余少而多病,夏則脾不勝食,秋則肺不勝寒。治肺則病脾,治脾則病肺,平居服藥,殆不能全愈。」少年時代作品,《春秋集解》、《孟子解》、《缸硯賦》等。十九歲的蘇轍與兄蘇軾同登進士,熙寧二年,三十一歲在京任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宋神宗在位時期,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屢遭貶謫,出為河南推官,歷陳州教授、三十五歲齊州掌書記、三十八歲,改著作佐郎,簽書南京判官等。元豐二年(1079年),因受到兄長烏臺詩案牽連,四十二歲貶監筠州鹽酒稅。元祐元年,宋哲宗即位,四十八歲除右司諫,擢起居郎,中書舍人。
    晚年 ,紹聖元年(1094年),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由門下侍郎出知汝州,再貶袁州,三貶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元符元年,六十歲在貶居循州。歷盡宦海浮沈之後,徽宗時,閑居穎昌。崇寧三年開始隱居許昌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晚年作《老子解》。政和二年,七十四歲,卒。

    喜歡遊山玩水,在《初發嘉州》詩中寫道:「余生雖江陽,為省至嘉樹,」又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徹生十有九年矣,其家居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之天地之廣大。」在南行途中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麗。在《初發嘉州》中寫道:「飛舟過山腳,佛腳見許滸。舟人盡斂容,競欲揖其拇。俄傾已不見,烏牛在中渚。移舟近山陰,峭壁上無路。」還有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其中的《郭倫》詩,揭露朝廷賞罰不明,為屢戰有功不賞的郭倫不平,並從側面反映北宋民族之間的激烈衝突。

    二、文風
    學力邁於兄,而文章淡泊平實。文章觀點平穩,結構謹嚴,語言明晰,處處以理服人。
    關心國家治亂,文章風雲起,胸膽渤澥寬。
    有一千七百餘首,,主要成就:詩歌、散文,張詩歌反映現實既要脈理為一,一氣貫注,應突出重點,張耒《贈李德載》說:「長工波濤萬頃海,少公峭拔千尋麓。」蘇軾詩氣勢磅礡,有如大海怒濤,洶湧彭湃;蘇徹詩高雅閑淡,有如崇山茂林,幽深難測。散文上與蘇軾不同,雖比不上蘇軾的才華,但蘇軾說:「子由之文,詞裡精確不及吾,而體氣高妙,無所不及。」子瞻說蘇轍達到「子由之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中不可沒。」(書子由〈超然臺賦〉後)。其散文特點:
    1.旨意深微,落筆遠而扣緊題。如《民政策二》,本是一篇論宋代科舉之弊的文章,但他卻從周、秦民風之異講起。文章後半部說到「民昏而不知教」,「其罪不在於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朝廷一面想要像周代一樣「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一面又僅僅以科舉取士。他說:「士大夫為聲病剽掠之文,而治苟且記問之學,曳裾束帶,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余天子之爵祿。」主旨完全顯露。
    2.抑揚頓挫,有雍容俯仰之態。《三國論》,全文用了很多排比句,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勇而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難,蜂起而難平。」
    3.語言平淡、體氣高妙。這是他最突出的特點。「憚於修詞」,不事雕琢,不求體麗,沖雅澹泊。如宋孝宗對蘇轍曾孫蘇翊所說:「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於理。」如《遺老齋記》,先敘述遺老齋的修建和命名,接著回顧一生宦海浮沈。「汝曹志之,學道而求寡過,如予今日之處遺老齋可也。」
    4.氣象崢嶸,彩色絢爛。《黃樓賦》,頗事雕琢的文章。蘇轍晚年說:「余《黃樓賦》學《兩都》也,晚年來不作此功夫之文。」(《欒城遺言》)
    論文重道,以道衡詩,在《詩病五事》說:「唐人工於詩,而陋於聞道。」
    文章自成一家,強調風格多樣性,主張文章自成一家,提出「優柔自好勇自強,各自勝絕無彼此。」

    他的讀書特點:「昔者徹之始學也,一書伏而讀之,不求其傳,而惟其書之知。求之而莫得,則反覆而思之,至於終日而莫見,而後退而求其傳。何者?懼其入於心之易,而守之不堅也。」二是貴「自得」,《孟子解》,其中說:「學者皆學聖人,學聖人不如學道。聖人之所是而吾是之,其所非而吾非之,是以貌從聖人也。以貌從聖人,名近而實非,有不察焉,故不如學道之必信。」三是「遍觀百家之說,不觀非聖人之書。」,一生在學術上的造詣很深。
    蘇轍上書韓琦求見,提出文氣說,強調閱歷對文的作用。《上樞密韓太尉書》:「徹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文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三、作品
    少年時代:
    《孟子解》,題下自注說:「與少作此《解》,後失其本,近得之,故錄於此。」
    《缸硯賦》,十七歲蘇軾得一破釀酒缸作的硯臺,送與蘇轍。蘇轍為此作了一篇。敢於閱讀並運用「天下之雜說」。
    《論語拾遺》,反駁蘇軾《論語說》而作。
    《老聃論》
    《春秋集解》
    晚年:
    《老子解》,主張儒釋道合一,反對周孔之言定佛老之非,以及認為老莊學說比楊朱、墨翟之言深刻得多。
    《遺老齋記》,先敘述遺老齋的修建和命名,接著回顧一生宦海浮沈。
    《進論》以評各朝的得失為主。
    《歷代論》,繼《進論》後另一組史論,從堯舜至五代以評價歷史人物為主。
    另外還有《欒城集》、《詩傳》、《古史》、《龍川略志》、《道德經解》等。

    四、政治
    政治主張尖銳激烈,但受到的貶謫僅僅貶官雷州。一生政績主要表現在元祐年間朝廷任職期間,才幹得到充分的發揮,但也受到政敵的攻擊。
    《進策》三個部分提出,第一部分是五篇《君術策》,研究君主如何才能「明於天下之情而後得御天下之術」;第二是十篇《臣事策》,研究君主應如何信用文臣武將,充分發揮各級官吏的作用;第三是 《民策政》,全面研究宋代的科舉、兵制、田制、勞役等各個與民政有關的問題。
    《新論》,發揮進策中的改革主張。

    五、〈古文辭類纂〉之評論
    在〈民賦序〉,唐荊川曰「平正通達,不求為奇,而勢如長江大河,是小蘇之所長也。」
    在〈明政策二〉,劉海峯曰「子由之文,其正意不肯一口道破,紆徐百折而後出。」
    在〈代三省祭司馬丞相文〉,朱晦菴曰「祭溫公文,止有子由好,有好題目乃有好文章,此作鋪述實事,不事文飾,讀之猶令人感泣。」
    在〈商論〉,姚鼐曰「尚忠、尚文各有其弊。能救其弊,實視後世之賢與不賢,一語可以破的。」
    在〈三國論〉,方望溪曰「於劉項三國情事俱不切,而在作者緒論中尚為拔出者。」

    六、心得
    蘇轍對於宋朝的革新朝政主張,《進策》《君術策》,《臣事策》, 《民策政》,全面研究宋代的科舉、兵制、田制、勞役等各個與民政有關的問題。
    佛老的對治國的危害給了批評,政治觀點比較尖銳激烈,學術思想也比較複雜、大膽。比蘇軾的政治主張更尖銳激烈,但他受到政敵的迫害卻比蘇世輕很多。或許元祐之政對當時產生很大的作用。
    蘇轍對仁宗的話很尖銳、一針見血的指出:「臣官陛下之意,不過欲使史官書之,以邀美名於後世耳,故臣以為此陛下惑於虛名也。」雖這樣直接,但仁宗的寬宏大度:「其言直切,不可棄也。」
    《御試制科策》對蘇轍影響深遠,不僅迫他當時辭官,一直仕途蹭蹬。他感慨說:「予採道路之言,論宮掖之秘,自謂必以此獲罪,而有司果以為不遜。……自是流落凡二十餘年。」
    蘇徹與蘇軾常拿來比較,但他們的學術、政治、文風、個性…等大不一樣,像是政治上,雖然兩人都遭過貶謫,但蘇徹就比蘇軾來的幸運,還有餘年可閑居,且貶謫為雷州而已。文風上,不像蘇軾樣樣有才華,但他的詩歌,閑逸淡遠,語淺易深,散文則汪洋澹泊的風格。
    常有人拿他們做比較,兄弟倆也覺得自己不及對方,我覺得各自有他們的優點及賞識的地方。但對於蘇徹之文,如元氣,深不可測。或許是不太理解很少人欣賞他的詩文。

    七、引用
    方豪:《宋史》,台北:華岡,1979年中國文化學院出版。
    曾棗:《蘇轍評傳》,台北:五南,1995年初版。
    姚鼐:《古文辭類纂》,王文濡評註,華正書局
    蘇轍.pptx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421
    安福源安福源
    使用者

    歷代文選與習作期末報告─蘇軾

    一、 生平概述
    蘇軾,自子瞻,一自重和,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嘉佑二年中進士,累官至端明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神宗時任祠部員外郎。熙寧五年因反對王安石新法招人中傷,自求外職,任杭州通判,三年後移知密州、徐州、湖州。熙寧十年赴任徐州。源豐二年,蘇軾四十三歲,遇烏臺詩案,被捕入獄,翌年貶至黃州,直至元豐七年離開。宋仁宗即位後,回朝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元祐四年拜龍圖格學士,曾出任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紹聖元年被貶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終年六十三。諡文忠。蘇軾於政治立場上較偏舊檔,但也認為有改革弊政的需求,故一方面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之外,也認為司馬光盡廢新法是不妥當的,於是他在新舊兩黨兩邊都不討好,也是仕途坎坷的原因之一。
    蘇視為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二、 文風
    蘇視為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黃庭堅曾批評蘇軾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蘇軾於〈東坡先生墓誌銘〉中曾云:公之於文,得之於天。少與轍皆師先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論,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三、 《古文辭類纂》中古人評論
    1. 〈賈宜論〉劉海峰曰:「長公筆有仙氣,故文極縱盪變化而落韻極輕」
    2. 〈徐州上皇帝書〉毛順甫曰:「此等文字識見見筆力並入西漢」
    3. 〈徐州上皇帝書〉吳至父曰:「此文前幅實雄俊,有豪傑氣。然猶不免虛嬌」
    4. 〈韓魏公醉白堂記〉劉海峰曰:「精神籠蓋一世」
    5. 〈石鍾山記〉劉海峰曰:「以心動欲還跌出大聲發於水上才有波折而興會更覺淋漓,鐘聲二處必取古鐘二事以實之具,此詼諧文章妙趣洋溢行間」
    四、 個人評論
    蘇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其散文、詩、辭、書、畫都非常擅長,是難得的全才,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難以動搖。後人將他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由並稱「蘇陸」;辭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書法又與黃庭堅、米巿、蔡京等並列為宋四家,其地位之高由此見之。雖然他一生多舛,在他起起伏伏的仕宦生涯裡,他的生命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奔波各地,雖然可憐,但在他最窮困勞苦的時間哩,卻是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最高峰,無論是質或量,都遠遠超過他其它時間的作品。而最為人稱道的作品哩,有大半是在黃州時的創作。諸如《前赤壁賦》、《念奴嬌‧大江東去》、《飲湖上初晴後雨》、《黃州寒食帖》等作品。在蘇軾的作品中可以看見他的處世之道與人生態度,縱使他在當時整個大環境下,官場失意與貶謫偏僻鄉壤,只要是人難免會悲觀,部分作品中也看到了他悲觀負面的情緒及其濃厚。不過大部分的作品可以看到他的另外一面,是一種超然的灑脫,奔放的熱情見於行間,寫景寄情之餘,還抒發自身的抱負,雖然還是會抱怨,卻依然有著自己遠大的理想志向,無怪乎其為文汪洋肆意,是因為蘇軾本身的格局就是如此之大。

    引用資料
    大字本評註古文辭類纂
    漢籍文獻資料庫
    東坡先生墓誌銘
    宋史
    文選報告蘇軾.ppt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393
    清安助教清安助教
    使用者

    蘇軾

    宇彤:1.從貶謫文學去談蘇軾的豁達胸懷。
       2.不需要述及時間作曲。
       3.報告內容詳見蘇文風格。

    慶揚:蘇軾評價。

    耀華:注重在蘇軾論說文的特色介紹,並以日喻為例說明。

    福源:1.從蘇軾的命名由來說起,好的開始。
       2.不需述及詩歌作品。
       3.評價部分可增加。

    蘇轍

    志丞:1.ppt很精美,口語流利,準備充分,解釋得當。
       2.從本傳入手,很符合老師期待的報告內容。
       3.每段引文皆附出處,很嚴謹。
       4.突顯蘇轍散文的重要性。

    詩雅:1.敘述性格及文風、評價。
       2.台風穩健。

    佩珊:1.從生平述起。
       2.評論並舉例說明,又談及其特色。

正在檢視 10 篇文章 - 1 至 10 (共計 10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