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題:莊子養生主

  • This topic has 806 個參與人 and 25 則回覆.
正在檢視 26 篇文章 - 1 至 26 (共計 26 篇)
  • 作者
    文章
  • #8186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請同學找尋先秦寓言故事。藏在列子、莊子、韓非子等等先秦諸子典籍中喔。

    要寫出:
    (1)出處 (如出自《韓非子‧五蠹》等等)
    (2)原文
    (3)寓意

    可以從網路上找,但要註明網址喔!

    #10661
    張淵傑(10)張淵傑(10)
    使用者

    (1)出處:莊子‧至樂篇
    (2)原文: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3)寓意:
    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多樣的,不能因自己認為那是什麼就怎麼做,要看清楚對象,依據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

    出處:
    http://blog.udn.com/nice203/1270568

    #10674
    蔡宗文蔡宗文
    使用者

    (1)出處:莊子‧濠梁之辯

    (2)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3)寓意:本文大致上是說:濠水之上有一座橋樑,這是故事發生的場景。兩個大男人—惠子與莊子出遊至此,在觀賞風景之餘,為「悠游於水中的魚」起了爭執。一場主觀或客觀、理性或感性的爭辯,就此展開。所謂「主觀或客觀」、「理性或感性」,指的是莊子順口說了一個「主觀」性的感受:魚很快樂!這種「感性」的投射,表現出莊子的自在與逍遙,魚的情感與認知並不在他的意識範圍,更不是他所要談論的主題,偏偏惠施以「客觀」的評量,來質問他:人與動物怎能互通?「理性」的認知:魚是一種低等動物,牠的知覺程度如何?恐怕到現代,對科學家來說都還是一個謎。當時惠施或許想要揶揄莊子,又恐怕真的是不認同他的說法。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1909568&q=1609112102609&p=%E8%8E%8A%E5%AD%90%E5%AF%93%E8%A8%80

    #10609
    陸官同學甲陸官同學甲
    使用者

    (1)出處:井底之蛙(莊子‧秋水篇)

    (2)原文:
    「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3)寓意: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處:http://blog.udn.com/nice203/1270568

    正84期 教授9班 84268 張魁麟

    #10585
    劉彥辰劉彥辰
    使用者

    1.出處:[韓非子,子罕之寶,喻老]

    2.原文: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子罕不受。 鄙人曰:「此寶也,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 子罕曰:「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玉為寶。」 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3.寓意:璞玉是寶貴的,不貪圖寶貴的璞玉則更是寶貴的。這則寓言說明培養自己高尚廉潔的品質比獲得一塊璞玉要重要得多。

    84期 教授十班 84192 劉彥辰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 8111107816

    #10586
    84267邱士雲84267邱士雲
    使用者

    1.出處:邯鄲學步[莊子秋水]

    2.原文: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學行餘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葡匐而歸耳。

    3.寓意:用來比喻效仿別人,不但未能學好,反而失去自己原來有的本能。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 5012402281

    #10588
    84281沈諺銘x84281沈諺銘x
    使用者

    (1)出處 《孟子.盡心上》
    (2)原文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3)寓意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的去做。」後來「一毛不拔」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演變而出,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今亦用於形容人非常吝嗇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10574

    南轅北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今譯】
      魏惠王想要攻打趙國首都邯鄲,魏臣季梁本來要到楚國去的,半途聽到消息就趕回魏國,來不及拉好衣服皺折,顧不得洗掉頭上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
      「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路上遇見一個人,正趕他的車向北走,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旅費多。』我說:『旅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很會駕車。』馬匹呀!旅費啊!車夫啊!這幾樣愈好,只會使那個人離楚國愈遠罷了。如今,大王您一舉一動都想成為霸主,都想伸張威信於天下。假使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就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啊!」

    【譯註】
      如果只有單純的故事,我應該會把它分成很多段吧。因為,本文可以說是由對話組成的,一段對話就獨立一段,乾淨利落。只是,這麼多句話,都是由季梁一人重頭講到尾的,就不便分段了。

    【評解】
      用小說家的觀點來看,我對作者寫季梁「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就去見魏王的這幾句話,抱著比寓言本身更高的興趣。
      半途會跑回去,表示季梁認為回去遊說魏王不要出兵,遠比到楚國去重要。「衣焦不申,頭塵不去」,是很具象的動作、行為,表現出季梁的焦急,怕是晚那麼一時一刻,魏王便已出兵。
      有一些心理學家,熱中研究人的動作代表的意義;實際上,文學家早就在使用動作表現人的心理狀態了。在寫小說時,與其用抽象的形容詞去寫一個人的感受,不如寫表情和動作,讓讀者能「看到」人物,讓小說的場景和事件都變得像是生活中真正發生的事,更能讓讀者投入到小說中。
      至於這則寓言當中,季梁展現的則是王道的觀念,強調師出無名的武力無法讓魏王取信於諸侯,只會招來反效果。季梁的聲音很微弱,畢竟,這種話在春秋時代還容易讓人有所顧忌,到了戰國,各國國君都更現實了,這種話的說服力其實遠較以往為弱。但是,季梁為什麼還非說不可呢?他代表了人民厭倦戰爭的心聲,再怎麼樣都要說出來啊!

    http://www.literature.idv.tw/bbs/read.php?tid=8014

    #10570
    沈冠宇(6)沈冠宇(6)
    使用者

    (1)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2)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寓意: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
     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BY: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123107350

    #10565
    陳佾琦(6)陳佾琦(6)
    使用者

    畫蛇添足 原文 <出自戰國策>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寓意
    畫好蛇後,多事為它添上蛇足,結果反而失去本已贏得的酒
    比喻多此一舉,反將事情弄糟

    網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103002923

    #10554
    吳承翰(6)吳承翰(6)
    使用者

    《莊子·讓王》
    隨珠彈雀

    原文︰
    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譯︰
    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

    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

    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寓意:
    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111400988

    #10544
    溫馨勃溫馨勃
    使用者

    (1)《韓非子.五蠹》

    (2)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3)原本寓意是指: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不可一味地遵循古人的作法,要適合當前的社會所需,否則會徒勞無功。
    現在寓意是指:用來諷刺那些拘泥守成、不知變通的人,或是想不勞而獲,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的人。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st- … iew?aid=19

    #10536
    胡育霖胡育霖
    使用者

    鄭人買履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諷刺了那些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的人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 … y/shoe.htm

    #10527
    王俊傑王俊傑
    使用者

    1.濠梁之辯 <莊子秋水篇>
    2.原文: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 非,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3.寓意:
    濠梁之辯,莊子與魚是沒有分野的,這是莊子所要呈現的一種哲理,人無須視自己為萬物之靈,否定一切動、植物(或其他生物)的生命型態,更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認知主體。

    #10521
    boy12511boy12511
    使用者

    韓非子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81011466
    正84期教授九班84015李冠樺

    #10523
    李冠霆李冠霆
    使用者

    【出處】《列子.天瑞》

    【原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寓意】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故事,諷刺那些為根本不存在的事情而憂愁的人。不過客觀想想,在現今的社會,原本過去被視為杞人憂天的事竟成了人們不得不憂愁的事情——買東西怕買回的是假貨,小孩出門怕被人口販子誘拐販賣,日常逛街也提心吊膽,緊張兮兮,生怕被偷被搶;即使愛心捐款,也擔憂對方是假借慈善機構名義的騙子……。如果說故事中杞人的憂慮、煩惱還有希望醫治,那麼現代人越來越多且難以避開的憂慮,將如何擺脫呢?我們固然可以用諸如安裝防盜門、改善治安的作法來安慰自己,但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其實解決之道也很簡單,就是重新喚醒國人的良知,讓和諧安詳再現人間。當然這得仰賴大家建立共識,群策群力,以期達成目標。
    (84223)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FUcUEJSLHQBrxj310p4-/article?mid=1767

    #10512
    吳柏亨(6)吳柏亨(6)
    使用者

    【魯侯養鳥】
    出處:莊子‧至樂篇
    原文: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翻譯:從前有隻海鳥,在魯國城門上棲息。因為從來沒有人見過這種鳥,所以人們都叫牠做「神鳥」。魯侯命侍從活捉海鳥。侍從將海鳥關在金籠內,並放在太廟裏供養。魯侯視海鳥如國賓。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珍饈百味供海鳥品嘗,就是魯侯的樂師,也都為海鳥演奏。可是,海鳥卻被這些豪華排場嚇到了,心裏既驚慌又悲痛,不敢飲食,過了三天,就死亡了。魯侯以為他款待海鳥十分周到。沒想到卻因此害死了這隻鳥。
    寓意: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紛繁蕪雜的;人們做事都要看清對象,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如若不然,必然招致魯侯養鳥的可笑結局。

    #10509
    沈孟霖沈孟霖
    使用者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有閔其宋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寓意:「揠苗助長」這句成語則被用來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往往不顧事物的發展規律,只憑自己的感情用事,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把事情弄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處: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_ylt=A8tUwZUuagZPDCAAmdBr1gt.;_ylc=X1MDMjE0MjQ3ODk0OARfcgMyBGZyA3lmcC1zBGZyMgNzYS1ncARncHJpZAMEbl9ncHMDOQRwb3MDBHBxc3RyAyVFNiU4RiVBMCVFOCU4QiU5NyVFNSU4QSVBOSVFOSU5NSVCNwRxdWVyeQMlRTYlOEYlQTAlRTglOEIlOTclRTUlOEElQTklRTklOTUlQjclRTUlOEUlOUYlRTYlOTYlODcEc2FjAzEEc2FvAzE-?fr2=sg-gac&p=%E6%8F%A0%E8%8B%97%E5%8A%A9%E9%95%B7%E5%8E%9F%E6%96%87&fr=yfp-s&rd=r1

    #10498
    褚克彥(06)褚克彥(06)
    使用者

    典故:買櫝還珠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翻譯: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珠寶商人,把珍珠運到鄭國去售賣。他為了吸引顧客,招徠生意,他別出心裁地特製了一些盛珍珠的的匣子﹔這些匣子旋選用上等木蘭木料製造,款式設計十分美觀﹔匣子外面雕上了精緻的玫瑰花紋,四邊都相上了閃光的珠玉,周圍又加上一撮撮美麗的翡翠﹔同時還用桂椒把匣子薰得香噴噴的,真是人見人愛。於是,這個珠寶商便攜帶了許多珠櫃,前往鄭國。
    到了鄭國後,便選擇了一個熱鬧的地方,把帶來裝著珍珠的匣子打開,一排排的擺在地上。果然,很快就圍滿了一層層的人前來觀看。他心中正暗自高興,可是仍故意一聲不響地坐著,聽聽周圍的人對珍珠的評論,以便開價。怎知他聽來聽去全是談論那些匣子的樣子、裝飾──等等,放在匣子裡的珍珠,卻一點也引不起人們的注意。這時珠寶商不由得著急起來,於是大聲叫賣,但人們問的卻都是那些匣子的價錢。最後,有些人寧可出高價把匣子買了,而無條件把匣子裡的珍珠退還給珠寶商人。
    寓意:譬喻人們取捨失當,失卻意義。

    #10486
    84243鄧錦龍84243鄧錦龍
    使用者

    (1.)《莊子‧齊物論》

    (2.)狙公賦芋,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3.)本指一養猴人以果子飼養猴子,施以詐術騙猴的故事。後比喻以詐術欺人,或心意不定、反覆無常。

    #10489
    徐根祥徐根祥
    使用者

    出處:莊子:姑射山之神人〈逍遙遊〉
    原文: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
    有徑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
    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
    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
    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
    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寓意:過大而不合用,形容人言行過度,不切實際
    網址:http://web2.tmu.edu.tw/winkey/chuangtzu/gradation/001.pdf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 5010804424

    #10484
    洪偉嘉(10)洪偉嘉(10)
    使用者

    魯侯養鳥】

    出處:莊子‧至樂篇

    原文: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翻譯:從前有隻海鳥,在魯國城門上棲息。因為從來沒有人見過這種鳥,所以人們都叫牠做「神鳥」。魯侯命侍從活捉海鳥。侍從將海鳥關在金籠內,並放在太廟裏供養。魯侯視海鳥如國賓。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珍饈百味供海鳥品嘗,就是魯侯的樂師,也都為海鳥演奏。可是,海鳥卻被這些豪華排場嚇到了,心裏既驚慌又悲痛,不敢飲食,過了三天,就死亡了。魯侯以為他款待海鳥十分周到。 沒想到卻因此害死了這隻鳥。

    寓意: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紛繁蕪雜的;人們做事都要看清對象,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如若不然,必然招致魯侯養鳥的可笑結局。

    出處: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 6042705582

    #10478
    8433884338
    使用者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

    原文: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1>方出曝2>,而鷸3>啄其肉,蚌合而拑4>其喙5>。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6>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寓意: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誰。有一個漁夫經過,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蘇代接著說道︰「大王啊,今日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必然全力抵抗,兩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會趁機消滅趙、燕兩國啊!」趙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鷸蚌相爭」,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102009736

    #10463
    林萬佳林萬佳
    使用者

    郢書燕說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寓意: 穿鑿附會.扭曲原意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0410372

    #10454
    蔡庭毅蔡庭毅
    使用者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出自<韓飛子,亡徵十五>

    龍這種生物其實平常跟蟲沒啥兩樣
    你可以煩他,甚至是騎他去遨遊四海
    但他的侯龍下面有幾尺的逆鱗
    誰敢動到,就殺了他
    韓飛本文是在說明人主的喜怒要抓好,否則會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如果套用在現代的交友關係,我想也是可以互通的

    #10440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結算完畢

    84338=?

    不寫名字!!

正在檢視 26 篇文章 - 1 至 26 (共計 26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