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江城子〉

  • This topic has 263 個參與人 and 1 則回覆.
正在檢視 2 篇文章 - 1 至 2 (共計 2 篇)
  • 作者
    文章
  • #7759
    鍾新生鍾新生
    使用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蘇軾在密州所作之悼亡詞。題「記夢」為夢後記事,夢之內容為「悼亡妻」。此為詞史上第一首夢詞。
    詞一開始即道出與妻天人永隔已十年,「生死」兩字明白地點出兩個無法交會的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後的「兩茫茫」除了「全無所知」的感嘆外,還有「永無所知」的悲歎存於其中。作者並未因十年生死之隔而沖淡對亡妻之思,「不思量,自難忘」淺白地敘述一種難以中斷的時時刻刻的思念。「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王弗死後葬於四川眉山,而此時蘇軾於密州任知州,夫妻相隔千里,怎麼能互相傾訴淒涼的心事呢?其中含有無限的辛酸。下之「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為作者設想夫妻相見之景,是此詞之一次轉折。暌隔十年之久,亡妻雖依然如故,但作者捲入新舊黨爭之漩渦中,宦海浮沉,歷盡滄桑,不斷地外任、左遷,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已是風塵滿面,兩鬢如霜,故兩人縱使見了面,也不相識。此句除了道出相逢不識的憾恨,作者回首往事,深感身世淒涼的慨嘆溢於言表。
    下闕開首「夜來幽夢忽還鄉」,詞境陡轉,絕望中出現一線希望,由於作者「不思量,自難忘」之刻骨銘心的思念,故與妻相逢於夢中,產生了以下記述的夢境。「小軒窗,正梳妝」舊時情景重現眼前,然而「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夫妻於夢中相見,十年的時空之隔,不禁悲從中來,兩人清淚千行,想說的千言萬語都說不出來,無盡的辛酸只能埋藏心底。此為全詞最令人動容之處,牽動淚水者,除了夫妻天人永隔十年之悲痛,亦包含此十年倍嘗艱辛之辛酸。「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夢醒後,仍是生死茫茫,作者猜想亡妻於千里外月色傾瀉的墳處,一年又一年地思念著自己。此句化用唐孟啟《本事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此典用得貼切,不著痕跡。作者使用「料得」此主動詞,以及「年年」這個漫長的時間單位,使本詞產生了雙重的思念之情,除了作者對亡妻的思念,亦含有亡妻對作者的思念。詞的重量頓時倍增,讀來的悲淒、哀痛與辛酸加重。
    全詞以純樸淺易的語言寫成,無雕琢的痕跡,是肺腑真情的自然流露。全詞之架構為「現實─夢境─現實」,夢境與現實轉換的驚喜與空虛失落,皆能深切體會到。作者以真切之情感為工筆,寫出一闕令人喟嘆的好詞。陳師道用「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評贊此詞,極為貼切。讀完此詞,確實能看到其字字皆涔著血淚,聽到作者痛徹心扉的慟哭,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

    參考書目:
    張夢機、張子良選注:《唐宋詞選注》﹝台北:華正書局,2009﹞
    劉石著:《蘇軾詞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葉嘉瑩著:《唐宋詞十七講》﹝長沙:嶽麓出版,1989﹞

    #9494
    耀時助教耀時助教
    使用者

    對於“夢”題材的表現手法,你提出了“現實–夢境–現實”的架構,可以再詳細分析之。且對於〈江城子〉夢詞架構的分析,必有許多著述討論,可引述其重要討論内容,加以分析,並提出個人看法。

正在檢視 2 篇文章 - 1 至 2 (共計 2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