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1養生主-加分題(3)
- This topic has 11 則回覆, 11 個參與人, and was last updated 2 years, 8 months 前 by
瑋廷 顏.
-
作者文章
-
28 10 月, 2020 10:26 上午 #40603
騏竹 何
參與者找尋隱藏在列子、莊子、韓非子等等先秦諸子典籍中的寓言故事。
請寫出原文出處,並說明寓意。31 12 月, 2020 10:59 下午 #47068隨珠彈雀
原文: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莊子《莊子·讓王》
有一個喜打鳥的人,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在高空中的麻雀。別人看了,都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寓意:做事要思考輕重,也比喻大材小用31 12 月, 2020 11:29 下午 #47078林彤芯
參與者93-10 93356林彤芯
出處:《韓非子.五蠹》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宋國有一位農夫,他的田裏種有樹。一天耕田時,他看見一隻兔子奔過來,一頭撞到樹幹上死了。農夫以為此後兔子會自動送上門來,從此就不再耕作,整天只守在樹幹旁邊,以求得到更多的兔子。可是,以後再也沒有兔子撞到樹幹上,農夫的行徑卻在宋國被傳為笑柄。
寓意:比喻拘泥守成,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
31 12 月, 2020 11:49 下午 #47088旻臻 吳
參與者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出處:《韓非子.難一》
寓意: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後抵觸、不相應合。
1 1 月, 2021 2:22 上午 #47114聖鎰 盧
參與者郢書燕說
原文: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
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今世舉學者多似此類。
全文翻譯:
有個郢城的人給燕國宰相寫信,在夜晚書寫,燈火不夠亮,於是對拿蠟燭的人說:「高舉蠟燭。」說著在信上寫「舉燭」。舉燭不是書信的本意。
燕國宰相得到書信而解說它,說:「舉燭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舉薦賢能並任用他們。」燕國宰相(將這道理)告訴國王,國王非常高興,國家得到治理。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並不是書信的意思。
當今的學者大多是類似這樣的人。
後比喻穿鑿附會,扭曲原意
出處:https://fanyi.cool/631.html3 1 月, 2021 3:01 下午 #47409昭諭 黃
參與者93-4 93135 黃昭諭
出處:《韓非子》
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寓意:韓非主張「世異則事異」,必然堅持從實際出發。韓非藉《鄭人買履》的寓言,批評、譏諷那些守舊道,不肯從實際出發的人,和那位買鞋的人沒有分別,寧可相信尺碼,也不肯用腳直接去試鞋。
3 1 月, 2021 7:34 下午 #47432承隆 胡
參與者屠龍之技
原文:「姓朱者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莊子·列禦寇》)有一個姓朱的人,一心要學會一種別人都沒有的技術,於是,就到支離益那裡去學習宰殺龍的本領。他花盡了家裡資產,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於把宰殺龍的技術學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可是,世間哪有龍可殺呢?結果,他學的技術一點也用不上。
解析: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如果脫離了實際,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
3 1 月, 2021 10:58 下午 #47480騏竹 何
參與者計算完畢
4 1 月, 2021 11:57 上午 #4755393-2 93079黃昱綸
邯鄲學步
原文:「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趙國都城邯鄲的人,擅長行走,不僅步子輕快,而且姿態也非常優美。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里迢迢來到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式。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解析:現代的人看到西方的東西好就去學,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藏卻不去問津,甚至以之為過時的迂腐教條。這首詞就是說明人不能妄自菲薄。
4 1 月, 2021 3:22 下午 #47582允 王
參與者原文
戰國·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宋國有一個農夫在田裏耕作,突然在他身後竄出一隻野兔來。兔子看見有人,即慌忙逃跑,竟撞在樹根上死了。這個人毫不費力便得到一隻野兔,高興極了,從此天天守在這棵樹的旁邊,田也不耕,只等撿兔子。可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他甚麼也沒有等到,田地卻荒廢了。
解析:比喻人心存僥倖,不勞而獲;或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處:http://www1.lckps.edu.hk/chi/stories/s6.6.htm
4 1 月, 2021 3:46 下午 #47595加 昱
參與者93360劉昱加
《井底之蛙》
原文:一開始講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對話,秋天黃河漲水,河面陡然變寬,寬到連對岸的牛羊都無法看清。河伯洋洋自得,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但當其來到入海口看到大海之時,才知道自己何等渺小。北海說道:「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出處:《莊子·外篇·秋水》
寓意:比喻和諷刺比喻眼光狹隘且自以為是的人。
5 1 月, 2021 3:30 下午 #47765瑋廷 顏
參與者《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為胡蝶也。自喻適至與,不知周也。
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以莊周與蝴蝶之別,我們自身的限制所造成的,作為這個具體時空的人,如果想打破這種局限,向更高的狀態躍進,卻又無別的途徑,就只能通過「夢」這種形式來達到。
-
作者文章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