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題-讀孟嘗君傳

  • This topic has 663 個參與人 and 20 則回覆.
正在檢視 21 篇文章 - 1 至 21 (共計 21 篇)
  • 作者
    文章
  • #8175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徵求讀後感~~

    古今中外典籍篇章之讀後感,字數不限,可寫大白話。 :lol: :lol: :lol:

    #10673
    高于涵高于涵
    使用者

    湊佳苗《告白》

    這是前一陣子引發熱烈討論的作品,大家當時好像都是以"校園暴力"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作品,其實這當中含隱含了"家庭"這個詞的重要性。

    在讀這本書時,我發現三位主角(下村直樹、渡邊修哉、森口悠子)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是母與子的組合。這個共通點似乎表達了,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的觀點,而母親更佔有關鍵的地位。整篇小說,還提出對了「少年法」和教育體制的質疑。雖然,少年法是為了保護青少年而設立的,但其中卻有缺失,使得那些青少年們循著法律漏洞開始犯罪,如此一來不就本末倒置了嗎?除此之外,對青少年的管教也是一大問題。錯了不能打,有問題並須等事情發先才能做處置,但這往往都已造沒悲劇,這時候該怪老師沒嚴厲管教學生嗎?不,而是想管卻沒有權利。以上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0616
    許維倩許維倩
    使用者

    前一陣子太閒
    所以把舊書在拿起來看XD

    張大春《聆聽父親》

    我看見在作者的祖父與他父親之間的溝通,因為當時多種因素,令作者的父親感到有些遺憾,同時也看見了作者與他父親的相處方式,相較之下有所不同,也許是作者的父親總覺得自己少了父愛,所以他成家的時候,願意給他的孩子更多的父愛,但一切盡在不言中,也許只是微微的動作、無意間的言語,都可能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作者祖父對他父親這樣,讓他總覺得心裡有所缺陷吧!

    本書一篇一篇敘說作者與他父親之間的過往,這些零碎的記憶,如拼圖一般,一塊一塊的排出人生圖形,直到死亡,這幅拼圖才算真正完成。作者與想像中的孩子對話,與麥克阿瑟對他的孩子的期望,有異曲同工之妙,父母總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好,這是天下父母的苦心啊!

    偶爾在家裡,我看見父親與我祖父之間的互動,祖父比父親還要更嚴肅、看起來更有威嚴,父親與祖父之間互動總是佈滿了「霸跡」,讓我也不禁思考過我與我父親之間的溝通方式到底是如何?雖然我父親總是裝出一付嚴肅的樣子,但當我們需要什麼的時候,他卻又默默地滿足我們需要的,總是默默地付出他的愛,我常在房間裡與我父親對談,我聆聽我父親的心聲,我發現我父親肩上的責任是如此的沉重,讓我不禁心疼。

    在本書,作者與他父親和他未出世的孩子之間的對話,充滿著一種親情之間不可分離的感情,或許只是短短幾句話,卻又富含了許多的寓意,這是我從我父親身上體會到的。父親在家中總是扮演一個重要的靈魂角色,總是悄悄地付出他的一生,投注在他所鍾愛的家庭,也許過著不是很好的生活,他也總是滿足孩子們的需求。而我,我甚至不敢想像我沒有父親會是如何,有時候我會向我父親撒撒嬌,或者像朋友般的與父親交談未來生涯,更有時候躺在他的肚子上問著許多奇怪的問題,父親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影響著我,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他亦成為我的精神支柱,這樣的幸福,畢竟得來不易,我願多一點時間陪父親,聆聽他的理想、他的無奈,感受他對我們無微不至的愛。

    #10600
    韓俜亭韓俜亭
    使用者

    作者是愛琳‧派波柏格。
    這是一本與她的鸚鵡艾利斯的故事。
    內容流暢,對鳥類的智慧不可想像的智力。主題,你保重,我愛你是他在30年生命中要結束前對作者說的話,很感人。與作者培養最親密的夥伴關係,他也讓我們窺見動物認知。這本裡面是作者回味與艾利斯相處關係。也是締造了科學成就。

    #10538
    陳宇彤陳宇彤
    使用者

    讀 李永平<吉陵春秋> 心得
    這本小說一直給人一種欲言而止的感覺,就連通篇的結構都讓人如同陷入迷霧中一般,無法確切得知這一切發生的地點、時間及其歷史背景,也就是將吉陵鎮塑造成一個故事的大熔爐,將所有意象一併放入,再將情節分散在每個不同角色的戲份中,使讀者必須東拼西湊,等仔細端詳過十二面玲瓏鏡後,才能拼湊出整個龐大的故事。
      隨著鏡頭移轉的關鍵代表動作,也就是每盆盆潑向巷心的紅灩灩汙水,也必須專注地掌握著每個情節支線的源頭,一旦鬆手,情節將混雜成難分難解的共同體,使得越讀者迷失在其中。
      筆者在此,全力灌注於角色的一舉一動與其言談間。再者,深入想像小說中的舞台背景的顏色、天色與空間的明暗所意謂的深意,試圖將此小說視為劇本,使其在腦中演出一次。想進入核心,明白小說呈現的,以及希望閱讀者能理解、發現的,無論是人性的黑暗面、小說文字的美學價值抑或是特殊的年代背景中生活的不同面向,更姑且不論它為何被列為台灣文學之作以及其他書籍中對它的評論,對筆者而言,每一部小說,都有獨有的作品人格,而筆者的想法,也正好跟
    作者對自己作品所抱持的態度相仿,筆者希望著眼於小說本身的美學,而非傾向訴說歷史為目標的小說。
      閱讀至此,使讀者不由得將生與死如此天差地別的想像,界線變得模糊,感受變的一致,而通篇貫穿的意象,證實它雖是十二篇短篇小說,卻巧妙地穿成一篇完整,面面俱到的精采長篇。
      因此,筆者從中發現以上的論點,將其歸納整理一番,試圖看穿小說表面直樸的字字句句與故作平淡,好似隨筆掠過的煙霧彈筆法,進一步挖掘下探一層的故事氛圍、無奈小人物的呼告、天空與日頭顏色的變化,是無為?是呼告?還是自然的運行?等等,筆者赫然發現,通篇無聲中變化的「顏色」(含明亮漸變)是表達「矛盾」最有力卻靜默的推手。

    #10529
    _陳君慈_陳君慈
    使用者

    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

    傷心咖啡店深藍色的燈光存在於城市最晦暗的角落,一閃一閃,向每一個傷心苦悶的人招手。失去工作、失去愛情,在最傷心的絕境中,馬蒂走進了傷心咖啡店,以一杯咖啡的代價,經歷了人生中最混亂豐富的旅程:她看見了人間最浪漫壯麗的感情,她也看見了世上最孤獨無情的人、掙扎著找尋生命意義的漫游者、還有無可救藥的暗戀狂,他們都敢於用生命作賭注,來換取一個出口,而馬蒂找到的出口名叫自由……
    __摘自博客來內容簡介

    心得: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朱少麟的作品,一開始我還對她號稱「天生的作家」半信半疑,但這本書真的讓我想了很多,她藉由一群朋友的對話探討什麼是「自由」,犀利精彩的句子不斷出現。她使我一邊讀一邊思考何謂真正的意義。
    我喜歡書中提到的一段話:「黑暗並不能造成陰影,光亮才能。」有光必有影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至於自由是不是像她說的:「自由並不存在,這兩個字只是人類跟自己開的一個玩笑。」我覺得深有同感,人類已經發展成一個社會群體,人不能單獨存活,那些能夠在體制裡規則裡游刃有餘的人,才能得到自己的一點自由。關於自由我曾經看過一段使我印象深刻的話:「自由並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不管選擇哪一種,都是一種方向。這一本書,我相信每個不同年齡層的人讀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收穫。

    #10504
    王尹辰王尹辰
    使用者

    白先勇《孽子》

      故事主軸透過年輕卻早熟的主角李青,以第一人稱的口白方式描述在七零年代那個充滿壓抑的年代,自我掙扎於個人、家庭及社會群體價值的矛盾與衝突;也刻畫幾位主角在充滿喧囂、同情、憐憫、無助的環境裡,如何在生存、慾望和悔恨中掙扎擺盪,獲得最後救贖的人生旅途。

      由於要做報告,所以將這本多年前看過的書再度翻閱!白先勇能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寫出那麼具有衝擊性的作品,是勇氣可嘉的。其也為同志文學在台灣的文學道路上,開了一條路。綜觀《孽子》一書,我想白先勇是想透過這本書抗議社會對待邊緣族群的方式,想替邊緣族群找個出口,別讓整個社會將他們放逐,也想讓大家知道,除了性向方面,其實大家沒有什麼不一樣,具有與社會、整個文化爭鬥的意念。

    #10506
    林品均林品均
    使用者

    《紅燜廚娘》蔡珠兒

    全書共五十二篇,從鮮啖、煮炒、蒸熬、燜烤、挑嘴、外食等方面詳述各味美食、各色食材的身家故事、料理方式與作者自己的私房心得;而蔡珠兒不僅以音樂佐伴、以氣氛增味、以文字追索美味,她更不忘料理文字,料理生活心之所繫,在她的字裡行間,文學故事裡的主角化身為一道道的美饌佳餚。(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我本身就是美食愛好者。在這學期最後一堂課上,老師談論到蘇東坡的〈豬肉頌〉和〈東坡羹頌〉,讓我想起大一時做過的飲食文學小論文。在飲食文學中,我喜歡蔡珠兒的《紅燜廚娘》,特愛其中一篇〈自討苦吃〉吃苦瓜的心得,她寫道:「總有人說,『人生不夠苦嗎,還吃什麼苦瓜?』正因與人生相比,苦瓜才顯得芳甘」這句非常有意思,我小時後不喜歡苦味,所以也討厭吃苦瓜,但隨著年齡增長,稍對人生有所經歷,苦瓜吃在口中反而苦後回甘,我逐漸成為苦瓜的忠實者,從飲膳中體會人生道理。

    #10501
    楊舒婷楊舒婷
    使用者

    飢餓遊戲是由美國小說家蘇珊‧柯琳斯(Suzanne Collins)所著,是屬於冒險科幻小說。

    它裡面最讓我震驚的是有關於貧者與富者的議題。

    因為祖先判變失敗,後世的子子孫孫們必須受「都城」控制,每年十二個行政區都必須派兩個十二到十八歲之間的孩子去都城參與飢餓遊戲,二十四個人在競技場中互相廝殺,以讓行政區的人民永遠記得反抗都城的後果。

    都城的富裕與行政區的貧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宴會中吃到催吐三次只為了再吃下更多東西的都城人與一年只能領著微薄糧票還必須冒著生命危險越過柵欄打獵的主角。

    這使我在日後使用任何資源、誤植時都更加謹慎,因為這不僅是小說的情節,更是實實際際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況,既得利益者與被剝削者、在上位者與在下位者、富者與貧者……

    :shock: :shock: :shock:

    #10502
    鄒佩珊鄒佩珊
    使用者

    張愛玲 《雷峰塔》《易經》

    這兩本書是張愛玲以自身經歷為基礎自傳式的小說,前者為十八歲之前的描寫後者為十八到二十二歲的敘述,相較於其他的短篇小說,其內容及敘述方式比較像是「展示」及「敘述」內心變化及外在世界,而其他作品給人感覺比較像是「刻劃」。

    母親的形象,這兩本書中有著極大的轉變,對幼年時的女主角而言,母親是個美好的意象,代表優雅、代表理想,因而在青春期末期時從父親軟禁她的地方逃出來後,女主角奔向她認為的避風港,但在《易經》中母親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意象,是有缺點有令人看不慣的,母親的形象慢慢崩解,最後使女主角遍體麟傷的並不是她從未喜愛過的父親,而是她曾經深深愛過的母親。

    有時候讓你受傷的人,不一定是敵人而是和你最親最熟悉的人,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體悟,所以張愛玲的作品總是一針見血又冷咧吧!

    #10475
    歐玟秀 shower歐玟秀 shower
    使用者

    《五歲時,我殺了自己》
    當時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就吸引了我,因為我想到我五歲時的一些荒唐事(EX.不想每天算心算、寫心算作業而大哭大鬧耍賴在地上滾,結果媽媽無奈之餘就把我的心算班退掉了)
    想說我五歲的時候都這麼荒唐了,故事裡的主角是怎麼荒唐到殺了自己
    於是就買了這本書回來細細品嘗,欸~~發現!!這本書真的是本好書餒!!!!已經好久沒有一本書可以讓我愛不釋手,到哪都要帶著它看的境界了!!
    故事裡講一個五歲小男孩(小波)因為跟他的同班女同學(潔西卡)發生了性關係,他們認為愛是通往成長的一條捷徑,因為他們想逃離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他們想快點長大成人,因為他們是小孩,平常做的那些被大人們稱做"離經叛道""不合乎規範"的事情,受到太多的指責與限制了,覺得快點長大就不會受到這些困擾了
    結果他們依舊受到了大人們所說的"社會規範"的影響,一個被送進精神病院,一個被送進醫院
    其實他們沒有錯,只是大人們早已遠離了小孩的世界,被這社會無謂的枷鎖鍊住了,他們心中的小女孩小男孩全都躲到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了,所以只要與他們認知中"正確的事情"相違,那都是不對的。
    大人覺得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就像小波與傑西卡發生關係,只是因為他看到潔西卡很難過,想逃離這個世界,他只是單純想要幫他,並沒有一絲大人們心中想的那些邪惡的雜念,但是大人們覺得這個小孩就是這麼不單純,覺得他心裡有病,才把他送進精神病院,甚至直接認定他有反社會人格,我不禁想,這個社會怎麼了?我是不是在無形之間也成為了這樣的大人?
    我對裡面其中一段很深刻,因為小波被關在精神病院裡,那裡的房間裡沒有窗戶,整天枯燥乏味,小波在一次偶然撿到了一枝鉛筆,於是他開始每天在牆上寫下他的想法或是一些內心的真我,那些大人們都不理解的字句,有一次他在牆上寫:"有一個人把時鐘從樓上往外丟,請問他想看到什麼?"
    我想問問大家你們心中的答案是什麼
    我那時候看到,我以為是他不想受時間控制之類的
    但是其實小波的答案是

    "因為他想看見時間飛逝"

    怎麼樣都透露出他想長大成人的訊息,這個答案太令我咀嚼回味了,有時候大人覺得小孩就是小孩,但是其實小孩內心裡都早已有個大人存在了,他常在沒人注意的時候默默出現,但卻又不受人重視,所以又默默的回去了,反過來想,大人們心中的小孩卻不知跑到何處了。

    其實小波沒有自殺,他當時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他躺在地板,伸出他的食指,指著自己的頭,按下姆指,就這樣,他殺自己,雖然不昰貞正的結束自己的性命,但是他心裡的靈魂卻真實的死亡了。

    看完這本書讓我陷入一陣深慮,於是從買來至今,我翻閱過無數遍,每次翻,都會有不同的新意出現,每每翻一次都會感到沉痛,為小波感到不捨,且時時有些與小波的共鳴,或許我心裡的小女孩還沒躲到我找不到她的地方吧… …。

    #10449
    吳詩雅吳詩雅
    使用者

    《歐蘭朵》

    以主角的生命歷程為主軸的單線結構,作者維吉妮亞.吳爾芙以記傳者的第三人稱觀點,敘述英國貴族歐蘭朵長達四百年的生命,不斷地追求人生真理、對於大自然以及創作詩的熱愛,飽受愛人遠離的折磨,寄情於詩作卻又受到無情的批判。遠赴土耳其擔任大使,勞苦功高的他在受封為公爵生明的巔峰後成為女人,回到英國。

    文中時常藉由回憶的方式使歐蘭朵有今昔角色變化的對照,將焦點由男性的社會化角色轉換至女性,凸顯女性所受到的限制,相對的剝奪等。並以十六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英國發展作為時間軸及時代背景的呈現。
    但是若以作者維吉妮亞.吳爾芙為女性主義作者而片面地將《歐蘭朵》歸檔,無疑是忽略了其中對於文學的辯證、時間的相對性及絕對性的深刻思考、尋求真實自我的部分。全書以詩化的語言、大量的譬喻、意象的描述完成。雖是第三人稱的觀點,卻有記傳者隨時與讀者對話,闡述自己的觀點並同步分析歐蘭朵的行為模式,在文本中具有強烈的存在感。

    #10434
    趙潤澤趙潤澤
    使用者

    余華的《活著

    《活著》這部小說的背景是中國動盪的年代,歷經國共內戰、共產黨解放中國、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等艱苦的大時代,因此小說中到時充滿悲傷、冷酷、凄涼。小說中的主角:福貴,經歷了多次生離死別,身邊的親人逐一死去,直到最後只有他和一隻老牛生存下來。

    書中的主角:福貴認為活著不必對榮華富貴那麼執著,其實只是過眼雲煙,虛無飄渺的幻影,而「活著」的真諦在他經歷過多次的生離死別後,逐漸領悟得到,就是「我還活著」,當自己不再為他人而活時,那麼「活著」只為了「活著」而已。
    在《活著》的最終意義就是實現「活著」就是「活著」的中心思想。因此,作者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表達生命的可貴,警惕世人珍惜活著的時光,追求「活著」的最高價值。
    因此我受到這本的震憾,認為生命的可貴,當不能活著時,一切已隨風飄散。所以活在當下,把握分秒很重要,還有要珍惜身邊人。

    #10424
    蔡慶揚蔡慶揚
    使用者

    逯耀東《豆汁爆肚羊頭肉》

    摘要:
    作者到北京一遊順道嘗嘗北京小吃,但作者不只是品嚐北京小吃,而是一種體會老北京的生活態度。除了美食以外,還包括了中國北方人特有的居住模式-胡同,和過去毛澤東時期所產生的政治糾葛。高樓林立的新北京對照矮牆斑駁的老胡同同,也引發了時代快速變遷後所引發的社會問題,作者逯耀東先生談的不只是美食,而是對中國文化更深層的省思。

    心得:

    評析中提到:「食物除了滿足口腹之慾,更有意在言外、超越食品的意涵:那不單是食物和舌頭的互動,而牽涉到食物和文化、記憶之間的糾纏,以及書寫者如何從食物提煉出生活美學。」
    逯耀東先生的食記,不是一般的食記;他吃的不是小吃,而是咀嚼更深層的文化層次。從城市的背景、巷陌間的特色,到政治的關係甚至是時代變遷所留下的產物,《豆汁爆肚羊頭肉》中都有豐富的描寫和評論。
    自從逯耀東先生以來,飲食文學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新芽,蔚為大觀。說他開啟了飲食文學的先河,理應也是當之無愧阿!!

    #10414
    洪辰嫣洪辰嫣
    使用者

    最近讀了一篇小品,王文華的〈橘子的甜味〉
    我覺得我也是屬於「無機」頭腦的人,自從開始上學後,我就變成了城市小孩,每天都過著充滿程式的生活,現在一天沒有手機會很不習慣,一天沒有上一下FB,大家就說你都消失了,突然覺得我生活在好可怕的地方,有時候好想逃離,但這個世界似乎有著他自然運轉的數學公式,我就算想飛得再高再遠,一樣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而又回到原點,我好像開始懷念起以前小時候住在鄉下的日子,跑在田野間,樹上的水果真的摘了就可以吃,隨著一年四季,奶奶的土地種了許多我愛吃的水果,龍眼可以直接拔了一顆吃玩丟回土裡,然後再拔一顆來吃,汁滴到地上也沒有關係,螞蟻會一同來分享,感覺該是回一趟鄉下的時候了!

    「我需要有品牌的公司、有品牌的西裝、有品牌的女友,甚至有品牌的憂愁。在城市裡,我像是明亮乾淨的超級市場冷凍庫中、包在保鮮膜裡的橘子。漂漂亮亮、冠冕堂皇、價格過高,卻味道不好。我的人生沒辦法長在樹上,摘下來剝皮就吃。我的人生在享用前必須把手洗乾淨,然後倒數記時。」我很喜歡這段話,這是一段讓我想很久很久的話 ;)

    #10411
    徐志丞徐志丞
    使用者

    我讀史記《刺客列傳》的時候發現如果以西方文學理論中的神話原型批評作可以藉此幫助我們重新思考這篇文章所要傳達的意義,進而提出新的見解。因為聶政行刺的動機不比荊軻來得受人肯定,但是從逃亡到行刺身之際,聶政所表現出的孝友精神和忠的理念與堅持,仍令人十分推崇。所以以下運用坎伯的英雄原型來解讀聶政行刺的過程,提出我個人新的閱讀見解。

    一、聶政之英雄旅程
    (一)分離或啟程的階段(departure)
    於豫讓刺襄子失敗後的四十餘年,聶政為太史公下一個記述的刺客,行文之初言:「聶政者,軹深井里人也。殺人避仇,與母、姊如齊,以屠為事。 」一開場便說明聶政因為犯下命案而從魏國逃到齊國,但聶政却同時帶著母親和姊姊一起逃亡,表現出聶政是非常孝順與重是親情的一面。雖然太史公沒有說明聶政為何殺人,但可推論聶政這個人本質是善良的,決定從此隱匿起來,賣肉為業,奉養家人。

    1.歷險的召喚 (the call to adventure)

    久之,濮陽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卻。嚴仲子恐誅,亡去,游求 人可以報俠累者。至齊,齊人或言聶政勇敢士也,避仇隱於屠者之閒。嚴仲子至門請,數反,……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諸侯眾矣;然至齊,竊聞足下義甚高,故進百金者,將用為大人麤糲之費,得以交足下之驩,豈敢以有求望邪!」

    聶政的英雄旅程從此展開,嚴仲子為了解決他和韓相俠累之間的仇隙,四處找尋殺手之時,到齊國打聽到聶政這個過去曾經殺過人的肉販,便向聶政發出冒險的召喚(the call to adventure)。聶政對逃亡生活的規劃與安排在受到召喚的影響後,聶政與家人平靜的生活和終老市井的理想亦產生變化。

    2.拒絕召換 (refusal of the call)

    於酒酣耳熱之際,嚴仲子拿出百溢黃金要送給聶政的母親作為養老金並向聶政發出召喚,而聶政拒絕接收嚴仲子的錢同時也拒絕了召喚。《史記.刺客列傳》云:

    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諸侯眾矣;然至齊,竊聞足下義甚高,故進百金者,將用為大人麤糲之費,得以交足下之驩,豈敢以有求望邪!」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養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嚴仲子固讓,聶政竟不肯受也。然嚴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

    從聶政辭謝嚴重子贈百金的話語:「臣幸有老母,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 」可以得知目前聶政一家人在齊國的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足,但聶政替人屠宰牲畜、販肉所掙取的也足夠供養家人。雖聶政一家正處於逃亡的狀態,目前的生活和樂平靜,而嚴仲子突然出現,欲請聶政重出江湖為其刺殺仇家俠累。雖有黃金百溢可以讓母親和姊姊不愁吃穿,但刺殺的對象是韓國相國,先不論成敗與否,事後,家人勢必受到牽連,孝順且對家庭很有責任心的聶政拒絕了召喚。

    3.跨越第一道門檻 (the crossing of the first threshould)

    自嚴仲子離開後,一天,聶政的母親去世了,聶政對母親盡孝後,沒有了後顧之憂,心裡然仍感念過去嚴仲子對他的恩情,聶政言:「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而嚴仲子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賢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己者用。 」聶政一直對於嚴仲子這個諸侯之卿相願意不辭千里地來和自己這個窮困淺陋的世井小民作朋友之事相當感動,又願意拿出黃金百溢當作母親的賀禮,於聶母去世後,聶政跨越第一道門檻,為知己者效勞。《史記.刺客列傳》云:

    乃遂西至濮陽,見嚴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

    (二)啟蒙之試煉與勝利階段(initiation)
    1.試煉之路 (the road of trials)

    聶政到衛國的濮陽到嚴仲子,主動請命去替他殺人,而嚴仲子曰:「臣之仇韓相俠累,俠累又韓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處兵衞甚設,臣欲使人刺之,終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 」從嚴仲子的話得知俠累不只是韓國國相,還是韓列侯的叔父。因為宗族盛多,居處兵衛森嚴,先前所派的殺手都沒有人刺殺成功。而嚴仲子這次想派一隊車騎壯士幫助聶鄭去刺殺俠累。然而,聶政却拒絕了超自然力量的援助 :

    聶政曰:「韓之與衛,相去中閒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泄,語泄是韓舉國而與仲子為讎,豈不殆哉!」遂謝車騎人徒,聶政乃辭獨行。

    聶政認為從衛國這個鄰境小國組織一批人馬要到韓國去殺國相不妥當,因這是一件刺殺任務,刺殺過程中難免會有人被韓國士兵活捉,在嚴行拷問之下,必定會牽連到嚴仲子,所以拒絕嚴仲子的援助,決定獨行。

    2.伊底帕斯的領會與痛楚 (woman as the temptress)
    《史記.刺客列傳》云:

    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聶政相當順利的刺殺了俠累,而一邊的侍衛亦被聶政擊殺了數十人。最後,聶政以一種極為慘烈的方式終結了生命,並且將自己徹底毀容,不讓韓國人查出他背後的主使者嚴仲子。聶政完成了他的任務,最後選擇自盡,一方面為了保全嚴仲子的安全;一方面也替自己贖罪,從最早殺人避仇於齊到現在刺韓相俠累,殺了這麼多人,也沒有活下去的理由,而歸赴黃泉。

    (三)英雄的回歸(return)
    坎伯之英雄的旅程提出英雄最後勢必回歸,然而聶鄭已經於啟蒙階段身亡,何以回歸?乃藉由聶政姊政榮替他完成英雄的回歸: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縣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極哀,曰:「是軹深井里所謂聶政者也。」市行者諸眾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國相,王縣購其名姓千金,夫人不聞與?何敢來識之也?」榮應之曰:「聞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棄於市販之閒者,為老母幸無恙,妾未嫁也。親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嚴仲子乃察舉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澤厚矣,可柰何!士固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妾其柰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大驚韓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1.外來的援救 (rescue from without)

    政榮隨著聶政逃亡到齊國,之後嫁人開使自己的生活。由文本中的記述可推知弟弟聶政和姊姊政榮的感情應該非常好,從逃亡到嫁人之際,都是靠弟弟屠宰所賺取的金錢供應生活所需。想必在母親亡故之後,怎麼也聯絡不上弟弟,耳聞韓國以千金懸賞刺殺韓相俠累的線索之後,前來替弟弟聶政完成英雄的回歸。

    2.跨越回歸的門檻 (the crossing of the return threshould)
    當時聶政可謂犯下相當嚴重的殺人罪,刺殺國家國相勢必株連全家,由此又可推知聶政毀容的動機又多一項,是為了保全姊姊的性命安全,所以政榮方才不畏歿身之誅,為成全弟弟的英名而慷慨赴死,此舉亦替聶政跨越回歸的門檻。而《史記.刺客列傳》又云:

    晉、楚、齊、衛聞之,皆曰:「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鄉使政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難,必絕險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韓市者,……」

    政榮於此呈現出的阿尼瑪斯 (Animus)與聶政的英雄原型相契合,同樣,對於男人而言,英雄並非一定象徵自我意識或成就,它還可以用以表達與母體的分離,這一得知不易的自立,也許需要一種英雄氣魄與畢生的努力,並從中建立起與他人的真正關係 。政榮沒有苟且偷生,反而為了成全聶政的英名和精神勇敢的站出來,最後向蒼天大喊三聲「天」,氣絕於弟弟身邊,淒絕地完成聶政的英雄旅程。

    3.過超脫的生活(freedom to live)

    雖然聶政的英雄旅程看似相當淒絕,但行動世界中的人如果汲汲於自己行為的結果,便會失去他在永恆原則中心中的重心,但是如果他把行為及其結果交付給「昭昭靈靈的上帝」,那麼他便像奉獻犧牲給神得解救一樣,從死亡之海的枷鎖中解脫了出來。 聶政不帶執著的去做他該做的事,並把心置於真我上,把自己從渴望、自私與爭鬥中解放出來,最後雖然失去的生命,但精神上卻過著超脫的生活。

    #10409
    林雨諄林雨諄
    使用者

       《背對背活下去》

      出版社:白象文化  作者:神小風  出版日期:2008.02.01

      人類尤其變態處,莫過於難免聞到腐敗的氣息,便不停狂嗅起來。或許作為人類,選擇腐敗也是一種樂趣吧,有時候永無止盡的墮落反而是另一種離經叛道的快樂,小則像十二歲的第一口菸,大則未滿十八的禁愛。

      書中末段華麗的墮落結尾,著實讓我喜歡這部短短百頁初的作品,因為她,其他人走入滅亡人生的旅程。該死的都是別人。失戀的神經質讓她不得不如此病態,最終衰敗成失憶的殺人兇手。

      同樣是好朋友的兩人,卻和同一個男人交往。背對背活下去的看似兩人,其實是三角關係的他們三個。先離開的人就算認輸?女人就算覺得自己有一點下賤,也寧願不要給別人搶了自己的男人。

      該怎麼開始呢?在尚未宣佈斷氣之前,還是先進入背對背的故事吧。

    #10410
    洪若庭洪若庭
    使用者

    白先勇《一把青》
      「臺北人中的每一個篇章幾乎都構成了一種充滿愁緒的比照,大抵屬於家鄉的記憶部位,總是迴盪著青春、志向、貞潔、純淨、愛情、奢華、馨香、人性、誠實、正常,而在失落的家鄉部位則充斥著衰老、消沉、放蕩、汙濁、肉慾、萎敗、枯黃、獸性、狡詐、荒誕。」余秋雨用這短短幾行字道出了《臺北人》這本書的意識形態,勾起了我對《臺北人》濃厚的興趣。
      而《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是我最喜歡的一篇。一把青中的朱青不在青澀了,而轉變成一個風姿綽約,對事情收放自如的女人。而當初那個面對郭軫的死,把自己弄得失魂落魄的女孩,在短短數十年的日子裡,有這樣如此大的轉變。面對自己喜歡的人死亡,一個像是靈魂被懾走,一個則是完全無關痛癢。這中間的轉變到底是什麼?是真的放下還是心早已麻木。
      我想朱青是知道自己會受傷的,所以選擇將自己的心裹上一圈又一圈的繃帶,不付出情感,只流連於情慾肉體之間。然而這樣真的是一種釋懷嗎?如果心已麻木,無法愛人付出情感,那這樣還可以算活在世界上嗎?杏林子曾說「除了愛,我一無所有。」我想朱青的心早就跟著郭軫一起死了,他選擇一直停滯在過去。郭軫的死將他綑綁,她已無法逃脫也不願逃脫。

    #10406
    詹前邦詹前邦
    使用者

    《眾神的停車位》 黃春明 編著

      這個作品是黃春明與東華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學生們的短篇小說集共21篇。其中很有感觸的一篇是〈迷路的魚群〉,描述一位生態保育學者應村長之邀,到全村都亟欲轉型觀光產業的漁村一場座談會演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會遇到一些見識短淺的人,凡事以眼前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卻罔顧之後將會面臨的問題。如同〈迷路的魚群〉之中,學者在座談會上演講海揚永續發展議題時,與會的當地漁民的反應:「ㄟ,伊剛才是底講啥?」「幹,伊叫咱莫賺錢,恁爸才不會甩爛伊,轉去我就去抓一隻大隻的。」「來走,來走,去做工作較實在!」。明明是與當地人切身相關的議題,但是在自我沒有覺察到重要性之前,就算每天對他們耳提面命,也只是徒勞口舌。

      或許就如同我忘了在哪裡聽到的某個說法一樣,憂鬱症的人在那憂鬱的症狀中成就他們自己的快樂,外人看了或許覺得痛苦而希望讓他們接受治療得到救贖,如果他們也覺得痛苦,為什麼卻常常會排斥治療?如果〈迷路的魚群〉作品中的鄉民們明白生態保育對於轉型觀光產業的重,又如何會對學者的演講嗤之以鼻?

      文中也影射到了弱勢團體的聲音難以傳達的現況。在河邊,原住民婦女手中捧著河裡撈上來的小魚,口齒不清的向該位前往座談會場演講的學者抱怨以前可以撈到的魚有多大,而在不遠處的出海口,受怨的對象,冒著惡臭的紙漿廠,正是官商勾結下隨意通過環評的完全真實的寫照,這一段以原住民婦女將還在掙扎的小魚隨手往地上一扔離開,而不選擇放回河裡做結束。

      看準觀光產業商機的廠商代表,是另一個眼光短淺的粗鄙腳色,體面的穿著與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再加上夾雜著英文,也沒有能逆轉從對話與談論內容所營造出短視近利的生意人形象。鄉民、觀光產業廠商、學者、原住民婦女,其實都希望環境恢復以前的生機盎然,為什麼目光沒有交集呢?

      立足點的高度或許才是決定生命態度最關鍵的一點,相信現在的我們並不會覺得處在憂鬱症的抑鬱情緒中是件快樂的事吧。

    #10403
    賴怡靜賴怡靜
    使用者

    《我妹妹》——
    回視、訴說、懺悔 青春哀愁

    初讀張大春《我妹妹》,發現自己的閱讀節奏明快而亢奮,便意識到,是走過,才有這樣的理解及狂喜,藏諸於文字之下的生命力,串聯細節鋪陳起的張力,無論關於生命的基礎議題,或是已複雜如迷宮沒有出口的人類內心迂轉,都是書中多麼精彩的一部分。然而也不免細想,這樣回視青少年時期的書籍,讀者群卻奇妙地被設為青少年本身,基於這個定位,開始檢視自己的位置,究竟一個十八歲的女孩還是青少年嗎?確實擁有過所有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哀愁,但這樣的擁有卻已被歸為生命歷程裡的一部分,早就屬於「完成式」了。才發現,處於這樣剛走過卻已走過的位置,一切還清晰,卻不那麼身在其中了,是帶來巨大震撼的原始條件。
    人類的一生總是不斷創造許多執著,並持續讓自己不對執著有所執著,這可以說成一種積極尋找依附,但最後甘心放棄依附的過程,也許最終尋求的依附只是,自己可以不再依附任何人事物,卻能夠確定自己確實是依附(確實活著)在這世界的。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在為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而活著的過程中懂得,其實自己只為自己而活。當然《我妹妹》一書並沒有清晰的指出這樣的思想,但這樣的東西,卻慢慢在我心中浮起,也才明白,為什麼人總會在漸漸理解生命中不可理解的事物之後,得到所謂救贖之類的東西。藉由回視前一階段的生命歷程,找到了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但確實明白其存在的問題,加以辯思及解構。

    #10397
    陳玳伊陳玳伊
    使用者

    周芬伶 《粉紅樓窗》
    這是一本周芬伶的短篇小說集,書中藉著小說這個體裁,思考了許多具有爭議性的主題,也用細膩的眼挑出社會覆蓋住的現象或是少被提及的人性,諸如同志情感的書寫、對父權社會的反動,以及物慾成癡的現象等等,其中<文明>一篇,令我印象較為深刻,這一篇是他對傳統父權社會的控訴,用文明這個女性被綁缚的一生做為典型,讓人看到,靈魂在這種社會觀念下走向沒有自我的無助迷惘,也藉著文明的典型,讓人正視女性主權,激發人們對現實社會的思考。

正在檢視 21 篇文章 - 1 至 21 (共計 21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