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書面與口頭報告

  • This topic has 609 個參與人 and 7 則回覆.
正在檢視 8 篇文章 - 1 至 8 (共計 8 篇)
  • 作者
    文章
  • #7918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唐宋八大家生平與風格三則

    評論三百字

    請於報告前兩日(週一)晚上一點前在此回覆。

    週三上課時口頭報告10分鐘。

    #9951
    朱家瑩朱家瑩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

    一、韓愈生平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七世祖茂,有功於後魏,封安定王。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終秘書郎。
      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依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三歲為真。改都官員外郎,即拜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
      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曰:(見〈進學解〉)
    初,憲宗將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諸軍按視。及還,且言賊可滅,與宰相議不合。執政不喜。會有人詆愈在江陵時為裴均所厚,均子鍔素無狀,愈為文章,字命鍔,謗語囂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慰淮西,奏愈行軍司馬。愈請乘遽先入汴,說韓弘使協力。元濟平,遷刑部侍郎。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為夷法灼體膚,委珍貝,騰遝系路。愈聞惡之,乃上表曰:(見《諫迎佛骨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謝曰:(內容省略)
    帝得表,頗感悔,欲復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論是天愛朕,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疏,可且內移。」乃改袁州刺史。
      初,愈至潮,問民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盡,民以是窮。」數日,愈自往視之,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見〈祭鱷魚文〉)
    祝之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鱷魚患。
      袁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愈至,悉計庸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餘人。因與約,禁其為隸。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
      鎮州亂,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詔愈宣撫。愈歸奏其語,帝大悅。轉吏部侍郎。
      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詔不臺參,而除紳中丞。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解。其後文刺紛然,宰相以臺、府不協,遂罷愈為兵部侍郎,而出紳江西觀察使。紳見帝,得留,愈亦復為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諡曰文。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一/韓愈傳

    九月癸巳朔,以蜀州刺史崔能為黔中觀察使。戊戌,富平縣人梁悅為父復仇,殺秦杲,投獄請罪。特敕免死,決杖一百,配流循州。職方員外郎韓愈獻議執奏之。減諸司流外總一千七百六十九人。貶黔中觀察使竇羣為開州刺史,以為政煩苛,辰、錦二州蠻叛故也。
    舊唐書/本紀 凡二十卷/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憲宗 李純 上/元和六年(P.437)

    十月,以京兆尹 韓愈 為兵部侍郎,以御史中丞李紳為江西觀察使。宰相李逢吉與李紳不協,紳有時望,恐用為相。及紳為中丞,乃除 韓愈 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仍放臺參。紳性峭直,屢上疏論其事,遂與愈辭理往復,逢吉乃兩罷之,然紳出而愈留。宰相杜元穎罷知政事,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龍武統軍陳楚卒。以兵部侍郎 韓愈為吏部侍郎,新除江西觀察使李紳為戶部侍郎。紳既罷除江西,上令中使就第賜玉帶,紳因除敍泣而請留,中使具奏,故與愈俱改官。召翰林學士龐嚴對,因賜金紫。賜內園使公廨本錢一萬貫 ,軍器使三千貫。杜元穎赴鎮蜀,上御安福門餞,因賜皇城留守及金吾衞率等帛有差。
    舊唐書/本紀 凡二十卷/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穆宗 李恆/長慶三年(P.502)

    詔封孟軻鄒國公。晉州州學教授陸長愈請春秋釋奠,孟子宜與顏子並配。議者以謂凡配享、從祀,皆孔子同時之人,今以孟軻並配,非是。禮官言:「唐貞觀以漢伏勝高堂生、晉杜預范寧之徒與顏子俱配享,至今從祀,豈必同時。孟子於孔門當在顏子之列,至於荀況、揚雄、韓愈 皆發明先聖之道,有益學者,久未配食,誠闕典也。請自今春秋釋奠,以孟子配食,荀況、揚雄、 韓愈 並加封爵,以世次先後,從祀於左丘明二十一賢之間。自國子監及天下學廟,皆塑鄒國公像,冠服同兗國公。仍繪荀況等像於從祀:荀況,左丘明下;揚雄,劉向下; 韓愈,范寧下。冠服各從封爵。」詔如禮部議,荀況封蘭陵伯,揚雄封成都伯, 韓愈封昌黎伯,令學士院撰贊文。又詔太常寺脩四孟釋菜儀。
    宋史/志 凡一百六十二卷/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禮八 吉禮八/文宣王廟(P.2549)

    二、風格
    1. 劉海峯曰:「老蘇稱公文如長江大河,渾灝流轉,魚虌蛟龍,萬怪惶惑,惟此文足以當之。」 (韓退之原道)
    2. 大姚曰:「敘次論斷簡潔明健處,見公文字之老境。」 (韓退之論佛骨表)
    3. 方望溪曰:「羅池碑載治柳政績甚詳,此以三語括之而獨書免歸奴婢一事,可知文尚體要各有所宜。」 (韓退之柳子厚墓誌銘)

    三、總論
    韓愈為唐代古文運動之先趨,由於六朝駢文講究詞藻華美、追求平仄相對、重視典故,流為形式上的文體,虛華而空泛,因此韓愈提倡恢復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在文學史上稱作「古文運動」。主張「文以載道」、「文道合一」、「文從字順」,文章要內容充實,言之有物,文句要流暢。蘇軾讚之「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韓愈長於議論,其文章排斥佛老,主張儒道為正統;其詩文求新求奇,為「奇險派」的代表人物,有時詰屈聱牙難以理解。其文立論精細、氣勢雄健,蘇洵稱讚韓愈:「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
    韓愈應試科舉三次後始中進士,在朝廷中廉潔耿直、厚生愛民、直言勸諫,以致數度遭到貶謫。在詩、文、政治等方面皆有卓絕的表現,王安石在〈上人書〉中稱:「自孔子之死久,韓子作,望聖人於百千年中,卓然也。」
    韓愈之古文運動開一代文風,對後世文學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四、參考資料
    1.http://ww2.worldone.com.tw/html/bookmar … B2_03.doc#壹四(翰林版高中國文)
    2.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tc … /lit12.htm (中國歷代人物圖像館)
    3.http://zh.wikipedia.org/zh/%E9%9F%A9%E6%84%88(維基百科 韓愈)

    #9952
    余中媛余中媛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

    一、 韓愈生平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三歲而孤,養於從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大歷、貞元之間,文字多尚古學,效楊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獨孤及、梁肅最稱淵奧,儒林推重。愈從其徒游,銳意鑽仰,欲自振於一代。洎舉進士,投文於公卿間,故相鄭餘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於時。尋登進士第。
    《舊漢書‧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依武宁節度使張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极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三歲為真。改都官員外郎,即拜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
      執政覽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
      初,憲宗將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諸軍按視。及還,且言賊可滅,与宰相議不合。愈亦奏言。執政不喜。會有人詆愈在江陵時為裴均所厚,均子鍔素無狀,愈為文章,字命鍔謗語囂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慰淮西,奏愈行軍司馬。愈請乘遽先入汴,說韓弘使葉力。元濟平,遷刑部侍郎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為夷法,灼体膚,委珍貝,騰沓系路。愈聞惡之,乃上表。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
      疏奏,憲宗怒甚。因事言之,乃貶為潮州刺史。
    初,愈至潮陽,既視事,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鱷魚,卵而化,長數丈,食民畜產將盡,以是民貧。」居數日,愈往視之,令判官秦濟砲一豚一羊,投之湫水,祝之〈祭鱷魚文〉,祝之夕,有暴風雷起於湫中。數日,湫水盡涸,徙於舊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無鱷患。
      袁州之俗,男女隸於人者,逾約則沒入出錢之家。愈至,設法贖其所沒男女,歸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許隸人。
    十五年,征為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會鎮州殺田弘正,立王廷湊,令愈往鎮州宣諭。愈既至,集軍民,諭以逆順。辭情切至,廷湊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轉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以不台參,為御史中丞李紳所劾。愈不伏,言准敕仍不台參。紳、愈性皆褊僻,移刺往來,紛然不止,乃出紳為浙西觀察使,愈亦罷尹為兵部侍郎。及紳面辭赴鎮,泣涕陳敘。穆宗憐之,乃追制以紳為兵部侍郎,愈復為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十二月卒,時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文。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於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於祿仕。後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僅十人。
    《舊漢書‧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二、 韓愈寫文風格
    1.茅鹿門曰:「闢佛是退之一生命脈,故此文是退之集中命根,其文原遠流洪,最難鑒定,兼之其筆下變化詭譎,足以眩人。」(韓退之原道)
    2.劉海峯曰:「老蘇稱公文如長江大河,渾灝流轉,魚龞蛟龍,萬怪惶惑,為此文足以當之。」(韓退之原道)
    3.吳至父曰:「句句硬接,逆轉而氣體渾灝自然。」(韓退之師說)

    三、 總結
    韓愈為古文八大家之首,自有其道理所在,雖然不是提倡古文的始祖,卻將古文的聲勢在駢體文中殺出一條路來。韓愈所寫的散文,務求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之言,其為文風格氣勢渾灝自然,原遠流洪,用字詭譎,在詩的方面,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他認為寫作的道,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而韓愈的胸襟正如他的文筆,渾灝開闊,他個性光明正大,不詭隨。與人交往,始終如一,這點在他勇敢上諫皇上後,被貶仍然不屈不餒,不怨天尤人,保持自己敢說敢言,光明磊落的本色,可窺見一二。
    論為人論文學,韓愈皆有所成就,尤其在反糜爛駢風,提倡古文、主文以載道的古文運動中佔了重要的地位,其一生壯舉,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四、 資料來源
    《舊漢書‧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http://www.njmuseum.com/zh/book/esss_bi … u/164.html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
    http://www.millionbook.net/lszl/o/ouyangxiu/xts/189.htm
    《評註古文辭類纂》華正書局

    #9955
    莊喻賀莊喻賀
    使用者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一.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後魏侍中濟陰公之系孫。曾伯祖奭,高宗朝宰相。父鎮,太常博士,終侍御史。宗元少聰警絕眾,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搆思,與古為侔。精裁密緻,璨若珠貝。當時流輩咸推之。登進士第,應舉宏辭,授校書郎、藍田尉。貞元十九年,為監察御史。
    順宗即位,王叔文、韋執誼用事,尤奇待宗元。與監察呂溫密引禁中,與之圖事。轉尚書禮部員外郎。叔文欲大用之,會居位不久,叔文敗,與同輩七人俱貶。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永州司馬。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人之鬱悼,寫情敍事,動必以文。為騷文十數篇,覽之者為之悽惻。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時朗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於禹錫為執友,胡忍見其若是?」即草章奏,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州。會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法。其已沒者,仍出私錢贖之,歸其父母。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數千里皆隨宗元師法;凡經其門,必為名士。著述之盛,名動於時,時號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時年四十七。子周六、周七,纔三四歲。觀察使裴行立為營護其喪及妻子還於京師,時人義之。
    史/正史/舊唐書/列傳 凡一百五十卷/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柳宗元
      
      宗元少時嗜進,謂功業可就。既坐廢,遂不振。然其才實高,名蓋一時。韓愈評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既沒,柳人懷之,託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輒死。廟於羅池,愈因碑以實之云。
    史/正史/新唐書/列傳 凡一百五十卷/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柳宗元

    二.柳宗元散文風格.
    1.方望溪曰:「子厚諸記以身閒境寂,又得山水以盪其精神,故言皆稱心探幽、發奇而出之,若不經意。」(柳子厚游黃溪記)
    2.劉海峯曰:「山水之佳,必奇峭必幽冷,子厚得之以為文琢句鍊字,無不精工,古無此調,子厚創為之。」(柳子厚游黃溪記)
    3.張廉卿曰:「史公論贊,用意反側盪漾,尺幅具尋丈之勢,為孫吳白起魏其傳,另是一體,子厚辨諸子文從此出。」又曰「柳州辨諸子極峻與退之不相上下,韓柳之峻,時時提起、直接直轉、極具鑪錘,如高山深谷可尋階級而上;半山之峻,破空而來、意取直上、斗然險絕,如峭壁懸崖,故文境較瘦削而氣味之厚則遜。」

    三.總論
      柳宗元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與韓愈能成為八大家之一是因他們不但有理論,還有實際的創作支持。柳宗元總結了前人的創作經驗,推崇先秦兩漢文章,融匯貫通,自成一家。
      他主張“文者以明道”,強調文須有益於世,所以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他的傳記文學,就是取材於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如《種樹郭駝傳》。寓言則從不同的角度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本質,如《三戒》。
      柳宗元被貶前後有十四年之久,其山水遊記「永州八記」最是有名。每一篇各有其意境,但又可以連貫起來,其中處處可見作者的影子,呈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柳宗元對待朋友之好,由替代劉禹錫被貶可知;對人民之好,可從其在柳州得政績可知。雖然柳宗元空有一身才能,卻不得朝廷所用,但也或許是這樣才能突顯柳宗元,也成就了他如此豐富精采的作品。

    四.參考資料
    1.《舊漢書‧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 @77^1012948262^809^^^0202016008985^@@650328857
    2.《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77^1012948262^802^^^702020170004009300050001@@2108269240
    3.《評註古文辭類纂》華正書局
    4.網路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 5092811639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 … ite/s3.htm
    5.上課用ppt檔案

    #9956
    陳韻琪陳韻琪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柳宗元

    ㄧ.柳宗元之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後魏侍中濟陰公之系孫。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鎮,太常博士,終侍御史。宗元少聰警絕眾,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思,與古為侔。精裁密緻,璨若珠貝。當時流輩咸推之。登進士第,應舉宏辭,授校書郎、藍田尉。貞元十九年,為監察御史。
    順宗即位,王叔文、韋執誼用事,尤奇待宗元。與監察呂溫密引禁中,與之圖事。轉尚書禮部員外郎。叔文欲大用之,會居位不久,叔文敗,與同輩七人俱貶。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永州司馬。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人之鬱悼,寫情敍事,動必以文。為騷文十數篇,覽之者為之淒惻。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時朗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於禹錫為執友,胡忍見其若是?」即草章奏,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州。會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法。其已沒者,仍出私錢贖之,歸其父母。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數千里皆隨宗元師法;凡經其門,必為名士。著述之盛,名動於時,時號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時年四十七。子周六、周七,纔三四歲。觀察使裴行立為營護其喪及妻子還於京師,時人義之。

    舊唐書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十 柳宗元傳

    二.作品風格
    1 方望溪曰︰「深切事情,雖攻者多端,而卒不可拔;又曰,氣甚雄毅,而按之實有虛怯處。」
    2 吳氏曰︰「體勢雄俊,辭理廉悍,勁古宋以來無之。」
    3 梅伯言曰︰「子厚之論封建勝耳,其他多辯所不必辯,震而矜之於義儉矣。」

    三.總論
    唐代的古文運動在韓愈的倡導下,固然已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但倘若沒有柳子厚在為文上加以發揚光大,對於古文運動的推展亦會是一件難事,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韓、柳」並稱之說。
    柳子厚在年輕時就展露了他在創作方面的才能,十三位便能寫得一手好文章,更在二十一歲時與劉禹錫同榜登科考中進士,而他也在這段時間投身到當時政治和文學的領域中,並且有相當積極的表現。永貞元年因為遭奸人陷害而被貶謫,子厚雖然為此感到相當無奈,但他還是為當地的百姓盡心盡力的付出,而當地的百姓也為了感謝他,建羅祠廟以紀念子厚之恩德。
    柳子厚的散文,大致可分為論說、寓言、傳記、山水遊記等四類,多是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的作品,特別是在子厚遭貶謫至南方,深入接觸社會以後的作品尤精采。

    四.參考資料
    1 舊唐書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十 柳宗元傳
    2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 … ewlio.html
    3 http://ww2.worldone.com.tw/html/bookmar … -B2_03.doc
    4 大字本 評點古文辭類纂 華正書局

    #9960
    劉宜潔劉宜潔
    使用者

    一.王安石生平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脩,脩為之延譽。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於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願監苟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於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論曰: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凶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姦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問韓琦曰:「安石何如?」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神宗不聽,遂相安石。嗚呼!此雖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

    茅坤曰:「王荊公湛深之識,幽渺之思,大較並本之古六藝之旨;而於其中別自為調,鑱刻萬物,鼓鑄群情,以成一家之言者也。」
    蘇東坡曰:「網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跡,作新斯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與歐陽修首次相見,兩人非常高興,有詩為證:歐陽修《贈介甫詩》寫道:『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試拂弦。長恨聞名不相識,相逢樽酒盍留連。』,兩人真是相見恨晚,彼此視為知己。王安石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是以歐陽修為首的新古文運動主將之一。

    二.王安石散文風格
    1.吳汝淪曰:「固由傲兀性成,究亦理足氣盛,故勁捍廉厲無枝葉如此。」《答司馬諫議書》
    2. 金聖歎曰:「鑿鑿只是四筆,筆筆如一寸之鐵,不可得而屈也。讀之可以想見先生生平執拗,乃是一段氣力。」;劉海峯曰:「寥寥數言而文勢如懸厓斷塹於此見介甫筆力 。」《讀孟嘗君傳》
    3 . 李光地曰:「借題寫記,深情高致,窮工極妙」《遊褒禪山記》

    三.總論

      王安石的散文是最能體現他文學成就的一部分,雖然他是繼承新古文運動,但他卻不是全盤照收,深入研究後也指出韓愈引領的古文運動之所以落沒,是因為韓愈說的「道」不單純,最後也只不過像在他人前炫耀罷了;他的散文大部分是政論性的,主題性都非常強烈,其中也透露出他含有非常清楚的思想意識,可說是每篇都樹成一格,有他自己文章的感染力與戰鬥力,我們也可從他的文章得知他的政治見解並不同於一般的傳統思想,人皆贊頌的伯夷、孟嘗君,他以精闢的見解說出了他反對這其中的精神。王安石也以文章直接反映民生現實,他的詩歌創作也十分傑出,表現他的政治經歷與社會生活經歷,他反對無病呻吟的俗氣,主張「適用」文學。雖然他的政治改革失敗,但他以文學創作證明新古文運動的價值,鞏固新古文運動在文學發展史的地位,朱熹曾惡毒的攻擊王安石的變法,但他也承認王安石「詞鋒筆勢,縱橫捭闔,又非王安石之口不能言,非王安石之手不能書」,對明朝初年的文人:茅坤、歸有光、宋濂也有所影響,清朝方苞更說寫文章就該像王安石那樣,梁啟超認為王安石遠遠超越其他唐宋七大家:「彼七家者皆文人之文,而荊公則學人之文也。彼七家者非不學,若乃荊公之湛深,而饜飫于九流百家,則遂非七子者之能望也。故夫其理之博大而精闢,其氣之淵懿而樸茂,實臨川之特色,而非七子者之所能也。」,我們可肯定,王安石是文學中的巨人。

    四.參考資料
    1.《宋史》  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
    2.《中國人物誌-王安石》昭文社
    3.《評註古文辭類篡》姚鼐輯 王文濡評註

    #9961
    薛伊蒨薛伊蒨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王安石
    一、王安石生平
    王安石(1020-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今屬江西人),慶曆二年擢進士第。神宗時參知政事,拜中書門下平章事,封舒國公,改封荆,卒諡曰文。介甫慨宋舊政之弊,毅然變行新法,而朝野嘩然,保守黨極力反對,造成新舊黨爭。然其立法之意本甚善,特形之不得其人耳。世人遂罪及介甫,非也。

    宋史/本紀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神宗熙寧二年(P.270)
    二月己亥,以富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庚子,以王安石 參知政事。命翰林學士呂公著 修英宗實錄。乙巳,帝以災變避正殿,減膳徹樂。甲子,陳升之、 王安石創置三司條例,議行新法。
    六月丁巳,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呂誨以論王安石,罷知鄧州。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三年(P.275)
    十二月己未,詔立諸路更戍法,舊以他路兵雜戍者遣還。乙丑,立保甲法。丁卯,以韓絳、王安石 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珪參知政事。賜布衣陳知彥進士出身,知縣王輔同進 士出身。庚午,夏人寇鎮戎軍三川砦,巡檢趙普伏兵邀擊,敗之。丁丑,增廣南攝官奉。戊寅,初行免役法。賜西蕃董氊詔并衣帶、鞍馬。庚辰,命 王安石提舉編修三司令式。壬午, 遼遣蕭遵道等來賀正旦。癸未,命宋敏求詳定命官、使臣過犯。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四年(P.278)
    四年春正月丁亥朔,不視朝。己丑,种諤襲夏兵于囉兀北,大敗之,遂城囉兀。自是夏 人日聚兵為報復計,言者以諤為稔邊患不便。壬辰,王安石請鬻天下廣惠倉田為三路及京 東常平倉本,從之。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七年(P.285)
    丙戌,王安石罷知江寧府。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八年(P.287)
    癸酉,以王安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己酉,頒王安石詩、書、周禮 義于學官。九月庚申朔,王安石兼修國史。立武舉絕倫法。

    宋會要輯稿/帝系四/宗室雜錄一/神宗熙寧二年
    三月二十五日,三省進呈宗室世清乞襲封事,王安石曰:「宗室襲封轉官,此法無理。」詔令自今襲封勿轉。
    十六日,降茂州防禦使、申國公世清為左武衛大將軍、郢州防禦使。初,世清累上書訟襲封不當,帝摘其言襲封處,曰:「恐世清以為襲越王後。」 王安石 復摘其言,有自言襲冀王處,帝曰:「此則反覆明矣。」安石曰:「陛下方欲裁制宗室,此事當必行。」帝曰:「雖群臣有如此者,皆不可容,蓋難見罪狀明白若是也。」故有是命。
    以集慶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虢國公宗諤復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初,帝欲復宗諤官,王安石曰:「陛下姑遣使存問,諭以恩意,俟裁處宗室事定乃復。」帝曰善。至是宗室法議定,將降詔施行,乃復之。
    二、王安石文章風格
    1.張廉卿曰:「文有風霜之氣,字句亦覺峰稜隱起。」(王介甫〈達韶州張殿丞書〉)
    2.方望溪曰:「三經義序,指意雖未能盡應於義理,而辭氣芳潔,風味邈然,於歐曾蘇氏諸家外別開戶牖。」(王介甫〈詩義序〉)
    3.茅鹿門曰:「荆公文往往好為深遠之思,遒婉之詞,然亦思或入於渺,而調或入於詭。」(王介甫〈慈谿縣學記〉)
    三.總論
    說到王安石,我們通常都會想到他在宋神宗時期的變法改革,王安石在宋代政治上的貢獻是我們不能忽視的,而他對政治改革的熱情也同樣的反應在他的文學作品之中,張廉卿先生才說他的作品字句如峰稜隱起,賦予人一種如高山般峭拔雄渾的感受。王安石的散文大多都是政治性的論說文,他善於剖析事理,闡明其政治上的見解,他主張變法,因為他看到了民生潦苦和宋代貴族的積靡不振,為了富國強兵,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於是他力傾於生產改革,王安石變法的思想同時和他的文學作品有著緊密的聯繫,他新穎而不同流俗的見解顯現出他對國家政事和社會中百姓生活的關心。王安石為文重視「實用」,然而這也使有些然對他的文章有生硬而缺乏韻味的批判,但我想這就是代表了王安實這個人人格上的切實之處。雖然有些人認為其變法改革過於激進而不切實際,但從他為文不離政事,關心國家時弊的內容,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國家生存敗亡的傾力之處,雖然他變法最後並未成功,但從他的變法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人民的關懷,對國家的掛慮,繼而從其文章之中感受其憂民憂國的一片丹心,就如獨自盛開在牆角的梅花,飄送著高潔的清香。
    四、參考資料
    1.《唐宋詩舉要》(復文出版 頁117)
    2.《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 頁747)
    3.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9963
    詹于瑤詹于瑤
    使用者

    歐陽修
    一、 生平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範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辭海》1989年版)
    夏五月庚辰,購求館閣逸書。丙申,錄繫囚。丙戌,天章閣待制范仲淹坐譏刺大臣,落職知饒州。集賢校理余靖、館閣校勘尹洙、歐陽修並落職補外。詔戒百官越職言事。
    (史/正史/宋史/本紀 凡四十七卷/卷十 本紀第十/仁宗 趙禎 二/景祐三年(P.201))
    公集三代以來金石刻為一千卷。在滁州時,自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 (《三朝言行錄》)

    二、風格
    茅坤讚歐陽修文章:「令人讀之,一唱三嘆,餘音不絕。世之文人學士,得太史公之逸者,獨歐陽子一人而已。」(明代《唐宋八大家文鈔》)
    蘇軾評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 ,紀事似司馬遷 ,詩賦似李白。 」
    蘇軾《居士集敘》)
    姚氏曰:「歐公之論平直詳切,陳悟君上此體為宜。」(評註古文辭類纂)

    三、總論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如唐代的韓愈。他薦拔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後進,對他們的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宋代以後的文人都推崇他平易近人的文風, 他的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四、參考資料
     漢典古籍
    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評註古文辭類纂 王文濡評註(頁108)
    維基百科

正在檢視 8 篇文章 - 1 至 8 (共計 8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