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養生主-加分題

正在檢視 40 篇文章 - 1 至 40 (共計 40 篇)
  • 作者
    文章
  • #20897
    騏竹 何
    參與者

    找尋先秦寓言故事。隱藏在列子、莊子、韓非子等等先秦諸子典籍中喔。

    請寫出原文、寓意與出處喔。

    #20968
    王應得
    參與者

    【原文】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紀昌歸,偃卧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昌以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餘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列子·湯問》(節選)
    【大意】有個人名叫紀昌,又來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對他說:“你先要學會盯住一個目標不眨眼睛的本領,然後才談得上學習射箭。”紀昌回到家裡,就仰面朝天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雙眼死死盯住織機的踏板。兩年以後,即使鋒利的錐尖刺到眼眶邊,他都不眨一眨眼。於是就去告訴飛衛。飛衛說:“還不行,你必須練好眼力才可以學射箭。當你能練到把極小的物體看得很大,將模糊的目標看得很顯著,那時候,你再來告訴我。”紀昌用牛尾巴毛拴住一隻虱子,弔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轉睛地瞪著它。十多天之間,虱子在眼中漸漸顯得大了起來;三年之後,竟顯得有車輪那麼大。再看看其它東西,都如山丘一樣。他便用燕國牛角加固的弓、楚國蓬桿製成的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尾毛卻沒斷絕。於是,紀昌又跑去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得跳將起來,拍著胸膛說:“射箭的奧妙你已經得到啦!”
    【寓意】要練成一身真功夫,需要剋服無數困難,付出無數心血和努力。
    【出處】《列子·湯問》中結選
    參考文獻 經典 | 《列子》中的十個寓言故事http://www.weimengtw.com/p/oozqpf.html

    #20981

    愚公移山
    “列子”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裡,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是是率領挑填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剷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寓意】
    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的道理。
    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矛盾可以互相轉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去掌握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裡,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並不愚,智叟並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後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
    【出處】
    選自“列子·湯問”

    #20990
    佳文 莊
    參與者

    教授八班 90153 莊佳文
    井底之蛙

    原文:
    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蝦、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寓意:人如果長期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的天地裡,就會變得目光短淺,自滿自足。

    出處:莊子《莊子·秋水》

    #20991
    匿名
    處於非活動狀態

    90222 楊程凱 教授二班
    篇名:梁惠王上(三)

    主題:論治道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章旨
    孟子告訴梁惠王:積極為民制產才是為政要務,才是王天下的根本。
    出處 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

    #20994
    奕璿 吳
    參與者

    90069吳奕璿
    莊周夢蝶

    【出處】
    《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典故】

    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臥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莊子‧蝶夢》中有一段妙語:「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慼慼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清人張潮寫的《幽夢影》,可稱得上是一副供燥熱的現代人服用的清涼散。禪不可說,清言不可譯。《幽夢影》中有這麼一句妙語,可謂是點出了莊子哲學的精髓:「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摘錄自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50226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50226

    #20995
    江佳玲江佳玲
    參與者

    教授八班
    共計一員
    莊佳文同學

    #20996
    匿名
    處於非活動狀態

    90050 江嘉豐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原文: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先譽其盾之堅,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萬物莫不陷也。」市人詰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

    寓意

    世上根本不可能同時存在著牢不可破的盾牌和無堅不摧的矛,楚國人過度的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最後讓自己沒有台階可下。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說話都應該經過仔細思考後才說出口,不要誇過頭,否則未來可能會讓自己付出更大的代價。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7NKxDO.html

    #20998
    江佳玲江佳玲
    參與者

    90177 教授八班 江佳玲

    望洋興嘆

    莊子.秋水篇
    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譯 文】
    秋水漲了,眾水匯流入黃河。黃河水勢之大,漫過了兩岸上的沙洲和高地,河面寬得看不清楚對岸的牛馬。
    於是乎,黃河之神河伯洋洋自得起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就數自己了。 河伯順著流水向東行,一直走
    到北海,向東一望,看不見海水的邊際。於是乎,河伯這才改變了他的驕傲面容,仰望著大海,向海神感嘆
    著說:「俗話說:『聽到一百種道理,就以為沒有能夠趕上自己的人』,這正是說的我呀……!我要不到你
    這裏來看一看,就太危險了,我將永遠受到深明事理的人恥笑!」

    寓意
    比喻因力量不夠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
    https://sanhojh.pixnet.net/blog/post

    #20999
    江佳玲江佳玲
    參與者

    教授八班
    江佳玲 江嘉豐 莊佳文 吳奕璿
    共計四員
    謝謝老師

    #21002
    騏竹 何
    參與者

    計算完畢

    #21026
    鈺欣 陳
    參與者

    教授5班90170陳鈺欣
    老馬識途
    原文:
    管仲 、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 :「 老馬之智可用 也 。」 乃 放 老 馬 而 隨 之 , 遂 得 道 。行山中無水, 隰朋 曰 :「 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 。」 乃 掘地,遂得水。以 管仲 之聖,而 隰朋 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 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譯文:
    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向導帶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於是就縱老馬於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處就有水。”就發掘蟻穴,找到了水源。憑借管仲和隰朋的聖明,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下的人現下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
    寓意:
    文言文《老馬識途》文中故事是成語(老馬識途)的來歷,現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於經驗堪為先導。

    #21035
    戴君庭吧戴君庭吧
    參與者

    愚公移山
    “列子”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裡,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是是率領挑填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剷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寓意】
    很多時候,明明知道做不到,確還是要闖,因為你不知道其他天造人為的因素,做事情需要先提前設想沒錯,但想個40%就可以出發了,可能你還不會想到最後成功的辦法,但當你開始後就會逐漸的找到,不足的因緣會一一湊齊,關關難過關關過。

    #21036
    奕戎 陳奕戎 陳
    參與者

    教授五班 90128 陳奕戎

    疑鄰盜斧
    [原文]: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列子·說符》
    [大意]有一個人丟失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家的兒子偷走了,看他鄰居兒子走路的姿勢,像是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子的;言談話語,像是偷斧子的;所有的動作態度,無不像是一個偷斧子的人。不久,這個人在山谷里掘土,找到了自己丟失的斧子,第二天,他又看見鄰家的兒子,動作和態度再也沒有一點像偷斧子的人了。
    [寓意]做人處事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能憑空猜想。
    【出處】《列子·說符》http://www.weimengtw.com/p/oozqpf.html

    #21041
    黃崇峻
    參與者

    【原文】(節選)
    「姓朱者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莊子·列禦寇》)
    【譯文】
    有一個姓朱的人,一心要學會一種別人都沒有的技術,於是,就到支離益那裡去學習宰殺龍的本領。他花盡了家裡資產,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於把宰殺龍的技術學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可是,世間哪有龍可殺呢?結果,他學的技術一點也用不上。
    【寓意】
    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如果脫離了實際,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

    #21043
    思函 吳
    參與者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翻譯: 
    在宋國有一個人,整天為自己所種的稻子而煩惱,因為禾苗長的太慢,怕影響到收成,為了使自己的田裡的禾苗長的快一點就想出辦法將田裡的稻子一棵棵地拔高,就對家人說:『今天終於讓田裡所有的稻子長高好幾寸!可真是累壞了我這幾天。』家人一聽趕緊跑到田裡去看,結果發現禾苗,一大半以上都已經枯黃死掉。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翻譯: 
    天下堅不幫助禾苗生長者已經很少了,以為沒有利益而沒去耕作者,不算是耕作的人,幫助禾苗生長的人,拔高禾苗,除了得不到利益外,反而害了自己,最後什麼也得不到了。
    出處:http://www.cbjh.hcc.edu.tw/~a80/a-lu/chinese-word.htm#w14

    #21050
    LyKuang Chang
    參與者

    90008張立寬
    隨珠彈雀
    原文:

    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莊子《莊子·讓王》

    譯文:

    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寓意: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

    出處:https://kknews.cc/zh-tw/culture/g4expy.html

    #21056
    致寅 童
    參與者

    正九十期 教授九班 90214 童致寅
    【原文】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湯問
    【寓意】比喻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
    【出處】http://www.weimengtw.com/p/oozqpf.html
    謝謝老師!

    #21064
    陳秉濠
    參與者

    【原文】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列子·湯問》

    【大意】誇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陽的影子,一直趕到太陽落下的隅谷旁邊,他口渴極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飲黃河、渭河的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裡的水。還沒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丟棄掉的手杖,為屍體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潤,生長成一片茂密的樹林,名叫鄧林。鄧林覆蓋面積方圓達幾千里。

    【寓意】表現了人們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決心,但這與有勇無謀無異。也比喻自不量力。

    【出處】《列子·湯問》中結選
    參考文獻 經典 | 《列子》中的十個寓言故事http://www.weimengtw.com/p/oozqpf.html

    #21065
    訓辰 廖
    參與者

    三人成虎
    [原文]
    出自《戰國策·魏策二》: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恭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願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譯文]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隻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着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麼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龐恭聽了這話以後,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裡!事實上,人虎相嘿怕,各占幾分。具體地說,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隻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麼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也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後,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願意召見他了。
    [寓意]三個人謊報城市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瞭,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
    [出處]https://zh.wiktionary.org/zh-hant/%E4%B8%89%E4%BA%BA%E6%88%90%E8%99%8E#%E9%87%8B%E7%BE%A9

    #21074
    匿名
    處於非活動狀態

    90015 羅煒翔
    《顏淵》
    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顏淵:
    季康子問政:「如果殺掉惡人,延攬好人,怎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怎麽要殺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領導的品德象風,群衆的品德象草,風在草上吹,草必隨風倒。」
    譯文
    以建在蝸牛角上的觸,蠻二氏為土地而爭,死傷 數萬的故事來勸諫魏惠王不要因齊威王背約,為報匹夫之仇,便要率二十萬大軍去攻伐。姑不論史上的魏惠王是否真有此事,在戰國  時代,這種為土地而爭的狀況是現實中不斷上演的一幕,觸蠻二氏 處於蝸角之中,正如魏國處於宇宙之中,只為一丁點的小事而爭,不是很愚蠢嗎?莊子蝸角之爭的故事也足以對所有好爭愛鬥、器量狹小的人有所啟發。
    文章出處 http://ctext.org/text.pl?node=42417&if=gb&show=meta
    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senior/chinese/ks_rs/content/chinese/wen/chin/newchong.html

    #21077
    陳緯朋
    參與者

    教授五班 90253 陳緯朋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就捨棄魚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就犧牲生命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得到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假使人們所想要的沒有勝過生命的,那麼凡是用來求的生存的手段哪一種不可用?假使人們所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那種不用呢?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卻不採用的,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做。由此可見所想要的有勝過生命的,由此可見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不僅只有賢能的人有這樣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會餓死。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飢餓的路人不肯接受;施捨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高官厚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它,這樣豐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先前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為了妻妾侍奉卻接受了;先前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應該停止了嗎?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本性。

    [闡明道理]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往往是指不相同的兩件事不可同時做到,或兩個不相同的目的不可能同時達到,在兩者中只能選擇其一。

    [出自]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21094
    重霖重霖
    參與者

    教授9班 90038 陳重霖

    鵬程萬里

    遠古的時候,有一種鳥,名字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
    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著青天,而雲層卻在它的下邊。
    生活在窪地裡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他還想飛到哪裡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寓意: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遠者的追求的。

    原文: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安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莊子《莊子·逍遙游》

    出處:http://tonyyu27.blogspot.tw/2006/08/blog-post_03.html?m=1

    #21096
    嘉祥 黃
    參與者

    【原文】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譯文】
    夸父不自量力,要追趕太陽的影子,日夜不停地窮追不捨,一直追到隅谷這個地方,因為大量流汗,唇乾舌燥,口渴得很,就跑到黃河去喝水,把黃河的水都喝乾了,還覺得渴。他又跑到渭水去喝,喝完了渭水的水還是不能解渴。準備再跑到北方的大湖泊去喝個夠,但是還沒有跑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死的時候,把手杖丟在地上。屍體的肉腐化了,就長出了鄧林。那鄧林很大,寬廣數千里。
    【寓意】
    做事情如果不先考量自己的力量,就跟夸父逐日沒有什麼兩樣。
    【出處】
    《莊子 湯問》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88%97%E5%AD%90/%E6%B9%AF%E5%95%8F%E7%AF%87

    #21098
    家濬 郭
    參與者

    教授八班 90095 郭家濬
    白馬非馬
    【原文】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
    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曰:「以馬之有色為非馬,天下非有無色之馬也。天下無馬,可乎?」
    曰:「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
    曰:「馬未與白為馬,白未與馬為白。合馬與白,復名白馬,是相與以不相與為名,未可。故曰:白馬非馬,未可。」
    曰:「以有白馬為有馬,謂有白馬為有黃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馬為異有黃馬,是異黃馬於馬也。異黃馬於馬,是以黃馬為非馬。以黃馬為非馬,而以白馬為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者,離白之謂也。是離者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故所以為有馬者,獨以馬為有馬耳,非有白馬為有馬。故其為有馬也,不可以謂馬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翻譯】
    問:可以說白馬與馬不同嗎?
    答:可以。
    問:為什麼?
    答:「馬」是對物「形」方面的規定,「白馬」則是對馬「色」方面的 規定,對「色」方面的規定與對「形」方面的規定性,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說,對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規定的結果」白馬與馬也是不同的。
    問:有白馬,不可以說是沒有馬。既然不可以說是沒有馬,那麼白馬不就是馬了?既然有白馬稱為有馬,那麼為什麼白色的馬就不是馬呢?
    答:如果要求得到「馬」,黃馬、黑馬都可以滿足要求;如果要求得到 「白馬」,黃馬、黑馬就不能滿足要求了。假使白馬就是馬,那麼要求得到馬與要求得到白馬便完全一樣了,如果所要求得到的是一樣的話,那麼白馬與馬自然就沒有區別,但是,如果要求得到馬與要求得到白馬沒有區別 ,那麼,為什麼黃馬、黑馬有時答應有馬而不可以答應有白馬呢、「既然可以答應有馬而不可以答應有白馬。」,這就明顯地說明要求得到「馬」 與要求得到「白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樣一匹黃馬或黑馬可以答應有馬,而不可以答應有白馬。「這就是說明原來「白馬乃馬」的假設是不 能成立的」。所以,「白馬區別於馬」,這是清楚不過的事理。
    問:照您的意思看來,馬有了顏色就不同於馬了。可是世界上沒有無顏色的馬,那麼,能說世界上有顏色的馬都不算是馬了嗎?
    答:馬本來有顏色,所以有白馬。假使馬沒有顏色,就只有「馬」而已 ,怎能稱它為白馬?但是,規定馬是白色的馬就與「馬」有區別了。所謂白馬,是馬限定於白色的,限定於白色的馬自然與馬是有區別的,所以說 白馬非馬。
    馬,是不受「白」限定的馬;白,是不受「馬」限定的白。把白與馬兩 個概念結合起來而相與限定,變成一個新的概念來稱呼受了限定的概念,這當然是不可以的。所以,認為白馬非馬,是不對的。
    照您看來,有白馬就是有馬,但是,能夠說「有白馬就是有黃馬」了嗎 ?
    答:當然不可以那樣說。
    答(答難者再說):既然承認了「有馬區別於有黃馬」,就是把黃馬與 馬區別開來了,這就是說黃馬非馬了;既然把黃馬與馬區別開來,反而要把白馬與馬等同起來,這不就是叫飛鳥沉到水裡飛翔而讓棺與槨各在西東 那樣好笑嗎?這是十足的邏輯混亂。
    答:認為有白馬不能說是沒有馬,這是不去考慮「白馬」而就馬形來說 的。但是,「白馬」卻是與馬相結合「而不能分開」的概念,因此,作為白馬的概念不能稱為馬。所以,稱為「馬」的,僅僅是以馬形而稱為馬, 而不能以白馬稱為馬。因此,稱為馬的概念,是不能作為任何一匹具體有色之馬的概念的。
    【寓意】
    本則寓意為論「以一蓋全」的弊端
    ,任何事情應呈現期該有的原貌,不可脫漏。
    【出處】
    《公孫龍子·白馬論》

    #21111
    洪章啟
    參與者

    唇亡齒寒
    [原文] 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左傳僖五年:「晉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之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釋義]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唇:嘴唇。亡:無,沒有。寒:寒冷。
    沒有嘴唇,牙齒就會受冷。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亡”解作“無”,不是“死亡”之意。
    可拆開使用,如“唇亡則齒寒”。
    常與“輔車相依”連用。
    此語主要起描寫作用。

    [寓意]成語“唇亡齒寒”​​就是從故事中“唇竭而齒寒”來的,比喻關係密切,利害共同。成語“唇齒相依”則是從故事中的“輔車相依”變換而來,比喻關係密切,互相依存。這兩個成語都多用於形容兩個鄰國間的關係。也有直接把“輔車相依”用為成語的,比喻互相配合,互相依存。

    [出處]http://storybank.weebly.com/2592520107-blog/356

    #21116
    甘紹宏甘紹宏
    參與者

    教授8班 90254 甘紹宏

    朽木不可雕也

    出處:
    論語 公冶長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寓意:
    孔子要我們信任別人時不要只聽從他人的言語,還要觀察到他人的行為,才能算是深刻認識一個人。這代表對人乃至任何事務的了解不能只看淺層,而是要看到淺層與深層才算是看到全貌,才能得以完整的認識人或事情。

    #21119
    韋智 王
    參與者

    【原文】
    「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寓意】
    人如果長期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的天地裡,就會變得目光短淺,自滿自足。

    【出處】
    莊子‧秋水篇

    #21120
    慶嚴 謝
    參與者

    《列子•黄帝》寓言故事
    原文:

    海上之有人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注释:

    ①选自《列子•黄帝》②旦:早晨③不止:不断的飞来。

    译文:

    在那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
    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 。”第二天,他又照旧来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寓意:
    1.诚心才能换来友谊,背信弃义将永远失去朋友。
    2. 如果一个人想做坏事,他就会在他的言行当中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

    出處:http://wyw.5156edu.com/html/z8937m8514j1705.html

    #21123
    騏竹 何
    參與者

    還有嗎?

    #21132
    正良 王正良 王
    參與者

    鵬程萬里

    原文: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安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莊子《莊子·逍遙游》

    譯文:遠古的時候,有一種鳥,名字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
    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著青天,而雲層卻在它的下邊。生活在窪地裡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他還想飛到哪裡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寓意: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遠者的追求的。

    出處:莊子《逍遙遊》

    #21140
    彥彤 林
    參與者

    原文: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選自《楚辭章句》卷三《天問》的注文.

    寓意:在這個故事中,后羿是站出來射日的人,這個形象像極了後世那些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因為人們都已經沒有辦法正常的生活了,人民的生活財產安全都已經受到嚴重的威脅,所以需要一個人站出來,領導人們去推翻統治。后羿就是這個人,這個勇敢又有能力的人。

    而太陽象徵著一種權威,這種權威可以說是來自自然,也可以將它比喻成是一種類似於崇拜的權利,比如皇權等。所以后羿射日這個動作就可以理解成很多意思了,一是后羿是站出來對抗自然的人,這是一種試圖戰勝自然災害的的嘗試。二是后羿挑戰了當時人民的信仰和崇拜,在當時太陽被人民當做神一樣的敬仰和供奉,所以后羿要將它給射了,這是一種對信仰的挑戰,就算在現在,對信仰的挑戰還是一件充滿了勇氣的事情。第三后羿就是對統治階層的權利進行了一次打擊,太陽帶給人們生活的光明,幫助萬物生長,但是最後當太陽沒有好好利用自己這個權利的時候,就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他們。

    出處:https://read01.com/473KGL.html

    #21156
    騏竹 何
    參與者

    然後還有嗎

    #21159
    鎮澤 楊
    參與者

    90074 楊鎮澤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而智識卻是無限。以有限追求無限,是非常疲困的;既然已經知是這樣還要汲汲追求智識,只會更增加疲困罷了。為善不要有求名之心,為惡不要遭到刑戮,順著自然的督脈循虛而行以為常法,這樣就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身體,可以享盡天年。

    寓意
    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拿有限的事物追隨無限的事物是非常不理智的,而且應放下善惡觀念才不會為名聲而為善,有心為惡而犯法,一切要順行自然之道,才不會傷身害性。

    出處
    莊子  內篇 ‧ 養生主

    #21167
    林毅嘉林毅嘉
    參與者

    90150姜盈宣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鄭國人)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鄭國人)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啟示:
    韓非子寓言故事之鄭人買履的故事中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有這種人存在的,比如說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他覺得書上的東西都是對的,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這樣古板的人是永遠不會成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的打破常規。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1169
    劉世恩劉世恩
    參與者

    http://wenda.tianya.cn/m/question/0ff2260635f9f3af (出處)

    教授八班 90024 劉世恩
    子安知魚之樂
    【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 “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從容自得地游來游去,這就是魚的快樂呀。」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是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確定的。」
            莊子說:「我們回到問題的原點。一開始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這句話,實際上是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才問我的呀,現在我回答你,我是在濠水旁邊上才知道它的。」

    【寓意】
    人的認識可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世界上有些事物暫時還沒有被認識,但並不存在不能被認識的事物。

    #21174
    昆澤 余
    參與者

    韓非子寓言故事簡介
    作者: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華夏族,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韓非子》內容共二十卷分為五十五篇,總字數達十多萬言。在體裁上,有論說體、辯難體、問答體、經傳體、故事體、解注體、上書體等七種。辯難體與經傳體為韓非首創。在內容方面,則論「法」、「術」、「勢」、「君道」等,文裁條理清楚,用意深刻。

    韓非子寓言故事之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原文: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先譽其盾之堅,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萬物莫不陷也。」市人詰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譯文: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麼東西都能將其破壞!」,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麼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眾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7NKxDO.html

    #21175
    黃雅里
    參與者

    輪扁斲輪
    (原文)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
    公曰:「聖人之言也。」
    曰:「聖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譯文) 這則寓言,藉讀書輿斲輪之事,以論說「大道不稱」的道理。莊子的認識觀,以為最高的真理,只存在於直接的經驗。而經驗則會於心而難以言傳。如輪扁之斲輪,連使椎鑿,輕重緩急,自有法術。但這法術是他積幾十年的經驗而得,父不能以傳子,假如他的兒子也要明白其中道理,只有自己也親身去經驗。相同的,真道存在於古人內心的體證,一旦形諸語言文字,便只餘糟粕。因此,想追求真道,不可只是依藉語言文字,還須親自去體證。佛家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就是這個道理。

    俗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許多知識學問都是前人留下的智慧寶庫,但如困我們只是就文字表面意義來鑽研,那麼再珍貴的至理真言也不過是糟粕罷了。一如老莊提供一條讓我們思索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之路,期望人人從桎梏的生活中得到一條自由逍遙之道,但若將老莊思想當作聖人之言來研究,不僅永遠無法得到人生真正的智慧,也失去老莊哲學的意義了。

    (寓意)因此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期望從他人的經驗中,得到生活的體驗和便利,也能使後人不會一再重蹈覆轍,但最重要仍需個人實際去做,否則也只是書面上的死文字,一如學生學習「公民與道德」,考試縱使能滿分,但生活中缺乏常規與公德心現象,比比皆是。因此教育上我們與其勸戒學生戒煙,不如實際安排學生參觀肺癌末期病人與死神掙扎的痛楚,更能深刻了解戒煙的必要。又如帶學生實際接觸老人院、孤兒院,藉由情境使學生自然產生人性關懷之情遠比紙上教學,更易令人感受到教學的成果和樂趣。

    所以任何的學問都須個人親自體驗才是自己的,否則也只是閉門造車,徒勞無益罷了。

    #21176
    黃雅里
    參與者

    鵬程萬里——堅持夢想不怕冷嘲熱諷

    原文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庄子·逍
    譯文 遠古有一種鳥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著青天,而雲層卻在它的下邊。

    生活在窪地里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他還想飛到哪裡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解析: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遠者的追求的。戰國時期的商鞅說,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成大事者不謀於眾,這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搜索。就像鳥雀不能理解大鵬的志向一樣。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oEDGDk.html

    #21179
    騏竹 何
    參與者

    結算完畢囉

正在檢視 40 篇文章 - 1 至 40 (共計 40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