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題:養生主

  • This topic has 626 個參與人 and 9 則回覆.
正在檢視 10 篇文章 - 1 至 10 (共計 10 篇)
  • 作者
    文章
  • #8009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找尋先秦寓言故事。藏在列子、莊子、韓非子等等先秦諸子典籍中喔。

    一定要寫出出處、原文、寓意,更好的話,也可以簡單寫幾句心得。

    #11072
    廖文翎(1)廖文翎(1)
    使用者

    狐假虎威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
    原文: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
    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
    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
    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
    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寓意: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也諷刺了那些仗著別人威勢,招搖撞騙的人

    鄭人買履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
    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
    寓意:比喻只知一昧的相信教條,而不顧實際的人。

    郢書燕說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
    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
    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
    多似此類。
    寓意;穿鑿附會.扭曲原意

    #11076
    王文承(1)王文承(1)
    使用者

    畫蛇添足
    出處:戰國策 齊策二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寓意:比喻多此一舉,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心得:在軍中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一動一動的做好,就沒事,可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否則可不是後悔就可了事的

    杯弓蛇影
    出處:晉書﹒樂廣傳

    「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釋,沈疴頓愈。」

    寓意: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慌(自己嚇自己)

    #11108
    謝鐓億(2)謝鐓億(2)
    使用者

    朝三暮四 《莊子》

    在宋領地上~有一個養猴子的人~十分疼愛猴子~養了一群的猴子~能夠懂得猴子所表達的意思~而~猴子也能夠懂得主人的意思~主人散盡家財~來滿足猴子的日常生活所需~

    日子長久之後~財產已將近竭盡~所以要限制猴子的飲食量數~但是又害怕猴子不聽自己的話~於是就告訴猴子們~以後給你們吃水果~早上三顆~下午四顆~這樣夠嗎?

    猴子們聽到說早上要減少量之後都非常的生氣~不願接受~於是~主人就又說了~那早上四顆~下午三顆好不好~?猴子們聽了~以為量沒有減少~於是又十分高興的答應了~

    此成語意指只顧近利~目光短淺的人~

    #11123
    陸官同學甲陸官同學甲
    使用者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

    原文: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1>方出曝2>,而鷸3>啄其肉,蚌合而拑4>其喙5>。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6>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寓意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誰。有一個漁夫經過,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蘇代接著說道︰「大王啊,今日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必然全力抵抗,兩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會趁機消滅趙、燕兩國啊!」趙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鷸蚌相爭」,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楊淞賀(2)

    #11126
    洪世熏(2)洪世熏(2)
    使用者

    夸父追日
    出處:《山海經》

    原文:【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 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士
    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 ,死于此。」
    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寓意:雖然夸父不自量力,卻也代表了人類自古以來 想要戰勝大自然的企圖心

    #11146
    陳建中(1)陳建中(1)
    使用者

    【井底之蛙】
    出處:莊子‧秋水篇

    原文:「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翻譯:《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寓意: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11172
    陳彥蓁(1)陳彥蓁(1)
    使用者

    守株待兔

    典故: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古時宋國有一位農夫,他的田裏種有棵樹。有一天在耕田時,他看見一隻兔子奔過來,沒看準前方是否有障礙,便一頭撞到樹幹上死了。農夫因此不勞而獲地得到一隻兔子。回到家後,農夫心裡想著:如果都可以這樣得到撞死的兔子,就可以不用再辛苦耕作了。從此,他整天枯守在樹幹旁邊,以求兔子自己送上門來。可是,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隻兔子撞到樹幹上,而農夫的行徑卻在宋國被傳為笑柄。這是思想家韓非子在闡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來建立適當的政策與設施所舉的一則故事。他認為君王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以為古代聖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適不適合當前社會。用舊法來治理國家,就像這個守株待兔之人,根本是徒勞無功。

    寓意: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倖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心得:機會是要自己去找的,在家守株待兔,根本就是徒勞無功阿!!

    #11176
    陳彥蓁(1)陳彥蓁(1)
    使用者

    買履信度

    出處:韓非子

    鄭人有且置屢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屢,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屢。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翻譯:鄭國有個要買鞋子的人,先自己測量了腳的尺碼後放在他的座位上。到了市集,發現忘了帶。已拿到了鞋子,卻說:「我忘了拿我量好的尺碼。」便返回家中拿取。等到他再回到市集時,市集都已經打烊了,於是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他說:「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試呢?」他答道:「寧願相信尺碼,也不願相信自己的腳。」

    寓意:諷刺那些墨守成規的人,不相信客觀現實的人

    心得:世界上的毎件事物都在改變,我們要隨時變通,才能符合世界的變化

    #11195
    黃玠穎(2)黃玠穎(2)
    使用者

    §先秦寓言選02§ 鷸蚌相爭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今譯】
      趙國想出兵攻打燕國,燕臣蘇代便趕去遊說趙惠王:
      「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蚌剛剛出來曬太陽,鷸就來啄蚌的肉,蚌合緊殼夾住鷸的喙。鷸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必死無疑。』蚌也對鷸說:『你的喙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你也活不下去。』牠們兩個都不肯讓步,漁翁得以一起抓到牠們。如今,趙國要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久以來互相爭戰,兩國國力都會損耗,我恐怕秦國就會是那漁父啊。所以,希望您能仔細考慮這個決定。」
      趙惠王說:「好!」於是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

    【譯註】
      本文當中,舍通「捨」,并通「併」,禽通「擒」。

    【評解】
      這一篇寓言,也選自《戰國策》。巧的是,它也被編入了國小教材內,南一版六年級的國語課本。然而,比起「狐假虎威」,心態光明了不少。一言可以興兵,一言亦可止戈,蘇代自是戰國策士中的翹楚。
      之前讀大四時的集中實習,到北市某國小帶班,原班導師要上的課,我們實習時要全部包辦。由於另一位實習老師連閩南語都聽不懂,只好讓我上鄉土課(老實說我講閩南語也講得不太順),我所負責的單元是勸世歌。在說明內容時,我舉鷸蚌相爭的例子,講一講竟愣在講台上……台語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要怎麼讀才對?一年多後,也就是幾天前,我才忽然想到,其實我可以說「鳥仔和蛤蜊相戰,抓魚的就賺到了」,這種翻譯就簡單多啦!
      不過,令很多人疑惑的部份是:為什麼蚌會出來曬太陽?老實說,其實我也沒辦法好好解釋,可能只是方便讓鷸去吃吧。

正在檢視 10 篇文章 - 1 至 10 (共計 10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