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業繳交區(唐宋八大家散文)

  • This topic has 364 個參與人 and 0 則回覆.
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 1 至 1 (共計 1 篇)
  • 作者
    文章
  • #8046
    吳東璋吳東璋
    使用者

    1.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2.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3.朴井圭:柳宗元的遊記研究,國立高雄師院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4.黃以潔: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5.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16期,2011
    6.陳秋宏: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有鳳初鳴年刊5期,2009
    7.李文琪:鬱悶與憤書–論柳宗元永州時期詩文創作意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0期,2009
    8.陳嘉英:「永州八記」–柳宗元尋找自我的影像,國文天地20眷7期,2004
    9.洪錦淳:柳宗元的流亡心像與書寫策略–以「永州八記」為中心,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3期,2004
    10.方慶雲:「始得西山宴遊記」寫作技巧分析,國文天地20眷2期,2004
    11.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1期,2004
    12.蔡雅霓:文字的凝練與心境的幽邃–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國語文89眷6期,2001
    13.余昭玟:文窮而後工–談柳宗元「永州八記」的創作歷程,中國語文88眷6期,2001
    14.周玉珠:析探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繁複心緒,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4期,2001
    15.曾潔明: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試析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0眷2期,2000
    16.曾潔明:略論柳宗元及其「永州八記」,中國學術年刊21期,2000
    17.朱國能:柳宗元「永州八記」的另一種讀法–以中國畫論詮釋山水文學的考察,靜宜人文學報11期,1999
    18.眭書同:柳宗元永州八記尋跡,歷史月刊128期,1998
    19.傅正玲:山水與心靈的對話–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探析,輔英學報15期,1995
    20.楊鴻銘:柳宗元永州八記寫景論,孔孟月刊5期,1986

    選讀
    1.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2.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3.朴井圭:柳宗元的遊記研究,國立高雄師院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4.黃以潔: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5.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16期,2011
    6.陳秋宏: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有鳳初鳴年刊5期,2009
    7.李文琪:鬱悶與憤書–論柳宗元永州時期詩文創作意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0期,2009
    8.陳嘉英:「永州八記」–柳宗元尋找自我的影像,國文天地20眷7期,2004
    9.洪錦淳:柳宗元的流亡心像與書寫策略–以「永州八記」為中心,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3期,2004
    10.方慶雲:「始得西山宴遊記」寫作技巧分析,國文天地20眷2期,2004

    (一)初論
    目前大多數研究柳宗元散文的論著,大都從其寫作的思想和手法去著手,試圖透過散文文字所表達的涵義來分析柳宗元的思想,並在藉由結構上的安排來追究柳宗元的心境轉變。另外,並分析在〈永州八記〉中對於景物的描寫以及使用的文字,或是比較此八篇之中的差別來得出較為深層的含意,進一步觀看其對生命中的困境和考驗時,柳宗元的態度是甚麼。另外,有文章也將柳氏和蘇軾的遊記散文相互比較,藉此在兩者遇到相同處境的條件下,兩人何以走出不同的道路和文風上的差異。是故可以說對於柳氏文學的研究,不外乎是可以想到的幾個層面:心理、文字、生平……等等來說,又有比較的論著,進而擴張到整個山水遊記的探討。當然〈八記〉所記無非也是山水書寫的一種。是故,某寫論著則往以〈八記〉文中心擴展的山水文學,且同樣是貶謫文學的一類研究。

    (二)深論
    照目前的文學研究方向來看,對於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文學研究面向,有較深層的探討,對於柳氏文章能有較完全面的觀察,以〈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的目錄來說,能觸及到古文運動對其文章的影響,又有其對古文理論的書說明和論述來闡明前者與此的關係。從內容則心境的轉變則更為細膩,不若總觀之簡略和大要,則是用四個階段來描述。〈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則擴及到蘇軾,「柳、蘇遭貶謫後的心境大不相同,進而對遊記產生影響。」看出兩人在個性、心境的差異。其他的文章,如〈柳宗元的遊記研究〉則有對思想的討論,提到柳氏文章,具有儒釋道合一的特色,並發揮情景交融的書寫傳統。
    不過,上述雖然有所好,但亦有所不好。好的如上,壞的則主題之下的內容有重疊且提出的論點若沒有較為新穎且正確的話,則如同和其他論文一樣,沒有甚麼鮮明的觀點。另外,在對於文風和文字的論述上,亦然是如此。其評論不外乎就是那幾點,然而這也是評論的極限和研究飽和的呈現。是以,中國文學研究的面向,可能需要有新的出路,否則只是陳陳相因而已。

    (三)結語
    中國文學研究的路徑,一直是處在對原先論述的路途上,持續沿襲下來。有的時候談到某個人的文風何者何者,論文上也如是說。不過,論文的主要工作是在說明所要研究的事物之外,提出自身的論點才是。但是,這種突破本身需要時間累積方能得到突破,不是一天兩天或是有眾多資料便可以完成的。以上述提到的文章,談及的層面重複,導致研究範圍的縮小;論及的東西相似,使得論述近乎失去價值。對學術上的貢獻,則可說是有好有壞,好的是知道目前主流的方係進而轉變;壞的是若一往如昔,則喪是學術之意義。

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 1 至 1 (共計 1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