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2加分題(4)-散曲選

正在檢視 17 篇文章 - 1 至 17 (共計 17 篇)
  • 作者
    文章
  • #60824
    騏竹 何
    參與者

    同樣登高四顧,撫今追昔,宋人蘇軾在隱君子、齊桓公、韓信的遺跡中,領悟了人間禍福無常。既然無常,就不須計較一時的利害得失,唯有超然始得常樂。蘇軾將人生的順與逆,盡消融在歷史的洪流中,全然放下了,超然利害算計的束縛,就能獲得當下的解脫與快樂。
    元人張養浩在周秦漢唐的遺跡中,領悟到不論輸贏最終都成了黃土,見證了歷史的無情與必然。他在灰飛湮滅中悲壯道盡人事無常,痛惜生命最終都做了土,可是,沒有回答,如何度過有情的人生。
    兩人面對無常感的生命感發皆不同,請問為什麼?

    #62328
    王宇翔
    參與者

    93-9
    93271
    王宇翔
    我認為2者的不同,可能是心態上的問題,蘇識於「超然臺紀」中強調只要超然於物外,就可以無往而不樂。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無所希冀,無所追求,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就不會有什麼煩惱,由此可見,蘇軾對於生活的態度更加成熟和積極樂觀的態度,以及更多的是他智慧、樂觀、灑脫的人生態度。相比之下,張養浩的想法則是十分單一,他沒有像蘇軾那樣,即便貶官,仍可以超然的心態,來超脫世俗的活著,相對之下,張養浩則是看透了這世間殘酷的現實面,用「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這句話表明了他對歷史的感悟,贏的與輸的都必然成爲黃土,不值得羨慕和稱道。此話,成了發人深思的警句。也讓我們看清了不同的思想對生活的差異。

    #62587
    紹懷 何
    參與者

    93-9 93322 何紹懷
    萬事都有正面和負面的一面,同樣是登高望遠,宋人蘇軾可以藉由超然於物外抒發自己對於生活積極樂觀,樂觀瀟灑的態度,然而使自己獲得解脫和快樂;反觀元人張養浩的消極看法,認為「不論輸贏最終都成了黃土」,見證了歷史的無情與必然。兩人的想法都沒有錯,單純只是每個人對於萬物的看法皆不同,可能自己的環境、生平…影響著一個人的思維,但是個人對於蘇軾的正面積極的想法是比較支持的,面對任何處境若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總是比消極不樂觀的態度來的好,態度決定一切,擁有積極的心態,你就會擁有成功的人生。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一個成功的人與一個失敗的人之間的差別就是:成功的人始終用最積極的心態,最樂觀的精神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失敗的人則恰恰相反。在失敗者中,十有八九是自己放棄了成功的希望,而不是被別人打敗的。他們的人生被過去的種種失敗和疑慮所引導和支配,預期得到的是最糟糕的東西,而且確實會得到。而成功者卻恰恰相反,他們充滿樂觀的精神和積極的處事方式,讓他們戰勝了一切困難。

    #62834
    新諭 王
    參與者

    93-9 93051王新諭
    文中二者皆領悟到放下一切便能夠輕鬆不少,不過前者領悟到的是放下對事物、功過、利害得失的計較,自己的醫生也不過是歷史洪流之中的一小點,便得以將一切放下,體悟人生,藉此的到了解脫一般的快樂;後者則時領悟到自己的苗小,無論如何一番偉大的功業,最終都將回歸塵土,化為塵埃,也正因唯如此,他才能放棄掙扎,順應一切。我覺得其實兩者都不適我所追求的,縱使自己只是歷史中的一小點,縱使自己最終將回歸塵土,我也不願意放下一切,就算難看我也要掙扎,滿身泥濘也在所不辭,畢竟人生只有一回,不拚出個一番事業怎麼甘心就這麼化為塵埃呢?

    • 該回覆由 新諭 王 於 2 years, 11 months 前 修改。
    • 該回覆由 新諭 王 於 2 years, 11 months 前 修改。
    #62853
    花 花
    參與者

    93303 張國註
    同一件事,在每個人眼裡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每個人的處置方法和理解上都不同。我認為蘇軾比較樂觀,也比較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而張養浩認為不論輸贏,在時間的洪流中,放長遠看,都是一樣的。其實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兩者看世界的角度不同罷了。

    #62856
    政誼 江
    參與者

    93-9 93094 江政誼
    由文章可知前者登上高樓然後從世世代代古人所留下的遺跡中頓悟了,不管自己再怎麼去努力讓後人記得你,但只要人一死去,便會化為塵土,回歸大地,留下的豐功偉業也是後人們再享受,頂多就會在歷史書裡留下那人的名字而已,而名留千史但人已死對他來說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所以還不如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好好享受人生,達到超然的境界,跟後者的不同在於,一個已經達成超然自我,一個卻還在哀嘆人生,對我來說,還是前者更能讓我認同,既然人都難逃一死,那為何不再有限的人生裡,盡情地讓自己發光發熱,揮灑青春呢?

    #62893
    宣豪
    參與者

    93-9 93108陳宣豪
    我認為蘇軾因為從小天資聰穎,領悟力極高,從小備受誇獎的環境下長大,但是,長大後生活卻不是心目中過得那麼如意,因此他是直接以他的人生,做感想,所以領悟了世間的福禍無常,既然無常就甭多加贅述,就像是1-1=0不用再多加講解的道理是一樣的。
    張養浩領悟到無論輸贏最終都要化為黃土,但是卻沒有說明如何度過有情的人生,因為他的心態認為,雖然最終都要化為塵土,但是,土還是有所分別的,因此沒有將有情的人生說死,保留著態度,待人自由的想像。

    • 該回覆由 宣豪 於 2 years, 11 months 前 修改。
    #62944
    耀德 邱
    參與者

    93325邱耀德
    兩個人都同樣是登高望遠,但想法與感受卻毫不相同,宋人蘇軾蘇先生,放下了無論對事物超然於物外,放下所有的比較,所有的留名千屎的機會,因為他知道他自己只不過是所有歷史所有後人所學到的一個點,世界上有更多更多比他更重要的事情存在著,他以他放下所有,抱著樂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體悟人生,得到了無人能得到的無窮的快樂,解脫於這充滿紛爭的世界上,灑脫的人生態度,灑脫的人生,而後者,他雖然知道他不論輸贏最後都人總是免於一死,最終所有的東西都歸於塵土,但是他不懂得過好自己的人生,整天哀怨,而我更喜歡前者,灑脫的人生,與世無爭的態度,樂觀的面對自己的人生,才能好好過生活,畢竟人免於一死。

    #62946
    耀德 邱
    參與者

    93-9
    93325邱耀德
    兩個人都同樣是登高望遠,但想法與感受卻毫不相同,宋人蘇軾蘇先生,放下了無論對事物超然於物外,放下所有的比較,所有的留名千史的機會,因為他知道他自己只不過是所有歷史所有後人所學到的一個點,世界上有更多更多比他更重要的事情存在著,他以他放下所有,抱著樂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體悟人生,得到了無人能得到的無窮的快樂,解脫於這充滿紛爭的世界上,灑脫的人生態度,灑脫的人生,而後者,他雖然知道他不論輸贏最後都人總是免於一死,最終所有的東西都歸於塵土,但是他不懂得過好自己的人生,整天哀怨,而我更喜歡前者,灑脫的人生,與世無爭的態度,樂觀的面對自己的人生,才能好好過生活,畢竟人免於一死。

    • 該回覆由 耀德 邱 於 2 years, 11 months 前 修改。
    #62953
    愷愷 吳
    參與者

    93-9 93224 吳峻愷
    從兩人來看,其實就像是一個正向的人,一個負面的人,蘇軾登高時,看見了許多的古人留下的痕跡,領悟到了這些古人的智慧及精神,因此,不忘自己雖被貶官,但仍心懷壯志,藉由登高,領悟人間禍福無常,無需計較一時利害得失,唯有超然才能常樂,而另一位看完這些古蹟後則認為,不論成功或失敗,不論戰爭誰贏誰輸,最後都畫成黃土,既然大家到最後都是黃土,那又何必呢,其實我認為應該像老師上課所說的,不是每個人死後都一樣是土,而是有區分的,並不是每個人到最後都一樣。

    #63127
    柏盛 王
    參與者

    93-9 93113 王柏盛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樂,不一定是要雄偉的景觀,蘇軾正面論述超然於物外,就可以無往而不樂,表現出蘇軾無所追求,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遇到艱難困苦的時候,他總是設法找到人生的樂趣,他什麼飯都能吃,什麼房都能住,和什麼樣的人都能相處,什麼樣的憂愁煩惱都可以解脫,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保持無往而不樂的超然心境,正因如此,他不為世俗所羈,亦不為虛妄所惑。「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無論輸贏成敗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是無休無止,無數個文化與文明化爲灰燼。同樣是登高望遠,表現了兩人大不相同的生活態度。

    #63170
    蔡曜圳
    參與者

    93156 蔡曜圳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對於事情的處理方式、態度以及想法都大不相同!雖然是做同樣的一件事情,但是最終自己所得到的答案可能都會和其他人所得到的答案差了十萬八千里。文中宋人蘇軾以及元人張養浩同樣登高四顧,但一個是全然放下超然利害算計的束縛,超脫世俗並享受生活,而另外一個卻是看破世俗但也無法改變現狀。我認為這些完全都是來自自己心裡面對事情的理解以及看法,試著把事情看的淡一些,不要去太過於計較,這樣也比較能讓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來體驗人生。

    #63204
    旻臻 吳
    參與者

    93-2 黃柔穆

    蘇軾在「超然台記」一文中展現了置一切於物外的心態,他知道,不論是多大的官,多有成就的一生,到頭來重點都是一片黃土,只要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就能活的比較無憂無慮,至於張養浩,它就把一切看得比較重,被貶官對他影響很大,不論是生活上或者心理上,在這兩人中,沒有誰比較好,只有後人的觀點不同而已

    #63902
    騏竹 何
    參與者

    計算完畢

    #64615
    典瑞 林
    參與者

    93015 林典瑞
    我覺得蘇軾這個人比較樂觀,因為他領悟了人生無常,所以他覺得要保握當下,並且要活得快樂自在。而張養浩這個人比較悲觀,因為他領悟到不論輸贏最終都成了黃土,所以他覺得在這人生無常裡,不管怎樣,生命最終都會成了土。在這兩人中,沒有誰比較好,我認為這些完全都是源自於自己心裡面對事情的理解以及看法,試著把事情看的淡一些,不要去太過於計較,這樣也比較能讓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來體驗及領悟人生。

    #64649
    30109 陳奕安
    參與者

    93226 陳奕安
    我認爲蘇軾的處事方法本就較爲放鬆,不去鑽牛角尖而張養浩則是與蘇軾相反,其實都各有好壞,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人想要努力去改變有人則是喜歡安然度過。

    #64664
    騏竹 何
    參與者

    ok

正在檢視 17 篇文章 - 1 至 17 (共計 17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