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群構想背景、目的及重要性

  • This topic has 876 個參與人 and 0 則回覆.
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 1 至 1 (共計 1 篇)
  • 作者
    文章
  • #8261
    典佑助理典佑助理
    使用者

    一、 背景:
    本計劃背景緣起於最簡單又深沈的生命需求,當生命走向無法自主且一無所有的困頓,且有時這種困頓是來自身體上的病變時,人需要如何獲得重生的力量。而「如何重生」?又帶入第二層面的思考—將危機化為生命的轉機。遭遇苦痛之際,或許便是生命中一個新契機,得以自身修為與價值體系來涵融苦難所帶來俗情世間之得失,由自己起始去成就生命的圓滿。
    誠如傅朗克《生存的理由》中所言:「這位病人正在會見他的命運,在平靜的受難中接受他的命運,而擁有自己」(傅朗克 145),如果在受苦之中必須活下去,讓困苦成為生命的轉機,一個新的起點,就必須要承擔生命的不幸,找出存在的意義。
    除了立基於對生命苦痛的關懷外,此計畫之提出亦應合筆者古典詩疾病書寫與療癒之研究領域,病痛提供了生命無從躲避的苦難,而人類的崇高感,就是在苦難中更上層樓,使得整個受苦過程變得有意義。因此,深入研究病後自我療癒,才能顯出疾病書寫研究的最大價值。然而,本計畫不限於疾病療癒,凡生命可能觸及之困頓與治療,皆在此內,故而邀請研究人文療癒之同好,如哲學、宗教、建築、空間、倫理等,由各層面延伸探討,相互交流激盪,拓展視野。
    基於此,本研究群以「經典閱讀與人文療癒」為主題,分為「哲學與療癒」、「宗教與療癒」、「文學與療癒」、「空間與療癒」、「建築與療癒」、「倫理與療癒」六大主題,其中「哲學與療癒」分為「儒家與療癒」與「道家與療癒」,「文學與療癒」又分為「書寫與療癒」、「疾病與療癒」,而「倫理與療癒」又分為「醫病倫理與療癒」、「照護倫理與療癒」、「軍事倫理與療癒」。以上透過各專業領域學者之講演交流,從各種經典中汲取療癒種子,一同探討如何強化生命能量,幫助我們心靈修行與生命承擔,豁顯生命的潛在價值。

    二、 目的:
    本研究群之目的有以下五點:
    1. 邀集不同領域之專家學者分享、交流跨度於人文療癒之研究心得與成果。
    2. 深化與拓展蘊含於經典中,人文療癒的深度智慧。
    3. 透過深度人文討論,強化個人生命能量,彰顯受苦過程中人類的崇高感。
    4. 多方開發人文治療之研究形式,以符應生命之需求。
    5. 邀請南部鄰近學校之同好,組成跨領域之療癒研究群,藉由地利之便,凝
    聚情感與學術能量。

    三、 重要性:
    本研究群之重要性有三。一為在地化。二為經典與療癒的對話,突顯深度人文之特色與價值。三則為知識份子開闢「自我生命之回饋」的管道:生命苦痛,讀書亦要能療癒己身。
    其一,2009年「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在生命療癒與生死學導師余德慧教授、文化心理學家余安邦教授、與哲學家林安梧教授等學者跨際推動下在花蓮成立,每次會議,來自四方的學者湧入花蓮,共同討論撫慰苦難等各種具有深度人文的議題,成果彬彬蔚盛。筆者有幸參與幾次會議,親見何謂「生命的學問,學問的生命」,故由中得到啟發,深感「人文療癒」議題之迫切性。因此,本研究群欲上承主脈,下開新支,藉由研究群成員緊密之地緣關係,至少一個月聚會一次,以強化、延續人文療癒精神。
    其二,從傳統經典閱讀中汲取人文療癒的部份,哲學領域林安梧教授與文學領域蔡振念教授乃本研究群之靈魂人物,加以其他領域之成員,由傳統經典中旋出,擴大經典範圍,至空間、建築、身體等。而講演由余安邦教授開端,主講人文臨床與療癒;吳冠宏教授、林安梧教授分別從儒家與道家、宗教視野探討古代知識份子之療癒模式;蔡振念教授長於現代詩創作,亦專精古典詩研究,由書寫角度討論古往今來受苦生命之安頓;筆者則由唐代文人病後自我治療模式,嘗試分享由文學文本研究療癒之心得;陳泓易教授以空間為主體,探討藝術在人文療癒中扮演的角色;曾旭正教授由其建築背景為人文療癒增色。王心運教授由哲學思維出發,結合醫學系實務教學,探討醫病倫理與療癒;楊婉儀教授則由照護倫理談療癒,尤淑如教授結合軍校服務之經驗與其哲學諮商專業,擴展至軍事倫理與療癒。
    本研究群成員皆學有專精,對人文療癒議題深感興趣並有意開發者,部分成員是中文系背景之先進同好,亦深感人文療癒體系中,建立「文學與療癒」之必要性,藉以拓展古典文學研究之視野。如此古今交錯,中西融合,各路滲透,透過交流分享,以突顯人文療癒在治療體系中之特色與價值。
    其三,人生在世,難免苦痛,而苦難又能真實的訴說人生與情感,並且能在困苦中體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展現人類情感的崇高,因此,人的一生往往一邊受苦一邊修行,而學術研究亦不可脫離人間世,透過學術研究,除了能洞察人類最真實的情感,也能療癒俗情世間的苦痛與無奈。
    再者,學術之途孤獨遙遠,人文療癒之本質不同於一般學術形式,它以撫慰苦難與人文關懷之模式開發,落實於學術研究上,足以重建學術研究之幸福感,撫慰漫漫長夜,孤燈獨挑之學海寂寂。

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 1 至 1 (共計 1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