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業繳交區(王安石、蘇洵)

  • This topic has 504 個參與人 and 8 則回覆.
正在檢視 9 篇文章 - 1 至 9 (共計 9 篇)
  • 作者
    文章
  • #8182
    清安助教清安助教
    使用者

    請該組同學將各自的書面報告直接以回復此篇的方式轉貼上來,不必另開主題或使用夾檔方式。
    (有做ppt者煩將ppt也夾檔上傳,但書面還是直接複製轉貼即可)

    繳交期限:1/3

    老師的批語:

    王尹辰
    1.從王安石、歐陽修互贈的詩歌中提出王安石的特色:欲傳道心。
    2.詩文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3.報告內容不需言及詩歌。
    4.介紹王安石各文類篇章,並加以略述,唯可再消化資料內容,會更好。

    歐玟秀
    1.PTT很有風格。
    2.說理透徹,縝密是王安石散文特色,但可以文體例證說明,也就是可主論一項特色,並扣緊此
     特色深論。

    林品均
    1.從生平與經歷探討後來變法願志之背景。
    2.詳盡介紹生平與風格,侃侃而談,內容了熟於胸。
    3.注意掌握時間。

    吳東璋
    1.以王安石性格與散文風格為題,但可直接切入,不須再論及廉儉淡泊之事。

    #10592
    王尹辰王尹辰
    使用者

    一、 作者生平

      王安石,字介甫,臨川人,生於真宗天禧五年,卒於哲宗元祐元年,年六十六。少好學,年二十二成進士,四十九歲參知政士,開始變法;五十四歲,乞辭機務,六上疏而報可,出知江寧府,仍兼提舉經義局。五十五歲,復相,進尚書左僕射。五十六歲,乞退,十月以使臣罷判江寧府。五十七歲,還江寧,其後退居鍾山者十年,封荊國公,進司空。六十六歲卒,贈太傅。邵聖中,諡曰文公。

      宋史/本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仁宗嘉祐五年(P.245)
      五月戊子朔,京師民疫,選醫給藥以療之。己丑,京師地震。丁酉,詔三司置寬恤民力司。己酉,王安石召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丁巳,錄繫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釋之。

      宋史/本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仁宗嘉祐六年(P.247)
      六月壬子朔,日有食之。乙丑,太白晝見。壬申,歲星晝見。丙
    子,以司馬光知諫院,入對。戊寅,以王安石知制誥。

      宋史/本紀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神宗熙寧一年(P.263)
      二月己亥,以富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庚子,以王安石 參知政事。命翰林
    學士呂公著 修英宗實錄。乙巳,帝以災變避正殿,減膳徹樂。甲子,陳升之、 王安石創置三司條例,議行新法。
    六月丁巳,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呂誨以論王安石,罷知鄧州。

      宋史/本紀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神宗熙寧二年(P.270)
      閏月癸未,太白晝見。甲申,夏國主諒祚遣使謝罪。辛卯,詔:齊、密、登、華、邠、耀、鄜、絳、潤、婺、海、宿、饒、歙、吉、建、汀、潮等十八州知州,慶、渭、秦、延四州通判,其選並從中書,毋以恩例奏授。乙未,張昪以太子太師致仕。庚子,詔求直言。御史中丞王陶乞許舉知縣資序人為御史裏行,從之。癸卯,王安石出知江寧府。甲辰,詔:諸路帥臣及副總管,或有移易,依慶曆故事。乙巳,詔以孟夏農勞之時,令監司戒飭州縣省事,勸民力田,民有艱食者振之。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三年(P.275)
      十二月己未,詔立諸路更戍法,舊以他路兵雜戍者遣還。乙丑,立保甲法。
    丁卯,以韓絳、王安石 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珪參知政事。賜布衣陳知彥進士出身,知縣王輔同進 士出身。庚午,夏人寇鎮戎軍三川砦,巡檢趙普伏兵邀擊,敗之。丁丑,增廣南攝官奉。戊寅,初行免役法。賜西蕃董氊詔并衣帶、鞍馬。庚辰,命 王安石提舉編修三司令式。壬午, 遼遣蕭遵道等來賀正旦。癸未,命宋敏求詳定命官、使臣過犯。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四年(P.278)
      四年春正月丁亥朔,不視朝。己丑,种諤襲夏兵于囉兀北,大敗之,遂城囉兀。自是夏 人日聚兵為報復計,言者以諤為稔邊患不便。壬辰,王安石請鬻天下廣惠倉田為三路及京 東常平倉本,從之。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七年(P.283)
      三月己酉,詔贈熙河死事將田瓊禮賓使,錄其子三人、孫一人。
    庚戌,親策進士。置經局,命王安石提舉。辛亥,試明經諸科。丙辰,以四月朔日當食,自丁巳避殿減膳,降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釋之。己未,置諸路學官。壬戌,賜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五百九十六人。甲子,交州來貢。丁卯,宰相上表請復膳,不許。詔進士、諸科並試明法注官。戊辰,置刑獄檢法官。庚午,封李日尊子乾德為交阯郡王。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七年(P.285)
      丙戌,王安石罷知江寧府。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八年(P.287)
      癸酉,以王安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己酉,頒王安石詩、書、周禮 義于學
    官。九月庚申朔,王安石兼修國史。立武舉絕倫法。

    二、 文章風格
      王安石其文章風格峭拔,結構講嚴,論說深透,文辭簡鍊。

    1、劉海峰曰:「寥寥數言,而文勢如懸厓斷塹,於此見介甫筆力。」(王介甫《讀孟嘗君傳》)
    2、方望溪曰:「三經義序,指意雖未能盡應於義理,而辭氣芳潔,風味邈然,於歐曾蘇氏諸家外別開戶牖。」(王介甫《詩義序》)
    3、吳氏曰:「大家作文,必有自己在,絕不苟作。」(王介甫《讀刺客傳》)
    4、茅鹿門曰:「看王文公文字,須識他筆力天縱處。」(王介甫《書李文公集後》)
    5、茅鹿門曰:「荊公短文字轉折,有絕似太史公處。」(王介甫《讀孔子世家》)

    三、 總論

      王安石一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鬥爭,他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他反對西昆派文人,認為「文者,務為有補於世用而已矣」、 「要之以適用為本」。正是由於王安石持有「適用」的文學創作觀念,他的詩文都具有濃厚的政治色采,是直接為他的政治鬥爭服務的。
      王安石的詩也和散文,都具有充實的政治內容,創作傾向十分鮮明。其論說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最為突出,不論長篇短製,結構都很嚴謹,說理透闢,語言樸素簡潔,散發逼人光芒。其學術根柢淵博,故為文文筆遒勁,思慮縝密,風格則剛峻峭拔。如《本朝百年無事答子》,通過對北宋百年來政治情況的分析批評,指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希望神宗在政治上能夠有所建樹,表現了他對現實形勢的關心和剛毅果斷的政治家風度;《答司馬諫議書》是一篇就新法答覆諫官司馬光的書信。文中針對司馬光所指「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逐一提出剖析辨駁,並重申變法的決心。文章理足氣盛,在委婉和易的語勢中,卻充滿勁悍剛銳之氣,其推行新法的堅定決心,昭然可見,不但充分顯現了王安石的人格與風格,也可以看出了文章風格與作家個性人格兩者間的密切聯繫。
      綜觀王安石一生,從年少時父親帶他遊歷南北之時,大概就奠下了他之後在政治上的大鳴大放吧!他一生奉獻於政治,對於政治有自己的信仰,即使天下人皆不諒解他,他仍要以一人之力力抗。其不屈的性格也為他招來「拗相公」的稱號,且不論他功過,其為國為民的一片丹心,即足以讓我們為他喝采!

    四、 參考資料
    1、《唐宋詩舉要》(復文出版 頁117)
    2、《王安石》李勤印著,知書房出版社
    3、《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著,華正書局
    4、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5、《王安石評傳》羅克典編著,國家出版社
    6、《古文辭類纂》(清)姚鼐編輯,王文濡評註,華正書局
    王安石.ppt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577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蘇洵報告的評語

    舒婷:以蘇洵雄辯恣肆風格為主,輔以篇章說明,很不錯!

    雅琪:從生平談到各家評論,四平八穩的報告。

    蓁穎:內容可再融通,表現會更好。
    最終評論部分,加上結語會更妥當。

    #10567
    清安助教清安助教
    使用者

    您貼錯地方囉!助教幫您轉貼到這裡。

    楊舒婷

    一、生平

    史/正史/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文苑五/蘇洵(P.13093)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脩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所著權書、衡論、機策,文多不可悉錄,錄其心術、遠慮二篇。
    宰相韓琦見其書善之,奏于朝,召試舍人院,辭疾不至,遂除祕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闢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卒。賜其家縑、銀二百,子軾辭所賜,求贈官,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蜀。有文集二十卷、謚法三卷。

    二、評論

    方望溪曰:「退之序事文,不學史記。歐公則摹史記以自別於退之。老泉又欲自別於歐公,故取法史記、韓文,而少變其形貌,惜不多見。要之,非子瞻、子固所能望也。」

    方望溪評蘇明允《上韓樞密書》:「老蘇文勁悍詼奇,或過於大蘇,而精細調適處則不及。蓋由時過而學,僅探晚周諸子及國策之蘊奧,而出入於賈、鼂、韓、柳數家,胸中實儉於書卷也。此集中傑出之文,而按其根源,亦適至是而止。」

    劉海峯評蘇明允《上韓樞密書》:「雄放當屬宋人書中第一。」

    歐陽脩《薦布衣蘇洵狀》稱:「其議論精於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於有用。其所撰權書、論衡、機策二十二篇,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之士也。」

    曾鞏《蘇明允哀詞》稱:「蓋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託諭,侈能盡之斂,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繁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瑋,若挾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總評

      蘇洵是歷史上晚年發奮讀書而有所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更在屢試不第後,體悟到不應為應付科舉而讀書,於是把自己以前為應付科舉所寫的文章付之一炬。並取《論語》、《孟子》、韓愈及其他聖賢文章,閉門苦讀了七、八年,精習六經、百家學問,終成一代宗師。
      蘇洵的史論和政論,論據有力,語言鋒利,具有雄辯的說服力,且簡勁質樸,有先秦遺風。如我們熟知以史論政的六國論,起頭便開門見山指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最後還把歷史引向現實,提取歷史教訓,歸結作文本意,可說是水到渠成,又發人深省,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但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迂闊偏頗,是其短處。如對六國滅亡原因的分析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因為秦統一六國是由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能簡單地歸為賂秦。
      探究其雄辯恣肆之文風,形成原因可總結為四點:1. 少年豪放不羈,喜好遊俠,終日在外遊蕩,遂形成其恣肆的文風。2. 當時宋朝與遼的澶淵之盟、與西夏的輸歲幣以求和的政治局勢與蘇洵自身理念不和,故多為史論、政論以諫上。3. 屢試不中,對於官場的失望也造成其強勢的文風。4. 潛心苦讀之文多為孟子、韓愈、戰國策等名家,故繼承其議論的傳統。
      總結蘇洵一生,因經歷、才性所限,其散文趕不上韓、柳、歐、蘇(軾)四大家,但在宋文中亦自成一家。他對當時文壇產了很大的影響,形成了「自京師至海隅障徼,學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書。」的局面;同時對蘇軾、蘇轍的思想和散文創作起了很好的薰陶作用。所以,蘇洵在宋代古文運動中、在宋代散文發展史上,是有其特殊貢獻的。

    四、參考資料

    1.元‧脫脫、阿魯圖主持修撰:宋史,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2.清‧姚鼐輯,王文濡評註:大字本古文辭類纂,台北:華正書局,2004.09
    3.曾枣庄選釋:《三蘇文藝思想》,四川省: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10
    4.陳雄勳著:《三蘇及其散文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
    5.王湜華注釋,王湜華、瞿承楷評譯:《唐宋八大家名篇賞析與譯注:蘇洵傳》,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6.12
    6.吳小林著:《唐宋八大家》,台北市:里仁書局,1999
    7.李李著:《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8.04

    #10572
    杜雅琪-杜雅琪-
    使用者

    一、生平
    蘇洵 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脩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所著權書、衡論、機策,文多不可悉錄,錄其心術、遠慮二篇。……
    宰相韓琦見其書善之,奏于朝,召試舍人院,辭疾不至,遂除祕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闢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卒。賜其家縑、銀二百,子軾辭所賜,求贈官,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蜀。有文集二十卷、謚法三卷。──《宋史‧蘇洵傳》

    二、各家評論:
     1、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
     2、歐陽修:「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
     3、歐陽修在其上書朝廷的《薦布衣蘇洵狀》中高度評價蘇洵的文章:“其論議精於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爲空言而期於有用。其所撰《權書》、《衡論》、《機策》二十篇,辭辯閎偉,博于古而宜於今,實有用之言,非物能文之士也。 ”
     4、曾鞏《蘇明允哀辭》稱其文“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而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古文辭類纂中的評價:
    劉海峯曰:「只不能舉賢自代耳,而文特嫋娜百折,情態不窮」──〈蘇明允‧管仲論〉
    劉海峯曰:「筆力簡老」〈蘇明允‧權書八‧六國〉
    茅順甫曰:「論樂之旨非是而文特嫋娜百折無限煙波又云蘇氏父子於經術甚疎故論六經處大都渺茫不根特其行文縱橫往往空中布景絕處逢生令人有凌雲御風之態」〈蘇明允‧樂論〉
    方望溪曰:「其論世變可謂獨有千載惜首尾及中間摶綰處意脈不清治古文者所宜明辨」〈蘇明允‧書論〉
    孟子云:「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文云途人為其初之兄弟而未至於途人顧可以途人視之乎今之大言愛國愛同胞其於家庭何如乎請讀此篇一反省之」〈蘇明允‧族譜引〉
    四、總論
    我覺得,蘇洵是個非常值德尊敬的人,他驗證了「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的可行性,以他的年紀在當史可以說是非常的大器晚成,但是他憑著一股力量不停的努力,終究還是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而我想這股力量應該是來自於他的妻子──無怨無悔的支持他,幫她教導兒子;他的父親──相信自己的兒子,不因外人的擔心而擔心,始終認為自己的兒子將來一定很有出息;他的兒子──因為必須給兒子做榜樣,所以認真唸書,當然,我想他大概也是不想輸給自己的兒子,不願意在孩子面前丟臉吧!他的文章經過他年輕時在外遊歷的焠鍊,多了幾分對於平民百姓的了解,文章寫來格外有味,精讀典籍更使他的文章不寫空言。
    這次做完蘇洵的報告,讓我對父親這腳色有著更加的敬佩,而對於一名妻子、母親的偉大,更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我想,他們一家人如果活在現代,應該可以得到模範家庭的榮譽吧! :!: :D

    參考資料:
    1. 元‧脫脫、阿魯圖主持修撰:宋史,漢籍電子文獻資炓庫
    2.《古文辭類纂》(清)姚鼐編輯,王文濡評註,華正書局

    #10563
    歐玟秀 shower歐玟秀 shower
    使用者

    一、 作者生平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仁宗 趙禎 四/ 嘉祐五年
    己酉,王安石召入為三司度支判官。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仁宗 趙禎 四/ 嘉祐六年
    戊寅,以王安石知制誥。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神宗 趙頊
    癸卯,王安石出知江寧府。
    戊戌,以王安石為翰林學士。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神宗 趙頊 一/ 熙寧元年
    夏四月乙巳,詔翰林學士王安石越次入對。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神宗 趙頊 一/ 熙寧二年
    庚子,以王安石參知政事。
    甲子,陳升之、王安石創置三司條例,議行新法。
    六月丁巳,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呂誨以論王安石,罷知鄧州。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 趙頊 二/ 熙寧三年
    丁卯,以韓絳、王安石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珪參知政事。
    庚辰,命王安石提舉編修三司令式。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 趙頊 二/ 熙寧四年
    壬辰,王安石請鬻天下廣惠倉田為三路及京東常平倉本,從之。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 趙頊 二/ 熙寧六年
    庚戌,親策進士。置經局,命王安石提舉。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 趙頊 二/ 熙寧七年
    丙戌,王安石罷知江寧府。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 趙頊 二/ 熙寧八年
    癸酉,以王安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己酉,頒王安石詩、書、周禮義于學官。
    九月庚申朔,王安石兼修國史。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 趙頊 二/ 熙寧九年
    丙午,王安石罷判江寧府。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 趙頊 二/ 熙寧十年
    癸巳,王安石以使相為集禧觀使。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 趙頊 二/ 元豐元年
    元豐元年春正月乙卯,以王安石為尚書左僕射、舒國公、集禧觀使。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神宗 趙頊 三/ 元豐三年
    乙酉,詔即景靈宮作十一殿,以時王禮祠祖宗。以王安石為特進,改封荊國公。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神宗 趙頊 三/ 元豐八年
    未幾,王安石入相。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哲宗 趙煦 一
    太師、潞國公文彥博為司徒,濟陽郡王曹佾為太保,特進王安石為司空,餘進秩,賜致仕、服帶、銀帛有差。

    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哲宗 趙煦 一/ 元祐元年
    癸巳,王安石薨。

    二、 文章風格
    王安石的散文長於說理,邏輯性強,布局嚴整,文勢跌宕起伏,運筆倔強、峭拔,文筆極為簡潔而用意深長。

    1. 茅鹿門曰:「荊公短文字轉折有絕似太史公處」   《讀孔子世家》
    2. 劉海峯曰:「寥寥數言而文勢如懸崖斷塹於此見介甫筆力」  《讀孟嘗君傳》
    3. 劉海峯曰:「歐蘇諸公上書多條舉數事其體出於賈誼陳政事疏此篇止言一事而以眾法之善敗經緯其中義皆貫通氣能包舉遂覺高出同時諸公之上」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4. 吳至父曰:「固由兀傲性成究亦理足氣盛故勁悍廉厲無枝葉如此不似上皇帝書十尚有經生習氣也」   《答司馬諫議書》
    5. 吳至父曰:「究極筆勢跌宕自喜」     《王深甫墓誌銘》

    三、 總論
    王安石這位中國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卻也同時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令我對他讚嘆不已。認為「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便大刀闊斧實施改革,這對當時的社會來說,十分的轟動,雖然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像是王安石頑固的性格、運氣、舊黨及富豪反對和用人不當,導致變法失敗,但卻影響日後整個北宋的政局,由此可見王安石的影響力。
    因為是個政治家,王安石的許多文章基本上都直接接受他的政治活動的影響,像是他曾在《與祖擇之書》提到:「治教政令,聖人之所謂文也。書之策,引而被之天下之民,一也。聖人之於道也,蓋心得之,作而為治教政令也,則有本末先後… …其書之策也,則道其然而已矣。」由此可見這種為變法革新服務的文學主張,都體現在他的文學中,這其實也繼承了韓愈、柳宗元等人的文學思想,認為寫文章不僅要宣傳仁義道德,而且要服務當前的政治教化。短文的部分,相較之下,寫得更為出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讀孟嘗君傳》這篇讀後感文章,王安石在這短文中推翻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說法,全文不足一百字,可是卻持之有據,言之成理,行文抑揚吞吐,曲盡其妙,堪其一篇佳作!雖然王安石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但他卻很有想法與才氣,難怪會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其中之一!

    四、 參考資料
    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2.《中國歷代思想家(十) 王安石、程顥、程頤、楊時》
    廖吉郎、王開府、傅武光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3.《唐宋八大家文集 王安石》  郭預衡主編

    我的PPT:
    http://prezi.com/yrh3fre6c2zh/present/? … mlvbpc8vf6

    #10549
    李蓁穎李蓁穎
    使用者

    一、生平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西元1009年),卒於英宗治平三年(西元1066年),世稱老泉先生。
      蘇洵出身微寒,少喜遊盪,年已壯而不知書,年二十七始大發憤為學,歲餘宋仁宗慶曆七年(一○四七),舉進士及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宋仁宗嘉祐初年,蘇洵與其二子蘇軾、蘇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得所著書二十二篇(《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既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宰相韓琦見其書善之,奏於朝,召試舍人院,辭疾不至,遂除祕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篡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任上,與陳州項城(今河南項城縣)縣令姚闢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卒,英宗追贈光祿寺丞。
      後人將他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為“三蘇”,洵爲老蘇,軾爲大蘇,轍爲小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二、文風

      蘇洵的文章風格縱厲雄奇,尤其擅長策論,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善於用比,受《孟子》、《戰國策》影響很深。
      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自言其文「言當世之要,而施之於今」。
      由於蘇洵比較瞭解社會實際,又善於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古為鑒,因此,他的政論文中儘管不免有迂闊偏頗之論,但不少觀點還是切中時弊的。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
      蘇洵論文,見解亦多精闢。他反對浮豔怪澀的時文,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
      蘇洵生活於佛、道發展興盛的北宋前期,受時代潮流及出生環境的響,蘇洵也有一些佛、道觀念。蘇洵的文學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較少見,受道家道教的影響卻十分明顯。

    三、評論

    方望溪曰:亦諧亦莊,升沈之感、借物寓慨。-《木假山記》
    方望溪曰:退之敘事文不學史記,歐公則摹史記以自別於退之;老泉又欲自別於歐公故取法於史記。韓文而少變其形貌,惜不多見要之,非子瞻子固所能望也。-《張益州畫像記》
    茅順甫曰:文有生、色直當,與昌黎送殷員外等序相伯仲。-《送石昌言使北引》
    劉海峯曰:波瀾跌宕極為老成,句調聲響中窽合節幾並昌黎而與殷員外序實不相似彭任。-《送石昌言使北引》
    方望溪曰:論文頗有見地,繁冗處殊欠裁制。-《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劉海峯曰:只不能舉賢自代爾,而文特嫋娜百折情態不窮。-《管仲論》

    四、總論
      蘇洵早年游手好閒、四處遊歷,在27歲才奮發向學,之後屢試不第。讓他重新深思為學的目的,於是重新閉關苦讀,遂通百家之說,在當時文壇站有一席之地。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洵在苦讀多年後,寫起文章來自然也是如有神助,尤其是策論類的文章。
      因為自己早年到處遊歷又經歷了科舉不中的失意,所以文章風格縱橫恣肆,對於民間的也有較深的了解。
      或許散文不如自己的兒子與其他大家,但如之前所說,在策論類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有力的論述與強大的說服力,這也是受到宋朝當時國勢的影響,也對孟子、戰國策有深入的研讀,所以在政論、史論類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有先秦文章的風格。
      由於他主張為文要「言當世之要,而施之於今」所以在古文運動中,是個有力的推動者,也繼而影響到蘇軾跟蘇轍未來為文的風格。蘇洵在八大家中,算是最特殊的一位,因為自己的經歷與其它七者不同,科舉未中、又曾有一段荒唐的日子,所以較貼近民間。
      由於他的經歷,也讓大家了解到,即使起頭比別人慢,只要用心苦讀,也可以在文壇上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只是為與不為的差別,也算是當時為學的典範。

    五、參考資料
    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宋史
    2.清‧姚鼐《古文辭類纂》

    #10548
    林品均林品均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王安石

    一、 王安石生平

    王安石(西元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生於真宗天禧五年(西元一零二一年),卒於哲宗元祐元年(西元一零八六年),年六十六。少好學,年二十二成進士,二十八歲調知鄞縣,三十八歲知常州,四十一歲除知制誥,四十九歲參知政士,開始變法;五十一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五十四歲,乞辭機務,六上疏而報可,出知江寧府,仍兼提舉經義局。五十五歲,復相,進尚書左僕射。五十六歲,乞退,十月以使臣罷判江寧府。五十七歲,還江寧,其後退居鍾山者十年,封荊國公,進司空。六十六歲卒,贈太傅。邵聖中,諡曰文公。

    1.《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卷第八十六,頁三六三三。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脩,脩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舊制,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否。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穀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彥博為相,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尋召試館職,不就。脩薦為諫官,以祖母年高辭。脩以其須祿養言於朝,用為羣牧判官,請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

    2.《宋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七,王安石變法,頁三二三。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己酉,召王安石為三司度知判官。安石,臨川人,好讀書,善屬文。曾鞏攜其所撰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隄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穀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尋通判舒州。文彥博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召試館職,不就。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復言於朝,用為羣牧判官,又辭。懇求外補,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與周敦頤相遇,語連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寢食。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輒辭不起,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為度支判官,聞者莫不喜悅。安石果於自用,於是上「萬言書」。

    3.《石林燕語》,葉夢得。
    神宗初即位,猶未見群臣,王樂道、韓持國等以官僚入慰於殿西廊。既退,獨留持國,問王安石見在何處,維對在金陵。上曰:「朕召之肯來乎?」維言:「安石蓋有志經世,非甘老山林者。陛下以禮致之,安得不來?」上曰:「卿可先作書與安石,道朕意,行即召矣。」維曰:「若是必不來。」上問:「何故?」曰:「安石平日每欲以道進退,若陛下先使人以私書道意,安肯遽就?然安石子雱見在京師,數來臣家,臣當以陛下意語之,彼必能達。」上曰:「善!」於是荊公知上眷待之意。

    4. 《石林燕語卷十》
    王荊公性不喜緣飾,經歲不洗沐,衣服雖敝亦不浣濯。與吳仲卿同為群牧判官。時韓持國在館,三數人尤厚善,因相約每一兩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各出新衣為荊公番,號拆洗王介甫。公出浴,見新衣,輒服之,亦不問所從來也。

    5. 《夢溪筆談》與《墨客揮犀》同載
    王荊公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不可得。時薛師政自河東還,有之,贈公數兩。公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藥不足辭。」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公面黧黑,門人以問醫,醫曰:「此垢汙,非疾也。」進澡豆,令公頮面,公曰:「天生黑於予,澡豆其如予何?」

    二、 對王安石的文學評價

    1.《宋史》卷三百二十七,頁三六三八。
    「論曰,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
    2.《王荊公年譜考略》卷首之三,蔡上翔。
    「李穆堂曰荊公生平為文,最為簡古。其簡至於篇無餘話,語無餘字,往往束千百言十數轉於數行中。其古至於不可攀躋蹤迹。引而高如緣千仞之崖,俯而深如縋千尋之溪。愈曠而愈奧,如平楚蒼然而萬象無際。」
    3.宋人謝枋曰:「筆力簡而建」。
    4.呂璜曰:「古來博洽而不為積學所累者,莫如王介甫,渠作文直不屑用前人一字,此其所以高。其削盡膚盡,一氣轉折處,最當玩」。
    5.《藝術》,劉熙載。
    「荊公文,是能以品格勝者。看其人取我棄,自處盡高」。

    三、 總評

    王安石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論其文學創作,與其政治理念密不可分,承襲儒家道統,對「文以載道」說賦予新內容:反對因循苟且,提倡進取的改革精神。他在〈上人書〉中闡述為文的觀點:「且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矣。」和「要之以適用為本」,指出寫詩做文以實用為主。
    他對文學的見解非紙上談兵,而是付諸實踐。在他任宰相之前,曾寫一封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針剖時勢,提出國家法度的不合理,必須進行改革,以及提到他變法的意圖,其識見精深,其議論宏偉;〈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先美言北宋幾個皇帝的治理,再揭露朝政積弊,提出他主張變法的理論和根據。從這類文章中皆可明瞭王安石變法的理念和決心,以及任宰相後推行革新有明確的方針政策,貫徹了他文貴致用的主張,可歸納其散文風格為政論性強,邏輯嚴密,說理透徹,觀點鮮明。
    面對朝廷的守舊派勢力,反駁「三不足」毀謗;以三百多字的〈答司馬諫議書〉俐落地回三千多字批評變法之信,反駁莫須有的罪名,強調變法的決心,其文理直氣壯,義正嚴詞,語言文字之簡古峭拔非司馬光所能及。為人寫碑傳,能務求內容「記大節,期於久遠」,論斷準確公允,文字則「簡略而不貴繁縟」,在〈答錢公輔學士書〉中表達他對碑傳文寫作態度,並批評了錢公輔一翻,可見王安石的倔強之氣。
    王安石的散文不僅在兩宋為人們所稱道,亦受後代文人學者的推崇,茅坤所編選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就佔了十卷,王安石在中國文學的地位有其舉足輕重,而他有理想的政治抱負,力抗守舊派的因循苟且,直諫並勇於提出改革變法的精神,難能可貴!

    四、參考資料

    1.《宋史》華剛版新刊本,中華學術院印刷。
    2.《宋史紀事本末》明,陳邦瞻撰,里仁書局發行。
    3.《古文辭類纂》(清)姚鼐編輯,王文濡評註,華正書局
    4.《王安石詩選》,周錫馥選注,臺北,遠流出版有限公司
    5.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王安石 b991010020林品均.pptx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546
    吳東璋吳東璋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王安石

    一、 王安石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鐘山,謚文。

    二、 對王安石的文學評價

    王安石文風: 雄健簡練,奇崛峭拔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

    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 劉熙載《藝概.文概》

    強調文學的作用,首要「務為有補於世」。以實用為主、文以貫道。
    梁啟超說:「(唐、宋古文八大家中)荊公之文,有以異於其他七家者,彼七家者,皆文人之文,而荊公則學人之文也。荊公之湛深於經術,而饜飫飽食於九流百家,則非七子者之所能望也。」
    又說:「王安石的文章有一股倔強之氣,其論事說理之文峭厲似韓非子、純摯如墨子。」

    三、 總論

      王安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文者,務為有補於世用而已矣」、 「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縣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正是由於王安石持有「適用」的文學創作觀念,他的詩文都具有濃厚的政治色采,是直接為他的政治鬥爭服務的。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王安石的一生褒貶兼具,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實踐自己的政治抱負,即使受到守舊派的反對,仍能靜下心來就自己主張與對方缺失婉約直諫並使改革變法站得住腳。他雖然變法失敗,但是他特色獨到的散文等文學作品在今日人們讀起來仍是讓人感到拍案的精彩與孤拔弘肆,他為國為民的忠誠與意志也是令我深深折服的。
    王安石-B991010033吳東璋.pptx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正在檢視 9 篇文章 - 1 至 9 (共計 9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